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特医院的护士站总在清晨五点半亮起第一盏灯。关栀踩着消毒水尚未散尽的露水走进科室时,夜班护士刚写完最后一页护理记录。她指尖划过夜班交接本上“3床夜间血压波动”的批注,铅笔在旁边画了个小小的三角。这个心梗患者是竞赛时她负责模拟护理的“病例”,如今真实躺在病床上,监护仪的绿线仍牵动着她的神经。
竞赛夺冠后,患者们总点名要“那个操作特别稳的关护士”。有次给老爷爷静脉穿刺,家属举着手机录像:“我家闺女也想学护理,我拍下来给她当榜样。”关栀低头贴胶布的动作顿了顿,忽然想起廖鑫说过的话:“患者的信任,就是最好的奖杯。”
国际护理学术交流活动的筹备通知贴在公告栏时,关栀正在给儿科病房的保温箱换湿巾。仲云主任的声音从身后传来:“小关,你英语好又懂临床,资料翻译和专家对接就交给你了。”她攥着湿巾的手指微微收紧。那些印着外文的护理指南,她曾在竞赛备赛时翻得卷了边。
深夜的办公室飘着速溶咖啡的香气。关栀对着电脑屏幕逐字核对会议议程,屏幕反光在她的防蓝光眼镜上投下淡蓝的影。有封来自德国专家的邮件让她卡了整整两小时。对方用俚语描述的“家庭护理模式”,在专业词典里根本查不到对应译法。她抱着护理词典翻到凌晨,突然想起廖鑫处理纠纷时说的“换位思考”,试着用“以家庭为中心的护理”替代,邮件很快收到了“Perfect”的回复。
地球另一端的阮荆棘,正踩着家乡医院的晨雾走进药房。她手里的护理记录单边缘已经磨白,上面用红笔标着“手写记录耗时23分钟”“用药核对重复三次”。这些是她蹲在护士站统计了一周的数据。当她把信息化建设建议书放在院长桌上时,搪瓷缸里的茶水还冒着热气:“咱们医院的护士每天花两小时抄记录,要是有系统自动生成,能多给患者翻三次身。”
去邻市考察那天,阮荆棘特意穿了双防滑鞋。她跟着那家医院的护士长走进病房,看见护士用平板电脑扫描腕带后,用药清单自动弹在屏幕上。“以前总有人把‘头孢’写成‘头胞’,现在系统会自动纠错。”护士长演示时,她掏出笔记本飞快记录,笔尖在“过敏史自动提醒”几个字下划了三道线。
系统上线前的培训室里,老护士们对着触摸屏直摆手。阮荆棘把操作流程画成漫画贴在墙上:给输液瓶扫码的步骤旁画着笑脸,打印护理单的按钮标着“按这里就不用抄啦”。她发现张姐总记不住登录密码,就用她孙女的生日做密码;李叔老花眼看不清屏幕,她特意调大了字体。当最抵触的王护士第一次用系统打印出护理记录时,眼角的皱纹里都盛着笑意:“这比手写快多了!”
北特医院的学术交流会现场,关栀正引导专家们参观模拟病房。穿白大褂的外国专家指着墙上的护理流程图,突然用生硬的中文说:“这个和我们德国的很像,但多了患者家属参与环节。”关栀笑着指向那张患者心愿墙:“廖主任说,护理不只是技术,更是把患者当家人。”
茶歇时,有位美国专家举着咖啡杯走来:“你翻译的资料里,把‘人文关怀’译为‘Heart Care’,比词典里的翻译更有温度。”关栀低头看着胸牌上的名字,突然想起自己在竞赛时紧张到忘词,是廖鑫塞给她一颗薄荷糖:“你只要想着怎么帮患者,就不会慌了。”
家乡医院的阮荆棘,此刻正给新入职的护士演示系统操作。大屏幕上滚动着最新数据:护理记录耗时缩短60%,用药差错率降至零。有护士举着手机冲进来:“阮姐,北特医院的学术会直播里,那个关栀护士提到的信息化经验,和咱们的系统一模一样!”
暮色中的北特医院,关栀收到廖鑫发来的照片。老家院子里的栀子花开得正盛。而千里之外的阮荆棘,刚把新打印的护理质量报表放进文件夹,封面上贴着的小雏菊,是患者家属昨天送的。她们隔着山水,却在同一片月光下,把护理事业的种子,种进了更多人的心里。
喜欢护理部主任
竞赛夺冠后,患者们总点名要“那个操作特别稳的关护士”。有次给老爷爷静脉穿刺,家属举着手机录像:“我家闺女也想学护理,我拍下来给她当榜样。”关栀低头贴胶布的动作顿了顿,忽然想起廖鑫说过的话:“患者的信任,就是最好的奖杯。”
国际护理学术交流活动的筹备通知贴在公告栏时,关栀正在给儿科病房的保温箱换湿巾。仲云主任的声音从身后传来:“小关,你英语好又懂临床,资料翻译和专家对接就交给你了。”她攥着湿巾的手指微微收紧。那些印着外文的护理指南,她曾在竞赛备赛时翻得卷了边。
深夜的办公室飘着速溶咖啡的香气。关栀对着电脑屏幕逐字核对会议议程,屏幕反光在她的防蓝光眼镜上投下淡蓝的影。有封来自德国专家的邮件让她卡了整整两小时。对方用俚语描述的“家庭护理模式”,在专业词典里根本查不到对应译法。她抱着护理词典翻到凌晨,突然想起廖鑫处理纠纷时说的“换位思考”,试着用“以家庭为中心的护理”替代,邮件很快收到了“Perfect”的回复。
地球另一端的阮荆棘,正踩着家乡医院的晨雾走进药房。她手里的护理记录单边缘已经磨白,上面用红笔标着“手写记录耗时23分钟”“用药核对重复三次”。这些是她蹲在护士站统计了一周的数据。当她把信息化建设建议书放在院长桌上时,搪瓷缸里的茶水还冒着热气:“咱们医院的护士每天花两小时抄记录,要是有系统自动生成,能多给患者翻三次身。”
去邻市考察那天,阮荆棘特意穿了双防滑鞋。她跟着那家医院的护士长走进病房,看见护士用平板电脑扫描腕带后,用药清单自动弹在屏幕上。“以前总有人把‘头孢’写成‘头胞’,现在系统会自动纠错。”护士长演示时,她掏出笔记本飞快记录,笔尖在“过敏史自动提醒”几个字下划了三道线。
系统上线前的培训室里,老护士们对着触摸屏直摆手。阮荆棘把操作流程画成漫画贴在墙上:给输液瓶扫码的步骤旁画着笑脸,打印护理单的按钮标着“按这里就不用抄啦”。她发现张姐总记不住登录密码,就用她孙女的生日做密码;李叔老花眼看不清屏幕,她特意调大了字体。当最抵触的王护士第一次用系统打印出护理记录时,眼角的皱纹里都盛着笑意:“这比手写快多了!”
北特医院的学术交流会现场,关栀正引导专家们参观模拟病房。穿白大褂的外国专家指着墙上的护理流程图,突然用生硬的中文说:“这个和我们德国的很像,但多了患者家属参与环节。”关栀笑着指向那张患者心愿墙:“廖主任说,护理不只是技术,更是把患者当家人。”
茶歇时,有位美国专家举着咖啡杯走来:“你翻译的资料里,把‘人文关怀’译为‘Heart Care’,比词典里的翻译更有温度。”关栀低头看着胸牌上的名字,突然想起自己在竞赛时紧张到忘词,是廖鑫塞给她一颗薄荷糖:“你只要想着怎么帮患者,就不会慌了。”
家乡医院的阮荆棘,此刻正给新入职的护士演示系统操作。大屏幕上滚动着最新数据:护理记录耗时缩短60%,用药差错率降至零。有护士举着手机冲进来:“阮姐,北特医院的学术会直播里,那个关栀护士提到的信息化经验,和咱们的系统一模一样!”
暮色中的北特医院,关栀收到廖鑫发来的照片。老家院子里的栀子花开得正盛。而千里之外的阮荆棘,刚把新打印的护理质量报表放进文件夹,封面上贴着的小雏菊,是患者家属昨天送的。她们隔着山水,却在同一片月光下,把护理事业的种子,种进了更多人的心里。
喜欢护理部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