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1章 烽火(二十一)-《说好做任务怎么变成谈恋爱了?!》

  淆城指挥部。

  池越听着参谋朗读电文,猛地一拳砸在桌上,震得茶杯乱跳:“好!回电上峰:

  淆城全体官兵,抱定牺牲决心,守土抗战,义不容辞!”

  巩镇指挥部。

  秦晔仔细看完全文,长长地舒了一口气。

  这并非一道具体的军事命令,但它代表了金陵国民政府最高统帅的最终决心和全国总动员的号令。

  它扫清了一切政治上的犹豫和暧昧,为所有像他这样早已决心抗战的军官提供了最坚实的法理依据和道义支撑。

  他立即下令:“将江委员长谈话要点,传达至全团每一个弟兄!并回电:

  巩镇秦部,坚决拥护委员长宣言,誓与阵地共存亡!”

  七月十八日。

  他们接到一份来自第一战区的紧急指令:

  “命你部依托现有阵地,坚决阻击南下之敌,迟滞日军攻势,为后方布防争取时间。

  已命孙连仲部、卫立煌部等中央军精锐星夜北上增援,望你部固守待援,密切配合。”

  这道命令,与池秦二人死守的决心不谋而合!

  巩镇指挥部。

  秦晔召集军官会议,电文内容甫一公布,主撤之声便起:

  “师长!咱们孤军深入,无异螳臂当车,请师长三思!”

  “保存实力,方能持久抗战啊!”

  秦晔端坐主位,沉默如山。

  国家已至生死存亡之地,竟还有人试图明哲保身。

  他听着每一句“理智”的劝谏,手指在冰冷的桌面上缓缓收紧。

  突然,他猛地一拍桌子,霍然起身!

  巨响让所有争论戛然而止。

  他目光如炬,逐一看过那些主张撤退的军官,声音不高,却字字千钧,砸在每个人心上:

  “身后,便是家园国土!脚下,便是父老乡亲!

  此刻南撤,与弃国弃民何异?!

  我辈军人,穿上这身军装,扛起这支枪,岂能未战先怯,望风而逃?!”

  他“唰”地拔出腰间佩枪,重重拍在桌上:“寇深祸亟,我已决心殉国!此地便是吾辈坟冢!

  谁再敢言退,乱我军心,休怪我秦晔枪下无情!”

  他眼中决绝的火焰燃烧着,厉声下令:“立刻回电:巩镇在,秦晔在!巩镇亡,秦晔亡!”

  几乎就在他话音落下的同时,一名通讯兵狂奔而入,声音因激动而颤抖:“师长!淆城急电!”

  秦晔一把夺过电文,上面只有一行字,却如一道霹雳,带着池越身上那股劈开一切的狂放与炽热:

  “国难当头,岂能南顾?正该面北而战,君可愿同往?”

  看着这滚烫的字句,秦晔胸膛剧烈起伏,一股灼热的豪情瞬间冲散了所有阴霾与沉重!

  他猛地抬头,眼中爆发出惊人的光彩,仿佛等待这句话已经太久!

  他没有任何犹豫,抓起笔,在那电文纸的背面,以笔为刀,力透纸背地写下两个大字:“同往!”

  无需多言!无需犹豫!

  这两个字,是对池越的回应,是对上司命令的执行,更是对自己军旅生涯和军人信念的最终交代!

  此去明知九死一生,注定血沃中原,但大丈夫立于天地间,保家卫国,捐躯赴难,正当其时!

  能与知己并肩,共赴国难,死得其所,何其快哉!

  电波将这短短两字的誓言送回淆城。

  池越看到回电,纵声长啸,笑声震彻指挥部,豪气干云:“好!自今日起,我与秦师长部同进同退,共杀倭寇!

  让小鬼子见识见识,什么是夏国军人的骨头!”

  全面抗战的巨幕轰然拉开,华北平原首当其冲。

  日军精锐师团如潮水般沿津镇、平汉两路南下,兵锋直指徐州、武汉。

  位于其侧翼的淆城-巩镇防线,瞬间从战略支点变成了必须拔除的钉子。

  七月十九日。

  日军的主力先头部队如黑云压城,终于出现在了淆城-巩镇防线的前方。

  大地在履带和炮车的碾压下震颤,空气中弥漫着汽油、硝烟和一种令人窒息的压迫感。

  钢铁风暴毫无保留地倾泻在外围阵地上,掀起的泥土和硝烟瞬间遮蔽了天空。

  池越站在淆指挥部的了望口,望远镜里是日军汹涌而来的攻击浪潮。

  他手下兵员溢出编制,接近一个师的兵力,让他有足够的资本将防线向外延伸,布置得更加纵深和刁钻。

  “排场倒是不小。”他脸上不见惧色,只有一种猎人看到猎物踏入陷阱前的冷厉,“命令各团,按第一预案,放进来打!”

  几乎在同一时刻,秦晔也在巩镇指挥部下达了类似的命令。

  他的部队虽不满员,但依托精心构建的工事,如同一颗颗钉子,牢牢楔入阵地。

  “沉着应战,梯次阻击,没有命令,绝不后退一步。”他的声音通过电话线传达到各营连,冷静而坚定。

  这两位早已将彼此后背托付对方的军人,甚至无需繁琐的协调,仅通过几封简短的电台讯息,便达成了高度一致的作战方案:

  前伸阻击,梯次防御,以空间换时间,最大程度消耗日军有生力量。

  他们深知北上增援的中央军还在艰苦跋涉的路上。

  多坚守一刻,就能为身后国家的战争机器多争取一分启动的时间。

  战斗从一开始就进入了白热化。

  淆城方向:日军的炮火准备后,步兵在薄皮坦克的掩护下发起冲锋。

  然而,他们很快就尝到了池越“热情款待”的滋味。

  冲锋的队形接连触发埋设巧妙的地雷和诡雷,爆炸声此起彼伏。

  紧接着,道路两侧看似平静的土坡、坟包、灌木丛中,突然迸发出密集的火舌!

  池越部署的隐蔽侧射火力点发挥了巨大作用,交叉火力像镰刀一样收割着日军的生命。

  池越的兵打法凶狠刁钻,秉承其长官“敢啃硬骨头”的风格,

  往往将日军放近到极短距离才突然集火,最大限度发挥手中步枪和轻机枪的威力。

  甚至时常组织敢死队,发起悍不畏死的反冲锋,用集束手榴弹和血肉之躯与日军坦克搏命。

  强行将战斗拖入惨烈的白刃战,与日军绞杀在一起,让日军的炮兵和航空火力优势无从发挥。

  巩镇方向的压力同样巨大。

  秦晔部沉着应战,利用预设的环形工事和交通壕,进行着高效的节节抵抗。

  每一个班、每一个排都像一个独立的堡垒,失守前沿阵地后,又能迅速撤至二线阵地,继续给予日军重大杀伤。

  秦晔师属炮兵团的火炮数量虽不及日军,但观测和计算极其精准。

  往往在日军刚刚占领一处阵地,正在集结整顿,或后续部队向前运动时。

  精准的拦阻炮火便会呼啸而至,炮弹准确地落在人群或是日军步兵与坦克的衔接处。

  打得日军措手不及,极大延缓了其整体步坦协同的推进速度。

  他的部队像一块坚韧的礁石,任凭浪潮冲击,虽不断后退,却始终保持着完整的建制和旺盛的斗志。

  炮弹的尖啸、机枪的嘶吼、士兵的呐喊与哀嚎、坦克的轰鸣与爆炸声……共同奏响了一曲残酷的战争交响乐。

  淆城与巩镇的外围阵地,每一寸土地都在反复易手,每一道战壕都浸透了鲜血。

  池越和秦晔,通过电台保持着紧密而简洁的联系,互相通报着敌军主攻方向、自身伤亡和阵地得失,默契地调整着防御重心。

  日军的进攻势头在两道坚韧的防线前,被硬生生地阻滞、消耗。

  池越和秦晔都知道,这仅仅是开始。

  日军的报复性炮火和更大规模的进攻很快就会到来。

  但他们并肩而立,眼神锐利地注视着前方的血火地狱,没有丝毫动摇。

  他们的抵抗,如同在奔腾的黑色洪流前筑起的两道堤坝,纵然自身在不断被冲刷、消耗,

  却也迫使洪流为之改道、减速,迸发出惊心动魄的浪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