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章 烽火(十二)-《说好做任务怎么变成谈恋爱了?!》

  大战的余烬逐渐冷却,广袤的华北平原进入了某种脆弱的、各自为政的休整期。

  南京的金陵中央政府忙于消化胜利果实,安抚各方巨头。

  江司令又开始捡起了他的“攘外必先安内”政策,将注意力转移到对另一个政党红星军的大肆抓捕与围追堵截之中。

  对于像池越这样拥兵自重、盘踞地方的小军阀,暂时采取了睁一只眼闭一只眼的绥靖政策。

  一纸嘉奖令和正式番号(池越部被授予“新编独立第二旅”的虚衔)发下来,便算是完成了“招安”,默许了他们的存在。

  淆城与巩镇,这两颗曾经激烈碰撞的棋子,此刻陷入了诡异的平静。

  池越和秦晔隔空对峙,各自埋头于更实际的问题——如何在这乱世中活下去,并变得更强。

  他们都清楚,未来的冲突不可避免。

  但经历了中原大战的惨烈和奉军入关的震撼后,两人都对局势有了更多的考量。

  池越深知,抢来的财富终会坐吃山空,唯有建立根基,方能长久。

  他的“独立旅”实际控制着以淆城为中心的三四个县。

  这片土地饱经战乱,民生凋敝,却也藏着宝藏——淆城煤矿和耐火粘土矿。

  然而,煤矿此前一直被几个本地豪强把持,上下其手,效益低下。

  池越岂容卧榻之侧有他人鼾睡?

  这日,他直接派兵包围了煤矿办事处。

  “姓王的,旅座有令,战时一切战略资源统归军管!这是委任状!从现在起,煤矿由旅部接管了!”

  一营长铁柱带着如狼似虎的士兵,将一纸公文拍在矿主王胖子桌上。

  王胖子仗着背后有省里关系,还想争辩:“长官,这…这不合规矩吧?我们可是有省建设厅的批文…”

  “批文?”铁柱狞笑一声,一把揪住王胖子的衣领,“老子的枪就是规矩!旅座说了,要么拿着这笔钱滚蛋!

  要么,就跟你矿上那几个吃里扒外的管事一起,去后山矿坑里歇着!”

  话音未落,士兵们已经粗暴地将几个暗中克扣矿工薪饷、倒卖煤炭的工头拖了出来。

  当场摁在地上,一阵枪托狠揍,哭爹喊娘之声不绝于耳。

  王胖子面如土色,看着池越部下那冰凉的枪口和狠厉的眼神,终于明白这不是商量,是命令。

  他哆嗦着签了字,灰溜溜地滚出了淆城。

  池越以雷霆手段,迅速收回煤矿,肃清蛀虫,提拔了一批懂技术、出身苦寒的工匠管理矿场。

  消息传出,普通矿工拍手称快,地方宵小为之震慑。

  紧接着,他利用煤矿和粘土矿,大力扩充战前就已存在的小型兵工作坊。

  高薪从太原、汉阳甚至天津挖来几个落魄的老师傅和熟练工人。

  很快,作坊里便响起了沉闷的锻打声和清脆的车床声。

  这一日,城外荒滩上围满了士兵。

  “旅座,第一批‘淆造一式’手榴弹,试爆准备完毕!”兵工厂负责人激动地报告。

  池越亲自到场,点了点头。

  “轰!”

  一声巨响,沙土飞扬!弹片呈辐射状有效飞散,威力相当不错!

  士兵们先是寂静,随即爆发出热烈的欢呼!

  这意味着他们以后不用再纯粹拿命去拼刺刀,不用再羡慕中央军的“大手雷”了!

  自造军火的成功,极大地提振了军队士气和凝聚力,也让池越的腰杆更硬了几分。

  有了自己的地盘,池越又在当地的药商之中,选中了合适的代理人,秘密上马了土法青霉素项目。

  军火和医药,是乱世中最值钱的东西。

  与池越的雷厉风行不同,秦晔的处境更为艰难。

  他困守巩镇,地盘狭小,资源有限。

  他最大的本钱,便是控制着那段至关重要的津镇铁路。

  大战结束,商旅渐通。

  秦晔立刻着手恢复这段铁路的有限运营。

  他亲自与沿线商会、洋行代表谈判。

  “保护费?秦某人是军人,不收保护费。”秦晔面对试图行贿的商人,神色淡然,

  “我军维护此地治安,保障铁路畅通,收取合理的‘战时商业税’和‘护路捐’,乃是天经地义。

  税率明码标价,一视同仁。”

  他制定的税率虽比战前高,但远低于沿途土匪的勒索,且承诺提供武装护卫,确保货物安全。

  精明的商人们权衡利弊,发现这确实是最优选择,于是纷纷交钱买平安。

  秦晔通过这些税收,勉强维持着部队的供给,甚至还能挤出一点钱来购买西药,抚恤伤亡。

  但他也知道,这只是权宜之计。

  没有稳固的地盘和资源,仅靠过路税,如同无源之水。

  他看着对面池越的地盘日渐“繁荣”,兵工厂甚至冒起了烟,心中的危机感愈发深重。

  他必须找到破局之法,无论是向上争取,还是……向外寻找机会。

  滔天巨浪终于平息,海面上漂浮着破碎的船板和无数亡魂。

  而池越和秦晔,如同两只侥幸存活下来的海兽,各自占据着一片狼藉的礁石。

  在渐趋平静却暗流汹涌的海水中,警惕地打量着对方,也审视着骤然变幻的天地。

  然而,无论是池越,还是秦晔,都并未将目光仅仅局限于眼前的这一亩三分地。

  奉军二十万精锐入关“调停”,一举改变了中原格局。

  但其带来的深远影响,却让这两位兼具军事素养和战略眼光的军官,感到了隐隐的不安。

  淆城,独立旅旅部。

  粗糙的地图上,那代表奉军的巨大蓝色箭头,已经深深插入了华北腹地。

  池越摩挲着下巴上的胡茬,眉头紧锁。

  “张雨亭这小子,是把家底都搬来了啊。”他喃喃自语,“二十万……嘿,倒是好大手笔,抢地盘倒是快得很。”

  他身边的副官笑着奉承:“旅座,管他奉军直军,他们抢他们的大城市,咱们过咱们的小日子,岂不痛快?”

  池越瞥了他一眼,冷哼一声:“痛快?鼠目寸光!”

  他站起身,走到窗前,望着北方,眼神锐利:“奉军主力尽入关内,东北防务必然空虚。

  日本人早在东北憋坏了,占了济南府才退回去没多久,胃口早就吊起来了。

  如今这局面……怕是要出大事。”

  奉军入关,看似强势,实则可能是在玩火,将一头更凶恶的豺狼引向了后门。

  巩镇,团指挥部。

  秦晔同样面对着一份战况通报,上面的内容让他心情愈发沉重。

  奉军正在大肆接收平津、河北的重镇、厂矿和交通线,其势力范围急剧膨胀。

  “名义上是拥护中央,实则……与虎谋皮。”秦晔低声叹息。

  他对这位年轻的张少帅并无恶感,甚至对其易帜归顺的行为曾有几分赞许。

  但如今奉军这般鲸吞蚕食,难免让人心生警惕。

  更重要的是,作为一名职业军人,他看得更远。

  “参谋长,”他对身旁的军官说道,“你看,奉军精锐几乎悉数南下,锦州、沈阳、乃至整个辽吉黑,还剩多少能战之兵?

  关外……如今就像一座被抽掉了顶梁柱的房子。”

  他拿起红笔,在地图上关外的位置重重画了一个圈,又打上一个问号,眉头紧锁:

  “日本关东军狼子野心,世人皆知。此前屡次挑衅,皆因有所顾忌。

  如今……这千载难逢的良机,他们岂会放过?”

  他是黄埔出身,深受“复兴民族”、“抵御外侮”思想熏陶,对日本的威胁有着更清醒和深刻的认识。

  奉军入关,短期内似乎稳定了局势,但从长远看,很可能为一场更大的民族灾难埋下了祸根。

  两人一在淆城,一在巩镇,隔着曾经的战场,却得出了近乎一致的判断。

  国家刚刚经历内耗,精锐皆疲,东北门户却可能因内部权力更迭而洞开,外患迫在眉睫,民族危机深重。

  此刻,一种更深层次的、超越个人恩怨和阵营对立的忧虑,如同阴云般笼罩在两人心头。

  他们仿佛听到了来自关外的、沉闷而不祥的雷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