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9章 新的安排-《燕颂》

  张恪这一通放肆言论说完,范公辅、王远猷等人静静的站在大堂内,纷纷低着头,不敢去看燕行云的表情,也是在以此等姿态避免进一步触怒燕行云。

  但无论范公辅等人此刻表现得再谦卑,燕行云的内心依然被羞愤充斥,尤其是发表了一番酣畅淋漓的斥责之言的张恪,此刻还在强硬的直视着自己,这不免让燕行云更加愤怒。

  当堂内的气氛降至了冰点,燕行云面色铁青,张恪寸步不让,在场的所有人都感觉一场风暴即将到来。即便是与张恪交好的韩熊,此刻也不敢有一丝动静,在此时,任何人的任何话语都会是火上浇油。

  张恪的放肆直言肯定会招来燕行云的怒火,但这终究是一个谋士对于主君的直谏,如果有人在这时候跳出来,无论是为张恪说话,还是斥责张恪,都会让燕行云觉得这是在回护偏袒张恪。

  在下属犯颜直谏后,还有人当众跳出来回护,在主君看来就是明显的结党,是联合“逼宫”,若是事情到了那等地步,就再无回转的余地,注定是要死人的。

  低着头的范公辅此刻的内心只有一个想法,他此时迫切的希望吴志太医的判断是正确的,李夫人没有难产,孩子马上将能平安降生,借着这个喜讯来灭火。

  在范公辅焦急的等待中,灭火的人终于来了。一脸喜色的高福从后堂转身出来,这位一直服侍燕行云的内侍,在他转出后堂的那一刻,立刻就察觉到了现场的气氛不对。

  张恪等人不再是坐在椅子上,而是站在大堂内,而且除了张恪以外的人还都低垂着头,高福的余光还察觉到了燕行云铁青的脸色。种种迹象让这位身居王宫多年的建章殿总管太监立刻明白,出事了,而且是大事。

  高福的脚步微微顿了一下,而后这位平日里一贯内敛深沉的总管太监,开始用极为高亢夸张的声音开始大声喊道:“大喜!大喜!殿下,母子平安,恭喜殿下喜得公子,大喜啊殿下!”

  一边喊着,高福像是对堂内气氛毫无察觉一般跑到燕行云身边,直接跪在地上,嘴里还在重复着报喜。借着高福的报喜,范公辅等人如释重负,一同下跪为燕行云贺喜,刚才一直与燕行云顶着的张恪,此刻也随大流跪下。

  喜得贵子的喜悦终于是冲散了燕行云心中的几分愤怒,眼见着众人竟然都已经下跪行礼,本就有几分理亏的燕行云更没有发作的理由,撂下一句“先散了吧!”燕行云匆匆离开大堂,向着后宅走去。

  快步走到院落中,被外面的凉风一吹,燕行云本来匆匆的脚步越来越慢,最终停住。跟在身后的高福早早就止住了步伐,停在燕行云身后稍远的地方。

  站在原地稍稍愣了片刻,燕行云突然转身,对着高福吩咐道:“去把他们都叫回来!”

  “是!”

  经历了大堂上的风云突变,众人也都是心有余悸,本就没走出多远,很快就被高福叫了回来。众人进门后就见燕行云站在大堂中央,面带和煦的笑容。

  等众人回到大堂,不等他们先说话,燕行云率先拱手向着众人深深一揖。张恪、范公辅等人急忙向两侧闪开,纷纷躬身俯首,不敢受燕行云此礼。

  “我为之前的欺瞒,向诸位请罪!张恪说的对,我之前一意孤行,上欺下瞒,着实有错,望诸位恕罪!”

  “臣等不敢!”

  面对燕行云的认错,张恪再次下跪,“罪民狂放犯上,罪不可赦,请殿下治罪!”

  “起来吧!”面对请罪的张恪,燕行云笑的颇为无奈,“若你不是个体弱书生,我还真想打你二十军棍!”

  等张恪起身后,面对着表情都轻松许多的众人,燕行云却又给众人泼了一盆冷水,“你们也别高兴的太早,我还没有完全放弃我的想法,不过,我也不会独断专行了。”

  “这样吧!”燕行云微微一顿后,接着说道:“快马传信,让赵山杰、方元修、叶庭圭接信后三日内赶到辽阳,恕先(王远猷字)你亲自写信给定远侯,问你父亲的意思,等人都到了,共议此事。到了那是若是赞成弃辽、沈二城的多,那就依原先计划行事!”

  “是!”

  范公辅等人相互看了一眼,明白这已经是燕行云最大的让步了,而且应该也不会有太多人赞同燕行云行险,虽然耽搁几天,但想来还是无碍,就都应了下来。

  “光远(范公辅字),你代我写一封奏表,将李氏生子一事禀告王上,请王上赐名!”交代完此事后,燕行云这才快步离去。

  五日后,还是在这座大堂之中,除去原本的张恪、范公辅五人,风尘仆仆赶到了辽东前卫指挥使赵山杰、辽东右卫指挥使叶庭圭、辽东后卫指挥使方元修也在唐中落座。在听完燕行云新的计划后,大堂内又是一番沉寂。

  就在燕行云的心情愈发低落之际,一向谨慎的赵山杰率先开了口,“若是不论其他,我也是不愿撤离沈阳的,我辽东前卫上下亦是如此。殿下,别的我不敢保证,我只敢说,沈阳现在有足够全城半年的粮草,蒙古人最早也要到七月中才会南下,三个月,最多到十一月,沈阳城外就会大雪漫天。我辽东前卫敢立军令状,如果据城死守,三个月内蒙古鞑子决不能踏入城池一步!”

  赵山杰这就是在明显的表态支持燕行云的计划,当然赵山杰口中的不论其他指的是他辽东前卫只能据守沈阳,无论辽阳或者其他地方发生什么事情,他都无力援助。

  “那我和时敏(方元修字)都北上辽阳!”叶庭圭第二个接话,“凤凰城直接交给高丽那边,盖州那边就先不管了,反正蒙古人也不会放着辽阳、沈阳不管再南下,他们要真那么托大,就让他们全都死在辽东!”

  叶庭圭说完,方元修也紧跟着点了点头。在外统兵的三位指挥使全都站在了燕行云一边,甚至直接按照燕行云的计划提出了部署,这是张恪和范公辅始料未及的。

  如此一来,原本还想着再劝燕行云按计划弃守辽阳的五人全都不说话了,王远猷和韩熊无法说话,他们两个是要陪着燕行云去偷袭辽阳王的后路的,此刻要被留在辽东玩命的都表态要死守,他们两个要离开的要还表示弃城,未免显得太怯懦了。军伍出身的傲气让他们二人无论如何也不能在此时表示弃城,而此时改弦更张,又显得拿别人的命去讨好媚上,所以两个人只能沉默。

  而作为辽东地区名义上地位最高的文官方之望,他是辽东知府,在几位指挥使都表示要死守城池的时候,他如果表态要弃辽阳百姓于不顾,实在是有违君子本心。

  于是,在赵山杰跳出来表态之后,虽然只有叶庭圭和方元修跟着表态,却仿佛已经将此事定了下来,范公辅也是微微叹了口气,闭口不言,也算是默认了此事。

  于是乎燕行云的目光再次移到了张恪的身上,张恪也没有让燕行云等着,“那只有一件事了,公子满月之后,世子妃和李夫人母子还有方知府、范同知全部撤往盖州,在盖州直接坐船竟塘沽去燕京,我留在这里负责民政,配合守城。”

  “方知府、范同知不要推辞!”似乎知道方之望和范公辅都不愿意背上逃跑的骂名,张恪直接看着二人说道:“现在不是争一时意气的时候,夫人和公子不容有失,你二人也是辅佐殿下的良臣,自古文死谏,武死战,万一辽阳有失,你二人留在这也不过是为蒙古人的大纛下添两颗脑袋。你们二人都是有官身的人,万一辽东失守,你二人日后在燕京还大有作为,我不一样,我如果回了燕京,恐怕连命都保不住,这件事你们就不要与我相争了,国事艰难,咱们都相忍为国吧!”

  张恪这一番诚心之言,确实发自肺腑,一向沉默寡言的方之望倒是先于范公辅说了话,“柏舟(张恪字)是公心,光远(范公辅字)既然为官,就不能书生意气,就按柏舟说的办吧!”

  范公辅点了点头。

  “再等一等定远侯那边的消息吧!”燕行云话音未落,一名亲卫已经拿着一封书信走进了大堂,将书信交给燕行云后马上退了出去。

  正是王公武的回信,燕行云打开后看了一遍,然后传给身边的众人。王公武在回信中说了三件事:一、他已命川州卫指挥使陆崇率军南下锦州,与锦州左卫指挥使杜师厚扼守锦州要道,川州百姓和府库向大宁、锦州两地疏散;二、锦州右卫指挥使许山率军接防广宁,广宁卫指挥使石景阳率军赶赴辽阳,使援军用最快的速度赶到辽阳;三、建议方元修的辽东后卫赶赴沈阳,以两卫守沈阳,辽东右卫、广宁卫加上大半的辽东左卫守辽阳,可保二城两月无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