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5章 出征(1)-《我的父亲是曹操》

  对于一方势力而言,涉及到战略层面的布局与推行,出现分歧甚至争执,这都是再正常不过的事情。

  君臣之间,臣子之间,所处的位置不同,所考虑的问题自是有差异的,而这就会导致分歧与争执出现。

  更别提在这之中,还有一些揣着私心,表里不一的去说去做什么,这是会使形势出现偏移的。

  如此就极考验上位者了。

  如何在复杂的形势下保持清醒,甄别出哪些是利于大局,哪些是破坏大局,在此基础上要凝聚大多数,打击少数派,继而使所谋战略部署,得以在分歧与争执下,以较稳的趋势推进下去。

  这不是件容易的事。

  这世间的事,只要牵扯到人,就必涉及到利,谁都很难确保在利益下,能始终守住那颗本心。

  很多事坏就坏在这上面了。

  在襄阳发生的事,同样在许都也上演着。

  阮瑀所写那篇檄文,在许所生影响仍在持续,毕竟这指向的不止袁绍一人,而是整个汝南袁氏,其背后蕴藏的深意太多了。

  袁绍、袁术能于乱世纷争下崛起,靠的就是汝南袁氏累世积攒的名望及底蕴,如果不是这样的话,二人绝不会有那般势头,更别提受二袁相争下,将其他诸侯势力及众多宗族给牵扯其中。

  曹操这样做,想打败的不止袁绍,还有汝南袁氏那样简单,这更是对一批士族阀阅的试探。

  此事,曹操考虑了很久,也做了诸多权衡,最终还是下此决心要做的。

  明明机会摆在眼前,他要是不做的话,是会后悔一辈子的。

  尽管在此之前,曹操做过这种试探,且以兖州之乱宣告结束,但这一次不一样了,形势也有大变了,曹操想再尝试一次!!

  如果这次能成的话,这对他,对谯县曹氏,都会带来深远影响的。

  “某这一病啊,许都内外还真是够精彩的。”

  许都,丞相府。

  曹操斜倚着凭几,目光微眯,似笑非笑的看向郭嘉,“某就奇怪了,为何有些人不知何为怕呢?”

  “那是因为触碰到他们的利了。”

  迎着曹操的注视,郭嘉撩撩袍袖,神情自若道:“对于这些人而言,他们立足于世的根本,就是宗族之利,个人之利。”

  “恰是因为有这些利,他们才会有所持身份与地位。”

  “如果不是这样的话,就依着他们的才能,仅凭举荐,甚至从黎庶之中,遴选一些都要比他们强百倍,千倍。”

  “哈哈!!”

  曹操抚掌大笑起来,那笑声,丝毫没看出有病的迹象。

  “奉孝啊奉孝。”

  笑着,曹操伸手指向郭嘉,“汝此番言论,若是传扬出去,不知会叫多少人记恨啊。”

  “嘉不惧。”

  郭嘉却满不在乎,“有丞相在,即便有再多人记恨,他们也只敢在心中记恨,却不敢表露出丝毫。”

  曹操露出欣慰的神色。

  对郭嘉这等态度,曹操是很满意的。

  如果在这许都,在这朝堂,能多一些像郭奉孝这等态度的,那他又何至于会如此累呢?

  对于那些尔虞我诈,曹操早就疲惫了。

  倒不是这些算计,叫曹操承受了多少压力。

  实则是,这其中有不少,曹操一眼都能看出,但却要装作看不出,不知晓,这让曹操感到心累。

  曹操不怕遇到对手,尤其是本事了得的,真能遇到这种,曹操会越有斗志,毕竟这才有意思嘛。

  可偏偏这种对手却很少。

  曾几何时,曹操遇到过一些,可随着时间的推移,当大势在无声下改变,这种对手就少了很多。

  “奉孝,汝觉得某给子修的担子,是否过重了些?”

  本聊着许都及朝堂之事,可曹操却话锋一转,聊到了在襄的曹昂,他的嫡长子,对于这种变化,郭嘉没有丝毫奇怪。

  “明公何出此言?”

  郭嘉虽知曹操何意,但还是揣着明白装糊涂。

  “阮元瑜的那篇檄文一出,天下震动是在所难免的。”

  曹操撩撩袍袖,看向郭嘉说道:“这一战的成败,不止关系到北方归属,更将影响到天下大势。”

  “某这边就不提了,子修那边,压力本就不小。”

  “对内是各项新策诸规,军改,对外呢,江东的那猘儿就不提了,是恨不能将子修给生吞了。”

  “在北之战一旦打响,孙文台的这个嫡长子,肯定会有所动的。”

  “这还不算完呢,对益州及汉中的攻略,对交州的震慑,说句实话啊,子修承受的压力,可一点不比某要小,甚至更大,毕竟子修太年轻了。”

  “长公子虽年轻,然其心性沉稳,处事不躁,已颇有明公当年之风。”郭嘉含笑对曹操说道。

  “呵呵…”

  听到这话,曹操笑出声来。

  对自家长子,曹操是太满意了。

  别看在人前啊,曹操动不动还会一口一个竖子的叫着,但那骨子里的骄傲与自豪,明眼人都能瞧出来的。

  在麾下心腹面前,提及曹昂,曹操从没叫过竖子,而是以表字直称,别看曹操没有说什么,可这细微之处却透出曹操的态度。

  “说正事。”

  曹操轻咳两声,继续道:“在维系对许既定所需下,还要开辟对河南尹、济南国两地输送,这可不是什么小事啊。”

  “尽管在这些年,子修在荆豫徐扬四州治下,兴军屯与民屯皆见成效,这使得粮食有不小增幅。”

  “可子修节制的诸州,特别是那些军队,本身消耗就是不小的,如何平衡好这些,还要预防突发状况,最最重要的一点,是使征东将军府上下没有分歧,都紧密围绕在北战事影响下而变的局势运转,这……”

  讲到这里,曹操轻叹一声。

  此刻的他在想,对自家长子,是否太过严苛了。

  “明公所忧,不无道理。”

  郭嘉见状,讲出心中所想,“但嘉觉得,这件事要交给别人,那肯定是不好的,但要是长公子的话,那就不同了。”

  曹操看着郭嘉,没有说话。

  “在世人眼里,长公子有今日之势,那全是仰明公之庇护与帮衬。”

  郭嘉正色道:“可真实的情况,在长公子领南阳太守之际,在增节汝南、庐江两郡前后,明公对长公子的帮衬是有的。”

  “但随着伐荆一役的打响,这种情况就有所改变了。”

  “嘉讲句不怕明公不高兴的话,自与刘表对战拉开序幕,明公在许都,在地方能有不小优势,恰是因为长公子有所动才促成的。”

  曹操点点头。

  对这位他极看重且信赖的谋主所言,曹操是认可的,如果不是他的长子,在外有一些惊人之举,就他所处境遇与位置下,其实直面的难处要更多。

  而在这期间,最让曹操觉得惊险的,那绝对非伐荆一役的打响。

  哪怕在那个时候,刘表对荆州的掌控,是依托于蔡、蒯等族建立的,其影响力在荆北要强些,在荆南要弱不少,可论及整体实力,曹昂除了有他留的不少精锐外,剩下的优势全都没了。

  一旦对荆之战陷入僵持,那曹昂离败就不远了。

  曹操是经历过无数大战的,所以很清楚军中的情况。

  再骁勇善战的精锐,一旦缺少粮草供应,那是会做出过激之举的。

  丢掉南阳、汝南等郡事小,可要曹昂在此战出现意外,这打击实在是太大了。

  曹操甚至都不敢去深想此事。

  故而在曹昂领军攻伐荆州期间,曹操一直在密切关注此战,真要是有任何不好的苗头,他必然领军驰援的。

  可让谁都没想到的,是曹昂跟刘表在荆北打的如火如荼下,荆南居然出了乱子,长沙太守张羡起兵反了。

  这一变故,使荆州大局变了。

  “不知明公发现没。”

  看出曹操在深思,郭嘉等了一会儿,这才开口,“于长公子而言,越是形势涌动下,长公子反倒是更具斗志。”

  “恰是有了这点,才使多数人都不看好下,长公子却越能创造一个个奇迹。”

  “奉孝对那竖子是了解的。”

  曹操点点头说道。

  听到这话,郭嘉露出一抹笑意。

  在曹操身边待那么久,他如何不知自家明公是何脾性啊。

  “所以,明公是否想过一点。”

  也是这样,郭嘉将真正想讲的讲出。

  “嗯?”

  曹操露出疑惑。

  “这份压力与重担,或许长公子很早就想要了。”

  迎着曹操的注视,郭嘉正色道:“在内外有重压下,受明公决断的影响,长公子是承受了很多,可与之相对的,承受的这些,是能转到在长公子麾下的。”

  “一直以来,一股风气就没有停过。”

  “即长公子举荐的那些人,有很多都太年轻了,可偏偏他们却处的位置不低。”

  曹操双眼微眯起来。

  对此事,他如何不知。

  不管是在军中,亦或是在地方,有一批年轻才俊,被自家长子提拔到高位上,这不止是朝中的那些人众,有一些在私底下不断推波助澜,而在自己麾下追随的,其实也有一些在这样做。

  曹昂崛起,他们是不会讲什么的。

  毕竟身份在那摆着的。

  只要曹操不多想,那他们乐于看到曹昂崛起,毕竟这代表他们当初追随的选择,是没有错的。

  可是曹昂崛起下,最该得到获益的,难道不该是他们吗?

  怎么能叫一帮年轻人给顶替了?

  别的不说,就满宠出任豫州刺史,桓阶出任徐州刺史,即便是到现在,还有不少人对此是有看法的。

  满宠还好些,最起码是在曹操麾下驱使过的,但桓阶呢?

  他凭什么啊!!

  尤其是在曹昂的推动下,州刺史的权柄,跟先前是有很大不同的,这就叫有想法的更多了。

  至于丁斐所领扬州刺史,那是没有人多想的。

  算计,也要分人才行。

  而除了这两人外,还有在襄任职的,在各地出任郡太守的,但凡是年轻的,但凡是被俘收服的,对他们的看法,是从没有停过的。

  别看曹昂远在襄阳,可对这些,他却看得很透彻。

  所以曹昂做的一些事,既是在凝聚麾下文武,更是叫他们在整个曹氏麾下,能够提升影响力。

  在谯县曹氏处在增扩下,尤其是这一趋势愈发明显下,曹昂要做的,就是在曹操所驱使文武外,尽可能多的去启用新人。

  这其中蕴藏的深意太多了。

  而且曹昂相信曹操能够看出这些。

  “所以奉孝的意思,这对子修麾下的文武,也是一次难得的机会?”沉默许久的曹操,轻呼一口气,对郭嘉说道。

  郭嘉点点头。

  “嘉是这样认为的。”

  停了刹那,郭嘉这才开口,“先前所遇,仅是叫他们在长公子的庇护下,得以在荆豫徐扬等地站稳脚跟,可一旦离开了长公子的庇护,那他们的跟脚就不牢靠。”

  “但这次就不一样了。”

  “正如明公发那篇檄文一样。”

  “不是说,参与到前线征战的,就把所有功劳全占了,在后方的,也是有功劳在身的,前提是他们能在各自位置上,帮到前线征伐。”

  “哈哈!!”

  曹操大笑起来。

  见曹操笑了,郭嘉暗松口气。

  “既是这样,把掌控的名单,移交给文若吧。”

  可郭嘉这才刚松口气,曹操就话锋一转,“等后日,某要在丞相府,研讨对汝南袁氏一战,这些琐事,某不想为此分心劳神。”

  “如何做,就看文若的态度。”

  “另外在校事府中,选些可靠之人,将这些书信,急传到元让、妙才、子孝他们手中,有些事要先行开始。”

  “喏!!”

  郭嘉忍着惊疑,在曹操注视下,忙作揖拜道。

  是该好好动动了。

  曹操看了眼郭嘉,心中却暗暗思量,一切就从这一战开始吧,如果此战顺利的话,今后的局势就彻变了。

  不管是在中枢上,还是在地方上,再或是整个天下!!

  想到这里时,曹操眼眸深处掠过一道寒芒,有些事既然无法改变,那就顺着大势而为就是。

  ‘袁本初,这次某定要擒杀汝!!’

  亦是想到这里,曹操心中生出一股杀意,他与袁绍的对决,也到了有分晓的时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