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府之内,炉火舔舐着那枚北辰铁的碎片,将其从幽深的玄黑烧炼成一团不祥的赤红。
贾诩的面容在跳动的火光中明明灭灭,犹如深渊中思索的鬼神。
他并非要销毁这唯一的物证,而是要将其锻造成一柄刺向对手咽喉的利刃。
“文和先生,”一名身形如影的侍从悄然滑入室内,声音嘶哑,“武库那边……失手了。”
贾诩的目光甚至没有离开火炉,仿佛早已料到此节。“人呢?”
“被黄琬之的人扣下了。”
“很好。”贾诩的回答出人意料,他缓缓转过头,那双洞悉世事的眼眸里没有丝毫波澜,反而闪烁着一丝近乎愉悦的寒光。
“陈子元以为他抓住了我的尾巴,却不知,他抓住的是一条引火的信蛇。他想要证据,我就给他一个天大的证据。”
他伸出铁钳,夹起那块烧得通红的铁片,刺鼻的铁腥与焦灼气味瞬间弥漫开来。
“去,传我的密令。明日卯时,我要洛阳武一库,火光冲天。”
侍从猛然抬头,眼中满是惊骇:“先生,那可是武库重地!私动武库,形同谋逆……”
“所以才要烧,”贾诩的声音冷酷如冰,“一场‘意外’的走水,一场由‘修缮工匠’操作不慎引发的灾祸。届时,人证、物证俱在,连那拓印了痕迹的泥板,都会变成他们意图不轨、毁灭罪证的铁证。丞相要的,不是谁对谁错,而是一个平息朝野物议的由头。陈子元送上来的这份‘功劳’,太烫手了。”
他将烧红的铁片投入一旁的冷水中,只听“刺啦”一声,蒸腾起一片白雾,浓烈得如同杀机本身。
“去吧。告诉他们,不必留活口,动静越大越好。我要让全洛阳的人都看看,谁才是真正的国之蠹贼。”
影子领命,无声退下,屋内重归死寂,只余下那块在水中迅速冷却的北辰铁,正慢慢恢复其玄黑的本色,却已淬上了洗不掉的杀气。
与此同时,武库深处的空置仓内,气氛凝重如铁。
两名被制住的贾诩暗卫被堵住了嘴,捆得如粽子一般,眼神里满是怨毒与不甘。
李息正仔细检查着缴获的工具,那是一套精巧的撬棍和特制的油布,显然是为悄无声息地转移重物而备。
“黄司记,这二人如何处置?”李息沉声问道,他的手始终按在腰间的环首刀上。
黄琬之没有立刻回答。
她正借着微弱的火光,审视着那个用油布紧紧包裹的泥印拓板,仿佛在看一件绝世珍宝。
这上面,有北辰铁拖动的划痕,有墙角的硝石粉末残留,更有那通风口处纸灰的微粒——这是通往真相的舆图,也是扳倒贾诩的第一块基石。
“不能杀,也不能关在这里。”她终于开口,声音清脆而果决,“关在这里,一旦贾诩反扑,搜查武库,他们就是我们私设囚牢的罪证。杀了,更是死无对证。”
她转向韩德,这个沉默的守夜人此刻正倚着墙壁,擦拭着那条刚刚勒过人颈的铁链。
他的动作很慢,很稳,像是在抚摸自己失而复得的脊梁。
“韩德,”黄琬之的语气柔和了些,“武库之内,你比我们都熟。可有万全之地,能将他们二人神不知鬼不觉地送出去,并且藏起来?”
韩德擦拭铁链的动作停顿了一下。
他抬起头,浑浊的从一个逆来顺生的西凉旧卒,到一个决定棋局走向的“夜眼”,身份的转变让他一时间有些恍惚,但更多的,是一种前所未有的清醒。
他不再是那个只能看着门的人了。
“武库西侧,有一条前朝留下的泄洪水道,久已废弃。”他开口,声音沙哑却异常清晰,“平日里用三尺厚的条石封死,只有在每年夏汛前才会由工部开启清淤。水道的另一头,直通城外洛水支流的淤泥滩。那里人迹罕至,正适合藏人。”
李息眼睛一亮:“此计甚好!”
黄琬之却多问了一句:“开启条石,动静不会小吧?”
“平日里自然会,”韩德的嘴角勾起一抹微不可察的弧度,那是一种属于老兵的狡黠,“但今夜,你们‘修缮武库’,敲敲打打,不是再正常不过吗?”
黄琬之一怔,随即深深地看了韩德一眼,赞许地点了点头。
这个看似木讷的老卒,心思远比她想象的要缜密。
他正在迅速适应自己的新角色。
“好,就按你说的办。”黄琬之下令,“李息,你带人负责转移。务必在天亮前完成,不留任何痕迹。我必须立刻将这份证据呈送给陈府君。”
她将那个沉甸甸的油布包郑重地交给李息身后的两名账婢亲信,又对韩德道:“从现在起,你的任务不再是抓人,而是看。看住武库的每一寸土地,每一丝风吹草动。贾诩的反击,随时会来。”
韩德没有说话,只是重重地点了点头,握紧了手中的铁链。
他知道,黄琬之说得没错。
那条蛰伏在相府的老狐狸,绝不会坐以待毙。
今夜的胜利,或许只是更大风暴来临前短暂的平静。
夜色渐深,万籁俱寂。
当李息等人押着囚犯,借着“施工”的掩护,消失在泄洪水道的黑暗中时,陈子元的书房里,灯火通明。
他静静地看着桌上那块被完整呈上来的泥印板,手指轻轻拂过上面清晰的划痕。
黄琬之的亲信已经将整个过程详细禀报,包括韩德的转变和最后的处置方案。
“做得很好。”陈子元的声音听不出喜怒,他看向窗外沉沉的夜色,仿佛能穿透重重屋檐,看到相府里那个同样未眠的对手。
“黄琬之以为我们拿到了必胜的筹码,但她还是低估了贾文和。”
侍立一旁的亲信不解:“府君,如今人证物证俱在,只要明日朝会……”
“明日?”陈子元冷笑一声,“贾诩会给我们等到明日的机会吗?他若守,则说明他心虚;他若攻,则必然是雷霆万钧之势。他这样的人,从不屑于防守。”
他站起身,在房中踱步,脑中飞速推演着所有可能的变局。
“他知道我们掌握了‘引铁成霹’的线索,知道我们有‘工匠’在武库……如果我是他,我会怎么做?”
陈子元的脚步猛地一顿,眼中精光一闪。
“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他一字一顿地说道,“他会用一场真正的灾祸,来印证我们的‘诬告’!一场大火,或者一场爆炸……地点,就在武库!”
亲信大惊失色:“那我们岂不是……”
“没错,我们就会从揭发者,变成畏罪潜逃、纵火毁证的罪人。”陈子元的神情变得无比凝重,他迅速走到案前,提笔写下一道新的密令。
“立刻传令给黄琬之,让她转告韩德。计划变更,从现在起,守住武库,比揪出内鬼更重要。让他盯紧所有存放易燃易爆之物的仓库,尤其是东廊尽头的第一库,那里存放着大量的桐油和硫磺!”
密令被飞快地送出。
书房内,陈子元吹熄了烛火,独自立于黑暗之中。
他知道,这盘棋已经下到了最关键的时刻。
他落下了一子,贾诩也落下了一子,而胜负的关键,如今竟系于那个刚刚觉醒的守夜人身上。
夜风拂过武库高大的围墙,发出呜咽般的声音。
韩德已经回到了他熟悉的巡逻路线上,脚步声在空旷的甬道里回响,显得格外清晰。
他刚刚接到了黄琬之通过特殊渠道传来的新指令,内容简单而又充满了不祥的预感。
他没有丝毫迟疑,默默将指令记在心里。
黎明将至,这是长夜中最黑暗、也最危险的时刻。
他紧了紧手中的巡更木牌,冰冷的木质触感让他感到一丝踏实。
他的人生,就像这块木牌,正面刻着日复一日的枯燥巡更记录,平平无奇。
可现在,一切都不同了。
他缓缓将木牌翻了过来,借着远处廊角最后一盏未熄的灯笼的微光,看向那片曾经被他刻下“铁动三寸”的空白之处。
那里,即将被刻上新的字迹,关乎生死,关乎胜负。
贾诩的面容在跳动的火光中明明灭灭,犹如深渊中思索的鬼神。
他并非要销毁这唯一的物证,而是要将其锻造成一柄刺向对手咽喉的利刃。
“文和先生,”一名身形如影的侍从悄然滑入室内,声音嘶哑,“武库那边……失手了。”
贾诩的目光甚至没有离开火炉,仿佛早已料到此节。“人呢?”
“被黄琬之的人扣下了。”
“很好。”贾诩的回答出人意料,他缓缓转过头,那双洞悉世事的眼眸里没有丝毫波澜,反而闪烁着一丝近乎愉悦的寒光。
“陈子元以为他抓住了我的尾巴,却不知,他抓住的是一条引火的信蛇。他想要证据,我就给他一个天大的证据。”
他伸出铁钳,夹起那块烧得通红的铁片,刺鼻的铁腥与焦灼气味瞬间弥漫开来。
“去,传我的密令。明日卯时,我要洛阳武一库,火光冲天。”
侍从猛然抬头,眼中满是惊骇:“先生,那可是武库重地!私动武库,形同谋逆……”
“所以才要烧,”贾诩的声音冷酷如冰,“一场‘意外’的走水,一场由‘修缮工匠’操作不慎引发的灾祸。届时,人证、物证俱在,连那拓印了痕迹的泥板,都会变成他们意图不轨、毁灭罪证的铁证。丞相要的,不是谁对谁错,而是一个平息朝野物议的由头。陈子元送上来的这份‘功劳’,太烫手了。”
他将烧红的铁片投入一旁的冷水中,只听“刺啦”一声,蒸腾起一片白雾,浓烈得如同杀机本身。
“去吧。告诉他们,不必留活口,动静越大越好。我要让全洛阳的人都看看,谁才是真正的国之蠹贼。”
影子领命,无声退下,屋内重归死寂,只余下那块在水中迅速冷却的北辰铁,正慢慢恢复其玄黑的本色,却已淬上了洗不掉的杀气。
与此同时,武库深处的空置仓内,气氛凝重如铁。
两名被制住的贾诩暗卫被堵住了嘴,捆得如粽子一般,眼神里满是怨毒与不甘。
李息正仔细检查着缴获的工具,那是一套精巧的撬棍和特制的油布,显然是为悄无声息地转移重物而备。
“黄司记,这二人如何处置?”李息沉声问道,他的手始终按在腰间的环首刀上。
黄琬之没有立刻回答。
她正借着微弱的火光,审视着那个用油布紧紧包裹的泥印拓板,仿佛在看一件绝世珍宝。
这上面,有北辰铁拖动的划痕,有墙角的硝石粉末残留,更有那通风口处纸灰的微粒——这是通往真相的舆图,也是扳倒贾诩的第一块基石。
“不能杀,也不能关在这里。”她终于开口,声音清脆而果决,“关在这里,一旦贾诩反扑,搜查武库,他们就是我们私设囚牢的罪证。杀了,更是死无对证。”
她转向韩德,这个沉默的守夜人此刻正倚着墙壁,擦拭着那条刚刚勒过人颈的铁链。
他的动作很慢,很稳,像是在抚摸自己失而复得的脊梁。
“韩德,”黄琬之的语气柔和了些,“武库之内,你比我们都熟。可有万全之地,能将他们二人神不知鬼不觉地送出去,并且藏起来?”
韩德擦拭铁链的动作停顿了一下。
他抬起头,浑浊的从一个逆来顺生的西凉旧卒,到一个决定棋局走向的“夜眼”,身份的转变让他一时间有些恍惚,但更多的,是一种前所未有的清醒。
他不再是那个只能看着门的人了。
“武库西侧,有一条前朝留下的泄洪水道,久已废弃。”他开口,声音沙哑却异常清晰,“平日里用三尺厚的条石封死,只有在每年夏汛前才会由工部开启清淤。水道的另一头,直通城外洛水支流的淤泥滩。那里人迹罕至,正适合藏人。”
李息眼睛一亮:“此计甚好!”
黄琬之却多问了一句:“开启条石,动静不会小吧?”
“平日里自然会,”韩德的嘴角勾起一抹微不可察的弧度,那是一种属于老兵的狡黠,“但今夜,你们‘修缮武库’,敲敲打打,不是再正常不过吗?”
黄琬之一怔,随即深深地看了韩德一眼,赞许地点了点头。
这个看似木讷的老卒,心思远比她想象的要缜密。
他正在迅速适应自己的新角色。
“好,就按你说的办。”黄琬之下令,“李息,你带人负责转移。务必在天亮前完成,不留任何痕迹。我必须立刻将这份证据呈送给陈府君。”
她将那个沉甸甸的油布包郑重地交给李息身后的两名账婢亲信,又对韩德道:“从现在起,你的任务不再是抓人,而是看。看住武库的每一寸土地,每一丝风吹草动。贾诩的反击,随时会来。”
韩德没有说话,只是重重地点了点头,握紧了手中的铁链。
他知道,黄琬之说得没错。
那条蛰伏在相府的老狐狸,绝不会坐以待毙。
今夜的胜利,或许只是更大风暴来临前短暂的平静。
夜色渐深,万籁俱寂。
当李息等人押着囚犯,借着“施工”的掩护,消失在泄洪水道的黑暗中时,陈子元的书房里,灯火通明。
他静静地看着桌上那块被完整呈上来的泥印板,手指轻轻拂过上面清晰的划痕。
黄琬之的亲信已经将整个过程详细禀报,包括韩德的转变和最后的处置方案。
“做得很好。”陈子元的声音听不出喜怒,他看向窗外沉沉的夜色,仿佛能穿透重重屋檐,看到相府里那个同样未眠的对手。
“黄琬之以为我们拿到了必胜的筹码,但她还是低估了贾文和。”
侍立一旁的亲信不解:“府君,如今人证物证俱在,只要明日朝会……”
“明日?”陈子元冷笑一声,“贾诩会给我们等到明日的机会吗?他若守,则说明他心虚;他若攻,则必然是雷霆万钧之势。他这样的人,从不屑于防守。”
他站起身,在房中踱步,脑中飞速推演着所有可能的变局。
“他知道我们掌握了‘引铁成霹’的线索,知道我们有‘工匠’在武库……如果我是他,我会怎么做?”
陈子元的脚步猛地一顿,眼中精光一闪。
“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他一字一顿地说道,“他会用一场真正的灾祸,来印证我们的‘诬告’!一场大火,或者一场爆炸……地点,就在武库!”
亲信大惊失色:“那我们岂不是……”
“没错,我们就会从揭发者,变成畏罪潜逃、纵火毁证的罪人。”陈子元的神情变得无比凝重,他迅速走到案前,提笔写下一道新的密令。
“立刻传令给黄琬之,让她转告韩德。计划变更,从现在起,守住武库,比揪出内鬼更重要。让他盯紧所有存放易燃易爆之物的仓库,尤其是东廊尽头的第一库,那里存放着大量的桐油和硫磺!”
密令被飞快地送出。
书房内,陈子元吹熄了烛火,独自立于黑暗之中。
他知道,这盘棋已经下到了最关键的时刻。
他落下了一子,贾诩也落下了一子,而胜负的关键,如今竟系于那个刚刚觉醒的守夜人身上。
夜风拂过武库高大的围墙,发出呜咽般的声音。
韩德已经回到了他熟悉的巡逻路线上,脚步声在空旷的甬道里回响,显得格外清晰。
他刚刚接到了黄琬之通过特殊渠道传来的新指令,内容简单而又充满了不祥的预感。
他没有丝毫迟疑,默默将指令记在心里。
黎明将至,这是长夜中最黑暗、也最危险的时刻。
他紧了紧手中的巡更木牌,冰冷的木质触感让他感到一丝踏实。
他的人生,就像这块木牌,正面刻着日复一日的枯燥巡更记录,平平无奇。
可现在,一切都不同了。
他缓缓将木牌翻了过来,借着远处廊角最后一盏未熄的灯笼的微光,看向那片曾经被他刻下“铁动三寸”的空白之处。
那里,即将被刻上新的字迹,关乎生死,关乎胜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