第144章 你以为我在第一层,其实我在第三层-《国运战场,开局抽取自刎乌江》

  鸣金收兵。蜀军阵型整齐,缓缓退入营寨,士气高昂。魏军则偃旗息鼓,一片沉闷。清点损失,折损兵将超过一万五千人,大将徐晃重伤昏迷,生死未卜。更重要的是,士气遭到了沉重的打击。

  魏军大帐内,气氛凝重得几乎滴出水来。军医正在全力救治徐晃。司马懿面沉如水,手指无意识地敲击着案几。张辽沉声道:

  “丞相,那韩信用兵,虚实难测,每每击我必救之处。其军令之畅通,士卒之听命,远超寻常,仿佛他能看到我军每一处调动一般。”

  典韦怒道:“还有那夜玄小子!怎地如此厉害!公明在他手下竟走不过一合!”

  夏侯惇独眼闪烁着后怕和凝重:“其勇恐不在当年吕布之下!更兼刀锤并用,刚柔诡变,防不胜防!”

  曹仁总结道:“丞相,贼将骁勇,韩信善谋,其军亦精锐异常,不可再以常理度之。我军虽众,然若被其抓住破绽,恐步步被动。”

  司马懿深吸一口气,压下心中的惊悸。他知道,自己遇到了生平仅见的可怕对手组合——一个拥有“神之视角”的统帅,一个拥有“凡间极致武力”的猛将。一个后方统筹大局的老对手。

  “传令下去!”

  司马懿的声音恢复了冷静。

  “深沟高垒,加固营寨。没有我的命令,不得轻易出战。多派斥候,严密监视蜀军动向,尤其是那夜玄所在。韩信欲逼我不断投入兵力,我偏不随他意!我看他二十万人,粮草能支撑到几时!”

  然而,司马懿不知道的是,他固守待变的策略,本身也已在韩信的算计之中。

  与此同时,汉中防线。

  就在渭南大战爆发的同时,曹真亲率近五十万魏军,分三路压向汉中外围。战鼓震天,旌旗蔽空,阳安关、白水关、剑阁、阴平桥头四处要害,同时燃起烽火。魏军此番有备而来,云车、冲车、投石机密密麻麻排开,宛如钢铁丛林,誓要一举撕裂蜀汉的屏障。

  阳安关下,箭雨如蝗。曹真金甲红袍,立于帅旗之下,亲自擂鼓督战。魏军士卒如潮水般涌向关墙,冲车一次次撞击着包铁城门,发出震耳欲聋的巨响。

  “先登者,赏万金,封亭侯!”

  曹真的怒吼激励着魏军前仆后继。云梯架上城头,悍勇的魏兵口衔钢刀,悍不畏死地向上攀爬。

  关墙之上,镇北将军王平目光如炬,声若洪钟:

  “稳住!弓箭手轮番抛射,弩车对准云梯!滚木礌石,给我砸!”

  蜀军将士依托经过诸葛亮亲自指导加固的雄关,沉着应战。他们身后是堆积如山的守城物资——擂木、滚石、火油、金汁,以及成都武库日夜不停送来的箭矢,足以支撑长期血战。

  一名魏军校尉刚刚冒头,便被改进型元戎弩射出的特制破甲箭洞穿胸膛,惨叫着跌落。烧沸的金汁倾泻而下,城下顿时弥漫起皮肉焦烂的恶臭。蜀军将士享有15%的全属性加成,体力充沛,力道刚猛,射出的箭矢更准更狠,砸下的擂木更具威力。他们往往三人一组,配合默契,长枪捅刺登城之敌,刀盾手护佑两翼,弓箭手持续压制,将魏军的攻势一次次粉碎。

  同样的钢铁风暴也在其余三关席卷。

  老将郭淮用兵稳健,指挥魏军对白水关发起连绵不绝的攻势,昼夜不歇,试图耗尽守军精力。然而守将吴懿依诸葛亮之计,命士卒分三批轮流守御,关内存放的诸葛连弩次数齐发,箭如飞蝗,屡次击退魏军精锐。

  邓艾则亲率一支精兵,试图绕道阴平桥头,寻觅险径迂回。但守将张翼早已得诸葛亮传书,不仅加固了桥头堡,更在沿岸水下布设暗桩铁网,派熟知水性的士卒潜伏巡逻。邓艾派出的泅渡好手多次被水中钩索拖拽擒杀,无功而返。

  钟会坐镇中军,调度有方,将兵力与攻城器械协同到极致,给剑阁守军造成巨大压力。巨大的投石机抛射的巨石砸在关墙上,留下深坑。但剑阁地势太过险要,蜀军更拥有从后方源源不断运来的新式器械——可快速装填的旋风炮、射程极远的床弩,廖化作为总指挥,总能精准打击魏军的器械阵地,破坏其进攻节奏。

  成都丞相府内,灯火长明。诸葛亮虽未亲临,但整个汉中防线的战况皆通过加密快马瞬息而至。他运筹帷幄,指令一道道发出:

  “王平将军,魏军连攻不利,其东南角士卒疲敝,今夜子时,可遣敢死之士坠城,以火油罐焚其冲车。”

  “张翼将军,阴平水道三十里处有浅滩,需加设三重拦江铁索,多布浮钉。”

  “吴懿将军,白水关库存‘猛火油柜’可启用,待敌大规模密集攻城时击之,可收奇效。”

  “廖化将军,预备军士随时待命,轮换受伤将士,确保关墙始终士气充盈。”

  汉中防线,在诸葛亮近乎预知般的精准调度下,在王平、张翼、吴懿、廖化等将领的顽强执行下,凭借充足的物资、险要的地形和蜀军整体的实力优势,虽承受着数十万大军的疯狂冲击,多处关隘告急,却始终如同惊涛骇浪中的磐石,岿然不动。它牢牢地钉在那里,将魏军主力死死挡在门外,吞噬着魏军的锐气和兵力,为韩信和夜玄在渭南的主力决战,赢得了最宝贵的时间和最稳固的后方。

  第一阶段的战事,就在渭南的主动进攻与汉中的钢铁防御中,以蜀汉战略上的全面成功而告一段落。韩信的谋局,刚刚展开。

  渭南前线,战局陷入了短暂的僵持。

  魏军大营被他经营得铁桶一般,壕沟加深,箭楼林立,巡逻队昼夜不息。他意图很明显:将韩信二十万大军牢牢钉死在渭南,比拼后勤消耗。他料定蜀道艰难,蜀军粮草转运不易,久拖必溃。

  然而,他面对的,是兵仙韩信。

  面对司马懿的“龟缩战术”,韩信在中军帐内,对着沙盘,嘴角却勾起一丝玩味的笑意。

  “司马仲达缩首不出,以为可耗死我军?殊不知,坚城亦可摧,铁壁亦有隙。”

  韩信下令,将二十万大军分为数批,轮番上前。

  白日,蜀军并不强攻,而是派出大量弓弩手,于魏军营寨一箭之地外列队,进行不间断的骚扰性射击。箭矢并不追求精准杀伤,而是如同瓢泼大雨般倾泻入魏营,迫使魏军时刻保持高度紧张,盾牌不敢离手,消耗其精力与士气。

  夜间,他派出数十支百人规模的精锐夜袭队。这些小队行动如鬼魅,借助夜色掩护,接近魏营。他们并不强攻寨门,而是擂鼓呐喊、发射火箭、甚至用抛石机投掷恶臭污物。一时间,魏营四周夜夜鼓声震天,火光时现,仿佛随时会有大军劫营。魏军被搅得不得安宁,士卒睡眠严重不足,精神高度紧绷,士气持续下滑。

  偶尔,韩信会让夜玄或魏延或率领一支精锐,突然对某个看似松懈的营门发起一次短促而凶狠的突击。一旦魏军迅速集结反击,他们便立刻后撤,绝不纠缠。这种“狼来了”的战术,让魏军将领疲于奔命,神经衰弱。

  司马懿明知这是疲兵之计,却不得不防。他若置之不理,万一某次蜀军假戏真做,真被其突破营寨,后果不堪设想。魏军的兵力优势,在这种无休止的骚扰下,反而成了负担——需要防守的面太广,处处皆需设防,处处皆可能被袭。

  骚扰数日后,韩信敏锐地捕捉到魏军的一丝疲态和松懈。他决定下一剂猛药。

  韩信深知,对付司马懿,必须利用其“多疑”与“持重”这两个看似矛盾的特质。他不再试图“欺骗”,而是开始“引导”司马懿自己去“发现”一个他必然会采取的“正确”决策。

  第一层:阳谋压境,逼其分兵

  韩信不再进行小规模骚扰,而是将二十万大军分为三股,在长达数十里的战线上,同时开始进行大规模的土工作业。蜀军将士日夜不停地挖掘壕沟,修筑营垒,建造望楼,一副要建立永久性阵地、与魏军长期对峙的架势。尤其是面向魏军营寨的方向,大量的攻城器械(云梯、冲车、井阑的部件)被运至前沿,进行公开组装。这个举动传达的信息无比清晰:我韩信不打算速战速决了,我要和你司马懿打一场旷日持久的堡垒对峙战,步步为营,挤压你的空间。

  司马懿在巢车上看到这一幕,眉头紧锁。这是他最不愿看到的局面。蜀军拥有15%的全属性加成,体力、耐力、工程效率远超魏军(经过首次战斗对比得知大概增幅)。如果真让韩信把这道坚固的防线修起来,魏军的兵力优势将大打折扣,主动权将彻底易手。

  “韩信……好狠的阳谋。”

  司马懿暗叹。他必须做出反应。如果坐视不管,蜀军防线一成,后患无穷。他必须阻止。于是,司马懿被迫下令,派出数支精锐部队,不断出击,袭扰蜀军的工程部队。双方围绕这些新筑的营垒展开了激烈的争夺战,魏军的兵力开始被分散、消耗在漫长的战线上。

  (司马懿的第一层反应:被动作出应对,分兵阻击)

  第二层:示敌以隙,诱敌研判

  在全面土工作业的掩护下,韩信开始了真正的布局。他秘密抽调主力,但在战线偏东侧的一段,故意示弱。这里的蜀军“工程进度”最慢,“抵抗”也最不坚决,几次小规模接触战后都“溃退”了,留下了一些未完成的工地和少量损坏的器械。同时,韩信让夜玄和魏延在这一区域“偶尔”现身,但一旦魏军较大部队出现,他们就“匆忙”后撤,显得不愿恋战。

  这一反常现象自然引起了司马懿的注意。他召集谋士将领分析:

  “韩信全线施压,为何独独此段显露疲态?是其兵力不足,延伸过广?还是另有诡计?”

  有的将领认为这是蜀军弱点,建议集中兵力从此突破。但司马懿沉吟良久,缓缓道:

  “此乃韩信故意卖出的破绽。他欲诱我主力攻其一点,他则或以重兵伏击,或趁我营寨空虚,从其他方向突袭。此乃——围师必阙之理,实则阙处最险。”

  (韩信的算计第一层:他知道司马懿能看出这是“诱饵”)

  第三层:将计就计,料敌于先

  司马懿认为自己看穿了韩信的伎俩。他决定将计就计。

  “韩信既以此处为饵,我便佯装中计。”

  司马懿下令,“传令,暗中将我军主力向西侧集结,做出要大举进攻蜀军西线防线的姿态。声势要大,要让蜀军斥候清楚地看到我的主力在向西移动!”

  “同时,待我主力在西线发起佯攻,吸引韩信注意力后,张辽率五万最精锐的轻骑,从此缺口快速突入!直插蜀军腹地,不求歼敌,只求焚其粮草、毁其尚未组建完成的攻城器械后,即刻撤回!”

  这是一个极其高明且谨慎的反击:用主力的佯动掩盖真正的奇兵,奇兵的目标也并非决战,而是破坏后勤,打了就跑。这符合司马懿持重的风格。

  (韩信的算计第二层:他预判了司马懿会“将计就计”,会认为那是诱饵并反过来利用)

  第四层:阱中设阱,仙之领域

  然而,这一切都在韩信的预料之中。他对魏军大规模的向西调动洞若观火。他立刻明白,司马懿上钩了。

  “司马懿果然多疑,他以为我在第一层,他在第二层。实则,我在第三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