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5章 烽火(二十五)-《说好做任务怎么变成谈恋爱了?!》

  淆城-巩镇的胜利,如同在华北沉闷的战局中投下了一颗石子,激起了短暂的涟漪。

  卫立煌、孙连仲部在完成对溃敌的有限追击后,并未停留在淆城-巩镇一线。

  而是迅速前出,将防线向北推进,试图往前利用大城市和既设工事,构建一道新的、更稳固的防线。

  淆城-巩镇,则从九死一生的最前沿,变成了这条新防线侧后方的重要支撑点和交通枢纽。

  池越和秦晔的残部,获得了极其宝贵的喘息之机。

  血战余波尚未平息,将士们的伤口还未愈合。

  然而,这短暂的平静,却被一声来自东方的惊雷彻底粉碎。

  八月中旬,淞沪会战爆发!

  上海,这座远东最大的都市,瞬间变成了新的、更加惨烈的血肉磨盘。

  金陵政府决心在上海开辟第二战场,倾国之力,与敌鏖战于东南。

  他们试图将日军由北向南的入侵方向引导为由东向西,利用江南水网地形迟滞日军,并争取国际干涉。

  战略重心的急剧南移,意味着华北战场瞬间被置于次要,甚至是被暂时牺牲的位置。

  原本计划经徐州、郑州北上,增援华北战场的最精锐的中央军德械师(如第36师、87师、88师),

  以及在后方整补的诸多部队,全部被紧急调往淞沪战场。

  通往华北的铁路线和公路上,原本北上的军列和车队纷纷掉头向东。

  华北战场上苦苦支撑的将士们,眼睁睁地看着最大的希望

  ——那些装备精良、训练有素的生力军,消失在了相反的方向。

  包括承诺给的补充兵员、重炮以及至关重要的弹药和医疗物资,一切都变得遥遥无期。

  华北的战局,因淞沪会战的爆发,陷入了一种更复杂的困境。

  与此同时,日军大本营为尽快解决华北战事以抽调兵力支援上海,向华北大规模增兵。

  新的精锐师团、航空兵联队和重炮旅团被加强给华北方面军。

  刚刚经历挫败的日军华北方面军,如同被打了一剂强心针,立刻重新发动了更加猛烈的攻势。

  天空再次被日军的机群遮蔽。

  炮弹又一次落在刚刚修复的阵地上。

  华北再度告急!

  刚刚因为淆城-巩镇坚守和援军反攻而稍有缓和的华北局势,瞬间再度急转直下,变得摇摇欲坠。

  卫立煌、孙连仲等部构建的防线,承受着前所未有的巨大压力。

  局势比之前更加绝望。

  援军无望,日军更强。

  正面防线承受着巨大压力,而后方则面临着资源枯竭的危机。

  原本指望的生力军援兵化为泡影。

  日军为了应对上海方面骤增的压力,并试图尽快解决华北后患,对河北、山西的进攻非但没有减弱,反而更加凶猛。

  而池越和秦晔接到了来自第一战区和武汉大本营的联合命令:

  “嘉奖你部卓着战功。准予你部就地休整补充,征募兵员,负责淆城-巩镇一线防御事宜。”

  这道命令背后,既有对他们功绩的认可,也有一丝将其视为“消耗品”继续钉在前线的冷酷。

  他们的名声成了最好的招兵旗。

  “池旅长”、“秦师长”的名字在周边城镇如雷贯耳。

  许多在日军入侵中家破人亡的热血青年、从沦陷区逃出来的学生、甚至一些被打散的原29军士兵,纷纷慕名来投。

  招兵站前排起了长队。

  新兵源源不断,但缺乏训练和实战经验。

  池越和秦晔将幸存的老兵打散作为骨干,提拔作战英勇的士兵担任基层军官,日夜不停地开展军事训练。

  训练场上的口号声和枪声,取代了不久前的炮声,带来了新的希望。

  他们利用这段时间,指挥部队和征用的民工,疯狂地加固夺回的阵地。

  吸取了上次防御战的经验教训,构建了更深、更隐蔽、火力配系更完善的防御体系。

  大量的防炮洞、反坦克壕、隐蔽机枪巢被挖掘出来。

  侦察队活动范围更广,更频繁地袭击日军的后勤线和孤立据点,用游击战术配合正面防御。

  他们更加严厉地肃清防区内的汉奸特务,几乎实行了军事管制。

  武汉大本营和第一战区补充了部分武器弹药和给养,但依然杯水车薪。

  物资筹集变得更加困难,但他们没有放弃,甚至开始向更远的地区“借粮”、“募款”。

  秦晔发挥其统筹特长,努力维持着后勤线,并与地方士绅合作,筹措粮秣。

  池越则时不时派小股部队“外出活动”,从日军手里或者“意外”发现的废弃仓库里“搞”些物资回来。

  上海的战火吸引了世界的目光,而他们所在的华北,已成为一场被暂时遗忘的、却同样残酷的消耗战。

  他们能做的,就是像磐石一样守在这里,直到被潮水彻底淹没,或者,等到那遥不可及的、整个战局的扭转。

  卫、孙的中央军主力因其他方向战事吃紧,防线被不断拉长,兵力不得不分散使用,捉襟见肘。

  原本稳固的战线再次出现了脆弱的空档。

  日军敏锐地捕捉到这些弱点,集中优势兵力,发动了新一轮的猛烈攻势。

  前方某些地段的军队在日军重压之下,伤亡惨重,出现了溃退。

  一个致命的缺口被打开了。

  日军机械化部队如同决堤的洪水,从这个缺口汹涌灌入,直插纵深,意图分割包围整个战区。

  这一次,日军的矛头再次指向了已成为眼中钉的淆城-巩镇防线,但策略发生了变化。

  他们以一部兵力正面佯攻淆城,牵制池越部。

  同时以一支精锐的快速部队,沿着打开的缺口,迅猛迂回,直扑防御相对薄弱的巩镇侧后。

  秦晔部虽拼死抵抗,但面对来自意想不到方向的、拥有绝对火力优势的敌军,防线很快被撕裂。

  血战数日,巩镇外围阵地接连失守,镇内爆发惨烈巷战。

  秦晔部伤亡极其惨重,眼看就要被全歼于城内。

  “师长!顶不住了!鬼子从后面包上来了!再不走就全完了!”浑身是血的营长对着秦晔嘶吼。

  秦晔看着周围越来越少的士兵和遍地战友的遗体,心如刀绞,但理智告诉他必须做出最痛苦的决定。

  他咬着牙,几乎是从牙缝里挤出命令:“……撤!向西,进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