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在锦州城内的满洲权贵们因一面旗帜而惊惶失措之时,山海关东罗城的城楼上,那面猩红的“魏”字柱国大纛之下,一个身影正静静地伫立着。
魏渊。
他并未穿戴那身令清军闻风丧胆的玄甲红袍,只着一身半旧的藏青色棉袍,外罩一件磨得有些发亮的玄色大氅。
夕阳的余晖勾勒出他高大却略显清瘦的身形,两鬓已染上明显的风霜,深刻的皱纹如同刀刻斧凿般印在饱经风霜的脸上,那是无数次风沙侵袭、忧思煎熬留下的痕迹。
他的眼神,远眺着关外那片广袤而荒凉的土地,深邃如古井寒潭,里面沉淀着数十年征尘、无数场血战后的沧桑与凝重。
这双眼睛,曾让最凶悍的敌人肝胆俱裂,此刻,却流露出一丝不易察觉的疲惫和深沉的忧虑。
他没有看那面代表着他无上威权与赫赫凶名的旗帜,目光缓缓下移,落在了关城内靠近城墙根的一处临时区域。
那里,是收容此次清军短暂袭扰后逃难至此的辽西百姓和部分伤兵的营地。低矮破败的窝棚密密麻麻,炊烟在寒风中艰难地飘散,孩童的啼哭声、伤员的呻吟声、妇孺压抑的啜泣声,混杂在一起,随风隐隐传来。
魏渊的眉头锁得更紧了。他转身,步伐沉稳地走下城楼,拒绝了亲卫的搀扶,径直走向那片混乱与苦难交织的营地。
他没有惊动太多人。
在一个散发着劣质金疮药和血腥味的简易伤兵棚前,他停住了脚步。棚内光线昏暗,挤满了缠着肮脏布条、脸色蜡黄的伤兵。
一个看起来只有十五六岁、断了一条腿的小兵,正疼得满头冷汗,咬着嘴唇不敢哭出声。
魏渊示意亲卫噤声,默默走了进去。他蹲下身,不顾地上的污秽,仔细查看小兵的伤口。那伤口包扎得潦草,边缘已经有些红肿化脓。
“疼吗?”
魏渊的声音低沉而温和,完全不同于战场上那如同惊雷裂空的咆哮。
小兵惊恐地瞪大了眼睛,认出眼前的人,挣扎着想爬起来行礼,却被魏渊轻轻按住肩膀。
“别动。”
他回头,声音陡然转冷,带着不容置疑的威严。
“军医官何在?为何伤口未得妥善处置?消炎的草药呢?干净的布呢?”
被点名的军医官连滚爬爬地过来,跪在地上瑟瑟发抖。魏渊没有立刻责罚,只是冷冷道:
“即刻去取药,重新包扎!若再敢怠慢伤兵,军法从事!”
他语气中的寒意让整个伤兵棚的温度都降了几分。
他又走向一片聚集着难民的角落。几个面黄肌瘦的孩子围着一个几乎哭干了眼泪的老妇人,地上躺着一个用破席子盖着的人形,显然已经冻饿而亡。
魏渊的脚步沉重了。
他解下自己身上的大氅,轻轻披在一个冻得瑟瑟发抖、鼻涕都结了冰的小女孩身上。
小女孩茫然地看着他,那双清澈却充满恐惧的大眼睛,让魏渊的心像被针狠狠扎了一下。
“传令。”
他站起身,对身后的亲兵统领说道,声音不高,却字字千钧,蕴含着不容置疑的力量和深沉的痛惜。
“一,即刻开仓,增设粥棚,确保每一个入关的百姓,今日都能喝上热粥!米粮若有短缺,先从我的亲兵营口粮中扣除!二,调拨御寒衣物、被褥,优先供给老弱妇孺!三,严查军需吏员,凡有克扣赈济粮饷、中饱私囊者,无论官职大小,就地正法,悬首示众!告诉所有人,我魏渊在此,绝不容忍饿死冻死一个我大明子民!”
他的目光扫过那些绝望而麻木的面孔,带着一种沉重的、几乎要将人压垮的责任感。
“关外的土地,是用血换来的。关内的百姓,是用命守住的。他们,才是这山海关真正的基石!”
夕阳的最后一抹金光,落在他棱角分明的侧脸上,一半是铁血统帅的冷硬威严,一半是对这片土地和子民深沉如海的悲悯。
那面高高飘扬的“魏”字大纛,在风中猎猎作响,此刻在关内军民眼中,不仅是抵御外侮的象征,更如同在绝望中撑起一片天空的脊梁。
就这样,在魏渊本人甚至未发一兵一卒、未放一箭一矢的情况下,仅仅凭借那面象征着他赫赫凶名、无上威权以及此刻如山岳般庇护着关内军民存在的“柱国魏”字大旗,整个辽西走廊,从宁远以西直到山海关脚下,所有被清军凭借机动优势短暂占据的土地、堡寨、烽燧,如同遭遇了无形的神罚,又如退潮般被清军仓皇地、彻底地放弃。
斥候、驻军,乃至一些依附的小股蒙古部落,都争先恐后地向东奔逃,唯恐落后一步,便成为那“阎王”苏醒后第一个祭旗的牺牲品。
大明的辽东防线,在经历了漫长的收缩和屈辱之后,竟奇迹般地、兵不血刃地向前推进了数百里!
战略纵深被大大拉长!关宁锦防线的心脏——山海关,获得了前所未有的喘息之机和缓冲地带。魏渊的威名,已不仅仅是战功,它早已化作了清军从统帅到士兵心头那挥之不去、深入骨髓的梦魇,一面旗帜,便足以令千军辟易。
而关内,那在寒风中裹紧了魏渊大氅的小女孩眼中,第一次映出了温暖的火光。
大同总兵府,雕梁画栋,灯火煌煌如昼,却驱不散深秋夜里的凛冽寒意。
丝竹管弦之声在暖阁内流淌,带着一丝刻意营造的欢愉。
宣府总兵姜镶满面春风,高踞主位,宴席之上,珍馐罗列,美酒飘香,身姿曼妙的舞姬随着乐声旋动水袖,彩带翻飞。然而,这表面的觥筹交错之下,空气却凝滞得如同冻油,压抑、沉闷,暗流汹涌。
席间三位主角,心思各异:东道主姜镶,眼神深处藏着狡黠与不安;新近被永熙朝廷任命为宣大战区总督的吴三桂,面色沉静如水,目光锐利如鹰隼;而坐于下首的宣府总兵唐通,则如坐针毡,眼神躲闪,额角隐隐见汗,他名义上还挂着大顺的旗号,驻防于大同附近,此刻却夹在几股势力之间,进退维谷。
姜镶举起镶金的酒杯,脸上堆砌着热情的笑容,声音洪亮却带着不易察觉的试探:
“吴总督!少年英雄,国之柱石!深得魏柱国信重,总督宣大,实乃我宣大边军将士之福啊!姜某不才,日后还需总督多多提携!来,这一杯,敬总督前程似锦,也敬我宣大从此安泰!”
他刻意强调了“宣大边军”和“安泰”,眼神紧紧锁住吴三桂,试图从对方脸上捕捉一丝松动。
吴三桂微微抬手,象征性地举了举杯,薄唇只是轻轻沾了一下杯沿,动作透着疏离与审视。他放下酒杯,声音不高,却清晰地穿透了丝竹声:
“姜总兵盛情,三桂心领。奉柱国太宰钧令,总督宣大,职责唯在扫清流寇余孽,收复失陷州县,保境安民,拱卫京畿。此乃朝廷大计,非吴某一人之功。”
他的目光如冷电般扫过姜镶,最后落在唐通身上,意有所指。“宣大能否靖平,百姓能否安居,全赖二位总兵能否戮力同心,共赴国难。”
唐通被吴三桂的目光刺得一哆嗦,慌忙挤出干瘪的笑容,举起酒杯的手都有些颤抖:
“吴、吴总督言重了!唐某……唐某也是……唉,身不由己啊!闯王……哦不,李自成虽新败,可百足之虫死而不僵,陕西尚有数十万大军虎视眈眈,我宣府孤悬在外,实在是……”
他语无伦次,既怕李自成的报复,又慑于吴三桂背后魏渊的赫赫威名,更担心眼前这两位随时可能拿他这个“外人”开刀祭旗。
酒过数巡,暖阁内的气氛愈发紧绷。姜镶见吴三桂始终滴水不漏,只谈朝廷法度、柱国钧令,对自己的暗示与拉拢全然不理,心中焦躁如焚,一股邪火直冲顶门。
他借着几分酒意,猛地将手中那只价值不菲的琉璃杯狠狠掼在地上!
“啪嚓——!”
清脆刺耳的碎裂声如同惊雷炸响!瞬间,屏风后、暖阁门外,数十名早已埋伏多时、甲胄鲜明的刀斧手如狼似虎般涌入!
沉重的脚步声踏碎了靡靡之音,森冷的刀光剑影瞬间填满了整个空间,寒芒闪烁,杀气腾腾!乐师吓得瘫软在地,舞姬们发出惊恐的尖叫,四散奔逃,场面一片大乱!
姜镶“腾”地站起,脸上的伪善笑容彻底剥落,露出狰狞的本相。他指着吴三桂,厉声咆哮,唾沫横飞:
“吴三桂!收起你那套官腔!少拿魏柱国压我!这宣大,是老子姜镶带着弟兄们,一刀一枪,从流寇手里、从鞑子眼皮底下抢回来的!流了多少血,死了多少人!你想凭朝廷一纸空文,就想坐享其成,夺老子基业?做你娘的清秋大梦!识相的,乖乖合作,这宣大总督的名头归你,实权还在老子手里,大家面上好看!否则……”
他眼中凶光爆射,手猛地一挥。
“今日就叫你血溅五步,魂断大同!”
“呛啷啷——!”
吴三桂带来的几名亲卫反应极快,瞬间拔刀出鞘,背靠背结成一个小小战阵,将吴三桂护在中心,刀刃直指逼上来的刀斧手。
双方兵刃相向,杀气弥漫,空气仿佛凝固成了火药桶,一点即爆!唐通吓得面无人色,几乎要从椅子上滑下去,嘴唇哆嗦着,一个字也说不出来。
就在这千钧一发之际,被刀锋环伺的吴三桂,却异常平静。他甚至没有去看那些几乎要戳到他鼻尖的刀尖,只是缓缓放下手中一直把玩的另一只酒杯。
然后,在所有人惊愕的目光中,他猛地抬手,“嗤啦”一声,竟将自己的锦袍前襟用力撕开!
精壮、布满古铜色肌肉的胸膛赤裸地暴露在摇曳的灯火下。那上面,赫然是纵横交错、层层叠叠、如同盘踞着无数毒蛇般的伤疤!
魏渊。
他并未穿戴那身令清军闻风丧胆的玄甲红袍,只着一身半旧的藏青色棉袍,外罩一件磨得有些发亮的玄色大氅。
夕阳的余晖勾勒出他高大却略显清瘦的身形,两鬓已染上明显的风霜,深刻的皱纹如同刀刻斧凿般印在饱经风霜的脸上,那是无数次风沙侵袭、忧思煎熬留下的痕迹。
他的眼神,远眺着关外那片广袤而荒凉的土地,深邃如古井寒潭,里面沉淀着数十年征尘、无数场血战后的沧桑与凝重。
这双眼睛,曾让最凶悍的敌人肝胆俱裂,此刻,却流露出一丝不易察觉的疲惫和深沉的忧虑。
他没有看那面代表着他无上威权与赫赫凶名的旗帜,目光缓缓下移,落在了关城内靠近城墙根的一处临时区域。
那里,是收容此次清军短暂袭扰后逃难至此的辽西百姓和部分伤兵的营地。低矮破败的窝棚密密麻麻,炊烟在寒风中艰难地飘散,孩童的啼哭声、伤员的呻吟声、妇孺压抑的啜泣声,混杂在一起,随风隐隐传来。
魏渊的眉头锁得更紧了。他转身,步伐沉稳地走下城楼,拒绝了亲卫的搀扶,径直走向那片混乱与苦难交织的营地。
他没有惊动太多人。
在一个散发着劣质金疮药和血腥味的简易伤兵棚前,他停住了脚步。棚内光线昏暗,挤满了缠着肮脏布条、脸色蜡黄的伤兵。
一个看起来只有十五六岁、断了一条腿的小兵,正疼得满头冷汗,咬着嘴唇不敢哭出声。
魏渊示意亲卫噤声,默默走了进去。他蹲下身,不顾地上的污秽,仔细查看小兵的伤口。那伤口包扎得潦草,边缘已经有些红肿化脓。
“疼吗?”
魏渊的声音低沉而温和,完全不同于战场上那如同惊雷裂空的咆哮。
小兵惊恐地瞪大了眼睛,认出眼前的人,挣扎着想爬起来行礼,却被魏渊轻轻按住肩膀。
“别动。”
他回头,声音陡然转冷,带着不容置疑的威严。
“军医官何在?为何伤口未得妥善处置?消炎的草药呢?干净的布呢?”
被点名的军医官连滚爬爬地过来,跪在地上瑟瑟发抖。魏渊没有立刻责罚,只是冷冷道:
“即刻去取药,重新包扎!若再敢怠慢伤兵,军法从事!”
他语气中的寒意让整个伤兵棚的温度都降了几分。
他又走向一片聚集着难民的角落。几个面黄肌瘦的孩子围着一个几乎哭干了眼泪的老妇人,地上躺着一个用破席子盖着的人形,显然已经冻饿而亡。
魏渊的脚步沉重了。
他解下自己身上的大氅,轻轻披在一个冻得瑟瑟发抖、鼻涕都结了冰的小女孩身上。
小女孩茫然地看着他,那双清澈却充满恐惧的大眼睛,让魏渊的心像被针狠狠扎了一下。
“传令。”
他站起身,对身后的亲兵统领说道,声音不高,却字字千钧,蕴含着不容置疑的力量和深沉的痛惜。
“一,即刻开仓,增设粥棚,确保每一个入关的百姓,今日都能喝上热粥!米粮若有短缺,先从我的亲兵营口粮中扣除!二,调拨御寒衣物、被褥,优先供给老弱妇孺!三,严查军需吏员,凡有克扣赈济粮饷、中饱私囊者,无论官职大小,就地正法,悬首示众!告诉所有人,我魏渊在此,绝不容忍饿死冻死一个我大明子民!”
他的目光扫过那些绝望而麻木的面孔,带着一种沉重的、几乎要将人压垮的责任感。
“关外的土地,是用血换来的。关内的百姓,是用命守住的。他们,才是这山海关真正的基石!”
夕阳的最后一抹金光,落在他棱角分明的侧脸上,一半是铁血统帅的冷硬威严,一半是对这片土地和子民深沉如海的悲悯。
那面高高飘扬的“魏”字大纛,在风中猎猎作响,此刻在关内军民眼中,不仅是抵御外侮的象征,更如同在绝望中撑起一片天空的脊梁。
就这样,在魏渊本人甚至未发一兵一卒、未放一箭一矢的情况下,仅仅凭借那面象征着他赫赫凶名、无上威权以及此刻如山岳般庇护着关内军民存在的“柱国魏”字大旗,整个辽西走廊,从宁远以西直到山海关脚下,所有被清军凭借机动优势短暂占据的土地、堡寨、烽燧,如同遭遇了无形的神罚,又如退潮般被清军仓皇地、彻底地放弃。
斥候、驻军,乃至一些依附的小股蒙古部落,都争先恐后地向东奔逃,唯恐落后一步,便成为那“阎王”苏醒后第一个祭旗的牺牲品。
大明的辽东防线,在经历了漫长的收缩和屈辱之后,竟奇迹般地、兵不血刃地向前推进了数百里!
战略纵深被大大拉长!关宁锦防线的心脏——山海关,获得了前所未有的喘息之机和缓冲地带。魏渊的威名,已不仅仅是战功,它早已化作了清军从统帅到士兵心头那挥之不去、深入骨髓的梦魇,一面旗帜,便足以令千军辟易。
而关内,那在寒风中裹紧了魏渊大氅的小女孩眼中,第一次映出了温暖的火光。
大同总兵府,雕梁画栋,灯火煌煌如昼,却驱不散深秋夜里的凛冽寒意。
丝竹管弦之声在暖阁内流淌,带着一丝刻意营造的欢愉。
宣府总兵姜镶满面春风,高踞主位,宴席之上,珍馐罗列,美酒飘香,身姿曼妙的舞姬随着乐声旋动水袖,彩带翻飞。然而,这表面的觥筹交错之下,空气却凝滞得如同冻油,压抑、沉闷,暗流汹涌。
席间三位主角,心思各异:东道主姜镶,眼神深处藏着狡黠与不安;新近被永熙朝廷任命为宣大战区总督的吴三桂,面色沉静如水,目光锐利如鹰隼;而坐于下首的宣府总兵唐通,则如坐针毡,眼神躲闪,额角隐隐见汗,他名义上还挂着大顺的旗号,驻防于大同附近,此刻却夹在几股势力之间,进退维谷。
姜镶举起镶金的酒杯,脸上堆砌着热情的笑容,声音洪亮却带着不易察觉的试探:
“吴总督!少年英雄,国之柱石!深得魏柱国信重,总督宣大,实乃我宣大边军将士之福啊!姜某不才,日后还需总督多多提携!来,这一杯,敬总督前程似锦,也敬我宣大从此安泰!”
他刻意强调了“宣大边军”和“安泰”,眼神紧紧锁住吴三桂,试图从对方脸上捕捉一丝松动。
吴三桂微微抬手,象征性地举了举杯,薄唇只是轻轻沾了一下杯沿,动作透着疏离与审视。他放下酒杯,声音不高,却清晰地穿透了丝竹声:
“姜总兵盛情,三桂心领。奉柱国太宰钧令,总督宣大,职责唯在扫清流寇余孽,收复失陷州县,保境安民,拱卫京畿。此乃朝廷大计,非吴某一人之功。”
他的目光如冷电般扫过姜镶,最后落在唐通身上,意有所指。“宣大能否靖平,百姓能否安居,全赖二位总兵能否戮力同心,共赴国难。”
唐通被吴三桂的目光刺得一哆嗦,慌忙挤出干瘪的笑容,举起酒杯的手都有些颤抖:
“吴、吴总督言重了!唐某……唐某也是……唉,身不由己啊!闯王……哦不,李自成虽新败,可百足之虫死而不僵,陕西尚有数十万大军虎视眈眈,我宣府孤悬在外,实在是……”
他语无伦次,既怕李自成的报复,又慑于吴三桂背后魏渊的赫赫威名,更担心眼前这两位随时可能拿他这个“外人”开刀祭旗。
酒过数巡,暖阁内的气氛愈发紧绷。姜镶见吴三桂始终滴水不漏,只谈朝廷法度、柱国钧令,对自己的暗示与拉拢全然不理,心中焦躁如焚,一股邪火直冲顶门。
他借着几分酒意,猛地将手中那只价值不菲的琉璃杯狠狠掼在地上!
“啪嚓——!”
清脆刺耳的碎裂声如同惊雷炸响!瞬间,屏风后、暖阁门外,数十名早已埋伏多时、甲胄鲜明的刀斧手如狼似虎般涌入!
沉重的脚步声踏碎了靡靡之音,森冷的刀光剑影瞬间填满了整个空间,寒芒闪烁,杀气腾腾!乐师吓得瘫软在地,舞姬们发出惊恐的尖叫,四散奔逃,场面一片大乱!
姜镶“腾”地站起,脸上的伪善笑容彻底剥落,露出狰狞的本相。他指着吴三桂,厉声咆哮,唾沫横飞:
“吴三桂!收起你那套官腔!少拿魏柱国压我!这宣大,是老子姜镶带着弟兄们,一刀一枪,从流寇手里、从鞑子眼皮底下抢回来的!流了多少血,死了多少人!你想凭朝廷一纸空文,就想坐享其成,夺老子基业?做你娘的清秋大梦!识相的,乖乖合作,这宣大总督的名头归你,实权还在老子手里,大家面上好看!否则……”
他眼中凶光爆射,手猛地一挥。
“今日就叫你血溅五步,魂断大同!”
“呛啷啷——!”
吴三桂带来的几名亲卫反应极快,瞬间拔刀出鞘,背靠背结成一个小小战阵,将吴三桂护在中心,刀刃直指逼上来的刀斧手。
双方兵刃相向,杀气弥漫,空气仿佛凝固成了火药桶,一点即爆!唐通吓得面无人色,几乎要从椅子上滑下去,嘴唇哆嗦着,一个字也说不出来。
就在这千钧一发之际,被刀锋环伺的吴三桂,却异常平静。他甚至没有去看那些几乎要戳到他鼻尖的刀尖,只是缓缓放下手中一直把玩的另一只酒杯。
然后,在所有人惊愕的目光中,他猛地抬手,“嗤啦”一声,竟将自己的锦袍前襟用力撕开!
精壮、布满古铜色肌肉的胸膛赤裸地暴露在摇曳的灯火下。那上面,赫然是纵横交错、层层叠叠、如同盘踞着无数毒蛇般的伤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