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所谓“旱的旱死,涝的涝死”,明中郡闹旱灾的同时,临近的钱塘郡却连着下了一个多月的雨。钱塘郡的稻子熟得比明中郡早,当明中郡的水稻还在灌浆期时,钱塘郡的稻子已经快要收获了。尽管钱塘郡的百姓们努力挖通沟渠减少田间积水,又趁着一丝丝放晴的时候加紧收割稻子,但连绵的阴雨还是让未收割的水稻倒伏了不少,有些甚至在稻穗上发了芽,粮食损失多达三成。
各郡报灾的文书如雪花一般飞向林长卿的案头,堆积如山的奏折更令他愁眉不展。林长晔早在一个月前就因为封地出了点状况告了假,只剩他一个人面对如此棘手的情况。
“明中郡缺水,钱塘郡内涝,能不能把钱塘郡的水引向明中郡?”林长卿问。
卢泽昱道:“陛下,明中郡在淳水上游,钱塘郡在下游,明中郡的地势显着高于钱塘郡,水不能倒流啊。”
“如此说来,钱塘郡的水只能再往下游排?”林长卿问。
尚书郎田文澜道:“回陛下,的确如此,钱塘郡已想方设法将洪水排往海中,但眼下的问题不全因内涝而起,而是连绵阴雨造成的谷物减产。”
“好吧,先不提钱塘郡,那明中郡又该怎么办?”林长卿的声音有些疲惫。
应景辰道:“明中郡受旱灾的县共有八个,其中重灾县有五个。郡守唐谨言上奏,全郡的存粮即将耗尽,希望朝廷尽快下拨粮食赈灾。”
卢泽昱愁眉紧锁:“可是朝廷也没有余粮啊,尽量从临近的郡调拨吧。”
应景辰嗤笑道:“卢相怕是忘了,与明中郡相邻的除了钱塘郡就是广信郡和南楚郡,那两郡几个月之前就缺粮了。”之前应景辰因为人口问题办事不力,被林长卿冷落,手头的活儿也大多交给了卢泽昱。为此他一直耿耿于怀,一旦有了机会定会与之作对。
卢泽昱也反唇相讥:“老夫说的是‘临近’郡县,既然相邻的郡不行那就再找稍远一点的。应相大概是耳目昏聩,只听到‘临’字没听到‘近’字。陛下,臣建议从淮南郡和上党郡调粮。”
林长卿道:“上党郡耕地少,只怕存粮不多。淮南郡倒是土地平旷,不知今年收成如何?”
田文澜道:“回陛下,淮南郡今年无灾无难,收成尚可。”
林长卿长出一口气:“那就先从淮南郡调拨吧。朕乏了,退朝。”
出了崇德殿,林长卿依然心事重重。人口压力大、灾害频发、左右丞相不合……渤海国现在的局面好比八个瓶子七个盖,纵然他使尽浑身解数也总有捂不住的地方。他很清楚,眼下最好的办法是从高昌国借一个“盖子”过来,但这件事自己明里暗里提过几次,郑安雅都不同意,甚至还下旨调高了借粮的难度。如今,即便是郑安雅碍于他的面子同意借粮,只要丞相段知书不允,他们照样借不到粮食。而段知书对他素来没有好感更无交情可言,要说服段知书同意,他心里一点底都没有。
与此同时,在崇德殿西边的礼贤殿里,高昌国君臣也在琢磨水旱灾的事。
“渤海国今年流年不利,大小灾难不断,淳河上游的明中郡大旱,下游的钱塘郡却大水泛滥。哎,这日子过得,真是……”郑安雅忍不住感叹。
段知书刚要发言,郑安雅立即抬手阻止道:“段相,朕知道你想说什么,朕没有松口。”
段知书道:“陛下多虑了,臣是想说我们国内也有灾情,虽然没有渤海国那般严重。”
郑安雅道:“你是说河西郡和积善郡?”
段知书道:“是的,这两个郡几千年前便少雨,百姓以种粟、黍两种作物为主。两百多年前,我们拓宽了圣山的几个垭口之后,西海的湿气涌入,使得河西郡的部分地方降雨增多,可以种植水稻。”说到这里,她停了下来,回头看了看阮秋霜。
阮秋霜接着道:“可是今年不同,从西海上来的暖湿气流非常强,直接冲到了积善郡境内才形成降雨,因此今年河西郡比往年更干旱,积善郡则产生了内涝。”
大司农房似瑜叹道:“河西、积善两郡的情形与渤海国的明中、钱塘两郡十分相似,都是上游干旱下游发洪水,硬生生造成粮食减产三四成。唉,如果水能倒流就好了,把积善郡多出来的水匀给河西郡。”
太仆牟清泉道:“昌文君说笑了,水如何往高处流?”
“若是只论‘水往高处流’这一点,倒也不是不行。”说话的是刚刚复职的房如樨。
“哦,还有这事儿?叔叔你快说来听听。”郑安雅一下子来了兴致。
房如樨道:“陛下,臣在游历滕州时曾经见过一位杰出的木匠,他能做出一种依靠风力抽水的风车,能将水从低处抽往高处。”
“要靠风力啊,那不刮风的时候怎么办?”郑安雅道。
房如樨笑道:“不刮风的时候就用人力踩,也一样可以。”
阮秋霜道:“陛下,臣知道这种风车,那个匠人名叫公孙桅。不过这种风车只能将水抽高几尺,而河西、积善两郡的河床落差高达数丈,恐怕无济于事。”
郑安雅道:“公孙桅?这世上还有姓公的人?那有姓母的吗?”
众人大笑不止。
房如樨忍着笑答道:“此人姓公孙,是孤竹国公孙后裔,原本姓墨,从他的高祖父开始以公孙为姓。”
“原来是墨家人啊……”郑安雅叹道,“当年的黑夫也是孤竹国公孙,朕记得他没有后代,想不到墨家人竟然真有改姓公孙的。”
房如樨道:“好了陛下,说正事。这种风车目前看来对治水用处不大,若能加以改进可不好说。臣碰巧结识一位擅长治水之人名叫苏丹青,此人原为西海道水工,五年前致仕,如今应该就在河西郡。臣以为,让苏丹青与公孙桅二人一起负责此事,或许能想出办法。”
郑安雅笑道:“好啊,那就麻烦叔叔您跑一趟了,毕竟其他人也不认识他俩。”
渤海国明中郡这边,天上终于开始飘雨点了。郡守唐谨言也等来了朝廷的答复:将从淮南郡调拨十万石粮食支援明中郡,将于十日后到达。唐郡守盘算了一下:灾民约有二十万人,一石米够一个人吃三四十天,省一点按四十天算,这十万石米大约够灾民们吃二十天左右。眼下旱情严重的地方已经开始下雨,说明旱情即将结束,上一季虽然减产严重,但到时候让农户们补种那些饱腹又容易长的瓜菜、芋头和豆类,应该可以再撑一个月。到了那时,广信、南楚的下一季稻就该熟了,自己再想办法让朝廷出面调配一下,加上本郡农民自己种的瓜菜芋头……想到这里,他觉得应该可以撑过这一年了,于是大笔一挥告知各灾区县,朝廷赈灾粮食不日便到,请各县耐心等待。宛陵等灾区县收到府衙的信后,无不欢欣鼓舞。
可是没过几天,灾民们就发现自己似乎高兴地太早了。天上的确开始下雨,但这雨似乎比预想的多了些,一连十余日都见不到太阳。有的人心大,笑着说:“咱们前些日子可受够了旱的苦,井里都没水了。这下可好,老天爷多补些水给咱们。”一些上了年纪的老人则不大乐观:“连续旱了那么久,山上的草木都死了一大半,怕是存不住水。”
与此同时,赈灾粮到了,但是数量与原先说的相差甚远,十万石粮食只到了三万石,而且还是带壳的谷子。对此,淮南郡的说法是:粮食筹集需要时间,怕明中郡久等,所以把现有的粮食先运过来。唐郡守觉得有道理,便在签收文书上盖上了自己的官印。
九月初三,也就是宛陵县的赈灾粮下发的次日凌晨,陵卫乡芈坳村的村民在睡梦中被隆隆的响声惊醒。起初他们以为又打雷了,没有太在意,但当响声越来越大、越来越近的时候,他们才觉察到不对劲。有人睡眼朦胧地打开窗子往外看,借着东方刚露出的一点鱼肚白他们赫然发现:不远处的山似乎动了起来!
“阿爹阿娘,快起来看呐,山在动!”那名村民惊恐地喊道。
他的父亲拖着不甚灵便的腿脚匆匆赶来,往窗外一瞧,果然如儿子所说,山上有一整片地似乎活了一般沿着山坡慢慢朝他们挪动,而这片土地原来的位置则露出了褐色的岩石。
“叫乡亲们起来!快跑,是泥石流!会把我们都埋了的!”老人用尽浑身力气喊道。
此时村里的动物们似乎也感知到了危险,一时间鸡飞狗跳,把还在睡梦中的人们都吵醒了。他们慌忙裹上衣服、抱起孩子就朝门外奔。泥石流速度极快,不一会儿就吞没了半个村子,约有三分之一的村民没有逃出来。
“先大旱再大雨,如今又是泥石流,这叫人怎么活啊!”幸存的村民欲哭无泪。
泥石流不仅吞没了房屋,也毁了将近一半的农田和一部分刚刚下发的赈灾粮。村民们人人自危,不敢继续住在村里,于是在村长的带领下,走了一天的山路来到县城,跪求县太爷给条活路。
县令纪明达刚刚消停了一天,见又有人上门哭诉,愁得一个头两个大:“粮食不都发下去了吗?怎么又来?”
村长道:“大老爷,小的们都是良民,不是来闹事的。泥石流把我们半个村子给埋了,百姓们怕再有泥石流不敢回屋子住,求大老爷给我们一个安身的地方!”
纪明达道:“你们的亭长呢?乡长呢?他们怎么说?”
乡长苦着脸道:“大老爷,我们陵卫乡人称七山一水二分田,村子大多建在山脚下,有的在山坳里,这个芈坳村就是其中一个。一下子多出这么多灾民,别的村不光没有空地方安置,一听说他们村遭遇了泥石流也都跟着往外跑,怕自己村也会有泥石流。”
纪明达一阵眩晕,只觉得有什么东西堵在胸口堵得他喘不过气来。他很想把这些聚在县衙前的百姓都赶走,但看到他们一个个衣衫褴褛的样子,有的人腿上还糊着泥巴,又不忍心了。最后,他说服了县里的几位乡绅,把一些暂时不用的空屋子、土谷祠,甚至戏台子都借来给村民们容身。
喜欢东洲往事
各郡报灾的文书如雪花一般飞向林长卿的案头,堆积如山的奏折更令他愁眉不展。林长晔早在一个月前就因为封地出了点状况告了假,只剩他一个人面对如此棘手的情况。
“明中郡缺水,钱塘郡内涝,能不能把钱塘郡的水引向明中郡?”林长卿问。
卢泽昱道:“陛下,明中郡在淳水上游,钱塘郡在下游,明中郡的地势显着高于钱塘郡,水不能倒流啊。”
“如此说来,钱塘郡的水只能再往下游排?”林长卿问。
尚书郎田文澜道:“回陛下,的确如此,钱塘郡已想方设法将洪水排往海中,但眼下的问题不全因内涝而起,而是连绵阴雨造成的谷物减产。”
“好吧,先不提钱塘郡,那明中郡又该怎么办?”林长卿的声音有些疲惫。
应景辰道:“明中郡受旱灾的县共有八个,其中重灾县有五个。郡守唐谨言上奏,全郡的存粮即将耗尽,希望朝廷尽快下拨粮食赈灾。”
卢泽昱愁眉紧锁:“可是朝廷也没有余粮啊,尽量从临近的郡调拨吧。”
应景辰嗤笑道:“卢相怕是忘了,与明中郡相邻的除了钱塘郡就是广信郡和南楚郡,那两郡几个月之前就缺粮了。”之前应景辰因为人口问题办事不力,被林长卿冷落,手头的活儿也大多交给了卢泽昱。为此他一直耿耿于怀,一旦有了机会定会与之作对。
卢泽昱也反唇相讥:“老夫说的是‘临近’郡县,既然相邻的郡不行那就再找稍远一点的。应相大概是耳目昏聩,只听到‘临’字没听到‘近’字。陛下,臣建议从淮南郡和上党郡调粮。”
林长卿道:“上党郡耕地少,只怕存粮不多。淮南郡倒是土地平旷,不知今年收成如何?”
田文澜道:“回陛下,淮南郡今年无灾无难,收成尚可。”
林长卿长出一口气:“那就先从淮南郡调拨吧。朕乏了,退朝。”
出了崇德殿,林长卿依然心事重重。人口压力大、灾害频发、左右丞相不合……渤海国现在的局面好比八个瓶子七个盖,纵然他使尽浑身解数也总有捂不住的地方。他很清楚,眼下最好的办法是从高昌国借一个“盖子”过来,但这件事自己明里暗里提过几次,郑安雅都不同意,甚至还下旨调高了借粮的难度。如今,即便是郑安雅碍于他的面子同意借粮,只要丞相段知书不允,他们照样借不到粮食。而段知书对他素来没有好感更无交情可言,要说服段知书同意,他心里一点底都没有。
与此同时,在崇德殿西边的礼贤殿里,高昌国君臣也在琢磨水旱灾的事。
“渤海国今年流年不利,大小灾难不断,淳河上游的明中郡大旱,下游的钱塘郡却大水泛滥。哎,这日子过得,真是……”郑安雅忍不住感叹。
段知书刚要发言,郑安雅立即抬手阻止道:“段相,朕知道你想说什么,朕没有松口。”
段知书道:“陛下多虑了,臣是想说我们国内也有灾情,虽然没有渤海国那般严重。”
郑安雅道:“你是说河西郡和积善郡?”
段知书道:“是的,这两个郡几千年前便少雨,百姓以种粟、黍两种作物为主。两百多年前,我们拓宽了圣山的几个垭口之后,西海的湿气涌入,使得河西郡的部分地方降雨增多,可以种植水稻。”说到这里,她停了下来,回头看了看阮秋霜。
阮秋霜接着道:“可是今年不同,从西海上来的暖湿气流非常强,直接冲到了积善郡境内才形成降雨,因此今年河西郡比往年更干旱,积善郡则产生了内涝。”
大司农房似瑜叹道:“河西、积善两郡的情形与渤海国的明中、钱塘两郡十分相似,都是上游干旱下游发洪水,硬生生造成粮食减产三四成。唉,如果水能倒流就好了,把积善郡多出来的水匀给河西郡。”
太仆牟清泉道:“昌文君说笑了,水如何往高处流?”
“若是只论‘水往高处流’这一点,倒也不是不行。”说话的是刚刚复职的房如樨。
“哦,还有这事儿?叔叔你快说来听听。”郑安雅一下子来了兴致。
房如樨道:“陛下,臣在游历滕州时曾经见过一位杰出的木匠,他能做出一种依靠风力抽水的风车,能将水从低处抽往高处。”
“要靠风力啊,那不刮风的时候怎么办?”郑安雅道。
房如樨笑道:“不刮风的时候就用人力踩,也一样可以。”
阮秋霜道:“陛下,臣知道这种风车,那个匠人名叫公孙桅。不过这种风车只能将水抽高几尺,而河西、积善两郡的河床落差高达数丈,恐怕无济于事。”
郑安雅道:“公孙桅?这世上还有姓公的人?那有姓母的吗?”
众人大笑不止。
房如樨忍着笑答道:“此人姓公孙,是孤竹国公孙后裔,原本姓墨,从他的高祖父开始以公孙为姓。”
“原来是墨家人啊……”郑安雅叹道,“当年的黑夫也是孤竹国公孙,朕记得他没有后代,想不到墨家人竟然真有改姓公孙的。”
房如樨道:“好了陛下,说正事。这种风车目前看来对治水用处不大,若能加以改进可不好说。臣碰巧结识一位擅长治水之人名叫苏丹青,此人原为西海道水工,五年前致仕,如今应该就在河西郡。臣以为,让苏丹青与公孙桅二人一起负责此事,或许能想出办法。”
郑安雅笑道:“好啊,那就麻烦叔叔您跑一趟了,毕竟其他人也不认识他俩。”
渤海国明中郡这边,天上终于开始飘雨点了。郡守唐谨言也等来了朝廷的答复:将从淮南郡调拨十万石粮食支援明中郡,将于十日后到达。唐郡守盘算了一下:灾民约有二十万人,一石米够一个人吃三四十天,省一点按四十天算,这十万石米大约够灾民们吃二十天左右。眼下旱情严重的地方已经开始下雨,说明旱情即将结束,上一季虽然减产严重,但到时候让农户们补种那些饱腹又容易长的瓜菜、芋头和豆类,应该可以再撑一个月。到了那时,广信、南楚的下一季稻就该熟了,自己再想办法让朝廷出面调配一下,加上本郡农民自己种的瓜菜芋头……想到这里,他觉得应该可以撑过这一年了,于是大笔一挥告知各灾区县,朝廷赈灾粮食不日便到,请各县耐心等待。宛陵等灾区县收到府衙的信后,无不欢欣鼓舞。
可是没过几天,灾民们就发现自己似乎高兴地太早了。天上的确开始下雨,但这雨似乎比预想的多了些,一连十余日都见不到太阳。有的人心大,笑着说:“咱们前些日子可受够了旱的苦,井里都没水了。这下可好,老天爷多补些水给咱们。”一些上了年纪的老人则不大乐观:“连续旱了那么久,山上的草木都死了一大半,怕是存不住水。”
与此同时,赈灾粮到了,但是数量与原先说的相差甚远,十万石粮食只到了三万石,而且还是带壳的谷子。对此,淮南郡的说法是:粮食筹集需要时间,怕明中郡久等,所以把现有的粮食先运过来。唐郡守觉得有道理,便在签收文书上盖上了自己的官印。
九月初三,也就是宛陵县的赈灾粮下发的次日凌晨,陵卫乡芈坳村的村民在睡梦中被隆隆的响声惊醒。起初他们以为又打雷了,没有太在意,但当响声越来越大、越来越近的时候,他们才觉察到不对劲。有人睡眼朦胧地打开窗子往外看,借着东方刚露出的一点鱼肚白他们赫然发现:不远处的山似乎动了起来!
“阿爹阿娘,快起来看呐,山在动!”那名村民惊恐地喊道。
他的父亲拖着不甚灵便的腿脚匆匆赶来,往窗外一瞧,果然如儿子所说,山上有一整片地似乎活了一般沿着山坡慢慢朝他们挪动,而这片土地原来的位置则露出了褐色的岩石。
“叫乡亲们起来!快跑,是泥石流!会把我们都埋了的!”老人用尽浑身力气喊道。
此时村里的动物们似乎也感知到了危险,一时间鸡飞狗跳,把还在睡梦中的人们都吵醒了。他们慌忙裹上衣服、抱起孩子就朝门外奔。泥石流速度极快,不一会儿就吞没了半个村子,约有三分之一的村民没有逃出来。
“先大旱再大雨,如今又是泥石流,这叫人怎么活啊!”幸存的村民欲哭无泪。
泥石流不仅吞没了房屋,也毁了将近一半的农田和一部分刚刚下发的赈灾粮。村民们人人自危,不敢继续住在村里,于是在村长的带领下,走了一天的山路来到县城,跪求县太爷给条活路。
县令纪明达刚刚消停了一天,见又有人上门哭诉,愁得一个头两个大:“粮食不都发下去了吗?怎么又来?”
村长道:“大老爷,小的们都是良民,不是来闹事的。泥石流把我们半个村子给埋了,百姓们怕再有泥石流不敢回屋子住,求大老爷给我们一个安身的地方!”
纪明达道:“你们的亭长呢?乡长呢?他们怎么说?”
乡长苦着脸道:“大老爷,我们陵卫乡人称七山一水二分田,村子大多建在山脚下,有的在山坳里,这个芈坳村就是其中一个。一下子多出这么多灾民,别的村不光没有空地方安置,一听说他们村遭遇了泥石流也都跟着往外跑,怕自己村也会有泥石流。”
纪明达一阵眩晕,只觉得有什么东西堵在胸口堵得他喘不过气来。他很想把这些聚在县衙前的百姓都赶走,但看到他们一个个衣衫褴褛的样子,有的人腿上还糊着泥巴,又不忍心了。最后,他说服了县里的几位乡绅,把一些暂时不用的空屋子、土谷祠,甚至戏台子都借来给村民们容身。
喜欢东洲往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