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5章 全厂职工健康检查-《觉醒系统:四合院里享受生活》

  1965年7月,盛夏的轧钢厂,车间里热浪滚滚,机器轰鸣。

  作为医务处副处长的陈小满,心头却萦绕着另一重关切,工人们常年在这种高温、高噪音、高劳动强度的环境下工作,身体健康状况究竟如何?

  这个念头并非凭空而来。

  一方面,他身为医者的责任心使然。

  另一方面,《社会精英系统》近期似乎也“无意”间推送了一些关于职业健康防护和早期筛查重要性的信息,虽然隐晦,却坚定了他开展一次全面检查的想法。

  经过一番细致的筹划和请示厂领导,陈小满力主推动的“红星轧钢厂职工健康大检查”终于拉开了帷幕。

  他充分利用了医务处现有的资源,又巧妙地从系统提供的有限信息里,提炼出符合当下时代条件、却又比常规检查更具针对性的项目,重点针对粉尘作业、高温作业、噪音作业等特殊工种的工人。

  检查现场就设在厂里宽敞的礼堂。

  几张桌子拼起来,铺上白布,就成了临时的检查台。

  医务处的全体人员都动员起来,量身高体重、测血压视力、听心肺、查体表……

  陈小满则坐镇核心,负责疑难问题的初步诊断和最终报告的审阅。

  工人们起初大多不太在意,甚至有些老工人嘟囔:“查啥查?身子骨硬朗着呢!有这功夫不如多车几个零件!”但在车间主任和工会的动员下,还是排起了长队。

  检查过程中,问题开始逐一浮现。

  有的老钳工听力严重下降,对着耳朵大声喊才能听清,却憨笑着说“车间里吵惯了”。

  有的职工咳嗽得厉害,痰里带着灰,还以为是抽烟抽的。

  更多的是高血压,自己却浑然不知,还以为天热头晕是正常的。

  甚至有一个年轻的车工,在触诊时被陈小满发现腹部有异常明显的包块,仔细询问才支吾着说确实隐痛好久了,怕耽误工钱一直没敢说。

  随着检查的深入,陈小满的脸色越来越凝重。

  他发现的问题远比他预想的要多、要严重。

  许多工人长期处于亚健康状态,小病拖成慢性病,慢性病拖成大病隐患。

  最触目惊心的案例发生在检查的第三天。

  一位五十多岁的清渣工老师傅,在量血压时突然面色惨白,冷汗直冒,捂着胸口就往下倒!

  幸亏陈小满就在旁边,立刻组织急救,判断是急性心肌梗死前兆,马上用厂里仅有的氧气袋给他吸氧,同时火速派人叫救护车,直接送去了人民医院。

  事后得知,这位老师傅长期高血压自己不知道,心脏早就出了问题,这次若不是倒在检查现场,后果不堪设想。

  这件事像一颗炸雷,在厂里引起了巨大震动。

  工人们才开始真正重视起这次体检。

  陈小满熬了几个夜,将厚厚的检查报告整理出来,附上详细的分析和建议,郑重地递交给了厂领导。

  报告里不仅罗列了发现的各类健康问题,还提出了切实可行的建议:改善车间通风除尘设施、为高温车间提供足量清凉饮料、加强劳保用品的发放和监督使用、建立职工健康档案、定期开展体检……

  厂领导看到报告后,高度重视。那个年代,工人阶级是领导阶级,工人的健康就是生产的本钱。

  厂党委很快开会研究,决定拨出专款,一方面用于紧急治疗此次检查出的重症职工,另一方面着手逐步改善劳动条件,并采纳了陈小满定期体检的建议。

  消息传开,工人们纷纷议论: “多亏了陈副处长啊!”

  “是啊,要不老刘头那次就悬了!”

  “这下好了,厂里要给装新风扇了!”

  “以后年年都能检查身体了!”

  陈小满走在厂里,不时有工人主动跟他打招呼,眼神里充满了感激和尊敬。

  他心中倍感欣慰,自己的努力没有白费,真的为工友们做了一件实实在在的大好事。

  晚上回到家,他把这事简单跟安雨琪说了说。

  安雨琪听得又是后怕又是骄傲:“这可是积德的大好事!就是你自己也别太累着了。”

  她看着丈夫略显疲惫却闪着光的眼睛,知道他所做的一切的意义。

  三岁的中华跑过来,抱着爸爸的腿,仰着小脸:“爸爸,厉害!”

  他虽然不懂发生了什么,但能感受到家里的气氛很好。

  陈小满抱起儿子,看着窗外四合院里纳凉的邻居,再想到厂里那些朴实的工人,一种沉甸甸的成就感油然而生。

  利用系统的先知和自己的能力,切实地改善身边人的处境,守护他们的健康,这比任何个人的享受都更让他感到满足。

  这或许,就是“社会精英”在这个时代最好的注解。

  全厂健康大检查带来的震动,如同在轧钢厂这潭看似平静的湖水里投下了一块大石头,涟漪层层扩散,久久未平。

  厂领导高度重视陈小满提交的那份沉甸甸的报告。

  很快,厂里的大喇叭和宣传栏就贴出了公告,宣布将拨出专项经费,用于三项重点工作:一是全额补助此次检查中发现的、急需手术或长期药物治疗的重症职工。

  二是逐步为粉尘大、高温的车间安装新的通风和降温设备。

  三是将每年一次的职工健康体检制度化。

  消息一出,全厂沸腾。

  工友们茶余饭后都在议论这件事,言语间充满了对厂里关怀的感激,以及对发起这次检查的陈小满的称赞。

  “听说了吗?三车间的老王,就是咳嗽最厉害那个,查出是矽肺早期,厂里出钱让他去工人疗养院休养了!”

  “锻造车间的降温风扇已经在路上了,说是德国进口的好家伙!”

  “明年这时候还能免费检查身体,这福利真是没的说!”

  “多亏了医务处陈副处长啊,真是给咱工人办了件大实事!”

  陈小满走在厂区里,明显感觉到不同。

  以前工友们见他,多是客气地点头招呼“陈处长”,现在却多了许多发自内心的热情: “陈处长,吃了没?”

  “陈处长,多亏您了!”

  “陈处长,哪天有空去我们车间瞧瞧,给指导指导咋防护更好?”

  这种被需要、被信任的感觉,让陈小满觉得所有的辛苦筹备和熬夜写报告都值了。

  他甚至觉得,脑海中那《社会精英系统》似乎都变得比往常更“活跃”了些,虽然依旧沉默,却隐隐传递出一种“认可”的意味。

  厂里还特意召开了一次表彰大会,虽然没有大张旗鼓,但厂党委书记亲自给医务处,特别是陈小满,颁发了一面“心系职工健康,践行革命人道主义”的锦旗,以及一些实用的物质奖励,暖水瓶、搪瓷盆和几张额外的工业券。

  陈小满拿着锦旗和奖励回到医务处,处里的同事们都与有荣焉,高兴地围上来。

  陈小满顺势提出,晚上他请客,大家去东来顺搓一顿,涮羊肉!更是引来一阵欢呼。

  下班后,陈小满先回了趟家。

  他把厂里奖励的暖水瓶和搪瓷盆交给安雨琪,又把那面小小的锦旗拿出来给她看。

  安雨琪摸着那鲜红的绒面锦旗,上面金黄的字迹熠熠生辉,脸上洋溢着自豪的光彩:“真好!小满,你这是做了大好事!”

  她知道,丈夫做的这件事,远比锦旗本身更有分量。

  三岁的中华也凑过来,踮着脚用小手指摸着锦旗上的字,虽然不认识,却也知道是好东西,奶声奶气地说:“爸爸,棒!”

  陈小满心里暖乎乎的,抱起儿子亲了一口:“走,儿子,今晚爸爸带你和妈妈下馆子去!咱们也庆祝庆祝!”

  安雨琪愣了一下:“你不是说请处里同事吗?”

  “嗯,一起!都去!”陈小满笑道,“难得高兴!也让中华去热闹热闹。”

  晚上,东来顺里人声鼎沸,香气四溢。

  医务处的同事们围坐一桌,铜锅里的炭火烧得正旺,清汤翻滚,羊肉鲜红。

  大家纷纷举杯向陈小满敬酒,说着敬佩和感谢的话。

  小中华坐在爸爸妈妈中间,小嘴塞得鼓鼓囊囊,吃得满嘴是油,大眼睛好奇地打量着周围热闹的场景。

  安雨琪坐在丈夫身边,看着他和同事们谈笑风生,看着儿子满足的吃相,心里充满了平静的幸福。

  她选择的这个男人,有责任心,有担当,不仅能守护好小家,还能用他的能力和善意,温暖更多的人。

  这顿火锅,吃得格外酣畅淋漓。

  然而,几家欢喜几家愁。这消息自然也传回了四合院。

  95号院里,有人真心为陈小满高兴,比如陈大昌老两口,觉得儿子给老陈家争了光;但也有人,心里泛起了别样的酸水。

  比如许大茂,喝着闷酒对邻居嘀咕:“哼,显着他了!不就是个检查身体吗?弄得跟多大功劳似的!谁知道背后有没有捞好处……”

  而秦淮茹,在洗衣服时听到一大妈和其他人议论厂里给重病工人发补助的事,眼神闪烁了一下,手里揉搓衣服的动作都慢了下来。

  她下意识地看了一眼傻柱那紧闭的屋门,心里不知在盘算着什么。

  或许在想,要是东旭还在……

  要是自家也能得到些补助……

  或者,傻柱要是也能有这么出息……

  傻柱呢?他刚从食堂忙完回来,听说陈小满得了锦旗还请客吃了东来顺,心里有点不是滋味,倒不是嫉妒,而是有种莫名的失落。

  他嘟囔着:“检查身体是好事……可请客吃涮羊肉也不说叫上我……还是不是兄弟了……”

  全然忘了自己那点工资和粮票,早就姓了贾。

  夜色渐深,四合院重归宁静。93号院里,陈小满一家早已进入梦乡。

  锦旗被安雨琪小心地收在了箱子里,那是丈夫荣誉的象征。

  而那份为工人健康奔走的成就感与满足感,则深深地烙在陈小满的心底,比任何奖励都更珍贵。

  他知道,这条路还很长,改善工人们的劳动环境绝非一日之功。

  但他迈出了坚实的第一步,并且有信心,在未来,凭借自己的努力和那一点点“先知”,能守护更多人的健康与平安。

  这,就是他在这个火红年代里,找到的最有意义的生活享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