默许,已是他此刻能做出的最大妥协。
杨寅不再多言,只是对着陈名夏僵硬的背影,无声而郑重地抱拳一礼。他深知这份默许背后,陈名夏承受着怎样的煎熬。
行动迅疾而隐秘。
杨寅动用了使团秘密携带的、原本预备用于特殊外交场合的贵重储备。他精心挑选了一对通体无暇、温润如凝脂的羊脂白玉如意——此乃宫廷御制之物,价值连城,足以彰显“诚意”。
又准备了五百两压得实实的、黄澄澄的金叶子,装在特制的、毫无标记的紫檀木匣内。
他没有亲自出面,而是通过数日前在市井中物色到的一个可靠的、背景干净的中间人,以“北地豪商欲拜码头”的名义,辗转数道,最终将这沉甸甸的“拜帖”,悄然送进了阮大铖心腹管家的私宅。
那管家是个精瘦的老狐狸,一双三角眼总是半眯着。
当他打开紫檀木匣,看到那对在烛光下流淌着温润光泽的玉如意,再掂量着那盒沉甸甸的金叶子时,他那张刻板的老脸瞬间松弛,眼角眉梢都透出贪婪的笑意,连带着那稀疏的眉毛都跳动了几下。
他不动声色地盖上盖子,眼皮都没抬,只对着送东西的人含糊地说了句:
“回去告诉你家主人,心意阮老爷收到了。等着听信儿吧。”那语气,仿佛在谈论一件微不足道的小事。
金钱与珍宝的魔力,在金陵的权贵圈子里,永远是最有效的通行证。效果之快,甚至超出了杨寅的预料。
仅仅三天后,一个寻常的午后。
悦来居略显冷清的二楼楼梯口,守卫虎子拦住了一个身着礼部低阶官服、神情倨傲的小吏。
那小吏鼻孔朝天,将一份盖着鲜红礼部大印、散发着淡淡墨香的正式谕旨,“啪”的一声拍在楼梯扶手上,拖长了腔调,用带着金陵官话的口吻宣道:
“礼部谕令:着京师使臣陈名夏、杨寅等,于明日巳时正刻,陛见!地点,武英殿!不得延误!”
宣完,也不等虎子通报,便趾高气扬地转身下楼,靴子踩在木楼梯上发出刺耳的“噔噔”声。
那声音,在寂静的二楼走廊里回荡,像是一把钥匙,终于插进了紧闭多日的宫门之锁。
陈名夏闻声冲出房门,看着虎子呈上的谕旨,双手微微颤抖。
杨寅则站在他身后,目光沉静地扫过那朱红的印章,眼神深处,一丝锐利的寒芒一闪而过。
宫门将启,但门后的,绝不会是坦途。
翌日,巳时正刻。
武英殿,这座曾经在洪武年间象征大明帝国无上权威的殿堂,在初夏的阳光下,依旧金碧辉煌得刺眼。
蟠龙金柱高耸,仿佛要撑破苍穹,琉璃瓦顶流光溢彩,流淌着液态黄金般的色泽。
然而,当陈名夏与杨寅身着崭新的钦差官服,在礼部官员的引导下,一步步踏上冰冷的、打磨得能照出人影的金砖地面时,一股难以言喻的空洞感便如冰冷的潮水般从四面八方涌来。
殿宇依旧巍峨,却仿佛失去了灵魂。
空气中弥漫着浓郁的、仿佛要掩盖什么的檀香,但在这香气之下,敏锐的嗅觉却能捕捉到一丝若有若无的、混杂着隔夜酒气和廉价脂粉的甜腻气味。
侍立在丹墀两侧的太监宫女人数众多,衣饰也算光鲜,但眼神却像受惊的兔子般飘忽不定,仪态松散,透着一股心不在焉的懈怠。
殿内班列的朝臣们,冠冕堂皇,袍服锦绣,看似秩序井然。然而,那看似低垂的眼帘下,目光交错间充满了冰冷的算计与毫不掩饰的冷漠,嗡嗡的低语声如同无数苍蝇在耳边萦绕,将本该庄严肃穆的朝堂,变成了一个嘈杂而压抑的市集。
龙椅之上,弘光皇帝朱由崧臃肿的身躯几乎要将那宽大的御座填满。
明黄的龙袍包裹着他肥胖的身躯,紧绷绷的,仿佛随时会绽开线头。
他面色浮肿,眼袋深重发青,一双浑浊的眼睛空洞无神,像是蒙着一层永远擦不干净的污垢,显露出长期纵欲无度的疲惫与萎靡。
那顶沉重的十二旒冕冠压在他虚浮的头上,他似乎很不自在,肥胖的身体在龙椅里不安地扭动着,仿佛那至高无上的位置是一张布满针毡的刑椅,让他坐立难安。
当陈名夏与杨寅昂首步入大殿中心,无数道目光如同冰冷的箭矢,瞬间聚焦在他们身上。
好奇、审视、轻蔑、敌意…各种情绪混杂在一起,形成一股无形的、令人窒息的威压。
这威压并非来自皇权的威严,而是源于一种对“异类”的排斥和对既有秩序的维护。
第一步考验,猝然而至,带着刻意的刁难。
“大胆狂徒!”
一声尖利的呵斥如同淬毒的匕首划破殿内的嗡嗡声。礼部尚书张捷,一个颧骨高耸、眼神刻薄的老者,率先从班列中踏出一步,手指戟指,声音因刻意拔高而显得刺耳。
“见天子竟敢不跪!尔等眼中还有没有君臣纲常?!还有没有上下尊卑?!此乃大不敬!该当何罪?!”
他身后的几名马党官员也立刻鼓噪起来,形成一股咄咄逼人的气势。
陈名夏停下脚步,与杨寅并肩而立。
他清瘦的身躯在巨大的殿堂中显得单薄,却如劲松般挺拔,毫无弯曲之意。
他深吸一口气,那混合着檀香与腐败气息的空气涌入肺腑,反而激起他胸中一股凛然正气。
他朗声开口,声音清越,如同玉磬击鸣,穿透了殿内的嘈杂,清晰地回荡在梁柱之间:
“下官陈名夏,乃大明永熙皇帝陛下钦差正使!永熙皇帝,乃先帝崇祯皇帝血脉,先太子朱慈烺殿下!奉正朔之命,持节出使江南,宣谕陛下恩德!君臣之礼,天地纲常,当行于正朔天子驾前!岂有正朔之使,屈膝于僭越之主之理?”
他引经据典,条分缕析,将永熙帝承继大统的法理依据、崇祯帝传位于太子那是天经地义,阐述得清晰无比,字字如金石掷地,不容辩驳。
殿内瞬间炸开了锅!
“一派胡言!妖言惑众!”
马士英一系的官员如同被捅了马蜂窝,立刻群起而攻之。
“弘光陛下乃神宗皇帝嫡脉,福藩之后,承继大统,名正言顺!有南京诸臣拥立诏书为证!”
一个侍郎模样的官员涨红了脸嘶吼。
“荒谬绝伦!弘光陛下继位,乃人心所向,天下共知!尔等北来伪使,才是真正的僭越乱臣!”
“正朔在北!永熙陛下承先帝遗志,于危难之际挺身而出,力挽狂澜,亲率将士浴血抗虏,收复失地,方为我大明江山社稷唯一的希望所在!”
陈名夏面对潮水般的攻讦,毫不畏惧,反而踏前一步,声音更加高亢激越,带着一种殉道者般的悲壮与坚定。
“尔等偏安于这江南一隅,醉卧于秦淮笙歌,坐视北地生灵涂炭,山河破碎!有何面目在此妄称正统?!有何资格质问忠良?!”
他本就学识渊博,口才便给,此刻为扞卫心中至高无上的信念,更是气势如虹,引经据典,词锋犀利如刀,将对方那些苍白无力的拥立理由驳斥得体无完肤。
一时间,他那清瘦的身影仿佛迸发出巨大的能量,竟压得殿内喧嚣为之一滞,不少反对者面红耳赤,张口结舌。
眼看在法理和道义的辩论上渐落下风,兵部尚书阮大铖阴恻恻地接口,声音不高,却如同毒蛇吐信,直指核心,试图将水彻底搅浑。
“太子殿下早已在京师殉国!尸骨无存!京师所立,谁知真假?焉知不是魏渊那跋扈武夫,挟持一少年,行那王莽、曹操之事,假借太子之名以令天下?!”
他狭长的眼睛闪烁着狡诈的光芒,目光在陈名夏和杨寅身上来回逡巡。尽管他收了钱,可在阮大铖看来,他收的只是见面的钱,其他事与他无关。
一个蓄着山羊胡、眼神闪烁的御史也跳出班列,厉声喝道:
“阮阁老所言正是!就算你们说得天花乱坠,引经据典!谁又能证明?!”
他手指几乎要戳到陈名夏的鼻尖。
“谁能证明那远在京师龙椅上坐的,就是真正的先太子朱慈烺?!魏渊权倾朝野,只手遮天!他随便在民间找个年岁相仿、眉目清秀的少年郎,说是太子,天下人就都得信了?笑话!天大的笑话!”
他故意提高了声调,环视四周,试图煽动情绪。
“前些时日,我金陵城内,还冒出过好几个自称是先太子殿下的人呢!个个说得有鼻子有眼!结果如何?最后不都被查明是些市井无赖、骗子流寇?!你们又如何自证清白?!拿出铁证来啊!”
“对!空口无凭!拿出证据来!”
“就是!红口白牙就想混淆视听?谁知道你们是不是又一个冒牌货!”
“拿出真凭实据!否则就是欺君之罪!”
质疑的声浪再次汹涌而起,这一次,直接指向了永熙皇帝身份的真伪,直击使团此行最核心、也最难以完全自证的软肋。无数双眼睛死死盯住陈名夏,带着幸灾乐祸的逼迫。
陈名夏对此早有预料,胸有成竹。他面色沉静,正欲从怀中取出那份由数位在北方的前朝遗老重臣、避难的宗室成员亲笔签名画押、详细描述太子容貌特征与旧事的证词文书,以及太子随身信物的拓印图样。
“行啦——!”
龙椅之上,一直昏昏沉沉、仿佛置身事外的弘光帝朱由崧,终于被这没完没了的争吵彻底耗尽了最后一丝耐心。
他猛地一拍龙椅扶手,发出沉闷的响声,皱着眉头,那张肥胖浮肿的脸上写满了极度的厌倦与不耐,如同一个被吵醒的、脾气暴躁的孩童。
他用力地挥了挥手,声音带着浓重的鼻音和宿醉未醒的沙哑,粗暴地打断了这场在他看来既无聊又头痛的争论:
“叽哩哇啦!叽哩哇啦!吵吵嚷嚷,没完没了!听得朕脑仁儿都要炸开了!烦死个人!”
他烦躁地揉了揉太阳穴,眯缝着浑浊的小眼睛,努力辨认了一下阶下那个挺立的身影。
杨寅不再多言,只是对着陈名夏僵硬的背影,无声而郑重地抱拳一礼。他深知这份默许背后,陈名夏承受着怎样的煎熬。
行动迅疾而隐秘。
杨寅动用了使团秘密携带的、原本预备用于特殊外交场合的贵重储备。他精心挑选了一对通体无暇、温润如凝脂的羊脂白玉如意——此乃宫廷御制之物,价值连城,足以彰显“诚意”。
又准备了五百两压得实实的、黄澄澄的金叶子,装在特制的、毫无标记的紫檀木匣内。
他没有亲自出面,而是通过数日前在市井中物色到的一个可靠的、背景干净的中间人,以“北地豪商欲拜码头”的名义,辗转数道,最终将这沉甸甸的“拜帖”,悄然送进了阮大铖心腹管家的私宅。
那管家是个精瘦的老狐狸,一双三角眼总是半眯着。
当他打开紫檀木匣,看到那对在烛光下流淌着温润光泽的玉如意,再掂量着那盒沉甸甸的金叶子时,他那张刻板的老脸瞬间松弛,眼角眉梢都透出贪婪的笑意,连带着那稀疏的眉毛都跳动了几下。
他不动声色地盖上盖子,眼皮都没抬,只对着送东西的人含糊地说了句:
“回去告诉你家主人,心意阮老爷收到了。等着听信儿吧。”那语气,仿佛在谈论一件微不足道的小事。
金钱与珍宝的魔力,在金陵的权贵圈子里,永远是最有效的通行证。效果之快,甚至超出了杨寅的预料。
仅仅三天后,一个寻常的午后。
悦来居略显冷清的二楼楼梯口,守卫虎子拦住了一个身着礼部低阶官服、神情倨傲的小吏。
那小吏鼻孔朝天,将一份盖着鲜红礼部大印、散发着淡淡墨香的正式谕旨,“啪”的一声拍在楼梯扶手上,拖长了腔调,用带着金陵官话的口吻宣道:
“礼部谕令:着京师使臣陈名夏、杨寅等,于明日巳时正刻,陛见!地点,武英殿!不得延误!”
宣完,也不等虎子通报,便趾高气扬地转身下楼,靴子踩在木楼梯上发出刺耳的“噔噔”声。
那声音,在寂静的二楼走廊里回荡,像是一把钥匙,终于插进了紧闭多日的宫门之锁。
陈名夏闻声冲出房门,看着虎子呈上的谕旨,双手微微颤抖。
杨寅则站在他身后,目光沉静地扫过那朱红的印章,眼神深处,一丝锐利的寒芒一闪而过。
宫门将启,但门后的,绝不会是坦途。
翌日,巳时正刻。
武英殿,这座曾经在洪武年间象征大明帝国无上权威的殿堂,在初夏的阳光下,依旧金碧辉煌得刺眼。
蟠龙金柱高耸,仿佛要撑破苍穹,琉璃瓦顶流光溢彩,流淌着液态黄金般的色泽。
然而,当陈名夏与杨寅身着崭新的钦差官服,在礼部官员的引导下,一步步踏上冰冷的、打磨得能照出人影的金砖地面时,一股难以言喻的空洞感便如冰冷的潮水般从四面八方涌来。
殿宇依旧巍峨,却仿佛失去了灵魂。
空气中弥漫着浓郁的、仿佛要掩盖什么的檀香,但在这香气之下,敏锐的嗅觉却能捕捉到一丝若有若无的、混杂着隔夜酒气和廉价脂粉的甜腻气味。
侍立在丹墀两侧的太监宫女人数众多,衣饰也算光鲜,但眼神却像受惊的兔子般飘忽不定,仪态松散,透着一股心不在焉的懈怠。
殿内班列的朝臣们,冠冕堂皇,袍服锦绣,看似秩序井然。然而,那看似低垂的眼帘下,目光交错间充满了冰冷的算计与毫不掩饰的冷漠,嗡嗡的低语声如同无数苍蝇在耳边萦绕,将本该庄严肃穆的朝堂,变成了一个嘈杂而压抑的市集。
龙椅之上,弘光皇帝朱由崧臃肿的身躯几乎要将那宽大的御座填满。
明黄的龙袍包裹着他肥胖的身躯,紧绷绷的,仿佛随时会绽开线头。
他面色浮肿,眼袋深重发青,一双浑浊的眼睛空洞无神,像是蒙着一层永远擦不干净的污垢,显露出长期纵欲无度的疲惫与萎靡。
那顶沉重的十二旒冕冠压在他虚浮的头上,他似乎很不自在,肥胖的身体在龙椅里不安地扭动着,仿佛那至高无上的位置是一张布满针毡的刑椅,让他坐立难安。
当陈名夏与杨寅昂首步入大殿中心,无数道目光如同冰冷的箭矢,瞬间聚焦在他们身上。
好奇、审视、轻蔑、敌意…各种情绪混杂在一起,形成一股无形的、令人窒息的威压。
这威压并非来自皇权的威严,而是源于一种对“异类”的排斥和对既有秩序的维护。
第一步考验,猝然而至,带着刻意的刁难。
“大胆狂徒!”
一声尖利的呵斥如同淬毒的匕首划破殿内的嗡嗡声。礼部尚书张捷,一个颧骨高耸、眼神刻薄的老者,率先从班列中踏出一步,手指戟指,声音因刻意拔高而显得刺耳。
“见天子竟敢不跪!尔等眼中还有没有君臣纲常?!还有没有上下尊卑?!此乃大不敬!该当何罪?!”
他身后的几名马党官员也立刻鼓噪起来,形成一股咄咄逼人的气势。
陈名夏停下脚步,与杨寅并肩而立。
他清瘦的身躯在巨大的殿堂中显得单薄,却如劲松般挺拔,毫无弯曲之意。
他深吸一口气,那混合着檀香与腐败气息的空气涌入肺腑,反而激起他胸中一股凛然正气。
他朗声开口,声音清越,如同玉磬击鸣,穿透了殿内的嘈杂,清晰地回荡在梁柱之间:
“下官陈名夏,乃大明永熙皇帝陛下钦差正使!永熙皇帝,乃先帝崇祯皇帝血脉,先太子朱慈烺殿下!奉正朔之命,持节出使江南,宣谕陛下恩德!君臣之礼,天地纲常,当行于正朔天子驾前!岂有正朔之使,屈膝于僭越之主之理?”
他引经据典,条分缕析,将永熙帝承继大统的法理依据、崇祯帝传位于太子那是天经地义,阐述得清晰无比,字字如金石掷地,不容辩驳。
殿内瞬间炸开了锅!
“一派胡言!妖言惑众!”
马士英一系的官员如同被捅了马蜂窝,立刻群起而攻之。
“弘光陛下乃神宗皇帝嫡脉,福藩之后,承继大统,名正言顺!有南京诸臣拥立诏书为证!”
一个侍郎模样的官员涨红了脸嘶吼。
“荒谬绝伦!弘光陛下继位,乃人心所向,天下共知!尔等北来伪使,才是真正的僭越乱臣!”
“正朔在北!永熙陛下承先帝遗志,于危难之际挺身而出,力挽狂澜,亲率将士浴血抗虏,收复失地,方为我大明江山社稷唯一的希望所在!”
陈名夏面对潮水般的攻讦,毫不畏惧,反而踏前一步,声音更加高亢激越,带着一种殉道者般的悲壮与坚定。
“尔等偏安于这江南一隅,醉卧于秦淮笙歌,坐视北地生灵涂炭,山河破碎!有何面目在此妄称正统?!有何资格质问忠良?!”
他本就学识渊博,口才便给,此刻为扞卫心中至高无上的信念,更是气势如虹,引经据典,词锋犀利如刀,将对方那些苍白无力的拥立理由驳斥得体无完肤。
一时间,他那清瘦的身影仿佛迸发出巨大的能量,竟压得殿内喧嚣为之一滞,不少反对者面红耳赤,张口结舌。
眼看在法理和道义的辩论上渐落下风,兵部尚书阮大铖阴恻恻地接口,声音不高,却如同毒蛇吐信,直指核心,试图将水彻底搅浑。
“太子殿下早已在京师殉国!尸骨无存!京师所立,谁知真假?焉知不是魏渊那跋扈武夫,挟持一少年,行那王莽、曹操之事,假借太子之名以令天下?!”
他狭长的眼睛闪烁着狡诈的光芒,目光在陈名夏和杨寅身上来回逡巡。尽管他收了钱,可在阮大铖看来,他收的只是见面的钱,其他事与他无关。
一个蓄着山羊胡、眼神闪烁的御史也跳出班列,厉声喝道:
“阮阁老所言正是!就算你们说得天花乱坠,引经据典!谁又能证明?!”
他手指几乎要戳到陈名夏的鼻尖。
“谁能证明那远在京师龙椅上坐的,就是真正的先太子朱慈烺?!魏渊权倾朝野,只手遮天!他随便在民间找个年岁相仿、眉目清秀的少年郎,说是太子,天下人就都得信了?笑话!天大的笑话!”
他故意提高了声调,环视四周,试图煽动情绪。
“前些时日,我金陵城内,还冒出过好几个自称是先太子殿下的人呢!个个说得有鼻子有眼!结果如何?最后不都被查明是些市井无赖、骗子流寇?!你们又如何自证清白?!拿出铁证来啊!”
“对!空口无凭!拿出证据来!”
“就是!红口白牙就想混淆视听?谁知道你们是不是又一个冒牌货!”
“拿出真凭实据!否则就是欺君之罪!”
质疑的声浪再次汹涌而起,这一次,直接指向了永熙皇帝身份的真伪,直击使团此行最核心、也最难以完全自证的软肋。无数双眼睛死死盯住陈名夏,带着幸灾乐祸的逼迫。
陈名夏对此早有预料,胸有成竹。他面色沉静,正欲从怀中取出那份由数位在北方的前朝遗老重臣、避难的宗室成员亲笔签名画押、详细描述太子容貌特征与旧事的证词文书,以及太子随身信物的拓印图样。
“行啦——!”
龙椅之上,一直昏昏沉沉、仿佛置身事外的弘光帝朱由崧,终于被这没完没了的争吵彻底耗尽了最后一丝耐心。
他猛地一拍龙椅扶手,发出沉闷的响声,皱着眉头,那张肥胖浮肿的脸上写满了极度的厌倦与不耐,如同一个被吵醒的、脾气暴躁的孩童。
他用力地挥了挥手,声音带着浓重的鼻音和宿醉未醒的沙哑,粗暴地打断了这场在他看来既无聊又头痛的争论:
“叽哩哇啦!叽哩哇啦!吵吵嚷嚷,没完没了!听得朕脑仁儿都要炸开了!烦死个人!”
他烦躁地揉了揉太阳穴,眯缝着浑浊的小眼睛,努力辨认了一下阶下那个挺立的身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