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拂晓”行动的血腥气息尚未完全散去,其带来的高压与恐惧如同铅云般笼罩在各占领区上空。
然而,奉天城最高统帅部内的空气,却从纯粹的杀伐果断,悄然转变为一种更复杂、更冷静的算计。
首席张扬站在巨大的全球地图前,目光扫过那些被标记为刚刚经历过清洗的区域。
西伯利亚的冰原、中亚的沙漠、东南亚的雨林、巴拿的地峡……他深知,仅靠“玄武司”的枪和樱花军的刺刀,可以暂时压制反抗,却无法根治不满,反而会像不断压实弹簧,积蓄着最终猛烈反弹的能量。
持续的镇压成本高昂,且极易引发国际舆论的进一步反弹(尽管目前无人敢公开指责),更会拖累帝国的消化进程。
“一味地高压,如同只堵不疏,终会决堤。”
内政总长赵铭适时地提出了建议,他的语气一如既往的沉稳。
“首席,是时候展现帝国的‘宽容’与‘智慧’了。
恐惧需要希望来平衡,大棒之后,该递出一些看似甜美的胡萝卜了。”
财政总长王永江点头附和:
“确实。持续的军事清剿耗资巨大,且严重影响当地经济生产,减少帝国税收。
若能以较小的自治代价,换取基层的稳定和生产秩序的恢复,从经济上看是划算的。”
张扬缓缓转过身,眼中闪烁着权衡的光芒。他明白两人的意思。绝对的统治需要刚柔并济。
“说说你们的‘胡萝卜’方案。”
他开口道。
一份名为《帝国特区有限自治管理试行纲要》的计划被呈递上来。
核心思路是:在确保帝国核心利益(国防、外交、重大资源、金融)绝对掌控的前提下,给予某些经过“甄别”和“驯化”的地区一定程度的文化、教育和内部事务管理权。
数周后,帝国官方媒体正式公布了这一政策。
首先在西伯利亚、中亚几个“表现相对温顺”的区域试点推行。政策要点包括:
1. 成立“地方咨议局”:其成员由当地具有一定声望、且经过帝国忠诚审核的人士(往往是部落首领、宗教温和派、原地方官僚中合作者)与帝国指派官员共同组成。
该机构有权就地方经济发展、文化教育(需使用双语教学,内容需帝国审核)、民生福利等非敏感领域提出“建议”,报帝国总督府批准后实施。
2. 文化有限放宽:允许在特定场合、有限度地使用本地语言(不得作为官方语言),可以恢复部分不涉及政治含义的传统节日和风俗活动(需报备)。
3. 宗教有限自由:允许经过改造、宣誓效忠帝国的宗教场所开放,但传教内容和活动受到严格监控。
4. 经济让利:帝国公司将部分低端产业链、服务业分包给当地“合作企业”,并承诺将地方税收的微小部分用于当地基础设施建设(如修建学校、诊所,但其管理和人员任命权仍在帝国手中)。
与此同时,帝国宣传机器开足马力,将这一政策描绘成“首席张扬的恩典”、“帝国对多元文化的尊重与包容”、“迈向共同繁荣的伟大一步”。
旨在塑造一个开明、仁慈的统治者形象,与之前“拂晓”行动的铁腕形成对比。
这一手“妥协”,确实起到了一定的效果。
在经历了血腥清洗后,许多地区的民众如同久旱逢甘霖,哪怕这“甘霖”微不足道且条件苛刻,也足以让一部分人产生一丝虚幻的希望和感激。
一些原本摇摆不定的中间派和地方精英,看到了一条可以通过合作而非对抗来获取些许权力和利益的途径,开始主动向帝国靠拢。
“看,帝国还是讲道理的。”
“只要顺从,还是能过上好日子的。”
“至少我们的语言和节日保住了……”
类似的言论开始在某些地区流传,反抗的尖锐对立情绪似乎得到了一丝缓和。
然而,在奉天核心圈层看来,这所谓的“有限自治”,本质上是一场更精细、更隐蔽的统治术。
“这哪里是自治?分明是换了个笼头!”
军事总长张毅在私下不屑地评价。
“正是。”
张作相阴冷地接口。
“咨议局是发泄怨气的安全阀,也是我们筛选‘合作者’和‘顽固派’的筛子。
谁跳得高,谁真心合作,一目了然。
给予一点文化符号上的自由,反而能更有效地剥离其反抗的政治内核。
经济上的小恩小惠,则是为了绑定一批既得利益者,让他们成为帝国统治的新基石。”
张扬对这一切心知肚明。
这并非真正的权力分享,而是权力的化妆术。
通过让渡一些无关痛痒的表面权力,来换取底层更稳定的秩序、更高效的经济剥削,以及更彻底的长远同化。
给予有限的自治,恰恰是为了最终不再需要任何自治。
“妥协的艺术,在于用最小的代价,换取最大程度的控制,并瓦解对手的抵抗意志。”
张扬看着各地报上来的、关于“民众欢欣鼓舞迎接新政”的(精心策划的)报道,嘴角露出一丝淡漠的笑意。
帝国的统治,从此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赤裸裸的高压与精心包装的怀柔相结合。
一根根带着倒刺的“胡萝卜”,被塞进了各占领区人民的嘴里,甜味之下,是更深层次的束缚与消化。
那些看清了本质、仍不愿屈服的人,则陷入了更艰难的境地:
反抗,会遭到无情镇压;
接受这“有限自治”,则意味着不知不觉中被纳入帝国的统治体系,温水煮青蛙般失去独立的未来。
妥协的背后,是更高明的控制。帝国的根基,在怀柔与高压的交织中,试图扎得更深,更稳。
然而,奉天城最高统帅部内的空气,却从纯粹的杀伐果断,悄然转变为一种更复杂、更冷静的算计。
首席张扬站在巨大的全球地图前,目光扫过那些被标记为刚刚经历过清洗的区域。
西伯利亚的冰原、中亚的沙漠、东南亚的雨林、巴拿的地峡……他深知,仅靠“玄武司”的枪和樱花军的刺刀,可以暂时压制反抗,却无法根治不满,反而会像不断压实弹簧,积蓄着最终猛烈反弹的能量。
持续的镇压成本高昂,且极易引发国际舆论的进一步反弹(尽管目前无人敢公开指责),更会拖累帝国的消化进程。
“一味地高压,如同只堵不疏,终会决堤。”
内政总长赵铭适时地提出了建议,他的语气一如既往的沉稳。
“首席,是时候展现帝国的‘宽容’与‘智慧’了。
恐惧需要希望来平衡,大棒之后,该递出一些看似甜美的胡萝卜了。”
财政总长王永江点头附和:
“确实。持续的军事清剿耗资巨大,且严重影响当地经济生产,减少帝国税收。
若能以较小的自治代价,换取基层的稳定和生产秩序的恢复,从经济上看是划算的。”
张扬缓缓转过身,眼中闪烁着权衡的光芒。他明白两人的意思。绝对的统治需要刚柔并济。
“说说你们的‘胡萝卜’方案。”
他开口道。
一份名为《帝国特区有限自治管理试行纲要》的计划被呈递上来。
核心思路是:在确保帝国核心利益(国防、外交、重大资源、金融)绝对掌控的前提下,给予某些经过“甄别”和“驯化”的地区一定程度的文化、教育和内部事务管理权。
数周后,帝国官方媒体正式公布了这一政策。
首先在西伯利亚、中亚几个“表现相对温顺”的区域试点推行。政策要点包括:
1. 成立“地方咨议局”:其成员由当地具有一定声望、且经过帝国忠诚审核的人士(往往是部落首领、宗教温和派、原地方官僚中合作者)与帝国指派官员共同组成。
该机构有权就地方经济发展、文化教育(需使用双语教学,内容需帝国审核)、民生福利等非敏感领域提出“建议”,报帝国总督府批准后实施。
2. 文化有限放宽:允许在特定场合、有限度地使用本地语言(不得作为官方语言),可以恢复部分不涉及政治含义的传统节日和风俗活动(需报备)。
3. 宗教有限自由:允许经过改造、宣誓效忠帝国的宗教场所开放,但传教内容和活动受到严格监控。
4. 经济让利:帝国公司将部分低端产业链、服务业分包给当地“合作企业”,并承诺将地方税收的微小部分用于当地基础设施建设(如修建学校、诊所,但其管理和人员任命权仍在帝国手中)。
与此同时,帝国宣传机器开足马力,将这一政策描绘成“首席张扬的恩典”、“帝国对多元文化的尊重与包容”、“迈向共同繁荣的伟大一步”。
旨在塑造一个开明、仁慈的统治者形象,与之前“拂晓”行动的铁腕形成对比。
这一手“妥协”,确实起到了一定的效果。
在经历了血腥清洗后,许多地区的民众如同久旱逢甘霖,哪怕这“甘霖”微不足道且条件苛刻,也足以让一部分人产生一丝虚幻的希望和感激。
一些原本摇摆不定的中间派和地方精英,看到了一条可以通过合作而非对抗来获取些许权力和利益的途径,开始主动向帝国靠拢。
“看,帝国还是讲道理的。”
“只要顺从,还是能过上好日子的。”
“至少我们的语言和节日保住了……”
类似的言论开始在某些地区流传,反抗的尖锐对立情绪似乎得到了一丝缓和。
然而,在奉天核心圈层看来,这所谓的“有限自治”,本质上是一场更精细、更隐蔽的统治术。
“这哪里是自治?分明是换了个笼头!”
军事总长张毅在私下不屑地评价。
“正是。”
张作相阴冷地接口。
“咨议局是发泄怨气的安全阀,也是我们筛选‘合作者’和‘顽固派’的筛子。
谁跳得高,谁真心合作,一目了然。
给予一点文化符号上的自由,反而能更有效地剥离其反抗的政治内核。
经济上的小恩小惠,则是为了绑定一批既得利益者,让他们成为帝国统治的新基石。”
张扬对这一切心知肚明。
这并非真正的权力分享,而是权力的化妆术。
通过让渡一些无关痛痒的表面权力,来换取底层更稳定的秩序、更高效的经济剥削,以及更彻底的长远同化。
给予有限的自治,恰恰是为了最终不再需要任何自治。
“妥协的艺术,在于用最小的代价,换取最大程度的控制,并瓦解对手的抵抗意志。”
张扬看着各地报上来的、关于“民众欢欣鼓舞迎接新政”的(精心策划的)报道,嘴角露出一丝淡漠的笑意。
帝国的统治,从此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赤裸裸的高压与精心包装的怀柔相结合。
一根根带着倒刺的“胡萝卜”,被塞进了各占领区人民的嘴里,甜味之下,是更深层次的束缚与消化。
那些看清了本质、仍不愿屈服的人,则陷入了更艰难的境地:
反抗,会遭到无情镇压;
接受这“有限自治”,则意味着不知不觉中被纳入帝国的统治体系,温水煮青蛙般失去独立的未来。
妥协的背后,是更高明的控制。帝国的根基,在怀柔与高压的交织中,试图扎得更深,更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