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35章 银行是门大学问-《1976步步生莲》

  内陆一直以来都施行严格的外汇管制策略,现阶段港岛与内陆的资金通道只有两家。

  一个毫无疑问,肯定是中行港岛分行。

  另一个是之前参加书画拍卖会的庄世平,在49年创建的,从开业之初就旗帜鲜明跟内陆站在一起的南洋商业银行。

  严格的说,南洋商业银行不算有单独的通道,是中行港岛分行单独给它开了快速审核通道。

  如果曲卓真能在两家之外,再开辟出一条资金通道……可操作的空间就太大了,汇丰也能跟着受益。

  所以,沈壁才会表现的极为兴奋。

  他不知道的是,曲某人嘴上让他帮忙想办法,心里琢磨的是,如何利用眼下死鬼佬比较信任他的时候,零敲细吮的,尽量多的吃进汇丰的股份……

  沈壁不愧是趴在港岛金融网络上的老蜘蛛,根本不需要调资料,稍加权衡就给出了目标——嘉华银行。

  嘉华银行是港岛的老牌华资银行,1922年由港岛商人林子丰创建。

  65年受明德银号事件波及,与其它华资银行一同遭受了挤兑潮,险些破产。在港府的要求下,渣打银行提供资金支持,才渡过了难关。

  但也仅仅是活了下来,十四年过去,现在总资产只有约2.11亿港币。

  核心资产是,64年购入的中环德辅道中259-265号十二层总部大厦。眼下估值三千八百万港币,占总资产的百分之十八。

  另外,在港岛开设了十八间分行。其中本岛六间,九龙四间,新界两间,共十二间为自置物业。

  最有价值的两间分别是旺角弥敦道639号和观塘开源道75号,分别价值八百万港币和六百万港币。

  还有两间投资型物业。

  一处是浅水湾道128号别墅,用于高管接待重要客户活动的场所。77年以950万港币购入,眼下估值约1200万。

  另一处是76年在九龙塘又一村,以五百五十万港币购入的一块地皮。原计划开发为员工宿舍,因资金紧张计划搁置,眼下估值700万。

  海外有两家分行,一处在纽约,一处在洛杉矶。

  说是分行,实际上只做与港岛之间的汇款业务。办公室是租的,工作人员只有几个,靠赚取汇款手续费养活着。

  是不是感觉还算有点家底?

  呵~

  嘉华银行在地产相关的贷款规模高达3.2亿港币,占总贷款的百分之六十五,显着高于行业平均的百分之四十五。

  这不是问题。

  问题是,3.2亿中的1.2亿,发放给了佳宁集团的关联公司,用于收购金门大厦等地产项目。

  抵押物为估值虚高的在建工程。

  眼下佳宁集团通过复杂的关联交易和伪造财务报表等手段,营造出繁荣假象的操作已经被爆了出来,这笔贷款大概率成为坏账。

  嘉华银行向长江实业、新鸿基地产等开发商提供贷款也有问题。包括沙田第一城、大埔富亨邨等项目未售单位的抵押品,同样估值虚高,平均缩水百分之十五。

  这还不算完。

  股市投资方面,嘉华银行持有汇丰银行、恒生银行等蓝筹股约3000万港元,占总资产的百分之十四点三。

  蓝筹股呢,稳赚不赔?

  嘉华的买入节点是76和77两年,港岛银行股在78年经过了一轮调整。眼下这些股票的市值,较峰值时下跌了百分之四十。

  没错,血赔。

  这依旧不算完。

  77年嘉华银行在星家坡设立了嘉华财务。注册资本500万新元,主要从事贸易融资业务。

  由于在市场调研不足、管理团队经验欠缺等原因,两年亏损了120万新元。

  另向以估值仅为六百万港币的仓库为抵押,向刘灿松家族控制的贸易公司放贷800万港币,抵押品为该公司于星加坡的仓库。眼下贸易公司因为经营不善,已经处于破产边缘。

  星加坡当地仓储市场竞争激烈,仓库的市场需求和价值评估存在很大的不确定性。也就是说,那几间估值六百万的仓库,真正变现时根本卖不上价,甚至能不能卖出去都两说。

  眼下嘉华银行不良贷率接近百分之十四。抵押品仅覆盖百分之六十,且抵押品估值平均高估百分之二十到三十,预计实际回收率不足百分之五十。

  银行贷款总额4.9亿港币,客户存款3.8亿,存贷比高达百分之一百九十二,远超行业安全线百分之八十五。

  过度放贷导致资本充足率只有百分之九点二,资产质量受到严重冲击,资金流动性枯竭。

  全靠从汇丰和渣打等银行拆借的1.1亿港币,才勉强维持局面。

  再就是将总部大厦底层商铺出租,每年可以有大概240万港币的租金收入,能够覆盖很大一部分日常开支……

  这么一家眼瞅着就要活不起的银行,曲卓买来干嘛?

  银行是一门神奇的生意,能不能“活得起”要看如何操作。

  以普通商业投资的视角看,和以银行家的视角看,结论是完全不同的。

  抛开立场不谈,沈壁个死鬼佬绝对当得起“银行家”三个字……

  嘉华银行的总资产2.11亿港币,因为远高于行业平均值的不良贷款率,资本充足率跌破百分之十的安全线。

  再加上平均年利率高达百分之十一点五的1.1亿拆借款,导致市净率(PB)仅为0.6倍。

  以总部大楼,十二家自持分行做抵押,由汇丰提供1.1亿过桥贷款,曲卓只需出资一千六百六十万港币就能完成收购。

  等眼下在纽约期货市场打滚的钱回来,直接还上贷款,根本付不了几个利息。

  再将4200万港币的不良贷,按百分之六十的折价打包卖给汇丰旗下的资产管理公司。回款两千五百二十万港币,释放资本充足率至百分之十二以上。

  汇丰并不吃亏,嘉华银行连百分之五十都收不回的不良贷,落到汇丰手里绝对能收回百分之六十以上,这是一笔对双方来说属于共赢的买卖。

  嘉华银行还可以接入汇丰的SWIFT系统,将国际汇款处理效率提升5倍。单手续费收入,就可以从现在的年300万港币左右,预计增至1200万港币左右。

  汇丰也可以绕过审查过于谨慎苛刻,且效率低下的中行港岛分行,和主要做内陆与南洋资金流转,对英资极不友好的南洋商业银行,通过嘉华银行获得与内陆的高效资金通道,同样属于共赢。

  嘉华的持股人不卖怎么办?

  一定会卖,也必须卖!

  不需要任何违规、违法操作。

  只要沈壁稍稍动下小指,港岛银行业监理处通知所有股东:以嘉华银行的资本状况,不可能通过80年的港岛银行牌照续期审查。

  然后,沈壁派出汇丰的业务员,挨个找上门去谈收股就行。

  牌照即将被吊销的压力下,不论是林家二代,还是持股的港岛本地中小投资者和投资机构,都必然会迫不及待的释放手中股份。

  不然,等消息传到社会面,引发储户恐慌性挤兑……百分之一百九十二的存贷率,哪有钱兑付?

  一旦走破产流程,或被汇丰、渣打接管,手里的股份别说六折出手,三折都属于烧高香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