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了几日,二人在大朝会上把禁酒的事提了出来,这一次渤海国倒是没什么人反对,两国的联合诏书随后就下发了。卢泽昱提了一嘴缺粮的事,还没开口借粮便被郑安雅以“高昌国同样缺粮”的理由堵了回去。
散朝后,郑安雅把段知书留了下来。段知书当然知道她的用意,问她:“东帝跟您借粮了?”
郑安雅叹了口气:“是的。我硬着头皮拒绝了,真不想看到他那副为难的样子。”
段知书正色道:“陛下,您二人虽是夫妇,但毕竟是两国君主,您可不能因为一己私欲有损国家利益啊!”
郑安雅道:“夫子,我懂的。所以我建议禁酒,虽然禁酒省下的那点粮食对于总体粮食缺口来说杯水车薪,但好歹也算有点用处,也能借此堵住他们的嘴。”
段知书道:“我知道你懂,我就怕他们没完没了地提,一次不行提十次,十次不行一百次,万一哪天你心一软松了口,我们可怎么办?”
郑安雅笑道:“夫子对我这么没信心?”
段知书道:“有信心不等于没风险,你在明处人家在暗处,不可不防。”
郑安雅揉了揉眉心,道:“要不这样吧,我这就下旨,今后凡事涉及两国间的人口、土地、粮食等要务,除了朕的圣旨之外必须加盖丞相大印方能执行,给这事儿再上一重保险。这样您可放心了?”
段知书笑道:“把压力转嫁给我?您可真行!”
郑安雅搂着她笑道:“世人都说段相在高昌国是一人之下万人之上,多担点事儿怎么了?您在渤海国又没有亲属,不会被他们影响,我看挺合适。”
段知书道:“可别,我又不是专管外交事务的,不想跟渤海国人磨嘴皮子。”当年二帝议婚的时候,渤海臣子的那副磨叽劲儿她想起来就烦。
“要不把房如樨叫回来吧,我只负责盖不盖章,扯皮的事你找他去。”段知书道。
郑安雅笑道:“行啊,叔叔临行前说好的一百年来看我一次,到现在也没来过,我这就把他召回来。”
七月,房如樨还在回来的路上,渤海国的情况已经一天比一天糟了。
南方各郡的水稻正值灌浆期,天气却意外地晴朗,明中、广信两郡有十二个县整个七月滴雨未下。农户们起初起早贪黑地引水灌田,但水渠里的水一天比一天少,他们眼巴巴地望着干涸的农田心急如焚。明中郡宛陵县的一些农户实在坐不住了,他们请了一个识字的先生执笔,写了一封万民表呈给县令,希望县令能将这份万民表转呈朝廷,救他们于水火。县令名叫纪明达,为官还算尽职,本县半个多月不下雨的事他早就知晓,本就计划上奏,如今见了百姓民意汹涌又有万民表在手,自然责无旁贷。他拍着胸脯对大家说:“乡亲们放心,本县这就亲自前往茂庆,将此表上呈郡守大人,一定不会让大家饿肚子!”百姓们见他答应得如此爽快,纷纷伏地高呼:“多谢青天大老爷!”纪明达搀扶起领头的几位老人,众人感恩戴德地散去了。
纪明达怀揣万民表来到茂庆县,见到了唐郡守,禀明来意。没等他把话说完,唐郡守道:“明达啊,宛陵的情况本府已经知晓,但是你们要求府衙拨粮食赈灾……着实不易啊。”
纪明达拱手道:“我县存粮即将见底,如今又遭了旱灾,再这样下去,百姓们怕是要饿死呀!”
唐郡守道:“明达,不是本府有意刁难,此事确实难办。此次我明中郡全郡受灾,和宛陵情况类似的县还有五六个,其他几个县虽然受灾没那么严重但也是自顾不暇,本府手头实在匀不出多余的粮食给你们。再说了,这天也未必就一直不下雨,如果过几天老天开眼下雨了,那地里的庄稼也还有救,不至于绝收嘛。”
纪明达满脸愁容道:“明公,这可如何是好?下官已经答应百姓一定会帮他们渡过难关的,我……我……”
“唉,”唐郡守叹道,“谁叫你答应他们的?纪县令,不是本府教训你,你到底太年轻,有些事你不懂。我们这些当官的不可能满足百姓的所有要求,你比方说这次,百姓最希望的不是你开仓放粮,而是天下雨,你能让老天爷下雨吗?你做不到的呀!”
见上司以官职称呼自己,纪明达知道此事严重,忙起身拱手道:“下官资历浅、不懂事,还望明公教诲!”
唐郡守道:“这样吧,你的万民表本府收下了。粮食的事本府会上奏朝廷,请朝廷拨粮食下来,好不好?”
纪明达道:“如此甚好,多谢明公!”
纪明达回到宛陵县之后又等了半个月,茂庆方面还是没有任何消息。百姓们已经等不及了,一连几天聚集在县衙门口要说法。纪明达起初还以“上面已经知道了,马上就会派人来赈灾”等话搪塞。但上面的人左等不来右等不来,眼看县衙的人都要饿肚子了,他也不免焦躁起来,接连差人去郡府询问情况。府衙的人可没有他这般好脾气,见宛陵县的人来了,头两次还客客气气的,后面几次语气越来越不善,到最后干脆闭门不见了。
没了上面的支持,纪明达一筹莫展。正在此时,有个姓邬的幕僚提了个建议:拜龙王。纪明达原本对这些神神鬼鬼的东西并不上心,但眼下求人没有用只能求神碰碰运气了,让百姓看到了也算有个交待。于是,他命人在龙王庙外设了一处祭坛,自己沐浴斋戒三日,领着全县的官吏、乡绅豪族们在祭坛上焚香祷告,祈求龙王降雨,随后请了个弹唱的班子,热热闹闹地唱了一整天。百姓见县令如此诚恳,也纷纷跪下来祈求龙王显灵。
可是,不知是龙王心情不好还是老天爷真的瞎了眼,一连三日还是不见甘霖。见此情形,豪族们垂头丧气,百姓们灰头土脸,就连戏班子也唱不动了。纪明达大受打击,他不顾形象一屁股坐在地上,喃喃自语道:“这可怎么办?府衙也求了,龙王也求了,都没有用,这可怎么办,粮食真的要绝收了啊?”
一位手持龙头杖、须发皆白的老人上前来对他拱了拱手,颤颤巍巍地说:“大老爷,草民年轻时曾听说,龙王不肯显灵八成是偷懒,要抽打一顿才能好。”
纪明达认得他,这是县里年龄最大的一位长者,姓范,人称范老爹,今年已经九十余岁。这位范老爹手中的龙头杖便是朝廷赐予九十岁以上长者的“王杖”,此杖乃是黄杨木制成,持有者不但见官不用回避、免跪,还能定期从官府领取粟米、酒肉、棉帛等物品。若有人胆敢殴打、侮辱持杖者轻则流放重则处斩。
纪明达回了个礼,道:“范老爹,龙王是神,怎可打得?”
范老爹道:“那是七十多年前了,草民还不到二十岁,那一年的天气也是如今年一样,连续一个多月不下雨。那什么……嗯……咳咳……”
纪明达道:“老爹慢慢说,不急。”
范老爹咳出一口浓痰,又喘了好一会儿,才接着道:“起初大伙儿也是求雨,可是一连求了十多天都没用。最后有个脾气急的人实在气不过,抄起一根棍子就冲进了龙王庙,对着龙王爷的塑像乒乒乓乓抽打了一顿,把龙王爷的胳膊都敲裂了,临走前还骂了一句:‘我们诚心求雨你偏不下雨,要你这龙王作甚?再不下雨,看我不扒了你的龙王庙!’那时候大家伙儿都吓傻了,从来没有人敢这样对待龙王爷,这要是龙王爷一发怒一年不下雨可怎么办?可是结果您猜怎么着?才第二天,云就聚拢来了,下了好大的一场雨。所以草民才说,如果我们好话说尽龙王还是偷懒不肯下雨,恐怕要打他一顿。”
纪明达今年才四十余岁,范老爹说的那一年他的父亲都还没有出生,更何况是他自己了,这等奇谈怪论他可是第一次听到。他满腹狐疑地问:“范老爹,此话当真?”
范老爹一听就急了:“老汉我今年九十二了,别人说‘黄土埋到脖子根’,我这都快埋到嘴了,骗大老爷作甚?”
“老爷,小人也听说过这件事,是小人年幼时祖母讲与小人听的。”说话的正是建议他求雨的那位邬师爷。
听到这话,纪明达犹如抓住了救命稻草:“真的?你祖母是如何说的?”
邬师爷道:“关于打龙王的事,祖母和范老爹说的一样,那个人姓张,平日里就愣头愣脑的,人们喊他张二愣子。祖母还说:‘看来这神仙和人一样,不能一味地对他们好,偶尔也要让他们知道我们的厉害。你看,我们好酒好菜给他吃,他不干,非要打一顿才下雨。我看龙王爷就是犯贱!’”
纪明达听了有些心动,便询问豪族们的意见。那些人七嘴八舌地议论了一通,结果是四家同意、五家反对。纪明达只觉得今天的日头分外地毒,晒得他脑壳都要裂开了,只好对大家说再等等看。
又过了三日,尽管宛陵县百姓日夜祈祷,天空中还是没有半点要下雨的迹象。呼吁鞭打龙王的百姓越来越多,原先反对的五户豪族也有一户倒戈了,理由是再拖几日水稻会变成空壳彻底绝收,到时候即便天降大雨也于事无补。当然反对的声音还是很大,那些人认为龙王不能得罪,这一季绝收了下一可以补种黄豆、瓠瓜等蔬菜用来充饥,但若是把龙王彻底得罪了,到时候再旱上一个月可怎么办?两拨人每日吵吵嚷嚷谁也说服不了谁,有几次还差点动起手来。纪明达一看这样下去不行,不顾反对声巨大,拍板决定打龙王。
到了打龙王的那天,纪明达请了四位身强力壮的汉子将龙王塑像从庙里抬到空地上。邬师爷换了一身崭新的衣服,朝着塑像拜了三拜,起身后对着塑像道:“龙王在上,君为布雨之神,本应护佑一方水土赐福万民。我县百姓日日供奉不曾怠慢,何以月余不降雨?今日,吾奉民意而来,以鞭击之,望君勤勉勿懈,早降甘霖,勿负百姓之望。”
随后,纪明达对那四个汉子道:“打。”
话音刚落,四个汉子举起手中的鞭子“啪啪”地抽在塑像上。为首的那个汉子一边抽一边口中念念有词:“叫你不下雨,叫你不下雨,就打你!”“疼不疼?要是再不下雨我们还打!”
四个人打了约莫六七十下,直打得塑像上的漆都掉落了,纪明达见天色已晚,便叫大家停下。众人各自散去。
喜欢东洲往事
散朝后,郑安雅把段知书留了下来。段知书当然知道她的用意,问她:“东帝跟您借粮了?”
郑安雅叹了口气:“是的。我硬着头皮拒绝了,真不想看到他那副为难的样子。”
段知书正色道:“陛下,您二人虽是夫妇,但毕竟是两国君主,您可不能因为一己私欲有损国家利益啊!”
郑安雅道:“夫子,我懂的。所以我建议禁酒,虽然禁酒省下的那点粮食对于总体粮食缺口来说杯水车薪,但好歹也算有点用处,也能借此堵住他们的嘴。”
段知书道:“我知道你懂,我就怕他们没完没了地提,一次不行提十次,十次不行一百次,万一哪天你心一软松了口,我们可怎么办?”
郑安雅笑道:“夫子对我这么没信心?”
段知书道:“有信心不等于没风险,你在明处人家在暗处,不可不防。”
郑安雅揉了揉眉心,道:“要不这样吧,我这就下旨,今后凡事涉及两国间的人口、土地、粮食等要务,除了朕的圣旨之外必须加盖丞相大印方能执行,给这事儿再上一重保险。这样您可放心了?”
段知书笑道:“把压力转嫁给我?您可真行!”
郑安雅搂着她笑道:“世人都说段相在高昌国是一人之下万人之上,多担点事儿怎么了?您在渤海国又没有亲属,不会被他们影响,我看挺合适。”
段知书道:“可别,我又不是专管外交事务的,不想跟渤海国人磨嘴皮子。”当年二帝议婚的时候,渤海臣子的那副磨叽劲儿她想起来就烦。
“要不把房如樨叫回来吧,我只负责盖不盖章,扯皮的事你找他去。”段知书道。
郑安雅笑道:“行啊,叔叔临行前说好的一百年来看我一次,到现在也没来过,我这就把他召回来。”
七月,房如樨还在回来的路上,渤海国的情况已经一天比一天糟了。
南方各郡的水稻正值灌浆期,天气却意外地晴朗,明中、广信两郡有十二个县整个七月滴雨未下。农户们起初起早贪黑地引水灌田,但水渠里的水一天比一天少,他们眼巴巴地望着干涸的农田心急如焚。明中郡宛陵县的一些农户实在坐不住了,他们请了一个识字的先生执笔,写了一封万民表呈给县令,希望县令能将这份万民表转呈朝廷,救他们于水火。县令名叫纪明达,为官还算尽职,本县半个多月不下雨的事他早就知晓,本就计划上奏,如今见了百姓民意汹涌又有万民表在手,自然责无旁贷。他拍着胸脯对大家说:“乡亲们放心,本县这就亲自前往茂庆,将此表上呈郡守大人,一定不会让大家饿肚子!”百姓们见他答应得如此爽快,纷纷伏地高呼:“多谢青天大老爷!”纪明达搀扶起领头的几位老人,众人感恩戴德地散去了。
纪明达怀揣万民表来到茂庆县,见到了唐郡守,禀明来意。没等他把话说完,唐郡守道:“明达啊,宛陵的情况本府已经知晓,但是你们要求府衙拨粮食赈灾……着实不易啊。”
纪明达拱手道:“我县存粮即将见底,如今又遭了旱灾,再这样下去,百姓们怕是要饿死呀!”
唐郡守道:“明达,不是本府有意刁难,此事确实难办。此次我明中郡全郡受灾,和宛陵情况类似的县还有五六个,其他几个县虽然受灾没那么严重但也是自顾不暇,本府手头实在匀不出多余的粮食给你们。再说了,这天也未必就一直不下雨,如果过几天老天开眼下雨了,那地里的庄稼也还有救,不至于绝收嘛。”
纪明达满脸愁容道:“明公,这可如何是好?下官已经答应百姓一定会帮他们渡过难关的,我……我……”
“唉,”唐郡守叹道,“谁叫你答应他们的?纪县令,不是本府教训你,你到底太年轻,有些事你不懂。我们这些当官的不可能满足百姓的所有要求,你比方说这次,百姓最希望的不是你开仓放粮,而是天下雨,你能让老天爷下雨吗?你做不到的呀!”
见上司以官职称呼自己,纪明达知道此事严重,忙起身拱手道:“下官资历浅、不懂事,还望明公教诲!”
唐郡守道:“这样吧,你的万民表本府收下了。粮食的事本府会上奏朝廷,请朝廷拨粮食下来,好不好?”
纪明达道:“如此甚好,多谢明公!”
纪明达回到宛陵县之后又等了半个月,茂庆方面还是没有任何消息。百姓们已经等不及了,一连几天聚集在县衙门口要说法。纪明达起初还以“上面已经知道了,马上就会派人来赈灾”等话搪塞。但上面的人左等不来右等不来,眼看县衙的人都要饿肚子了,他也不免焦躁起来,接连差人去郡府询问情况。府衙的人可没有他这般好脾气,见宛陵县的人来了,头两次还客客气气的,后面几次语气越来越不善,到最后干脆闭门不见了。
没了上面的支持,纪明达一筹莫展。正在此时,有个姓邬的幕僚提了个建议:拜龙王。纪明达原本对这些神神鬼鬼的东西并不上心,但眼下求人没有用只能求神碰碰运气了,让百姓看到了也算有个交待。于是,他命人在龙王庙外设了一处祭坛,自己沐浴斋戒三日,领着全县的官吏、乡绅豪族们在祭坛上焚香祷告,祈求龙王降雨,随后请了个弹唱的班子,热热闹闹地唱了一整天。百姓见县令如此诚恳,也纷纷跪下来祈求龙王显灵。
可是,不知是龙王心情不好还是老天爷真的瞎了眼,一连三日还是不见甘霖。见此情形,豪族们垂头丧气,百姓们灰头土脸,就连戏班子也唱不动了。纪明达大受打击,他不顾形象一屁股坐在地上,喃喃自语道:“这可怎么办?府衙也求了,龙王也求了,都没有用,这可怎么办,粮食真的要绝收了啊?”
一位手持龙头杖、须发皆白的老人上前来对他拱了拱手,颤颤巍巍地说:“大老爷,草民年轻时曾听说,龙王不肯显灵八成是偷懒,要抽打一顿才能好。”
纪明达认得他,这是县里年龄最大的一位长者,姓范,人称范老爹,今年已经九十余岁。这位范老爹手中的龙头杖便是朝廷赐予九十岁以上长者的“王杖”,此杖乃是黄杨木制成,持有者不但见官不用回避、免跪,还能定期从官府领取粟米、酒肉、棉帛等物品。若有人胆敢殴打、侮辱持杖者轻则流放重则处斩。
纪明达回了个礼,道:“范老爹,龙王是神,怎可打得?”
范老爹道:“那是七十多年前了,草民还不到二十岁,那一年的天气也是如今年一样,连续一个多月不下雨。那什么……嗯……咳咳……”
纪明达道:“老爹慢慢说,不急。”
范老爹咳出一口浓痰,又喘了好一会儿,才接着道:“起初大伙儿也是求雨,可是一连求了十多天都没用。最后有个脾气急的人实在气不过,抄起一根棍子就冲进了龙王庙,对着龙王爷的塑像乒乒乓乓抽打了一顿,把龙王爷的胳膊都敲裂了,临走前还骂了一句:‘我们诚心求雨你偏不下雨,要你这龙王作甚?再不下雨,看我不扒了你的龙王庙!’那时候大家伙儿都吓傻了,从来没有人敢这样对待龙王爷,这要是龙王爷一发怒一年不下雨可怎么办?可是结果您猜怎么着?才第二天,云就聚拢来了,下了好大的一场雨。所以草民才说,如果我们好话说尽龙王还是偷懒不肯下雨,恐怕要打他一顿。”
纪明达今年才四十余岁,范老爹说的那一年他的父亲都还没有出生,更何况是他自己了,这等奇谈怪论他可是第一次听到。他满腹狐疑地问:“范老爹,此话当真?”
范老爹一听就急了:“老汉我今年九十二了,别人说‘黄土埋到脖子根’,我这都快埋到嘴了,骗大老爷作甚?”
“老爷,小人也听说过这件事,是小人年幼时祖母讲与小人听的。”说话的正是建议他求雨的那位邬师爷。
听到这话,纪明达犹如抓住了救命稻草:“真的?你祖母是如何说的?”
邬师爷道:“关于打龙王的事,祖母和范老爹说的一样,那个人姓张,平日里就愣头愣脑的,人们喊他张二愣子。祖母还说:‘看来这神仙和人一样,不能一味地对他们好,偶尔也要让他们知道我们的厉害。你看,我们好酒好菜给他吃,他不干,非要打一顿才下雨。我看龙王爷就是犯贱!’”
纪明达听了有些心动,便询问豪族们的意见。那些人七嘴八舌地议论了一通,结果是四家同意、五家反对。纪明达只觉得今天的日头分外地毒,晒得他脑壳都要裂开了,只好对大家说再等等看。
又过了三日,尽管宛陵县百姓日夜祈祷,天空中还是没有半点要下雨的迹象。呼吁鞭打龙王的百姓越来越多,原先反对的五户豪族也有一户倒戈了,理由是再拖几日水稻会变成空壳彻底绝收,到时候即便天降大雨也于事无补。当然反对的声音还是很大,那些人认为龙王不能得罪,这一季绝收了下一可以补种黄豆、瓠瓜等蔬菜用来充饥,但若是把龙王彻底得罪了,到时候再旱上一个月可怎么办?两拨人每日吵吵嚷嚷谁也说服不了谁,有几次还差点动起手来。纪明达一看这样下去不行,不顾反对声巨大,拍板决定打龙王。
到了打龙王的那天,纪明达请了四位身强力壮的汉子将龙王塑像从庙里抬到空地上。邬师爷换了一身崭新的衣服,朝着塑像拜了三拜,起身后对着塑像道:“龙王在上,君为布雨之神,本应护佑一方水土赐福万民。我县百姓日日供奉不曾怠慢,何以月余不降雨?今日,吾奉民意而来,以鞭击之,望君勤勉勿懈,早降甘霖,勿负百姓之望。”
随后,纪明达对那四个汉子道:“打。”
话音刚落,四个汉子举起手中的鞭子“啪啪”地抽在塑像上。为首的那个汉子一边抽一边口中念念有词:“叫你不下雨,叫你不下雨,就打你!”“疼不疼?要是再不下雨我们还打!”
四个人打了约莫六七十下,直打得塑像上的漆都掉落了,纪明达见天色已晚,便叫大家停下。众人各自散去。
喜欢东洲往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