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月后,晏浩然指挥的南楚驻军终于消灭了叛军,斩首两万,风风光光地回到中都。而此时,在礼贤殿的偏殿文萃庐里,郑安雅在为当日的大朝会做最后的准备。半个时辰之前有人来报:李佩山回来了,和宋义声、林长晔他们一道回来的。
郑安雅问:“听说晏浩然也到了?”
得到肯定的答复后,郑安雅努力压住上扬的嘴角,说:“让李佩山候着,等大朝会结束了再来找我。”
照理说郑安雅和林长卿对每月两次的大朝会早已轻车熟路,可今天的大朝会却注定不同寻常。两拨人刚入殿还没寒暄几句,只听一人高声道:“晏太尉此番不但在南楚郡赈济灾民,还迅速平定了匪患,可喜可贺!晏太尉真不愧为国之栋梁!”
晏浩然定睛一看,说话的是个满头白发的高昌国女官,看上去品阶不高,腿脚不甚灵便,走路颤颤巍巍的。他不认识此人,便随意拱拱手道了声谢。还没等他转过身,又有一人道:“依在下愚见,晏太尉文能安邦,武能定国,此次赈灾当居首功!”
这回说话的是一位渤海国御史。晏浩然即便再迟钝也觉察到不对劲了,回来的路上他意气风发,自以为在平叛中立下大功,但刚到中都就接到线报:东帝因为应景辰赈灾逼反灾民的事大发雷霆。这个消息犹如给了他兜头一盆冷水,他冷静下来之后终于看清楚此次南楚人的叛乱也是因为灾情深重加上地方官员不作为导致的,自己前去赈灾本是好意,哪知道地方官们为了讨好自己,竟然额外增加了三种捐税,强迫吃不饱饭的灾民交出财物,这才引起灾民暴动。平息民愤是他的本职,成功镇压叛军不能算有功只能算无过。更何况,当时军情紧急,他在没有林长卿手令的情况下擅自调动南楚的驻军投入战斗,虽说事发之后他立即上表请示,林长卿也同意了,但这毕竟违背了国法。眼下此人故意在大朝会上提起此事,怕不是想把事情闹大了。
还没等他开口,一向与他交好的岑姓给事中立即回道:“张大人过誉了吧?晏太尉是奉陛下旨意赈灾的四路官员之一,救济百姓是他的本职,镇压叛乱也在此职责之内。更何况,此次赈灾的四位大人均是劳苦功高,岂能厚此薄彼?”
张御史道:“岑大人,在下知道您喜欢一碗水端平了,谁也不得罪,但要说四位大人均是劳苦功高,此言未免太过!应丞相此番非但没能平复民怨,反而将矛盾激化,待贼人造反之后又束手无策。广信郡施母的叛乱迄今为止仍未平息,应丞相如此作为,枉为一国之相!”
见他来者不善,尚书郎吉不辍上前道:“张大人所以不无道理,但是张大人是不是忘了,此处是正阳殿,今日是大朝会,是商议与两国邦交有关之事,你说的都是我国内政,不必说与高昌国听!”
郑安雅斜瞟了一眼左手边的林长卿,林长卿也正好转过头来看着她。郑安雅摸了摸鼻子,不吭声。
林长卿见躲不过去了,只好对众臣道:“应景辰自知有罪,今日告假在府中待罪。朕这就下旨免了他的左相之位。来人,拟旨。”
“陛下不可!”见他真要罢免应景辰,应景辰的门生故吏们纷纷跪下求情。其中一人膝行至晏浩然身侧,大呼道:“陛下,左相大人赈灾受阻乃事出有因,实非左相之过,求陛下明鉴!”
见他大呼小叫的样子,林长晔忍不住皱眉道:“应维桢,有事回崇德殿再说吧。”
应维桢以头抢地,呼道:“陛下!清源君和晏太尉相互勾结,处处排挤应丞相,使他事事掣肘,叫天天不应,喊地地不灵,这才导致赈灾失败激起民怨,请陛下明察!”
林长晔哪里受过这种气,怒道:“应维桢,你为了维护你伯父竟敢在陛下面前信口雌黄?谁不知道城阳郡守夏德泓是你伯父的门生,你说他掣肘你伯父,有人信吗?”
应维桢道:“陛下,夏德泓确实曾受伯父提点,但自从他娶川氏之女为妻的那一日起,他就彻底投入清源君门下,而伯父则还不知情,只当他是自己人。此番在城阳郡筹粮,伯父的本意是在保证城阳郡百姓能过冬的基础上征集多余的粮草,谁知他竟然将伯父的话擅自篡改成‘必须要在城阳郡征一万石粮’。城阳郡百姓不堪重负,这才揭竿而起。至于平叛,陛下,城阳郡和南楚郡都有叛军,为何南楚郡的驻军能被轻易调动,城阳广信一带的驻军就调不动?臣愚钝,只能理解为,晏太尉可以在没有陛下手令的情况下调动驻军,而伯父不能,这便是伯父此番赈灾激起民变的真相!”
晏好古只觉得脑袋“嗡”地一下,心道:“该来的终究还是来了。”虽然他不占理,但嘴上可不能吃亏,立即回道:“应维桢,你休要胡说八道,老夫此番调动南楚驻军是请示过陛下的!”
应维桢道:“敢问晏太尉,是事前请示,还是先斩后奏?据臣所知,陛下手谕到达南楚郡时已是晏太尉调兵的十日之后。陛下,带兵的将军们都与太尉大人有旧,没有陛下手谕一样可以听从太尉的号令,太尉自然可以先调兵再上表请示,可是伯父就不行了,他一兵一卒也调不动啊!微臣愚钝,请问在场的诸位大人,南楚驻军在没有陛下手谕的情况下只凭太尉号令便出兵,此事合乎国法否?”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正阳殿顿时热闹起来,渤海国众臣吵吵嚷嚷自不必说,就连高昌国的大臣们也交头接耳起来。内官高呼一声:“肃静!”众人终于停止了议论。
林长卿满脸疲惫地看了众人一眼,对应维桢道:“晏好古私自调兵的事朕会处置,但应景辰办事不力是事实,你退下吧。”
应维桢匍匐在地,高声道:“陛下,岂能因为犯了区区一小错就罢免一国之相?”
张御史冷笑道:“官逼民反岂是小事?应大人果然是名门出身,视百姓的性命如草芥!”
吉不辍跪道:“臣恳请陛下收回成命,仿清源君之先例,准其戴罪立功!”应氏的一众门生也都再度下跪。
林长晔听不下去了,正欲反驳,却听宋义声道:“应大人,吉大人,你们一个是应丞相的侄子,一个是应丞相的女婿,下官能理解你们的心情。可是,你们不要忘了,东帝陛下才是一国之君,陛下说什么就是什么。‘君君臣臣父父子子’你们都没学过吗?平日里一个个自诩学富五车,如今却为了一己私欲不顾君臣之礼咆哮公堂,这是读书人应该有的行为吗?”
“吉大人,既然你说到清源君戴罪立功一事。那下官可是有发言权的,因为当时弹劾清源君的人正是下官。说来惭愧,下官当时一时脑热,认为子孙犯法清源君有着不可推卸的责任,所以理应受罚。可是当下官实地走访之后才意识到自己的浅薄。清源君的直系子孙有数千人之多,他一个人连认都认不过来又如何教导养育?因此,清源君的‘戴罪立功’实为无罪,是陛下为了平息明中郡的民愤不得不做出的让步。而应丞相此番却是自己把事情办砸了,如果也能戴罪立功,那便是对清源君的不公了。”
吉不辍冷笑道:“宋御史自从去了一趟明中郡整个口风就变了,莫不是在明中郡受了什么好处?陛下,臣恰巧有一事要禀报陛下:清源君奏请的宛陵县令人选大为不妥,有结党营私、安插亲信之嫌!”
应维桢也恍然大悟道:“没错,陛下,我朝早有明文规定:县令必须异地为官,相隔百里以上,而清源君请封的那个邬惜墨是宛陵本地人,清源君这是知法犯法!”
又有一位大臣高声道:“宋御史,此言差矣。此番清源君赈灾有功,并非是清源君一己之功,都是因为高昌国的支持。清源君手里有粮,百姓们自然顺服。而应丞相、晏太尉和卢丞相各自只有朝廷下拨的几百石粮食,救灾犹如杯水车薪。故救灾不力,非三位大人之过也。”
宋义声大声斥责道:“宛陵县因为纪明达之死、唐谨言之过使得朝廷信誉尽失,百姓已经不再信任上头指派的官员,整个县的社会秩序岌岌可危,因此任命在县内德高望重的邬惜墨为县令实乃无奈之举,等到有合适的人选即可将他调离。几位大人,清源君为解此灾散尽家财,两百余年积攒的家底一次耗尽。而应氏世代高官有二百余年,此番对沿途州郡严加盘剥,自己却一毛不拔,请问你们哪儿来的脸斥责清源君?”
刚刚安静不久的正阳殿又闹腾起来,内官连喊了三声肃静才使众人安静下来。
应维桢又道:“陛下,应氏一族追随您已有二百余年,求您念在我应氏一族世代为您鞍前马后的份上宽恕一二吧!”门生们又再度附和。
“噗……哈哈哈!”一阵放肆的笑声响起,是郑安雅。她瞟了一眼林长卿,又扫了一眼跪在底下的众人,漫不经心地笑道:“真是热闹啊。朕说两句如何?”
一时间,所有人屏气凝神。一百多年了,高昌、渤海二国虽然时常在一起议事,但两国君主素来不公开干涉对方的内政。即便偶尔有些人在大朝会上讨论渤海国的内务,西帝最多也就不耐烦地打断对方,从未对他们谈论的事发表过意见。
“你叫什么来着?应维桢是吧?”郑安雅道:“你的先祖应文远的确对东帝有扶立之功,可那是多久以前的事了?古人云“君子之泽五世而斩”,从应文远到应景辰相隔十世都不止了吧?东帝是念旧情的,见你们应家子孙尚可一用,这才让你家世代担任三公之职。而你却自以为应家人才辈出,朝廷少你们不得,把东帝的恩惠当成自家的功劳在朝堂上夸夸其谈,你要脸不要?你别急着反驳,朕告诉你,我们高昌国的文信君卫信忠,对高昌国的功劳远胜应文远,可自从朕当年罢免了卫御寇之后,如今高昌国二千石以上的官员中哪里还有姓卫的人?真以为没了你们姓应的,朝廷就玩不转了不成?”
“再者说,自应文远之后,于国有功者不计其数,应文远并不是最特殊的那一个。如果每个功臣的后代都要受到照拂,那朝堂上可早就塞不下了。要我说啊,你与其提应文远的扶立之功,不如提一提他妹妹与东帝的旧情,那才是崇德殿里独一份的。”
此言一出,众人都惊诧不已。东帝与应家小姐的事虽然不是秘密,但那毕竟是两百年前的旧闻了,世人听到了也只会一笑了之。如今西帝在朝堂上公然把这事提出来,是要干什么?这不仅让应维桢难堪,恐怕东帝面上也挂不住吧?
果然,寂静了片刻之后,林长卿道:“朕略感不适,退朝吧。”说罢,独自起身下了朝,大朝会也就散了。
喜欢东洲往事
郑安雅问:“听说晏浩然也到了?”
得到肯定的答复后,郑安雅努力压住上扬的嘴角,说:“让李佩山候着,等大朝会结束了再来找我。”
照理说郑安雅和林长卿对每月两次的大朝会早已轻车熟路,可今天的大朝会却注定不同寻常。两拨人刚入殿还没寒暄几句,只听一人高声道:“晏太尉此番不但在南楚郡赈济灾民,还迅速平定了匪患,可喜可贺!晏太尉真不愧为国之栋梁!”
晏浩然定睛一看,说话的是个满头白发的高昌国女官,看上去品阶不高,腿脚不甚灵便,走路颤颤巍巍的。他不认识此人,便随意拱拱手道了声谢。还没等他转过身,又有一人道:“依在下愚见,晏太尉文能安邦,武能定国,此次赈灾当居首功!”
这回说话的是一位渤海国御史。晏浩然即便再迟钝也觉察到不对劲了,回来的路上他意气风发,自以为在平叛中立下大功,但刚到中都就接到线报:东帝因为应景辰赈灾逼反灾民的事大发雷霆。这个消息犹如给了他兜头一盆冷水,他冷静下来之后终于看清楚此次南楚人的叛乱也是因为灾情深重加上地方官员不作为导致的,自己前去赈灾本是好意,哪知道地方官们为了讨好自己,竟然额外增加了三种捐税,强迫吃不饱饭的灾民交出财物,这才引起灾民暴动。平息民愤是他的本职,成功镇压叛军不能算有功只能算无过。更何况,当时军情紧急,他在没有林长卿手令的情况下擅自调动南楚的驻军投入战斗,虽说事发之后他立即上表请示,林长卿也同意了,但这毕竟违背了国法。眼下此人故意在大朝会上提起此事,怕不是想把事情闹大了。
还没等他开口,一向与他交好的岑姓给事中立即回道:“张大人过誉了吧?晏太尉是奉陛下旨意赈灾的四路官员之一,救济百姓是他的本职,镇压叛乱也在此职责之内。更何况,此次赈灾的四位大人均是劳苦功高,岂能厚此薄彼?”
张御史道:“岑大人,在下知道您喜欢一碗水端平了,谁也不得罪,但要说四位大人均是劳苦功高,此言未免太过!应丞相此番非但没能平复民怨,反而将矛盾激化,待贼人造反之后又束手无策。广信郡施母的叛乱迄今为止仍未平息,应丞相如此作为,枉为一国之相!”
见他来者不善,尚书郎吉不辍上前道:“张大人所以不无道理,但是张大人是不是忘了,此处是正阳殿,今日是大朝会,是商议与两国邦交有关之事,你说的都是我国内政,不必说与高昌国听!”
郑安雅斜瞟了一眼左手边的林长卿,林长卿也正好转过头来看着她。郑安雅摸了摸鼻子,不吭声。
林长卿见躲不过去了,只好对众臣道:“应景辰自知有罪,今日告假在府中待罪。朕这就下旨免了他的左相之位。来人,拟旨。”
“陛下不可!”见他真要罢免应景辰,应景辰的门生故吏们纷纷跪下求情。其中一人膝行至晏浩然身侧,大呼道:“陛下,左相大人赈灾受阻乃事出有因,实非左相之过,求陛下明鉴!”
见他大呼小叫的样子,林长晔忍不住皱眉道:“应维桢,有事回崇德殿再说吧。”
应维桢以头抢地,呼道:“陛下!清源君和晏太尉相互勾结,处处排挤应丞相,使他事事掣肘,叫天天不应,喊地地不灵,这才导致赈灾失败激起民怨,请陛下明察!”
林长晔哪里受过这种气,怒道:“应维桢,你为了维护你伯父竟敢在陛下面前信口雌黄?谁不知道城阳郡守夏德泓是你伯父的门生,你说他掣肘你伯父,有人信吗?”
应维桢道:“陛下,夏德泓确实曾受伯父提点,但自从他娶川氏之女为妻的那一日起,他就彻底投入清源君门下,而伯父则还不知情,只当他是自己人。此番在城阳郡筹粮,伯父的本意是在保证城阳郡百姓能过冬的基础上征集多余的粮草,谁知他竟然将伯父的话擅自篡改成‘必须要在城阳郡征一万石粮’。城阳郡百姓不堪重负,这才揭竿而起。至于平叛,陛下,城阳郡和南楚郡都有叛军,为何南楚郡的驻军能被轻易调动,城阳广信一带的驻军就调不动?臣愚钝,只能理解为,晏太尉可以在没有陛下手令的情况下调动驻军,而伯父不能,这便是伯父此番赈灾激起民变的真相!”
晏好古只觉得脑袋“嗡”地一下,心道:“该来的终究还是来了。”虽然他不占理,但嘴上可不能吃亏,立即回道:“应维桢,你休要胡说八道,老夫此番调动南楚驻军是请示过陛下的!”
应维桢道:“敢问晏太尉,是事前请示,还是先斩后奏?据臣所知,陛下手谕到达南楚郡时已是晏太尉调兵的十日之后。陛下,带兵的将军们都与太尉大人有旧,没有陛下手谕一样可以听从太尉的号令,太尉自然可以先调兵再上表请示,可是伯父就不行了,他一兵一卒也调不动啊!微臣愚钝,请问在场的诸位大人,南楚驻军在没有陛下手谕的情况下只凭太尉号令便出兵,此事合乎国法否?”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正阳殿顿时热闹起来,渤海国众臣吵吵嚷嚷自不必说,就连高昌国的大臣们也交头接耳起来。内官高呼一声:“肃静!”众人终于停止了议论。
林长卿满脸疲惫地看了众人一眼,对应维桢道:“晏好古私自调兵的事朕会处置,但应景辰办事不力是事实,你退下吧。”
应维桢匍匐在地,高声道:“陛下,岂能因为犯了区区一小错就罢免一国之相?”
张御史冷笑道:“官逼民反岂是小事?应大人果然是名门出身,视百姓的性命如草芥!”
吉不辍跪道:“臣恳请陛下收回成命,仿清源君之先例,准其戴罪立功!”应氏的一众门生也都再度下跪。
林长晔听不下去了,正欲反驳,却听宋义声道:“应大人,吉大人,你们一个是应丞相的侄子,一个是应丞相的女婿,下官能理解你们的心情。可是,你们不要忘了,东帝陛下才是一国之君,陛下说什么就是什么。‘君君臣臣父父子子’你们都没学过吗?平日里一个个自诩学富五车,如今却为了一己私欲不顾君臣之礼咆哮公堂,这是读书人应该有的行为吗?”
“吉大人,既然你说到清源君戴罪立功一事。那下官可是有发言权的,因为当时弹劾清源君的人正是下官。说来惭愧,下官当时一时脑热,认为子孙犯法清源君有着不可推卸的责任,所以理应受罚。可是当下官实地走访之后才意识到自己的浅薄。清源君的直系子孙有数千人之多,他一个人连认都认不过来又如何教导养育?因此,清源君的‘戴罪立功’实为无罪,是陛下为了平息明中郡的民愤不得不做出的让步。而应丞相此番却是自己把事情办砸了,如果也能戴罪立功,那便是对清源君的不公了。”
吉不辍冷笑道:“宋御史自从去了一趟明中郡整个口风就变了,莫不是在明中郡受了什么好处?陛下,臣恰巧有一事要禀报陛下:清源君奏请的宛陵县令人选大为不妥,有结党营私、安插亲信之嫌!”
应维桢也恍然大悟道:“没错,陛下,我朝早有明文规定:县令必须异地为官,相隔百里以上,而清源君请封的那个邬惜墨是宛陵本地人,清源君这是知法犯法!”
又有一位大臣高声道:“宋御史,此言差矣。此番清源君赈灾有功,并非是清源君一己之功,都是因为高昌国的支持。清源君手里有粮,百姓们自然顺服。而应丞相、晏太尉和卢丞相各自只有朝廷下拨的几百石粮食,救灾犹如杯水车薪。故救灾不力,非三位大人之过也。”
宋义声大声斥责道:“宛陵县因为纪明达之死、唐谨言之过使得朝廷信誉尽失,百姓已经不再信任上头指派的官员,整个县的社会秩序岌岌可危,因此任命在县内德高望重的邬惜墨为县令实乃无奈之举,等到有合适的人选即可将他调离。几位大人,清源君为解此灾散尽家财,两百余年积攒的家底一次耗尽。而应氏世代高官有二百余年,此番对沿途州郡严加盘剥,自己却一毛不拔,请问你们哪儿来的脸斥责清源君?”
刚刚安静不久的正阳殿又闹腾起来,内官连喊了三声肃静才使众人安静下来。
应维桢又道:“陛下,应氏一族追随您已有二百余年,求您念在我应氏一族世代为您鞍前马后的份上宽恕一二吧!”门生们又再度附和。
“噗……哈哈哈!”一阵放肆的笑声响起,是郑安雅。她瞟了一眼林长卿,又扫了一眼跪在底下的众人,漫不经心地笑道:“真是热闹啊。朕说两句如何?”
一时间,所有人屏气凝神。一百多年了,高昌、渤海二国虽然时常在一起议事,但两国君主素来不公开干涉对方的内政。即便偶尔有些人在大朝会上讨论渤海国的内务,西帝最多也就不耐烦地打断对方,从未对他们谈论的事发表过意见。
“你叫什么来着?应维桢是吧?”郑安雅道:“你的先祖应文远的确对东帝有扶立之功,可那是多久以前的事了?古人云“君子之泽五世而斩”,从应文远到应景辰相隔十世都不止了吧?东帝是念旧情的,见你们应家子孙尚可一用,这才让你家世代担任三公之职。而你却自以为应家人才辈出,朝廷少你们不得,把东帝的恩惠当成自家的功劳在朝堂上夸夸其谈,你要脸不要?你别急着反驳,朕告诉你,我们高昌国的文信君卫信忠,对高昌国的功劳远胜应文远,可自从朕当年罢免了卫御寇之后,如今高昌国二千石以上的官员中哪里还有姓卫的人?真以为没了你们姓应的,朝廷就玩不转了不成?”
“再者说,自应文远之后,于国有功者不计其数,应文远并不是最特殊的那一个。如果每个功臣的后代都要受到照拂,那朝堂上可早就塞不下了。要我说啊,你与其提应文远的扶立之功,不如提一提他妹妹与东帝的旧情,那才是崇德殿里独一份的。”
此言一出,众人都惊诧不已。东帝与应家小姐的事虽然不是秘密,但那毕竟是两百年前的旧闻了,世人听到了也只会一笑了之。如今西帝在朝堂上公然把这事提出来,是要干什么?这不仅让应维桢难堪,恐怕东帝面上也挂不住吧?
果然,寂静了片刻之后,林长卿道:“朕略感不适,退朝吧。”说罢,独自起身下了朝,大朝会也就散了。
喜欢东洲往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