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4章 官督民办(2)-《我的父亲是曹操》

  “公子,这似乎不太妥当吧?毕竟商贾重利,将如此重要的事,分出部分叫民间参与,其中的变数太多了。”

  “是啊公子,丞相是发檄文,以声讨汝南袁氏,但具体如何开展,怎样进行,这都是对外严格保密的。”

  “此事确实要考虑好,向河南尹、济南国两地输送粮草军需,一旦对外有所泄露,难保袁绍麾下猜不到什么。”

  “这个必须要考虑到,万一袁绍于战前知晓这些,在冀幽并三州做出调整,这对我军就不太有利了,不管怎样,我军这次是北渡黄河出战的。”

  “还有一点,也是务必要考虑的,即一旦战事焦灼拖至隆冬,黄河有冰封之处,则袁绍必有出兵奇袭粮草之举,这……”

  仅是短暂的沉默,阎象、娄圭、袁涣、刘晔一行,纷纷讲出心中所忧,前线的仗,不是想当然就能打起来的,这要将方方面面都考虑到。

  战前的,战中的,战后的。

  内部的,外部的。

  这些还仅是既定的,还有不确定的。

  如是否会遭灾,是否会出现骚乱,是否会有别的势力参与,是否……这些不可控的因素太多了。

  正如兵法云,多算胜,少算不胜,而况于无算乎?

  对于阎象他们的反应,曹昂是一点都不感到意外。

  曹昂深知他麾下这几位谋主所言,皆是出于对全局的深思熟虑,才会对自己讲这些的,这是不掺杂任何私心的。

  上述所讲这些,都是基于一点。

  即四世三公的袁氏。

  只门生故吏这一项,就会有众多变数。

  哪怕现在袁绍今非昔比了,但是根基还是有的,有些事即便有苗头了,有趋势了,但不到最后一刻,有些人的心是不会死的。

  这就是事实。

  如此重要的一战,谁又能确保万无一失?

  谁又能保证袁绍麾下的人,就一定联系不到在曹操治下的?

  即便是眼下袁绍内部不稳,但其影响力依旧不可小觑。

  别的就不多说了,只一个许都,真要有人暗中与袁绍勾连,就想做那铤而走险之事,这是能杜绝的吗?

  在此等大背景下,将牵扯众多的后勤保障,分出部分交由民间参与,这是很容易出现意外的。

  除了上述这些,其实还有一点,是很多人想到却不好说出口的,那便是民间势力一旦参与,难免不会被有心人利用,借机囤积居奇,抬高诸价,甚至暗中资助敌方,以求战事可以迟延很久。

  这等隐患虽不显于明面,却如暗流涌动难以防范。

  一旦发生这种状况,就难保另一件事不发生。

  即在曹操麾下的部分将校,尤其是那些与袁绍有渊源的,他们是否会滋生出别的想法,甚至在暗中有所动呢?

  人心是最难把控的。

  而这种种思虑,皆是战前未可轻忽之暗局,尤其是此役一旦打响,势必会成为天下瞩目的存在,这更要谨慎对待才行,不然稍有不慎啊,就可能引起连锁反应,继而打破曹氏腾起之势。

  “诸公诸君之忧,某是知晓的。”

  曹昂目光坚定,扫视堂内众人,“诸位所言也非妄言,而是有种种考量,不过某只讲一言,如若前线所需,皆由征东将军府筹措、调配、转运的话,这所耗人力物力财力之巨,恐难以持久维系!!”

  “这不是百里,而是延绵千里。”

  “其中难度多大,某不多言,诸公诸君也都知晓,想确保前线战事不受供应影响,就必须要有取舍,兵事千变万化,唯因势利导,方能确保胜算,以某之见,民间之力不可尽用,然也不可全弃,其中分寸,要细细拿捏把控。”

  曹昂没有上来就否定阎象、娄圭他们所言,而是以一种较为隐晦的方式,将自己所想所定的立场讲出来。

  该强势的时候是要强势。

  但该柔和时必须要柔和。

  毕竟阎象、娄圭他们所讲,是基于为曹氏谋划才讲的,曹昂不能寒了他们的心,这是上位者的大忌。

  曹昂讲出这番话时,阎象他们露出各异神色。

  有的微微颔首,似有所思,有的则低头不语,显然在权衡其中利害。

  堂内一时沉寂。

  不过在这沉寂下,曹昂看到贾诩若有所思,显然自己在其中蕴藏的深意,贾诩是有所察觉了。

  其实曹昂提及的谋划,就是类似开中法的举措。

  让参与到运输的群体,按期保量的将各项军需及粮草运抵前线,再由前线开具对应的票据,这样即可持票据回转襄阳,换取相应的钱财,盐,丝绢,琉璃,纸张等,以此减轻征东将军府的压力。

  当然有些细节是不一样的。

  曹昂是想通过此战,试行出一套能维系数十载的模式,以此确保在今后对外征伐时,有效调动民间资源,减轻不必要开支,继而避免持续征伐下,不会使中枢将压力转移到底层群体身上。

  这是必须要考虑的事情。

  想要解决周边异族势力,以避免已知事情发生,就必须要以武力征服,教化为辅,没有前者的震慑,后者就是无根浮萍。

  可如此一来,钱粮消耗就是流水一般。

  问题是做这些事情时,本土还有很多事要做,内外兼济是今后一段时期内的常态,不寻得一个相对平稳的法子,迟早是有崩溃的那日。

  二世而亡之事,曹昂可不希望发生在曹氏身上。

  “公子,诩有一问。”

  在此等态势下,贾诩缓缓开口,抬手对曹昂作揖行礼,“适才公子提及以征东将军府的名义,向各州郡国所设商行,明确派发一批批订单。”

  “诩是不是可以理解为,这个明确,不是各州郡国所设商行,皆能参与此事的,此需征东将军府先行筛定?”

  嗯?

  阎象、娄圭他们生疑的看向贾诩。

  透过贾诩所讲,他们似发现自己最初想的有所偏移。

  亦是想到这,众人遂看向了曹昂。

  “不错。”

  迎着投来的注视,曹昂淡淡一笑,“可以入选此事的群体,需在此前购置过征东将军府对外颁售的特别债券,根据购置规模明确位次,而这只是初筛。”

  “通过征东将军府初筛的,若有想参与运转各项军需及粮草之念,可根据所定位次,向征东将军府上缴一笔钱财,以作抵押。”

  “这个钱,征东将军府是不收的,等到与汝南袁氏,跟袁绍的对战结束了,是会如数奉还的。”

  果然是这样!!

  贾诩心中暗道,这招实在是太高明了。

  以此诱人利益,必能将荆豫徐扬交五州给调动起来,而一项特别债券,就将多数群体给刷下来,如此落差就出现了。

  拥有资格的,会被这给挑动起来。

  而失去资格的,心中肯定有不甘。

  这是会诱发很多变数的。

  但贾诩想到的,却是对征东将军府最有利的。

  即在此后,征东将军府对外颁售特别债券,恐参与购置的群体会增多,即便不为得到此利,也为今后征伐江东谋势。

  既然跟汝南袁氏能这样搞,那征伐富春孙氏为何就不能?

  一旦有了这个想法,势必会有人愿意提前投资的。

  毕竟参与到前线输送,就能得到盐、丝绢、琉璃、纸等热销份额,且能在荆豫徐扬交五州治下贩卖,这能获取的利可太大了啊!!

  而说回到正题。

  拥有入选资格,并不代表一定能参与。

  想参与,就必须要缴纳一笔钱。

  这个钱,是需要等大战结束才给,这是不是在此期间暂挪他用?毕竟这个战事结束,如何裁定,是在曹氏这边的。

  这个钱肯定要给,但怎么给,解释权在征东将军府这边。

  还有一点,即便是给钱,是给旧五铢,还是给新五铢,甚至是新制钱,这个是需征东将军府来定的。

  至于阎象他们担忧的,这从入选时就给不断缩小了。

  有资格参与其中的,即便真有一些,是揣着别的心思的,那亲军校尉部也不是摆设啊!!

  “诩以为此事可为!!”

  想到这里,贾诩收敛心神,郑重朝曹昂一拜。

  果然是猜到了!!

  见贾诩如此,曹昂表面没有变化,心中却生出喜意。

  自己的想法能被人猜到,对此曹昂是高兴的。

  尤其最先猜到的是贾诩。

  这就对之后的谋划,奠定了一定的基础。

  ‘战争商人,这在今后一段时期,是必须要存在的。’

  曹昂心中暗暗思量,‘特别是对外征伐下,将部分粮草及军需转运,以竞拍的形式,叫部分群体参与其中,这是能有效减轻中枢压力的。’

  ‘再一个,战场缴获及时变现,能够有效提振士气的同时,还能将战争投入减少,这是必须要解决的,至于说转移的风险,那是随军的战争商人要考虑的。’

  这件事,曹昂考虑了很久。

  只是没有机会试行,所以才没有提及。

  但现在有机会了,曹昂就想尝试一下。

  对战袁绍是个开始,征伐江东是次改进,如果真的可行的话,后续攻略益州,汉中,关中,凉州,幽州等地,这都是能不断完善的。

  当然这是把双刃剑。

  不能只看好的一面,从而忽略不好的。

  最直接的,就是长期推行的话,势必会滋生出一个复合利益群体,他们会为了自身利益,从而煽动着战争情绪,从而将中枢给裹挟其中。

  一旦形成这种势头,则今后曹氏必将陷入好战之下。

  国虽大,好战必亡。

  甚至更严重一些,是战争商人跟军中将校有所联系,那危害就更大了,这极易催生出军阀势起,藩镇割据之势。

  当然这种势头,是需要十几年,甚至更久才能催生出的。

  但十几年对于曹氏来说,尤其是对曹昂而言,已经足够漫长了,这足以去把很多事给做成。

  待到那个时候,趁着这股苗头没兴起前扼杀掉,就是曹昂必然会做的事情。

  “此事的争议不小啊。”

  此等态势下,在角落站着的曹演,看着一言不发的阎象、娄圭等人,又看了看表明态度的贾诩,低声对身旁的曹冲说道。

  “这是必然的。”

  曹冲低声回道:“毕竟这牵扯到的太多了,而父亲发檄文声讨汝南袁氏,又将聚拢兵将征伐袁绍,本就是牵一发而动全身的,万一期间出任何差池,这影响到的就不止是这一战了,这更会影响到天下大势。”

  讲到这里,曹冲的目光,定格在自家大兄身上。

  只见曹昂神情如常,眼神中不时闪过一丝锐利,很显然,对于这件事,自家大兄的态度很明确。

  那就是要推行此事。

  但在态度上却没有像以往那般强硬。

  或许正是因为此次推行的牵涉太广,涉及的利益太多,而蕴藏的隐患与风险过大,所以自家大兄才没有太过强硬。

  “此事不急着做决断。”

  曹昂撩了撩袍袖,看向堂内众人,“诸公诸君等离去后,再好好想一想,等后日吧,再对此事进行定夺。”

  “至于别的,就按定下的来办,不管先前战事怎样,征东将军府这边,必须要将该做的做好!!”

  “喏!!”

  众人轰然应诺道。

  有些事情可以急,但有些事情却不能,曹昂不希望因为一些事,就影响到自己麾下的安稳。

  他需要的是一个稳定的团队,只有这样,在曹操领军与袁绍展开决战下,他才能确保后方无虞。

  尤其是在征战期间,出现一系列变数,甚至是战争,也不至于说因为战前就起的分歧,从而无力去解决这些。

  求同存异。

  这在不知不觉间,已成为曹昂麾下必须要有的,甚至随着时间的推移,该势会上升到整个曹氏麾下。

  曹昂不可能为了自己所想,就不顾及麾下的想法,毕竟他所筹谋的很多事,并非是靠他一人就能解决与落实的。

  更别提曹氏势力不断扩张,所辖地盘不断增加,这所带来的局面会越来越复杂,这就需要更多的人,能够在决策层,执行层去发挥才智与作用。只有这样,曹氏的根基才会愈发稳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