烛火在马云禄眼中跳跃,映出她脸上未褪尽的塞外风霜和一丝困惑。
她戎马半生,习惯了长枪在握,听惯了金铁交鸣,陈子元交给她的这道命令,却比任何一场血战都让她感到陌生和沉重。
“不教兵法,先学识字、算账、辨风向?”她重复着,声音里带着一丝沙哑,“子元,我只知如何练兵,如何冲锋陷阵。你让我去办学堂,教那些娃娃读书写字……这不该是国子监或是地方文官的差事吗?我怕……我做不好。”
陈子元放下笔,绕过书案,走到她面前。
他身上没有朝堂的官威,只有一种沉静如山的气度。
“云禄,你错了。这正是一场战争,一场比收复失地更艰难的战争。”他指了指桌上那份已经批复的公孙康密信,“公孙康为何求我?因为辽东水师挡不住倭寇,更管不住那些为利而生的走私船帮。李严在南边,用雷霆手段震慑宵小,但杀戮只能斩断毒草的茎叶,却除不掉深埋地下的根。”
他目光灼灼,凝视着马云禄:“根在哪里?就在人心。旧船帮靠什么笼络人心?一是黑货带来的暴利,二是用暴力恐吓,三是所谓的‘江湖义气’。我们要赢,就不能只靠刀剑。我们要给那些渔民子弟、劳工后人一个新的选择。让他们知道,为大汉开海,凭本事挣来的钱,比舔刀口上的血更干净,更长久。”
“识字,是为了让他们能看懂朝廷的律法和总署的航海图,而不是被人口贩子一张契约就骗走性命。算账,是为了让他们懂得成本、利润与税收,知道每一分钱的来路和去向,建立信用。辨风向,是让他们掌握真正的航海技术,凭本事吃饭,而不是靠着一两条秘密水道铤而走险。”
陈子元的声音低沉而有力:“我让你去,不是让你当一个文弱书生。我是要你用治军的严明,去塑造这些学堂的铁律;用你的威望,去告诉那些孩子,忠诚与荣耀不仅仅在沙场之上,更在浩瀚无垠的碧波蓝海。我要你为大汉,训练出第一代既懂航海、又忠于国家的‘海权种子’。这,比一万铁骑踏平辽东,意义更为深远。这才是真正的,换土改壤。”
马云禄沉默了。
她终于明白了陈子元的意图。
这不再是简单的军事占领或行政管理,而是一场长达一代人、甚至几代人的文化与经济的争夺。
她手中的不再是冰冷的枪杆,而是一支支稚嫩的笔,一块块待垦的荒地。
这担子的分量,让她感到一阵窒息,却也激起了一股前所未有的豪情。
“我明白了。”她重重点头,眼神中的迷茫一扫而空,取而代之的是一往无前的坚定,“西凉女子,上马能战,下马也能执教。你放心,三年之内,我要让第一批学员,能驾着船,拿着账本,堂堂正正地从洛阳出发,航行到夷洲的港口。”
陈子元的政令如同一块巨石投入平静的湖面,激起的涟漪迅速扩散至大汉的每一寸海岸线。
在扬州会稽郡的句章港,昔日最大的毒货中转地,如今设立了“海贸总署句章分司”。
分司衙门外,一条长队从门口一直排到了码头尽头。
队伍里,尽是些肤色黝黑、手上布满老茧的水手和船工。
他们神情复杂,既有对未来的期盼,也有对过往的恐惧。
“下一个,王三!”衙役高声喊道。
一个中年汉子哆嗦着走进屋内,将一柄生锈的短刀放在桌上,那是他过去跑船时防身的武器。
负责登记的文书头也不抬:“姓名,籍贯,曾在哪条船上做事,运过几次‘迷魂散’,主动自首还是被人检举?”
“王……王三,会稽山阴人。在……在‘黑鲨号’上当过两年水手,运过……运过六次。是……是自己来投案的。”
文书在名册上勾画几笔,取出一块刻着“海哨候补”的木牌递给他:“拿着它,去隔壁‘海哨营’报道。三个月考察期,表现良好,既往不咎,还能按功绩分田地、领安家费。若有隐瞒不报,一旦查出,全家流放三千里。”
王三接过木牌,手抖得更厉害了。
他走出衙门,看着刺眼的阳光,突然双腿一软,跪在地上嚎啕大哭。
这哭声里,有劫后余生的庆幸,也有对新生活的渴望。
码头上,越来越多的人看着这一幕,眼神里的观望与怀疑,渐渐被一丝希望所取代。
与此同时,在交州合浦的豪商府邸内,气氛却凝重如冰。
几名珠光宝气的丝绸商人围坐一堂,为首的是当地望族范家的家主范通。
“诸位都听说了吧?朝廷要在夷洲开两个港,准许民间商队前往贸易。”一个胖商人忧心忡忡地说道,“这本是天大的好事,可那陈子元加了一条‘唯须经总署验船’,这不等于把刀架在了我们脖子上吗?”
范通呷了一口茶,冷笑道:“验船?他真正要验的,是我们的账本!以前我们和山越、南蛮交易,货物进出,数量多寡,朝廷两眼一抹黑,还不是我们自己说了算。如今设了总署,所有船只都要登记在册,每出一趟海,载了多少货,卖了多少钱,都要记档。再按他那个‘分利制衡’的法子,三成商税归地方,七成入国库。这是要从我们身上割肉啊!”
“那怎么办?海舟先生的旧路全被李严那个煞星带着周不疑指认了出来,一条都走不通了。硬抗,就是死路一条。”
范通大汉的海岸线这么长,总署的人手再多,还能一寸一寸地看守过来?
周不疑那套,动静太大,太蠢。
真正的生意,是润物细无声的。
他陈子元想换土,我们就偏要在这新土里,埋下我们的旧根。”
他压低声音:“我已派人联络了荆州的蔡家和江东的顾家、陆家。他们世代盘踞,根深蒂固,比我们更不希望朝廷的手伸得太长。陈子元以为他掌控了全局,却不知,真正的风暴,才刚刚开始。”
数日后,辽东的回复与一封来自南方的密报几乎同时送抵了陈子元的案头。
公孙康的选择没有出乎他的意料。
面对陈子元“港归总署统管,兵卒由海哨营轮戍”的强硬条件,他最终选择了妥协。
每年一千斤黄金的岁贡,换取一个受监控的贸易特权,对他而言,是眼下唯一能稳住局势,并借朝廷之力抵御外敌的办法。
北方的威胁,暂时被一纸契约束缚住了。
但南方的密报,却让陈子元的眉头紧紧锁起。
密报来自李严。
他在巡行豫章郡时,抓获了一支企图从鄱阳湖入江,再转道出海的小型走私船队。
为首的船主在酷刑之下,终于吐露了一个关键信息:他们这批货,并非“海舟先生”的余孽,而是受一位“荆州蔡先生”的指使。
这位“蔡先生”不仅为他们规划了全新的、避开总署巡查的水路,还提供了远比“迷魂散”更难察觉的藏匿毒货的方法。
更重要的是,船主招供,他们的资金往来,全是通过荆州几家看似毫不相干的钱庄进行的,账目做得天衣无缝。
若非人赃并获,单凭账本,根本查不出任何蛛丝马迹。
陈子元将密报反复看了三遍,指尖久久停留在“荆州蔡先生”五个字上。
周不疑,一个被仇恨扭曲的复仇者,他用毒品构筑了一个黑暗的王国,其手段直接而残暴。
但他的背后,似乎一直有一只更冷静、更精于计算的手在拨弄着棋局。
这只手,不追求虚无的“替天行道”,只在乎最实际的利益。
它懂得如何利用世家大族盘根错节的关系网,懂得如何用干净的账本掩盖最肮脏的交易。
“毒可灭,利难断……”
陈子元低声念着周不疑留下的血字,此刻才真正理解了其全部的含义。
周不疑的“毒”,是看得见的毒药。
而这个隐藏在幕后的“利”,才是真正侵入帝国肌体的剧毒。
它无形无色,却能腐蚀一切。
他站起身,走到窗边,夜色已深,洛阳城万家灯火,一片祥和。
然而在这片祥和之下,新的暗流已然汹涌。
李严的巡行震慑了宵小,马云禄的学堂在培育未来,但这些都需要时间。
而眼前的这股暗流,却等不了。
他转身回到书案前,拿起笔,却未落于纸上,沉思良久。
许久,他终于开口,声音在寂静的书房里显得格外清晰。
“来人。”
一名亲卫应声而入。
“备车,”陈子元放下笔,眼神平静如水,却深不见底,“去刑部大牢。”
亲卫一怔,下意识地问道:“大人,是要连夜提审周不疑么?”
陈子元摇了摇头,嘴角勾起一抹冷冽的弧度。
“不,”他说,“去见一个,比周不疑更会算账的人。”
她戎马半生,习惯了长枪在握,听惯了金铁交鸣,陈子元交给她的这道命令,却比任何一场血战都让她感到陌生和沉重。
“不教兵法,先学识字、算账、辨风向?”她重复着,声音里带着一丝沙哑,“子元,我只知如何练兵,如何冲锋陷阵。你让我去办学堂,教那些娃娃读书写字……这不该是国子监或是地方文官的差事吗?我怕……我做不好。”
陈子元放下笔,绕过书案,走到她面前。
他身上没有朝堂的官威,只有一种沉静如山的气度。
“云禄,你错了。这正是一场战争,一场比收复失地更艰难的战争。”他指了指桌上那份已经批复的公孙康密信,“公孙康为何求我?因为辽东水师挡不住倭寇,更管不住那些为利而生的走私船帮。李严在南边,用雷霆手段震慑宵小,但杀戮只能斩断毒草的茎叶,却除不掉深埋地下的根。”
他目光灼灼,凝视着马云禄:“根在哪里?就在人心。旧船帮靠什么笼络人心?一是黑货带来的暴利,二是用暴力恐吓,三是所谓的‘江湖义气’。我们要赢,就不能只靠刀剑。我们要给那些渔民子弟、劳工后人一个新的选择。让他们知道,为大汉开海,凭本事挣来的钱,比舔刀口上的血更干净,更长久。”
“识字,是为了让他们能看懂朝廷的律法和总署的航海图,而不是被人口贩子一张契约就骗走性命。算账,是为了让他们懂得成本、利润与税收,知道每一分钱的来路和去向,建立信用。辨风向,是让他们掌握真正的航海技术,凭本事吃饭,而不是靠着一两条秘密水道铤而走险。”
陈子元的声音低沉而有力:“我让你去,不是让你当一个文弱书生。我是要你用治军的严明,去塑造这些学堂的铁律;用你的威望,去告诉那些孩子,忠诚与荣耀不仅仅在沙场之上,更在浩瀚无垠的碧波蓝海。我要你为大汉,训练出第一代既懂航海、又忠于国家的‘海权种子’。这,比一万铁骑踏平辽东,意义更为深远。这才是真正的,换土改壤。”
马云禄沉默了。
她终于明白了陈子元的意图。
这不再是简单的军事占领或行政管理,而是一场长达一代人、甚至几代人的文化与经济的争夺。
她手中的不再是冰冷的枪杆,而是一支支稚嫩的笔,一块块待垦的荒地。
这担子的分量,让她感到一阵窒息,却也激起了一股前所未有的豪情。
“我明白了。”她重重点头,眼神中的迷茫一扫而空,取而代之的是一往无前的坚定,“西凉女子,上马能战,下马也能执教。你放心,三年之内,我要让第一批学员,能驾着船,拿着账本,堂堂正正地从洛阳出发,航行到夷洲的港口。”
陈子元的政令如同一块巨石投入平静的湖面,激起的涟漪迅速扩散至大汉的每一寸海岸线。
在扬州会稽郡的句章港,昔日最大的毒货中转地,如今设立了“海贸总署句章分司”。
分司衙门外,一条长队从门口一直排到了码头尽头。
队伍里,尽是些肤色黝黑、手上布满老茧的水手和船工。
他们神情复杂,既有对未来的期盼,也有对过往的恐惧。
“下一个,王三!”衙役高声喊道。
一个中年汉子哆嗦着走进屋内,将一柄生锈的短刀放在桌上,那是他过去跑船时防身的武器。
负责登记的文书头也不抬:“姓名,籍贯,曾在哪条船上做事,运过几次‘迷魂散’,主动自首还是被人检举?”
“王……王三,会稽山阴人。在……在‘黑鲨号’上当过两年水手,运过……运过六次。是……是自己来投案的。”
文书在名册上勾画几笔,取出一块刻着“海哨候补”的木牌递给他:“拿着它,去隔壁‘海哨营’报道。三个月考察期,表现良好,既往不咎,还能按功绩分田地、领安家费。若有隐瞒不报,一旦查出,全家流放三千里。”
王三接过木牌,手抖得更厉害了。
他走出衙门,看着刺眼的阳光,突然双腿一软,跪在地上嚎啕大哭。
这哭声里,有劫后余生的庆幸,也有对新生活的渴望。
码头上,越来越多的人看着这一幕,眼神里的观望与怀疑,渐渐被一丝希望所取代。
与此同时,在交州合浦的豪商府邸内,气氛却凝重如冰。
几名珠光宝气的丝绸商人围坐一堂,为首的是当地望族范家的家主范通。
“诸位都听说了吧?朝廷要在夷洲开两个港,准许民间商队前往贸易。”一个胖商人忧心忡忡地说道,“这本是天大的好事,可那陈子元加了一条‘唯须经总署验船’,这不等于把刀架在了我们脖子上吗?”
范通呷了一口茶,冷笑道:“验船?他真正要验的,是我们的账本!以前我们和山越、南蛮交易,货物进出,数量多寡,朝廷两眼一抹黑,还不是我们自己说了算。如今设了总署,所有船只都要登记在册,每出一趟海,载了多少货,卖了多少钱,都要记档。再按他那个‘分利制衡’的法子,三成商税归地方,七成入国库。这是要从我们身上割肉啊!”
“那怎么办?海舟先生的旧路全被李严那个煞星带着周不疑指认了出来,一条都走不通了。硬抗,就是死路一条。”
范通大汉的海岸线这么长,总署的人手再多,还能一寸一寸地看守过来?
周不疑那套,动静太大,太蠢。
真正的生意,是润物细无声的。
他陈子元想换土,我们就偏要在这新土里,埋下我们的旧根。”
他压低声音:“我已派人联络了荆州的蔡家和江东的顾家、陆家。他们世代盘踞,根深蒂固,比我们更不希望朝廷的手伸得太长。陈子元以为他掌控了全局,却不知,真正的风暴,才刚刚开始。”
数日后,辽东的回复与一封来自南方的密报几乎同时送抵了陈子元的案头。
公孙康的选择没有出乎他的意料。
面对陈子元“港归总署统管,兵卒由海哨营轮戍”的强硬条件,他最终选择了妥协。
每年一千斤黄金的岁贡,换取一个受监控的贸易特权,对他而言,是眼下唯一能稳住局势,并借朝廷之力抵御外敌的办法。
北方的威胁,暂时被一纸契约束缚住了。
但南方的密报,却让陈子元的眉头紧紧锁起。
密报来自李严。
他在巡行豫章郡时,抓获了一支企图从鄱阳湖入江,再转道出海的小型走私船队。
为首的船主在酷刑之下,终于吐露了一个关键信息:他们这批货,并非“海舟先生”的余孽,而是受一位“荆州蔡先生”的指使。
这位“蔡先生”不仅为他们规划了全新的、避开总署巡查的水路,还提供了远比“迷魂散”更难察觉的藏匿毒货的方法。
更重要的是,船主招供,他们的资金往来,全是通过荆州几家看似毫不相干的钱庄进行的,账目做得天衣无缝。
若非人赃并获,单凭账本,根本查不出任何蛛丝马迹。
陈子元将密报反复看了三遍,指尖久久停留在“荆州蔡先生”五个字上。
周不疑,一个被仇恨扭曲的复仇者,他用毒品构筑了一个黑暗的王国,其手段直接而残暴。
但他的背后,似乎一直有一只更冷静、更精于计算的手在拨弄着棋局。
这只手,不追求虚无的“替天行道”,只在乎最实际的利益。
它懂得如何利用世家大族盘根错节的关系网,懂得如何用干净的账本掩盖最肮脏的交易。
“毒可灭,利难断……”
陈子元低声念着周不疑留下的血字,此刻才真正理解了其全部的含义。
周不疑的“毒”,是看得见的毒药。
而这个隐藏在幕后的“利”,才是真正侵入帝国肌体的剧毒。
它无形无色,却能腐蚀一切。
他站起身,走到窗边,夜色已深,洛阳城万家灯火,一片祥和。
然而在这片祥和之下,新的暗流已然汹涌。
李严的巡行震慑了宵小,马云禄的学堂在培育未来,但这些都需要时间。
而眼前的这股暗流,却等不了。
他转身回到书案前,拿起笔,却未落于纸上,沉思良久。
许久,他终于开口,声音在寂静的书房里显得格外清晰。
“来人。”
一名亲卫应声而入。
“备车,”陈子元放下笔,眼神平静如水,却深不见底,“去刑部大牢。”
亲卫一怔,下意识地问道:“大人,是要连夜提审周不疑么?”
陈子元摇了摇头,嘴角勾起一抹冷冽的弧度。
“不,”他说,“去见一个,比周不疑更会算账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