廖鑫婚后的生活,像精心调试的输液泵,在医院与家庭间找到了精准的流速。清晨六点半,林树总会把煎蛋摆成爱心形状,蛋黄边缘的焦香混着豆浆的热气,漫过餐厅时,恰好能驱散她眼底的疲惫。他知道她偏爱溏心蛋,总把火候掐得刚好,用瓷勺轻轻一戳,橙黄的蛋液就顺着蛋白纹路缓缓流淌。傍晚下班后,两人踩着小区里的路灯影子散步,林树讲医药代表们为抢订单想出的奇招,廖鑫说监护室里那个老爷爷总把糖果藏在枕头下,碎碎念里全是寻常日子的甜。
但北特医院的玻璃幕墙后,风云从不会因谁的幸福停歇。五年一度的三甲复审像块巨石投入湖面,护理部的每个人都感受到了水波的震颤。仲云把厚厚的评审标准放在廖鑫桌上时,保温杯底的茶渍在文件上洇出浅黄的圈:“小廖,护理部能不能保住金字招牌,就看你的了。”
筹备小组的灯光在护士站亮到深夜。关栀用荧光笔标出“患者身份核对”的重点条款,笔尖在“双人核对”四个字上反复勾勒;王姐戴着老花镜整理急救药品台账,把过期药品清单拍在桌上:“这些必须明天就清掉,别等专家查出问题。”廖鑫盯着电脑里的护理流程图,突然发现应急预案那栏像张缺了齿轮的图纸。上次火灾演练时,有护士竟忘了关闭氧气总阀。
“我们每天脚不沾地地抢救病人,哪有时间练这些虚的?”年轻护士小周把演练通知单揉成一团时,白大褂口袋里的呼叫器突然响起。廖鑫跟着她冲进病房,看见那个心梗患者的心电图正变成直线。当除颤仪的电流击起患者身体时,她忽然想起小周刚才的抱怨。如果刚才延误的是真正的抢救,后果不堪设想。
座谈会的日光灯管嗡嗡作响。廖鑫把模拟演练视频投在幕布上,画面里护士们慌乱的身影被放大:“上周三床的张大爷突发室颤,我们能成功抢救,正是因为平时练熟了除颤步骤。”她点开另一个视频,是火灾演练中关栀带领患者弯腰逃生的画面,“这些不是套路,是能救命的规矩。”
密集演练开始后,示教室的地板总沾着模拟血液的红药水。廖鑫设计的演练场景越来越细:把“患者坠楼”的假人放在窗台时,特意调整成老年患者常穿的条纹病号服;模拟心脏骤停时,让家属在旁边哭喊着干扰操作。每次复盘,她都让护士们轮流当“观察员”,用红笔圈出“忘记安慰家属”“未及时记录用药时间”这类细节。有次演练到凌晨,关栀递来的热奶茶还冒着热气:“你看小周刚才插管的动作,比上周稳多了。”
复审专家来的那天,梧桐叶刚好落在护理部的窗台上。当专家随机抽查“患者坠楼应急处置”时,王姐带着护士们流畅地完成了病情评估、家属安抚、现场保护整套流程,连对讲机里的汇报都带着底气。评审组长在反馈表上写下“应急能力突出”时,廖鑫看见张莉悄悄攥了攥关栀的手。那个曾经与她针锋相对的护士,此刻眼里闪着同频的光。
优质护理改革推行时,廖鑫特意在护士站摆了面“心愿墙”。患者写下的“希望输液时能有温水”“想知道每天的用药作用”,都变成了新措施的灵感。她带着护士们给糖尿病患者准备低糖餐谱,在儿科病房贴满手绘卡通贴纸,连静脉穿刺都多了句“别怕,我轻一点”。有老护士起初总忘说那句安抚语,廖鑫就把这句话做成桌面立牌,放在治疗盘旁当提醒。
林树来接她下班时,常看见护士站里大家围着分享“温馨病房”的布置照片。王姐正展示自己给老年患者准备的放大镜,小周举着手机拍关栀设计的“用药提醒卡”。月光透过玻璃窗落在她们身上,像撒了层温柔的银粉。
廖鑫坐进副驾驶时,林树递来的栀子花还带着露水。是父亲从老家寄来的新摘花苞。“今天专家说,咱们医院的护理水平能排进全市前三。”她把花别在出风口,香气瞬间漫满车厢。车窗外的路灯连成金色的河,她知道前面还有更长的路要走,但握着林树的手,想起护士站里那些亮到深夜的灯,突然觉得所有挑战都变成了值得期待的风景。
喜欢护理部主任
但北特医院的玻璃幕墙后,风云从不会因谁的幸福停歇。五年一度的三甲复审像块巨石投入湖面,护理部的每个人都感受到了水波的震颤。仲云把厚厚的评审标准放在廖鑫桌上时,保温杯底的茶渍在文件上洇出浅黄的圈:“小廖,护理部能不能保住金字招牌,就看你的了。”
筹备小组的灯光在护士站亮到深夜。关栀用荧光笔标出“患者身份核对”的重点条款,笔尖在“双人核对”四个字上反复勾勒;王姐戴着老花镜整理急救药品台账,把过期药品清单拍在桌上:“这些必须明天就清掉,别等专家查出问题。”廖鑫盯着电脑里的护理流程图,突然发现应急预案那栏像张缺了齿轮的图纸。上次火灾演练时,有护士竟忘了关闭氧气总阀。
“我们每天脚不沾地地抢救病人,哪有时间练这些虚的?”年轻护士小周把演练通知单揉成一团时,白大褂口袋里的呼叫器突然响起。廖鑫跟着她冲进病房,看见那个心梗患者的心电图正变成直线。当除颤仪的电流击起患者身体时,她忽然想起小周刚才的抱怨。如果刚才延误的是真正的抢救,后果不堪设想。
座谈会的日光灯管嗡嗡作响。廖鑫把模拟演练视频投在幕布上,画面里护士们慌乱的身影被放大:“上周三床的张大爷突发室颤,我们能成功抢救,正是因为平时练熟了除颤步骤。”她点开另一个视频,是火灾演练中关栀带领患者弯腰逃生的画面,“这些不是套路,是能救命的规矩。”
密集演练开始后,示教室的地板总沾着模拟血液的红药水。廖鑫设计的演练场景越来越细:把“患者坠楼”的假人放在窗台时,特意调整成老年患者常穿的条纹病号服;模拟心脏骤停时,让家属在旁边哭喊着干扰操作。每次复盘,她都让护士们轮流当“观察员”,用红笔圈出“忘记安慰家属”“未及时记录用药时间”这类细节。有次演练到凌晨,关栀递来的热奶茶还冒着热气:“你看小周刚才插管的动作,比上周稳多了。”
复审专家来的那天,梧桐叶刚好落在护理部的窗台上。当专家随机抽查“患者坠楼应急处置”时,王姐带着护士们流畅地完成了病情评估、家属安抚、现场保护整套流程,连对讲机里的汇报都带着底气。评审组长在反馈表上写下“应急能力突出”时,廖鑫看见张莉悄悄攥了攥关栀的手。那个曾经与她针锋相对的护士,此刻眼里闪着同频的光。
优质护理改革推行时,廖鑫特意在护士站摆了面“心愿墙”。患者写下的“希望输液时能有温水”“想知道每天的用药作用”,都变成了新措施的灵感。她带着护士们给糖尿病患者准备低糖餐谱,在儿科病房贴满手绘卡通贴纸,连静脉穿刺都多了句“别怕,我轻一点”。有老护士起初总忘说那句安抚语,廖鑫就把这句话做成桌面立牌,放在治疗盘旁当提醒。
林树来接她下班时,常看见护士站里大家围着分享“温馨病房”的布置照片。王姐正展示自己给老年患者准备的放大镜,小周举着手机拍关栀设计的“用药提醒卡”。月光透过玻璃窗落在她们身上,像撒了层温柔的银粉。
廖鑫坐进副驾驶时,林树递来的栀子花还带着露水。是父亲从老家寄来的新摘花苞。“今天专家说,咱们医院的护理水平能排进全市前三。”她把花别在出风口,香气瞬间漫满车厢。车窗外的路灯连成金色的河,她知道前面还有更长的路要走,但握着林树的手,想起护士站里那些亮到深夜的灯,突然觉得所有挑战都变成了值得期待的风景。
喜欢护理部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