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8章 ∶邻居的消失-《午夜当铺》

  我叫林晚,住在城西一栋老式居民楼的三楼。这栋楼建于上世纪八十年九十年代,墙皮斑驳,楼梯扶手锈迹斑斑,每到夜里,楼道里的感应灯总要闪上几秒才亮,像是被什么压着喉咙,迟迟不敢开口。我一个人住,养了一只猫,叫“灰灰”,它胆小,总爱蜷在阳台角落,盯着楼下那扇常年紧闭的铁门发愣。

  楼下的王阿姨,是我在这栋楼里唯一说得上话的人。她六十出头,头发花白,总穿着一件洗得发灰的蓝布衫,说话轻声细语,像怕惊扰了什么。她独居多年,儿女在外地,逢年过节才回来一趟。她喜欢做点心,红豆糕、桂花酥、芝麻糖,每回做好了,总会用油纸包一小包,轻轻敲我的门:“林晚啊,尝尝,刚出炉的。”

  我接过点心,道谢,她便笑着摆摆手,转身下楼,背影佝偻,像被岁月压弯的一根枯枝。

  可最近三天,她没再上来。

  起初我没在意,以为她出门走亲戚,或是去医院复查。可到了第三天傍晚,我下楼倒垃圾,经过她家门口时,习惯性地停下脚步,抬手敲了敲门。

  “王阿姨?在吗?”

  没有回应。

  我又敲了两下,声音稍重了些:“王阿姨,我是林晚。”

  屋里静得可怕,连钟表的滴答声都没有。我贴着门缝往里看,光线昏暗,窗帘拉得严实,门缝底下积着一层薄灰,像是几天没人进出。

  我心里莫名一紧。

  第二天清晨,我特意早起,在门口放了一盒牛奶和一袋面包,附了张纸条:“王阿姨,天凉了,记得吃点热的。”可到了晚上,东西原封不动地摆在那儿,连包装都没拆。

  我开始慌了。

  我去找物业。老张是这里的管理员,五十多岁,脸上总挂着一副“多一事不如少一事”的神情。他听完我的话,皱了皱眉:“王姨?她不是说去女儿家住了吗?”

  “她没走。”我坚持,“我这几天都没见她出门,敲门也没人应。”

  老张犹豫了一下,终于还是拿了钥匙,跟我一起下楼。

  钥匙插进锁孔时,发出“咔哒”一声,像是某种沉睡的机关被唤醒。门开了,一股陈腐的空气扑面而来,混合着淡淡的霉味和……一丝若有若无的甜香,像是点心放久了发酵的气息。

  屋里很干净,桌椅整齐,茶几上还摆着半杯凉透的茶,杯沿上留着淡淡的口红印。沙发上铺着她常盖的毛毯,叠得整整齐齐,仿佛主人只是临时出门买菜,随时会回来。

  可人呢?

  我们一间一间地找。厨房灶台冰冷,冰箱里还有几块没吃完的红豆糕。卧室床铺平整,枕头边放着一副老花镜,镜片上蒙着薄灰。衣柜打开,衣服一件不少,甚至还有几件新买的,吊牌都没剪。

  一切如常,却偏偏少了一个人。

  就在我们准备离开时,老张突然“哎”了一声:“这镜子怎么碎了?”

  我顺着他的目光看去——那是她卧室里的一面老式穿衣镜,镜框雕着梅花,是她去年从旧货市场淘来的。此刻,镜子从中间裂开,碎成无数片,散落在地板上,像一场无声的雪。

  而最诡异的是,其中一片较大的镜片上,竟用鲜红的口红,歪歪扭扭地写着三个字:

  “它来了。”

  那红色浓稠得不像口红,倒像是从血管里挤出来的血。字迹颤抖,像是写的人极度恐惧,又像是被什么力量强行操控着手指。

  我浑身发冷,指尖发麻,一股寒意从脚底直冲头顶。

  “这……这是谁写的?”老张声音发抖。

  我摇摇头,说不出话。可就在这时,我忽然想起三天前的傍晚,王阿姨最后一次上来送点心。那天她穿着那件蓝布衫,手里提着一盒桂花酥,笑眯眯地递给我。

  “林晚啊,”她忽然压低声音,眼神飘忽地看着我身后,“你家那个小娃娃……怎么从不换衣服?”

  我一愣:“什么小娃娃?”

  她怔了一下,像是意识到说错了话,赶紧摆手:“哦……我眼花,看错了,看错了。”

  可我知道,她没看错。

  我家确实有个“小娃娃”。

  那是一个布偶,是我母亲去世前亲手缝的,棉花填得不太匀,左眼比右眼低半分,穿着一条褪色的红裙子。我把它放在客厅的藤椅上,每天回家都会跟它说一声“我回来了”。灰灰从不靠近它,每次经过都弓起背,尾巴炸成扫帚。

  我一直以为,那是猫的本能。

  可现在,我站在王阿姨碎裂的镜子前,看着那三个血红的字,忽然明白了什么。

  她看见了。

  她看见了那个“小娃娃”。

  而她问出那句话的时候,语气里不是好奇,是恐惧。

  我踉跄着回到楼上,手抖得几乎插不进钥匙。推开门,藤椅上的布偶依旧坐在那儿,头微微歪着,左眼低垂,嘴角似乎比昨天……扬起了一点。

  灰灰蜷在阳台,浑身毛发倒竖,喉咙里发出低沉的呜咽。

  我冲过去,一把抓起布偶,想把它扔进垃圾桶。可就在我举起它的瞬间,一股冰冷的触感从指尖蔓延上来,仿佛有无数细小的虫子顺着我的手臂爬进心脏。

  我低头,看见布偶的右手,原本垂在身侧,此刻却……微微抬起,食指指向我。

  我尖叫一声,将它摔在地上。

  它倒在地上,脸朝上,那双不对称的眼睛直勾勾地盯着我,嘴角的线,像是被谁用针重新缝过,咧得更开了。

  我瘫坐在地,耳边忽然响起王阿姨的声音,轻得像风:

  “它来了……它来了……它来了……”

  我猛地抬头,镜子里,布偶不在地上。

  它坐在藤椅上,穿着那条红裙子,头转向我,笑了。

  我冲进卧室,反锁房门,蜷缩在床角,整夜未眠。

  第二天,我请了假,找来一位懂“这些事”的老太太。她姓陈,住在城南,据说能通阴阳。她进门第一眼就看见了布偶,脸色骤变。

  “谁做的?”她问。

  “我母亲。”我声音发抖。

  她摇头:“你母亲……已经死了多久?”

  “三年。”

  她叹了口气:“那它早就不是布偶了。你母亲走的时候,执念太重,舍不得你,就把魂魄……缝进了这娃娃里。”

  我浑身冰凉:“所以……它一直陪着我?”

  “起初是。”陈老太太神色凝重,“可人心执念,久了会变质。爱变成执,执变成怨。它不想你走,不想你嫁,不想你离开这个家。它要你永远留在它身边,像小时候一样。”

  我想到王阿姨的消失,想到那面碎裂的镜子,想到那三个字。

  “王阿姨……是它……”

  “它怕她说出去。”老太太低声说,“它怕你知道真相。”

  “那……她人呢?”

  老太太沉默良久,只说了一句:“你去她家阳台看看。”

  我冲下楼,撬开王阿姨家的阳台门。在洗衣机后面,我发现了一个布包,打开后,里面是一件蓝布衫,和一双布鞋。衣服上,沾着暗褐色的痕迹,像是干涸的血。

  而在布包最底下,有一张泛黄的照片——是王阿姨年轻时的全家福。照片上,她抱着一个穿红裙子的小女孩,笑容灿烂。

  可那小女孩的脸……被什么东西用红笔涂掉了,只留下一个模糊的、血红的轮廓。

  我跪在地上,终于明白。

  那个“小娃娃”,从来就不属于我。

  它属于王阿姨死去的女儿。

  而它,一直在等一个能“穿”上它衣服的人。

  现在,它找到了我。

  我回到家,陈老太太已经走了,只留下一张符和一句话:“烧了它,趁它还没完全醒来。”

  我盯着藤椅上的布偶,它安静地坐着,像什么都没发生过。

  可我知道,它在等。

  等我睡着。

  等我放下戒备。

  等我,成为它的新“妈妈”。

  我拿起打火机,手抖得几乎点不着火。

  就在这时,我听见身后传来一声轻唤:

  “晚晚……”

  是母亲的声音。

  可我知道,那不是她。

  我闭上眼,点燃了符纸。

  火光中,布偶的笑声,轻轻响起。

  喜欢午夜当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