乐乐也接过一株,小心地护在手里:“我要把它画下来,从小苗一直画到开花。”
种向日葵苗的时候,赵爷爷在旁边指导。“挖坑不能太深,刚好没过根就行,”他手把手教毛豆铲土,“浇水要慢,让水慢慢渗进土里,不然会把根冲坏。”孩子们学得格外认真,丫丫甚至找了根小木棍,在自己种的小苗旁边做了个标记,上面写着“丫丫的向日葵”。朵朵则摘了片小叶子,轻轻放在苗旁边,说要给小苗当“小伞”,惹得大家都笑了。
下午,村里的王奶奶提着一篮桃花瓣过来,说要教孩子们做桃花酱。“这桃花是刚从后山摘的,新鲜得很,”王奶奶把花瓣倒在竹筛里,“洗干净了加糖熬,抹在馒头上,比城里买的果酱还好吃。”孩子们围在灶台边,看着王奶奶把花瓣倒进锅里,白糖慢慢融化,锅里渐渐飘出甜甜的花香。乐乐趁机把这一幕画了下来,粉色的桃花瓣、冒着热气的锅,还有孩子们凑在一起的笑脸,构成了一幅热闹的画面。
熬好的桃花酱装在玻璃瓶里,粉嘟嘟的,透着淡淡的粉色。王奶奶给每个孩子都装了一瓶:“回去抹馒头吃,要是觉得甜,就加点温水冲成桃花茶。”丫丫接过瓶子,小心地抱在怀里,说要留着和爸爸妈妈一起吃,还要给他们讲做桃花酱的故事。
傍晚的时候,夕阳把麦田染成了橘红色。孩子们坐在田埂上,看着老黄在远处慢悠悠地吃草,赵爷爷和苏晓在院子里收拾农具。“明年夏天,咱们的向日葵肯定能长得很高,”朵朵望着花田的方向,眼里满是期待,“到时候咱们还可以在花田里野餐,吃桃花酱抹馒头。”浩浩抱着吉他,轻轻弹起了下午写的《麦田重逢曲》,歌声随着晚风飘向远方,仿佛在和花田约定,夏天还要再来。
晚上,孩子们躺在帐篷里,比去年多了个新游戏——轮流讲自己和花田的故事。丫丫讲了去年第一次见到老黄的情景,说当时老黄吓了她一跳,后来才知道它特别温顺;毛豆讲了收割麦子的时候,自己不小心割到了手,苏晓姐姐赶紧帮他包扎,还夸他勇敢;乐乐则讲了自己画错了麦田的颜色,赵爷爷教他观察麦苗的嫩绿,说画画要跟着眼睛走,不能凭想象。故事讲完的时候,帐篷里静悄悄的,只有外面的虫鸣和风声,像是在为他们的故事伴奏。
第二天早上,孩子们要离开的时候,发现苏晓给每个人都准备了一袋东西。打开一看,里面有去年的葵花籽油、刚做的桃花酱,还有一包向日葵种子。“这种子是去年你们抠的那些里挑出来的,”苏晓笑着说,“回去种在花盆里,等长出小苗,明年春天可以带回来种在花田里。”赵爷爷则递给乐乐一本旧相册:“这是我年轻时在花田拍的照片,有春天的麦田,夏天的向日葵,还有秋天收割的样子,你可以照着画。”
车子驶离村子的时候,孩子们再次趴在车窗上挥手。乐乐把赵爷爷的旧相册抱在怀里,一页页翻看着——黑白照片里的麦田泛着旧旧的光,年轻时的赵爷爷站在花田里,笑容和现在一样慈祥。“我要把这些照片也画进我的画里,”乐乐小声说,“让花田的故事,从过去一直讲到未来。”
回到城里后,孩子们把苏晓给的向日葵种子种在了花盆里。丫丫每天都去浇水,还会对着小苗说话,说要快点长大,明年春天带它回花田;乐乐则每天观察小苗的变化,从发芽到长叶,每一个阶段都画了下来;朵朵则找了个小本子,把种向日葵的步骤记下来,说要教班里的同学一起种。
四月初的时候,苏晓发来消息,说孩子们种的向日葵苗已经长出了新的叶子,还发来了照片。照片里,小小的苗儿在阳光下舒展着叶片,旁边的标记还清晰可见。孩子们看到照片,立刻在群里聊了起来,约定周末一起去公园,看看各自种的向日葵小苗长得怎么样。
周末的公园里,孩子们把自己的花盆摆在一起,比谁的小苗长得高。丫丫的小苗长得最壮,叶子绿油油的;乐乐的小苗虽然矮一点,但叶片特别整齐;朵朵的小苗则长出了新的小芽,格外可爱。小默拿着相机,把这些小苗都拍了下来,说要做成“向日葵成长相册”,等夏天开花的时候再拿出来对比。
五月底,花田的小麦开始泛黄。苏晓发来照片,金黄的麦田在阳光下格外耀眼,麦穗沉甸甸地垂着,风一吹就发出“沙沙”的声响。孩子们看到照片,又开始在群里计划着要去帮忙收割麦子。乐乐提前画好了“麦田收割图”的草稿,里面有孩子们弯腰割麦子的身影,还有老黄在田埂上吃草的模样;朵朵准备了新的小篮子,说要捡更多的麦穗;丫丫则把自己种的向日葵小苗搬到了阳台上,说要让它多晒晒太阳,等带去花田的时候长得更壮。
到达花田的时候,赵爷爷和苏晓已经开始收割麦子了。金黄的麦秆被整齐地堆在一边,像一座座小山。“今年的麦子比去年收成还好,”赵爷爷笑着递给孩子们镰刀,“你们来得正好,咱们今天争取把这片麦子都割完。”孩子们戴上草帽,拿起镰刀,跟着赵爷爷学习收割。毛豆力气大,割得又快又好;乐乐虽然力气小,但每割一束麦子都会仔细地把麦穗捋一捋,生怕掉了一粒;朵朵和丫丫则负责捡麦穗,哪怕只有一粒麦子,也会小心地放进篮子里。
中午,苏晓用新收割的麦子磨的面粉,做了麦仁粥和馒头。赵爷爷则炒了一盘青菜和一盘鸡蛋,都是院子里自己种的,新鲜又美味。孩子们围坐在桌子旁,喝着香甜的麦仁粥,吃着松软的馒头,心里满是幸福。“这馒头比去年的还香,”毛豆一边吃一边说,“明年我还要来帮忙收割麦子,吃刚磨的面粉做的馒头。”
饭后,苏晓带着孩子们去看他们春天种的向日葵。让人惊喜的是,小苗已经长得很高了,有的甚至长出了小小的花盘。“再过一个月,就能开花了,”苏晓摸着花盘,眼里满是欣慰,“你们种的小苗,长得比我种的还好。”丫丫高兴地跳了起来,说要等开花的时候再来,还要把自己种的向日葵画下来。
下午,孩子们帮着赵爷爷把收割好的麦子运到晒谷场。晒谷场在村子的中心,铺着干净的竹席,麦子倒在上面,金灿灿的一片。“要把麦子摊开,让太阳晒透,”赵爷爷教孩子们用木耙子翻麦子,“每天都要翻几次,不然会发霉。”孩子们轮流用木耙子翻麦子,阳光照在身上暖暖的,汗水顺着脸颊流下来,却一点也不觉得累。
傍晚的时候,夕阳把晒谷场染成了金黄色。孩子们坐在谷堆旁,看着远处的村庄升起袅袅炊烟。“今年的花田故事,比去年更热闹了,”乐乐望着晒谷场,小声说,“有麦田,有向日葵,还有桃花酱和新的朋友。”浩浩抱着吉他,弹起了《麦田重逢曲》,歌声里满是丰收的喜悦,也满是对花田的热爱。
离开花田的时候,孩子们再次和赵爷爷、苏晓约定,夏天向日葵开花的时候还要来。苏晓笑着点头:“到时候我给你们准备好向日葵花饼,咱们在花田里野餐。”赵爷爷则说:“我给你们留着最好的葵花籽,等你们来一起抠。”
回到城里后,孩子们把收割麦子的照片洗了出来,放进了“花田四季相册”里。相册里,春天的麦田、夏天的向日葵、秋天的葵花籽、冬天的冬小麦,还有孩子们的笑脸,构成了一幅完整的花田画卷。乐乐把赵爷爷给的旧相册和自己的画放在一起,说要做成一本“花田时光册”,记录花田的过去和现在。
七月初,苏晓发来消息,说向日葵已经开花了,一片金黄的花海格外耀眼。孩子们看到消息,立刻在群里开始倒计时,期待着夏天的花田之行。丫丫把自己种的向日葵小苗搬到了窗边,说要让它快点开花,好和花田的向日葵一起长大;乐乐则开始画“向日葵花海图”,草稿里有孩子们在花田里奔跑的身影,还有老黄在花田边吃草的模样;浩浩则在修改《向日葵之歌》,要把夏天开花的场景也加进去。
出发去花田的前一天,孩子们在群里聊到很晚,都在说要带什么东西。朵朵说要带新的小篮子,捡向日葵花瓣做书签;毛豆说要带个大袋子,装葵花籽回去;小默说要带足够的相机电池,拍更多的照片。大家约定,明天一早,一起去赴花田的夏天之约。
车子驶进村子的时候,一片金黄的向日葵花海撞进了眼帘。比去年更茂盛,更耀眼,风一吹,花盘轻轻摇晃,像在欢迎他们的到来。赵爷爷和苏晓站在花田边,老黄在旁边甩着尾巴,仿佛早就等在了那里。“欢迎回来!”赵爷爷笑着挥手,“今年的向日葵开得最好,你们可以在花田里好好玩。”
孩子们立刻冲进花田,丫丫找到了自己春天种的向日葵,已经长得比她还高,花盘金灿灿的,格外漂亮;乐乐则拿出画板,开始画这片花海,阳光落在花盘上,泛着金色的光,让他忍不住感叹:“这是我见过最美的向日葵花田。”浩浩抱着吉他,坐在花田边,弹起了修改后的《向日葵之歌》,歌声混着花田的风声和虫鸣,格外动听。
中午,苏晓果然准备了向日葵花饼。用新鲜的向日葵花瓣和面粉做的,带着淡淡的花香,咬一口,外酥里嫩,满是香甜。孩子们吃得格外开心,丫丫甚至说要学做,回去做给爸爸妈妈吃。赵爷爷则端来一壶菊花茶,说夏天喝这个清热解暑,是用后山的野菊花泡的,格外清香。
下午,孩子们在花田里玩起了游戏。有的在追蝴蝶,有的在捡花瓣,有的则躺在花田边,看着蓝天白云,享受着花田的宁静。小默拿着相机,在花田里跑来跑去,拍下了孩子们的笑脸,拍下了盛开的向日葵,拍下了老黄悠闲的模样。“这些照片要放进‘花田时光册’里,”小默笑着说,“让花田的故事,一直延续下去。”
傍晚的时候,夕阳把向日葵花田染成了橘红色。孩子们坐在花田边,看着夕阳慢慢落下,心里满是不舍,却又充满了期待。“明年春天,咱们还要来,”丫丫望着花田,小声说,“来种新的向日葵,来看新的麦田。”浩浩抱着吉他,再次弹起了《向日葵之歌》,歌声里满是对花田的热爱,也满是对未来的约定。
花田的风,吹起了孩子们的衣角,也吹起了属于他们的,新的花田故事。而这个故事,还在继续,因为每一个季节,每一次重逢,都为花田增添了新的色彩和回忆。
夕阳的最后一缕余晖掠过向日葵花盘,将孩子们的影子拉得老长。苏晓提着竹篮走过来,篮子里装着刚摘下的向日葵花盘,籽粒饱满的花盘沉甸甸的,金黄的花瓣还带着白日的暖意。“该收些葵花籽了,”她笑着把竹篮放在田埂上,“留一部分当种子,剩下的炒成瓜子,冬天你们在家就能尝到花田的味道。”
赵爷爷搬来小凳子,教孩子们如何剥离花盘上的葵花籽。“手指顺着螺旋纹路抠,力道要匀,别把花盘掰碎了。”他边说边示范,粗糙的手指在花盘上灵活游走,一颗颗饱满的葵花籽很快就落在竹篮里。毛豆学得最快,他挽起袖子,双手齐上阵,不一会儿就剥满了一小碗,还得意地向丫丫炫耀:“你看,我剥的比你多!”
种向日葵苗的时候,赵爷爷在旁边指导。“挖坑不能太深,刚好没过根就行,”他手把手教毛豆铲土,“浇水要慢,让水慢慢渗进土里,不然会把根冲坏。”孩子们学得格外认真,丫丫甚至找了根小木棍,在自己种的小苗旁边做了个标记,上面写着“丫丫的向日葵”。朵朵则摘了片小叶子,轻轻放在苗旁边,说要给小苗当“小伞”,惹得大家都笑了。
下午,村里的王奶奶提着一篮桃花瓣过来,说要教孩子们做桃花酱。“这桃花是刚从后山摘的,新鲜得很,”王奶奶把花瓣倒在竹筛里,“洗干净了加糖熬,抹在馒头上,比城里买的果酱还好吃。”孩子们围在灶台边,看着王奶奶把花瓣倒进锅里,白糖慢慢融化,锅里渐渐飘出甜甜的花香。乐乐趁机把这一幕画了下来,粉色的桃花瓣、冒着热气的锅,还有孩子们凑在一起的笑脸,构成了一幅热闹的画面。
熬好的桃花酱装在玻璃瓶里,粉嘟嘟的,透着淡淡的粉色。王奶奶给每个孩子都装了一瓶:“回去抹馒头吃,要是觉得甜,就加点温水冲成桃花茶。”丫丫接过瓶子,小心地抱在怀里,说要留着和爸爸妈妈一起吃,还要给他们讲做桃花酱的故事。
傍晚的时候,夕阳把麦田染成了橘红色。孩子们坐在田埂上,看着老黄在远处慢悠悠地吃草,赵爷爷和苏晓在院子里收拾农具。“明年夏天,咱们的向日葵肯定能长得很高,”朵朵望着花田的方向,眼里满是期待,“到时候咱们还可以在花田里野餐,吃桃花酱抹馒头。”浩浩抱着吉他,轻轻弹起了下午写的《麦田重逢曲》,歌声随着晚风飘向远方,仿佛在和花田约定,夏天还要再来。
晚上,孩子们躺在帐篷里,比去年多了个新游戏——轮流讲自己和花田的故事。丫丫讲了去年第一次见到老黄的情景,说当时老黄吓了她一跳,后来才知道它特别温顺;毛豆讲了收割麦子的时候,自己不小心割到了手,苏晓姐姐赶紧帮他包扎,还夸他勇敢;乐乐则讲了自己画错了麦田的颜色,赵爷爷教他观察麦苗的嫩绿,说画画要跟着眼睛走,不能凭想象。故事讲完的时候,帐篷里静悄悄的,只有外面的虫鸣和风声,像是在为他们的故事伴奏。
第二天早上,孩子们要离开的时候,发现苏晓给每个人都准备了一袋东西。打开一看,里面有去年的葵花籽油、刚做的桃花酱,还有一包向日葵种子。“这种子是去年你们抠的那些里挑出来的,”苏晓笑着说,“回去种在花盆里,等长出小苗,明年春天可以带回来种在花田里。”赵爷爷则递给乐乐一本旧相册:“这是我年轻时在花田拍的照片,有春天的麦田,夏天的向日葵,还有秋天收割的样子,你可以照着画。”
车子驶离村子的时候,孩子们再次趴在车窗上挥手。乐乐把赵爷爷的旧相册抱在怀里,一页页翻看着——黑白照片里的麦田泛着旧旧的光,年轻时的赵爷爷站在花田里,笑容和现在一样慈祥。“我要把这些照片也画进我的画里,”乐乐小声说,“让花田的故事,从过去一直讲到未来。”
回到城里后,孩子们把苏晓给的向日葵种子种在了花盆里。丫丫每天都去浇水,还会对着小苗说话,说要快点长大,明年春天带它回花田;乐乐则每天观察小苗的变化,从发芽到长叶,每一个阶段都画了下来;朵朵则找了个小本子,把种向日葵的步骤记下来,说要教班里的同学一起种。
四月初的时候,苏晓发来消息,说孩子们种的向日葵苗已经长出了新的叶子,还发来了照片。照片里,小小的苗儿在阳光下舒展着叶片,旁边的标记还清晰可见。孩子们看到照片,立刻在群里聊了起来,约定周末一起去公园,看看各自种的向日葵小苗长得怎么样。
周末的公园里,孩子们把自己的花盆摆在一起,比谁的小苗长得高。丫丫的小苗长得最壮,叶子绿油油的;乐乐的小苗虽然矮一点,但叶片特别整齐;朵朵的小苗则长出了新的小芽,格外可爱。小默拿着相机,把这些小苗都拍了下来,说要做成“向日葵成长相册”,等夏天开花的时候再拿出来对比。
五月底,花田的小麦开始泛黄。苏晓发来照片,金黄的麦田在阳光下格外耀眼,麦穗沉甸甸地垂着,风一吹就发出“沙沙”的声响。孩子们看到照片,又开始在群里计划着要去帮忙收割麦子。乐乐提前画好了“麦田收割图”的草稿,里面有孩子们弯腰割麦子的身影,还有老黄在田埂上吃草的模样;朵朵准备了新的小篮子,说要捡更多的麦穗;丫丫则把自己种的向日葵小苗搬到了阳台上,说要让它多晒晒太阳,等带去花田的时候长得更壮。
到达花田的时候,赵爷爷和苏晓已经开始收割麦子了。金黄的麦秆被整齐地堆在一边,像一座座小山。“今年的麦子比去年收成还好,”赵爷爷笑着递给孩子们镰刀,“你们来得正好,咱们今天争取把这片麦子都割完。”孩子们戴上草帽,拿起镰刀,跟着赵爷爷学习收割。毛豆力气大,割得又快又好;乐乐虽然力气小,但每割一束麦子都会仔细地把麦穗捋一捋,生怕掉了一粒;朵朵和丫丫则负责捡麦穗,哪怕只有一粒麦子,也会小心地放进篮子里。
中午,苏晓用新收割的麦子磨的面粉,做了麦仁粥和馒头。赵爷爷则炒了一盘青菜和一盘鸡蛋,都是院子里自己种的,新鲜又美味。孩子们围坐在桌子旁,喝着香甜的麦仁粥,吃着松软的馒头,心里满是幸福。“这馒头比去年的还香,”毛豆一边吃一边说,“明年我还要来帮忙收割麦子,吃刚磨的面粉做的馒头。”
饭后,苏晓带着孩子们去看他们春天种的向日葵。让人惊喜的是,小苗已经长得很高了,有的甚至长出了小小的花盘。“再过一个月,就能开花了,”苏晓摸着花盘,眼里满是欣慰,“你们种的小苗,长得比我种的还好。”丫丫高兴地跳了起来,说要等开花的时候再来,还要把自己种的向日葵画下来。
下午,孩子们帮着赵爷爷把收割好的麦子运到晒谷场。晒谷场在村子的中心,铺着干净的竹席,麦子倒在上面,金灿灿的一片。“要把麦子摊开,让太阳晒透,”赵爷爷教孩子们用木耙子翻麦子,“每天都要翻几次,不然会发霉。”孩子们轮流用木耙子翻麦子,阳光照在身上暖暖的,汗水顺着脸颊流下来,却一点也不觉得累。
傍晚的时候,夕阳把晒谷场染成了金黄色。孩子们坐在谷堆旁,看着远处的村庄升起袅袅炊烟。“今年的花田故事,比去年更热闹了,”乐乐望着晒谷场,小声说,“有麦田,有向日葵,还有桃花酱和新的朋友。”浩浩抱着吉他,弹起了《麦田重逢曲》,歌声里满是丰收的喜悦,也满是对花田的热爱。
离开花田的时候,孩子们再次和赵爷爷、苏晓约定,夏天向日葵开花的时候还要来。苏晓笑着点头:“到时候我给你们准备好向日葵花饼,咱们在花田里野餐。”赵爷爷则说:“我给你们留着最好的葵花籽,等你们来一起抠。”
回到城里后,孩子们把收割麦子的照片洗了出来,放进了“花田四季相册”里。相册里,春天的麦田、夏天的向日葵、秋天的葵花籽、冬天的冬小麦,还有孩子们的笑脸,构成了一幅完整的花田画卷。乐乐把赵爷爷给的旧相册和自己的画放在一起,说要做成一本“花田时光册”,记录花田的过去和现在。
七月初,苏晓发来消息,说向日葵已经开花了,一片金黄的花海格外耀眼。孩子们看到消息,立刻在群里开始倒计时,期待着夏天的花田之行。丫丫把自己种的向日葵小苗搬到了窗边,说要让它快点开花,好和花田的向日葵一起长大;乐乐则开始画“向日葵花海图”,草稿里有孩子们在花田里奔跑的身影,还有老黄在花田边吃草的模样;浩浩则在修改《向日葵之歌》,要把夏天开花的场景也加进去。
出发去花田的前一天,孩子们在群里聊到很晚,都在说要带什么东西。朵朵说要带新的小篮子,捡向日葵花瓣做书签;毛豆说要带个大袋子,装葵花籽回去;小默说要带足够的相机电池,拍更多的照片。大家约定,明天一早,一起去赴花田的夏天之约。
车子驶进村子的时候,一片金黄的向日葵花海撞进了眼帘。比去年更茂盛,更耀眼,风一吹,花盘轻轻摇晃,像在欢迎他们的到来。赵爷爷和苏晓站在花田边,老黄在旁边甩着尾巴,仿佛早就等在了那里。“欢迎回来!”赵爷爷笑着挥手,“今年的向日葵开得最好,你们可以在花田里好好玩。”
孩子们立刻冲进花田,丫丫找到了自己春天种的向日葵,已经长得比她还高,花盘金灿灿的,格外漂亮;乐乐则拿出画板,开始画这片花海,阳光落在花盘上,泛着金色的光,让他忍不住感叹:“这是我见过最美的向日葵花田。”浩浩抱着吉他,坐在花田边,弹起了修改后的《向日葵之歌》,歌声混着花田的风声和虫鸣,格外动听。
中午,苏晓果然准备了向日葵花饼。用新鲜的向日葵花瓣和面粉做的,带着淡淡的花香,咬一口,外酥里嫩,满是香甜。孩子们吃得格外开心,丫丫甚至说要学做,回去做给爸爸妈妈吃。赵爷爷则端来一壶菊花茶,说夏天喝这个清热解暑,是用后山的野菊花泡的,格外清香。
下午,孩子们在花田里玩起了游戏。有的在追蝴蝶,有的在捡花瓣,有的则躺在花田边,看着蓝天白云,享受着花田的宁静。小默拿着相机,在花田里跑来跑去,拍下了孩子们的笑脸,拍下了盛开的向日葵,拍下了老黄悠闲的模样。“这些照片要放进‘花田时光册’里,”小默笑着说,“让花田的故事,一直延续下去。”
傍晚的时候,夕阳把向日葵花田染成了橘红色。孩子们坐在花田边,看着夕阳慢慢落下,心里满是不舍,却又充满了期待。“明年春天,咱们还要来,”丫丫望着花田,小声说,“来种新的向日葵,来看新的麦田。”浩浩抱着吉他,再次弹起了《向日葵之歌》,歌声里满是对花田的热爱,也满是对未来的约定。
花田的风,吹起了孩子们的衣角,也吹起了属于他们的,新的花田故事。而这个故事,还在继续,因为每一个季节,每一次重逢,都为花田增添了新的色彩和回忆。
夕阳的最后一缕余晖掠过向日葵花盘,将孩子们的影子拉得老长。苏晓提着竹篮走过来,篮子里装着刚摘下的向日葵花盘,籽粒饱满的花盘沉甸甸的,金黄的花瓣还带着白日的暖意。“该收些葵花籽了,”她笑着把竹篮放在田埂上,“留一部分当种子,剩下的炒成瓜子,冬天你们在家就能尝到花田的味道。”
赵爷爷搬来小凳子,教孩子们如何剥离花盘上的葵花籽。“手指顺着螺旋纹路抠,力道要匀,别把花盘掰碎了。”他边说边示范,粗糙的手指在花盘上灵活游走,一颗颗饱满的葵花籽很快就落在竹篮里。毛豆学得最快,他挽起袖子,双手齐上阵,不一会儿就剥满了一小碗,还得意地向丫丫炫耀:“你看,我剥的比你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