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个人都是棋手,挥舞着千军万马;每个人也都是棋子,被更大的野心和历史的洪流所推动。
决战的风暴,已然在死寂般的平静中酝酿到了极致,只待一个火星,便会爆发出焚天灭地的能量!
后世史家对决定华夏命运的“山海关大战”确切爆发时间争论不休,但对大战前夕那一连串的信件均出自魏渊之手、堪称“厚黑学巅峰之作”的信函,其争议性与对历史走向的操纵力,却有着惊人的共识。
这些信,如同精准投下的毒饵,彻底引爆了李自成与多尔衮的猜忌与贪婪,也奠定了魏渊“十七世纪厚黑学鼻祖”的“赫赫声名”。
大顺军庞大的队伍如同臃肿的巨兽,在四月中旬的密云地区缓慢蠕动,等待后续粮秣辎重的补给。
李自成端坐在临时搭建的黄罗伞盖大帐内,眉头紧锁,烦躁地听着关于粮草延误和军心浮动的汇报。山海关如同一根骨鲠,让他寝食难安。
就在此时,他收到了属于他的第一封信,快马送来了一封火漆密封、署名“罪臣魏渊”的信函。李自成狐疑地拆开,信纸上的字迹工整,甚至带着一丝“惶恐”:
“大顺皇帝陛下万岁:
罪臣魏渊,顿首百拜!前有唐通将军代传圣意,渊本应倒履相迎,献关归顺。然关内将弁,多受明室旧恩,愚顽不化,更有吴三桂等辈挟私怨而阻挠。渊需时日,恩威并施,收拢人心,整肃部伍,方能开关迎驾,不负圣恩!恳请陛下暂缓兵锋,宽限数日!待渊处置妥当,定当亲缚吴三桂等顽抗之徒,开山海关门,箪食壶浆,恭迎王师!若违此誓,天诛地灭!渊,惶恐待命,伏乞圣裁!”
字里行间,充满了“情非得已”的苦衷和“诚心归顺”的迫切,甚至不惜以吴三桂为投名状!
李自成紧锁的眉头渐渐舒展,一丝不易察觉的笑意浮上嘴角。他将信递给一旁的牛金星:
“哼!魏渊终是识时务!看来是被朕的大军吓破了胆,在找台阶下!”
牛金星捻须细看,虽觉有些突然,但信中“献关”、“缚吴三桂”的承诺太过诱人,也点头附和:
“陛下天威!魏渊既已松动,给他三五日也无妨,正好我军粮秣未齐,可借此休整。”
李自成大手一挥:
“传令!就地休整三日!待魏渊献关!”
三天休整期将满,李自成志得意满,正准备拔营接收山海关。
又一封魏渊的信如同冷水般泼来!
这一次,信纸的质地似乎更硬挺,字迹也少了些惶恐,多了几分疏离与审视。
“大顺皇帝陛下:
前信所言,乃渊为求一时之安,仓促所诺。然形势瞬息万变!今有确切军情:建虏摄政王多尔衮,亲统八旗倾国之兵十余万,已破墙入关,星夜兼程,直扑山海关而来!其势汹汹,意在趁火打劫,与陛下争雄!陛下明鉴,建虏之兵,弓马娴熟,悍不畏死,乃百战之师。其甲胄之精良,远胜流、远胜寻常。反观陛下之军,虽号称百万,然入京以来,军纪弛废,骄奢之气日盛,更有刘宗敏等跋扈之将,不听号令。以疲敝之师,当新锐之虏,胜负之数,恐未可知也!渊,困守孤城,如风中残烛。前番归顺之议,条件似有不足。若陛下仍念及渊尚有微力,愿开关相助,则请陛下明示:事成之后,裂土封王之诺,可否兑现?辽东之地,可否由渊世镇?若陛下能允此请,渊必效死力,助陛下拒虏寇于关外!否则,渊为求自保,恐不得不另寻他途矣。望陛下三思,速复为盼!魏渊字”
这封信,如同毒蛇吐信!
前半段极尽渲染多尔衮的强大和八旗的恐怖,同时毫不留情地贬低大顺军的“疲敝”与“骄奢”,字字句句戳在李自成最心虚的地方!
后半段则赤裸裸地坐地起价,将之前的“归顺”变成了“合作”,甚至“要挟”!
语气中的傲慢与对李自成和大顺的轻视,跃然纸上!与第一封信的谦卑惶恐,判若云泥!
“混账!魏渊狗贼!安敢如此戏弄于朕!!”
李自成勃然大怒,将信纸狠狠摔在地上,一脚踹翻了面前的桌案!
他气得浑身发抖,脸色由红转青,再由青转紫!“疲敝之师?骄奢之气?刘宗敏跋扈?他魏渊算什么东西!竟敢如此藐视朕!”
巨大的羞辱感和被愚弄的怒火瞬间冲垮了理智。
“另寻他途?他敢!传令!全军拔营!急行军!目标山海关!朕要亲手剐了魏渊这反复无常的小人!”
李自成彻底被激怒,不再等待,下令全军不顾疲惫,全速扑向山海关!
就在李自成收到第二封信暴跳如雷的同时,率领八旗精锐已秘密抵达塔山附近的多尔衮,也收到了一封来自山海关的“急报”——同样署名魏渊!
多尔衮带着掌控一切的笑容拆开信,以为又是魏渊催促他进兵或表达“感激”的陈词滥调。
然而,信的内容却让他脸上的笑容瞬间冻结,继而化为滔天怒火!
“大清摄政王殿下:
前番泣血求援之书,实乃渊困厄绝望之下的昏聩之言!今情势陡转!大顺皇帝李自成,感念渊守关不易,更慑于殿下兵威,已遣使携重诺而来!其许以裂土封王,世镇辽东之权!更允诺共治天下,地位尊崇!渊,本汉家苗裔,深受国恩。此前与殿下结盟之议,实为权宜之计,情非得已。然静心思之,华夷有别,终非一路。渊若引虏、引贵部入关,驱虎吞狼,纵然功成,亦恐遭天下汉人唾骂,遗臭万年!故此,渊痛定思痛,决定悬崖勒马!前番所请殿下出兵之事,就此作罢!渊已决意归顺大顺,共抗,共保中原安宁。殿下雄才大略,威震塞北,自当坐拥满洲,福泽绵长。关内之事,不劳殿下费心矣。前约皆因时势所迫,万望殿下海涵,勿以为念。汉夷殊途,各自安好,方为上策。罪臣魏渊顿首再拜”
这封信,堪称杀人诛心!
背信弃义,直接撕毁刚刚达成的“盟约”,宣布倒向李自成!
挑拨离间,暗示李自成给的条件好是因为“慑于殿下兵威”,在李自成和多尔衮之间埋下猜忌的种子!
民族大棒,高举“华夷有别”、“汉家苗裔”的大旗,将之前的“合作”定性为“权宜之计”和“耻辱”,站在道德制高点“痛悔”,狠狠抽打多尔衮的脸!
轻蔑羞辱,“坐拥满洲,福泽绵长”、“关内之事,不劳费心”、“汉夷殊途,各自安好”,字字句句充满了对多尔衮“偏安一隅”的轻蔑和划清界限的决绝!
尤其那句“引虏入关”的“口误”,更是赤裸裸的羞辱!
“魏——渊——!!!”
多尔衮的咆哮声震得整个大帐嗡嗡作响!他脸色铁青,额头青筋暴跳,一把将信笺撕得粉碎!
“反复无常的卑鄙小人!无耻之尤!!”
他气得在大帐内疾走,一脚踹翻了沉重的兵器架!
“华夷有别?汉家苗裔?坐拥满洲?好!好得很!”
多尔衮眼中燃烧着被愚弄的狂怒和冰冷的杀意。
“本王大军已然至此,耗费无数粮秣,岂容你一句‘作罢’就打发?!你想投靠李自成做狗?本王偏要打断你的脊梁!”
“传令!”
多尔衮的声音因极致的愤怒而嘶哑。
“全军!立刻拔营!抛弃一切不必要的辎重!以最快的速度!目标——山海关!本王要在李自成之前赶到!本王要亲手将魏渊这背信弃义、狂妄自大的狗贼,碎尸万段!!”
被彻底激怒和羞辱的多尔衮,也下达了急行军的死命令!
就在李自成和多尔衮被魏渊三封信撩拨得怒火冲天、不顾一切地扑向山海关的同时,山海关的城头上,魏渊正迎风而立。
关内,祖大寿亲自率领的辽东铁骑先头精锐一万余人,已经悄然入城,极大地增强了守军实力和底气。
后续的2万步兵也陆陆续续的进抵山海关。
疲惫但士气被强行凝聚起来的关宁军,加上生力军辽东铁骑,构成了山海关最后的钢铁脊梁。
看着西方和北方地平线上几乎同时扬起的、遮天蔽日的滚滚烟尘,魏渊的脸上没有任何表情,只有一片冰冷的沉静。
他知道,他抛出的剧毒诱饵已经生效。李自成的愤怒之师,多尔衮的狂怒铁骑,正以最快的速度,奔向这座他精心选择的决战之地。
“都来了。。”
魏渊低声自语,声音湮没在越来越强劲的风中。
他缓缓抬起手,长长舒了一口气,眼神中充满了兴奋与玩味。
“取笔墨来,又到了写信的时间了。”
连山城并不高大,但此刻却承载着足以撼动天下的重量。
多尔衮身披貂裘大氅,独立于略显斑驳的城楼之上,深邃的目光如同盘旋的苍鹰,扫视着城外连绵不绝、一眼望不到尽头的八旗营盘。
8万大军!这是他能抽调出的、最精华的力量!
5万满八旗铁骑,人马俱甲,沉默中透着百战余生的彪悍杀气,他们是撕碎一切障碍的尖刀;3万汉八旗劲旅,装备精良,熟悉火器与攻城战法,他们是攻坚拔寨的重锤。
旌旗如林,刀枪如雪,战马嘶鸣汇成低沉的雷鸣。这是一股足以碾碎任何敢于阻挡在前的力量!
然而,多尔衮脸上却不见多少得意,反而笼罩着一层阴沉的思索。
从塔山接到魏渊那封“深情背刺”的信后,他确实暴怒欲狂,下达了急行军的死命令。
但疾驰一天抵达连山后,深秋的寒风似乎也吹散了他部分怒火。
作为一个从尸山血海中爬出来的杰出军事家,冷静下来的多尔衮,开始本能地审视整个局势。
“魏渊……此人绝非庸碌之辈。”
多尔衮的手指无意识地敲击着冰冷的城垛。
“第二封信,言辞刻毒,羞辱至极……这不像是一个穷途末路、只求自保之人所为。倒像是……”
决战的风暴,已然在死寂般的平静中酝酿到了极致,只待一个火星,便会爆发出焚天灭地的能量!
后世史家对决定华夏命运的“山海关大战”确切爆发时间争论不休,但对大战前夕那一连串的信件均出自魏渊之手、堪称“厚黑学巅峰之作”的信函,其争议性与对历史走向的操纵力,却有着惊人的共识。
这些信,如同精准投下的毒饵,彻底引爆了李自成与多尔衮的猜忌与贪婪,也奠定了魏渊“十七世纪厚黑学鼻祖”的“赫赫声名”。
大顺军庞大的队伍如同臃肿的巨兽,在四月中旬的密云地区缓慢蠕动,等待后续粮秣辎重的补给。
李自成端坐在临时搭建的黄罗伞盖大帐内,眉头紧锁,烦躁地听着关于粮草延误和军心浮动的汇报。山海关如同一根骨鲠,让他寝食难安。
就在此时,他收到了属于他的第一封信,快马送来了一封火漆密封、署名“罪臣魏渊”的信函。李自成狐疑地拆开,信纸上的字迹工整,甚至带着一丝“惶恐”:
“大顺皇帝陛下万岁:
罪臣魏渊,顿首百拜!前有唐通将军代传圣意,渊本应倒履相迎,献关归顺。然关内将弁,多受明室旧恩,愚顽不化,更有吴三桂等辈挟私怨而阻挠。渊需时日,恩威并施,收拢人心,整肃部伍,方能开关迎驾,不负圣恩!恳请陛下暂缓兵锋,宽限数日!待渊处置妥当,定当亲缚吴三桂等顽抗之徒,开山海关门,箪食壶浆,恭迎王师!若违此誓,天诛地灭!渊,惶恐待命,伏乞圣裁!”
字里行间,充满了“情非得已”的苦衷和“诚心归顺”的迫切,甚至不惜以吴三桂为投名状!
李自成紧锁的眉头渐渐舒展,一丝不易察觉的笑意浮上嘴角。他将信递给一旁的牛金星:
“哼!魏渊终是识时务!看来是被朕的大军吓破了胆,在找台阶下!”
牛金星捻须细看,虽觉有些突然,但信中“献关”、“缚吴三桂”的承诺太过诱人,也点头附和:
“陛下天威!魏渊既已松动,给他三五日也无妨,正好我军粮秣未齐,可借此休整。”
李自成大手一挥:
“传令!就地休整三日!待魏渊献关!”
三天休整期将满,李自成志得意满,正准备拔营接收山海关。
又一封魏渊的信如同冷水般泼来!
这一次,信纸的质地似乎更硬挺,字迹也少了些惶恐,多了几分疏离与审视。
“大顺皇帝陛下:
前信所言,乃渊为求一时之安,仓促所诺。然形势瞬息万变!今有确切军情:建虏摄政王多尔衮,亲统八旗倾国之兵十余万,已破墙入关,星夜兼程,直扑山海关而来!其势汹汹,意在趁火打劫,与陛下争雄!陛下明鉴,建虏之兵,弓马娴熟,悍不畏死,乃百战之师。其甲胄之精良,远胜流、远胜寻常。反观陛下之军,虽号称百万,然入京以来,军纪弛废,骄奢之气日盛,更有刘宗敏等跋扈之将,不听号令。以疲敝之师,当新锐之虏,胜负之数,恐未可知也!渊,困守孤城,如风中残烛。前番归顺之议,条件似有不足。若陛下仍念及渊尚有微力,愿开关相助,则请陛下明示:事成之后,裂土封王之诺,可否兑现?辽东之地,可否由渊世镇?若陛下能允此请,渊必效死力,助陛下拒虏寇于关外!否则,渊为求自保,恐不得不另寻他途矣。望陛下三思,速复为盼!魏渊字”
这封信,如同毒蛇吐信!
前半段极尽渲染多尔衮的强大和八旗的恐怖,同时毫不留情地贬低大顺军的“疲敝”与“骄奢”,字字句句戳在李自成最心虚的地方!
后半段则赤裸裸地坐地起价,将之前的“归顺”变成了“合作”,甚至“要挟”!
语气中的傲慢与对李自成和大顺的轻视,跃然纸上!与第一封信的谦卑惶恐,判若云泥!
“混账!魏渊狗贼!安敢如此戏弄于朕!!”
李自成勃然大怒,将信纸狠狠摔在地上,一脚踹翻了面前的桌案!
他气得浑身发抖,脸色由红转青,再由青转紫!“疲敝之师?骄奢之气?刘宗敏跋扈?他魏渊算什么东西!竟敢如此藐视朕!”
巨大的羞辱感和被愚弄的怒火瞬间冲垮了理智。
“另寻他途?他敢!传令!全军拔营!急行军!目标山海关!朕要亲手剐了魏渊这反复无常的小人!”
李自成彻底被激怒,不再等待,下令全军不顾疲惫,全速扑向山海关!
就在李自成收到第二封信暴跳如雷的同时,率领八旗精锐已秘密抵达塔山附近的多尔衮,也收到了一封来自山海关的“急报”——同样署名魏渊!
多尔衮带着掌控一切的笑容拆开信,以为又是魏渊催促他进兵或表达“感激”的陈词滥调。
然而,信的内容却让他脸上的笑容瞬间冻结,继而化为滔天怒火!
“大清摄政王殿下:
前番泣血求援之书,实乃渊困厄绝望之下的昏聩之言!今情势陡转!大顺皇帝李自成,感念渊守关不易,更慑于殿下兵威,已遣使携重诺而来!其许以裂土封王,世镇辽东之权!更允诺共治天下,地位尊崇!渊,本汉家苗裔,深受国恩。此前与殿下结盟之议,实为权宜之计,情非得已。然静心思之,华夷有别,终非一路。渊若引虏、引贵部入关,驱虎吞狼,纵然功成,亦恐遭天下汉人唾骂,遗臭万年!故此,渊痛定思痛,决定悬崖勒马!前番所请殿下出兵之事,就此作罢!渊已决意归顺大顺,共抗,共保中原安宁。殿下雄才大略,威震塞北,自当坐拥满洲,福泽绵长。关内之事,不劳殿下费心矣。前约皆因时势所迫,万望殿下海涵,勿以为念。汉夷殊途,各自安好,方为上策。罪臣魏渊顿首再拜”
这封信,堪称杀人诛心!
背信弃义,直接撕毁刚刚达成的“盟约”,宣布倒向李自成!
挑拨离间,暗示李自成给的条件好是因为“慑于殿下兵威”,在李自成和多尔衮之间埋下猜忌的种子!
民族大棒,高举“华夷有别”、“汉家苗裔”的大旗,将之前的“合作”定性为“权宜之计”和“耻辱”,站在道德制高点“痛悔”,狠狠抽打多尔衮的脸!
轻蔑羞辱,“坐拥满洲,福泽绵长”、“关内之事,不劳费心”、“汉夷殊途,各自安好”,字字句句充满了对多尔衮“偏安一隅”的轻蔑和划清界限的决绝!
尤其那句“引虏入关”的“口误”,更是赤裸裸的羞辱!
“魏——渊——!!!”
多尔衮的咆哮声震得整个大帐嗡嗡作响!他脸色铁青,额头青筋暴跳,一把将信笺撕得粉碎!
“反复无常的卑鄙小人!无耻之尤!!”
他气得在大帐内疾走,一脚踹翻了沉重的兵器架!
“华夷有别?汉家苗裔?坐拥满洲?好!好得很!”
多尔衮眼中燃烧着被愚弄的狂怒和冰冷的杀意。
“本王大军已然至此,耗费无数粮秣,岂容你一句‘作罢’就打发?!你想投靠李自成做狗?本王偏要打断你的脊梁!”
“传令!”
多尔衮的声音因极致的愤怒而嘶哑。
“全军!立刻拔营!抛弃一切不必要的辎重!以最快的速度!目标——山海关!本王要在李自成之前赶到!本王要亲手将魏渊这背信弃义、狂妄自大的狗贼,碎尸万段!!”
被彻底激怒和羞辱的多尔衮,也下达了急行军的死命令!
就在李自成和多尔衮被魏渊三封信撩拨得怒火冲天、不顾一切地扑向山海关的同时,山海关的城头上,魏渊正迎风而立。
关内,祖大寿亲自率领的辽东铁骑先头精锐一万余人,已经悄然入城,极大地增强了守军实力和底气。
后续的2万步兵也陆陆续续的进抵山海关。
疲惫但士气被强行凝聚起来的关宁军,加上生力军辽东铁骑,构成了山海关最后的钢铁脊梁。
看着西方和北方地平线上几乎同时扬起的、遮天蔽日的滚滚烟尘,魏渊的脸上没有任何表情,只有一片冰冷的沉静。
他知道,他抛出的剧毒诱饵已经生效。李自成的愤怒之师,多尔衮的狂怒铁骑,正以最快的速度,奔向这座他精心选择的决战之地。
“都来了。。”
魏渊低声自语,声音湮没在越来越强劲的风中。
他缓缓抬起手,长长舒了一口气,眼神中充满了兴奋与玩味。
“取笔墨来,又到了写信的时间了。”
连山城并不高大,但此刻却承载着足以撼动天下的重量。
多尔衮身披貂裘大氅,独立于略显斑驳的城楼之上,深邃的目光如同盘旋的苍鹰,扫视着城外连绵不绝、一眼望不到尽头的八旗营盘。
8万大军!这是他能抽调出的、最精华的力量!
5万满八旗铁骑,人马俱甲,沉默中透着百战余生的彪悍杀气,他们是撕碎一切障碍的尖刀;3万汉八旗劲旅,装备精良,熟悉火器与攻城战法,他们是攻坚拔寨的重锤。
旌旗如林,刀枪如雪,战马嘶鸣汇成低沉的雷鸣。这是一股足以碾碎任何敢于阻挡在前的力量!
然而,多尔衮脸上却不见多少得意,反而笼罩着一层阴沉的思索。
从塔山接到魏渊那封“深情背刺”的信后,他确实暴怒欲狂,下达了急行军的死命令。
但疾驰一天抵达连山后,深秋的寒风似乎也吹散了他部分怒火。
作为一个从尸山血海中爬出来的杰出军事家,冷静下来的多尔衮,开始本能地审视整个局势。
“魏渊……此人绝非庸碌之辈。”
多尔衮的手指无意识地敲击着冰冷的城垛。
“第二封信,言辞刻毒,羞辱至极……这不像是一个穷途末路、只求自保之人所为。倒像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