桐山职业技术学院晚开一周。刘小利坐着电摩从家门口出发,后座绑着吉他和DV相机,嘴里哼着《青苹果乐园》。
“我来了!铜职最靓仔报到!”
他站在报名点举起麦克风:“请问宿舍楼怎么走?”
志愿者一脸懵:“你不是来报到的吗?”
“对对对,我是来‘跨校生活’的!”
他就是这群人里最“不正经”但最“稳定”的那一个。
他没有状元的压力,没有哲学的苦闷,也没有科技的执着。
但他有一种天然的“我愿意留下,见证大家完成一切”的浪漫。
那天,桐山下了小雨,落了黄昏光,校园里吹过一阵初秋凉风。
他们在不同城市,不同寝室,不同的新生群里。
但他们都知道:“这一年,是从一个世界奔向另一个世界的起点。”
也许是大学,也许是回归,也许是改变。
但他们都不再惧怕选择,因为经历过Ω的他们,早已知道:
选择了,就不回头。
2003年10月9日·青华大学·医学院宿舍楼
开学已经半个多月了。
校园里的银杏叶开始泛黄,从理教楼到荷花湖的主路上,一地落叶铺成金黄地毯。图书馆外依旧人来人往,食堂里依然排满了人。
一切仿佛和她无关,又仿佛她早该出现在这里。
乔伊每天六点半起床,八点到主楼上课,下午六点结束课程后去自习室,晚上七点准时坐进图书馆三楼西南角,和一群素未谋面的学生默默“卷”到十点。
她表现得像一位标准的新生——认真、刻苦、按部就班。
但只有她知道,她根本不是在“融入”,而是在“观测”。
乔伊不是没被震撼。
第一次踏入校园大门,看到校训石上那句“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第一次走进医学馆,听导师讲解“基础医学发展史”;第一次在主教学楼的公告栏看到往届“全国基础研究课题”名录……
她真的感受到了这所学府的沉淀、厚重、底气。
可她始终心里有疙瘩。
她知道自己在“这里”,但她也知道自己不属于这里的这条轨道。
她的心属于另一个系统,另一个未完成的命题——Ω。
每周六上午九点,乔伊准时出现在桐山大学家属院门口,带着教辅资料,走进李东阳校长家,给他那位成绩平平、略带叛逆的高三女儿补课。
她从来没打听过她的名字,只叫她“李同学”。
她也不急着刺探李东阳的秘密,只是默默观察——
李东阳书房外有个保险柜;
家中常有陌生人来往,穿着偏科研制式;
李家后院小库房有一个蓝色的标记箱。
她知道,李东阳一定知道废彪在哪、在做什么、以及——Ω的核心部件是不是还在桐山。
她不急,她有时间,她要“由内而外”解构这场骗局。
乔伊住在医学院女生宿舍四楼409寝室,室友有三个——
来自杭州的苏婧,性格活泼,是校园广播站干事;
广州的张颖,爱打羽毛球,正在追《流星花园》;
来自哈尔滨的李晓雪,话少但专业很强。
她们不明白乔伊为什么那么安静、那么规律、不打闹、不熬夜、不追剧——甚至连《流星花园》都不看。
她们以为乔伊是“学霸型孤冷天才”。
但乔伊其实是——一个“没有完全降落”的人。
她总觉得,她是一个暂时落地的航天舱,而不是已经建立起根系的学生。
每晚十一点,乔伊打开随身收音机,调到本地频道,听那些怀旧老歌、听老百姓点歌。
有人点《爱如潮水》,有人点《一千个伤心的理由》。
她最喜欢的是那一晚,主持人放的——《青春纪念册》。
她靠在宿舍床头,小声唱:
“那些年我们一起追的梦想,
有笑有泪有疯有狂,
我们都还在继续飞翔。”
她合上眼,那些人、那些事、那些井下的风声、冰场的光芒、楼顶的夜谈——就都来了。
2003年10月初·青华大学·学生宿舍楼下。
乔伊坐在宿舍楼外的长椅上,一条条地划着课表,一门门地对着教授名单,理性地计划本学期的所有必修课内容和节奏。
可这一切,她不是在准备上课。
陈树在桐山邮电学院的宿舍里,正在焊接他自制的“树二号”设备接收模组。
手机响起,一条乔伊的信息弹出:【乔伊:现在我们不是修轨道,而是拔掉“造轨道的机器”。】
陈树一怔。
几秒后,屏幕再次闪动:【我决定退学复读。】
【我要重新高考,选量子物理。】
他愣了十秒,手里的焊枪掉在桌上,“咝”一声火星四溅。
他喃喃道:
“她疯了……不,是她终于清醒了。”
这一整年,她都在“修正轨道”——从高考状元线,到原轨道重构,试图重新对齐2021的自己。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可当她看清系统的“自动调轨”机制之后,她终于明白:“回不去不是问题,一直被‘别的人’决定去哪,才是最可怕的。”
她不想再纠结“回不回去2021”,她现在想要:
“解构Ω,拔掉这台‘定义命运’的机器。”
她要用一个物理学者的身份,进入系统的源头。
可医学——即便是青华的——并不能给她这条路。
于是她选择了最极端,也最纯粹的一种方式:
“重考。”
“这次,我自己选专业。自己定方向。”
“你确定吗?”
老师翻着她的档案,皱着眉:“你是我们学校最优秀的医学新生之一,青华不是你想来就来,想走就走的。”
乔伊看着他,坚定点头:“正因为我不该来,才必须走。”
“我需要从一个真正属于我的起点,再来一次。”
王昭(桐山大学):接到乔伊的电话时,她手里正拿着笔记本在写广播剧剧本。她怔了一下,然后笑了:“你总算不是那个‘想回去的女孩’了,而是那个‘想守住所有人归路的战士’。”
张芳(北津大学):短信只有六个字:“你是我命题。”
她放下电话,跑去哲学系图书馆,把“自由意志”相关论文又借了一摞。
马星遥(桐山大学):他盯着夜空中的星点,只说了一句:“我等你归位。”
然后他转身开始查阅“量子密钥干扰”的文献。
刘小利(职院):拍视频拍了一半,接到消息直接笑了:
“青春剧本回来了!好——姐,咱们这个故事得拍两季!”
乔磊:他没说话,但把那一箱刚刚替乔伊从老家带回来的医学课本,全送给了邻居家女儿,嘴里说:“她以后也许能救人。”
心里却默默加了一句:“而我妹妹,要去救世界。”
乔伊回来第一时间见的,是陈树。
她在他家的小厨房门口敲了两下门:“我不读了,青华。”
陈树正在调试“树二号增强模块”,那一瞬手一抖,烙铁差点烧断线。
他转头看着她,好一会儿,什么也没说。
然后坐下,低声问:“……你确定?”
她点点头:“系统还没死,废彪还在,我不甘心就这样。”
陈树没再问,而是重新把电路板放回桌上,静静地说:“你一个人干太累了。”
第二天,他也递交了退学申请。
——“理由:志愿填报失误。”
桐山邮电学院从此少了个技术鬼才,桐山二中多了个“复读高考研究生”。
乔伊悄悄联系王昭时,王昭正和马星遥在铜大食堂吃面。
听完乔伊的消息,王昭搁下筷子,脸上没一点惊讶,只是嘴角慢慢翘起来:
“你终于下定决心啦?”
马星遥擦了擦眼镜,轻声说:“我就知道你心里那条路,还没走完。”
“支持,百分之一百。”
王昭笑着打趣:“我们留校继续撒糖,你去复读升级版本,我们各有分工。”
张芳正在北津读书,听到乔伊的消息后,只发来一句话:“哲学告诉我:若你的存在不能由你自己决定,那就推翻那个系统。”
然后,又补了一句:“等你归位,我再重新定义‘第一名’。”
刘小利是最后一个知道消息的。
那天他正在录Vlog,听完后镜头前一顿,直接对镜头说:
“观众朋友们注意!历史又要重演啦!乔伊复读啦!!”
他立马拍着胸口:“那我也申请转回桐山!”
室友说:“你转回去干嘛?你成绩……”
小利撩起墨镜:“我不是去读书的,我是去——守住我青春阵地的。”
他们的“复读”,不是对现实的不满,不是被打击之后的逃避。
而是一次主动出击的重启。
一条轨道错了,不是等它修正,而是——重新上路。
就像陈树说的:“Ω系统是量子控制系统。”
“那我们就用主观叠加态,重新‘叠’出一条我们自己的轨。”
他们不再做被动变量,而是成为主动干预者。
秋风中,他们再次站在那片熟悉的操场上。
天是那么蓝,桂花飘着香,学生穿着校服奔跑着,桐山又像一年多前那样,热血而滚烫。
王昭拉起乔伊的手:“欢迎回来。”
马星遥淡淡一笑:“我们的故事,还没完。”
张芳远在北津视频连线:“你们好好干,等我回来比试!”
刘小利高举吉他:“嘿嘿,重开战场,青春不败!”
陈树把树一号背在肩上,重新启动设备:“一切准备就绪。”
乔伊的大学生活表面波澜不惊,白天上课,晚上做课题,周末却定期前往桐山大学校长李东阳家中,为他女儿辅导高中课程。
这份“兼职”,她做得极为认真——不只是因为对方是桐山大学的校长,更因为:李东阳曾是被废彪挟持启动Ω核心系统的“主机解码者”,而他现在——正以官方名义在参与所谓“绿色能源开发”。
而项目地点,正是——五矿旧址。
这位一向严谨的学者,对乔伊极为欣赏。某天下课后,两人边走边聊,乔伊开门见山地说:
“我想转专业,目标是量子信息方向。”
李东阳一愣:“可你是医学系状元生,未来光明。”
乔伊认真答道:“我对血液、创伤、甚至人的身体结构都没有兴趣,但我对波函数坍缩、干涉效应、主观观测有种……像本能一样的熟悉感。”
她说完这句话,李东阳明显沉默了。
他看了她一眼,没再劝阻。“你跟我做实验吧,先当助研。你想看的东西,在我这儿也许能摸到边。”
乔伊心里一动——这,是个关键突破点。
随着助研身份的加深,乔伊得以参与李东阳与“周老板”(即废彪化名)合作项目的外围工作。
名义上这是一个“清洁能源高密度转化设备”的研发计划,事实上……
项目核心区域不允许任何未签保密协议人员进入;
实验材料异常复杂,多为未知金属、超导管道和深埋式主控设备;
所有数据上传都不走国家科研数据库,而是直连一个“Ω4加密服务器”。
乔伊确认了自己的猜测:
Ω核心系统,极可能已经被搬入五矿深井,并被改装为某种“现实干预平台”。
而李东阳——并非心甘情愿,而是被废彪所“交换”。
乔伊在回宿舍的夜路上,脑中回荡的是李东阳说的一句话:
“如果我们把‘可能性’当成现实主因,那现实就会成为最脆弱的变量。”
她心里默默答:
“可我,就想用‘不可改变’的意志——去逆一切可能。”
乔伊坐在宿舍窗边,拉上窗帘,打开了手机幕,彩信是陈树发来的图表,旁边还有马星遥附送的解析注释。
三人重新理出整个命运轨迹的两次“巨震”:
他们的分析得出一个结论:
“这场横跨二十年的命运错误,并不全是命、不是天意,更不是系统的智能觉醒。”
“而是一个说明书错写的数字。”
就像是命运的序章,在第一页就出了错,可所有人还照着错的版本往下演,演着演着,每一个“努力”,都像是在离真相越来越远。
陈树拍着额头:
“426被写成624,哎……这不就是咱们程序里最忌讳的事吗?”
马星遥淡淡地接了一句:“但错写的不是哪个实习生,是那时候唯一能写这份说明书的人——墨镜男石尽。”
乔伊沉默许久,说:“他写错了,后来他想回去改,却再也动不了手。”
喜欢重回高考当状元
“我来了!铜职最靓仔报到!”
他站在报名点举起麦克风:“请问宿舍楼怎么走?”
志愿者一脸懵:“你不是来报到的吗?”
“对对对,我是来‘跨校生活’的!”
他就是这群人里最“不正经”但最“稳定”的那一个。
他没有状元的压力,没有哲学的苦闷,也没有科技的执着。
但他有一种天然的“我愿意留下,见证大家完成一切”的浪漫。
那天,桐山下了小雨,落了黄昏光,校园里吹过一阵初秋凉风。
他们在不同城市,不同寝室,不同的新生群里。
但他们都知道:“这一年,是从一个世界奔向另一个世界的起点。”
也许是大学,也许是回归,也许是改变。
但他们都不再惧怕选择,因为经历过Ω的他们,早已知道:
选择了,就不回头。
2003年10月9日·青华大学·医学院宿舍楼
开学已经半个多月了。
校园里的银杏叶开始泛黄,从理教楼到荷花湖的主路上,一地落叶铺成金黄地毯。图书馆外依旧人来人往,食堂里依然排满了人。
一切仿佛和她无关,又仿佛她早该出现在这里。
乔伊每天六点半起床,八点到主楼上课,下午六点结束课程后去自习室,晚上七点准时坐进图书馆三楼西南角,和一群素未谋面的学生默默“卷”到十点。
她表现得像一位标准的新生——认真、刻苦、按部就班。
但只有她知道,她根本不是在“融入”,而是在“观测”。
乔伊不是没被震撼。
第一次踏入校园大门,看到校训石上那句“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第一次走进医学馆,听导师讲解“基础医学发展史”;第一次在主教学楼的公告栏看到往届“全国基础研究课题”名录……
她真的感受到了这所学府的沉淀、厚重、底气。
可她始终心里有疙瘩。
她知道自己在“这里”,但她也知道自己不属于这里的这条轨道。
她的心属于另一个系统,另一个未完成的命题——Ω。
每周六上午九点,乔伊准时出现在桐山大学家属院门口,带着教辅资料,走进李东阳校长家,给他那位成绩平平、略带叛逆的高三女儿补课。
她从来没打听过她的名字,只叫她“李同学”。
她也不急着刺探李东阳的秘密,只是默默观察——
李东阳书房外有个保险柜;
家中常有陌生人来往,穿着偏科研制式;
李家后院小库房有一个蓝色的标记箱。
她知道,李东阳一定知道废彪在哪、在做什么、以及——Ω的核心部件是不是还在桐山。
她不急,她有时间,她要“由内而外”解构这场骗局。
乔伊住在医学院女生宿舍四楼409寝室,室友有三个——
来自杭州的苏婧,性格活泼,是校园广播站干事;
广州的张颖,爱打羽毛球,正在追《流星花园》;
来自哈尔滨的李晓雪,话少但专业很强。
她们不明白乔伊为什么那么安静、那么规律、不打闹、不熬夜、不追剧——甚至连《流星花园》都不看。
她们以为乔伊是“学霸型孤冷天才”。
但乔伊其实是——一个“没有完全降落”的人。
她总觉得,她是一个暂时落地的航天舱,而不是已经建立起根系的学生。
每晚十一点,乔伊打开随身收音机,调到本地频道,听那些怀旧老歌、听老百姓点歌。
有人点《爱如潮水》,有人点《一千个伤心的理由》。
她最喜欢的是那一晚,主持人放的——《青春纪念册》。
她靠在宿舍床头,小声唱:
“那些年我们一起追的梦想,
有笑有泪有疯有狂,
我们都还在继续飞翔。”
她合上眼,那些人、那些事、那些井下的风声、冰场的光芒、楼顶的夜谈——就都来了。
2003年10月初·青华大学·学生宿舍楼下。
乔伊坐在宿舍楼外的长椅上,一条条地划着课表,一门门地对着教授名单,理性地计划本学期的所有必修课内容和节奏。
可这一切,她不是在准备上课。
陈树在桐山邮电学院的宿舍里,正在焊接他自制的“树二号”设备接收模组。
手机响起,一条乔伊的信息弹出:【乔伊:现在我们不是修轨道,而是拔掉“造轨道的机器”。】
陈树一怔。
几秒后,屏幕再次闪动:【我决定退学复读。】
【我要重新高考,选量子物理。】
他愣了十秒,手里的焊枪掉在桌上,“咝”一声火星四溅。
他喃喃道:
“她疯了……不,是她终于清醒了。”
这一整年,她都在“修正轨道”——从高考状元线,到原轨道重构,试图重新对齐2021的自己。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可当她看清系统的“自动调轨”机制之后,她终于明白:“回不去不是问题,一直被‘别的人’决定去哪,才是最可怕的。”
她不想再纠结“回不回去2021”,她现在想要:
“解构Ω,拔掉这台‘定义命运’的机器。”
她要用一个物理学者的身份,进入系统的源头。
可医学——即便是青华的——并不能给她这条路。
于是她选择了最极端,也最纯粹的一种方式:
“重考。”
“这次,我自己选专业。自己定方向。”
“你确定吗?”
老师翻着她的档案,皱着眉:“你是我们学校最优秀的医学新生之一,青华不是你想来就来,想走就走的。”
乔伊看着他,坚定点头:“正因为我不该来,才必须走。”
“我需要从一个真正属于我的起点,再来一次。”
王昭(桐山大学):接到乔伊的电话时,她手里正拿着笔记本在写广播剧剧本。她怔了一下,然后笑了:“你总算不是那个‘想回去的女孩’了,而是那个‘想守住所有人归路的战士’。”
张芳(北津大学):短信只有六个字:“你是我命题。”
她放下电话,跑去哲学系图书馆,把“自由意志”相关论文又借了一摞。
马星遥(桐山大学):他盯着夜空中的星点,只说了一句:“我等你归位。”
然后他转身开始查阅“量子密钥干扰”的文献。
刘小利(职院):拍视频拍了一半,接到消息直接笑了:
“青春剧本回来了!好——姐,咱们这个故事得拍两季!”
乔磊:他没说话,但把那一箱刚刚替乔伊从老家带回来的医学课本,全送给了邻居家女儿,嘴里说:“她以后也许能救人。”
心里却默默加了一句:“而我妹妹,要去救世界。”
乔伊回来第一时间见的,是陈树。
她在他家的小厨房门口敲了两下门:“我不读了,青华。”
陈树正在调试“树二号增强模块”,那一瞬手一抖,烙铁差点烧断线。
他转头看着她,好一会儿,什么也没说。
然后坐下,低声问:“……你确定?”
她点点头:“系统还没死,废彪还在,我不甘心就这样。”
陈树没再问,而是重新把电路板放回桌上,静静地说:“你一个人干太累了。”
第二天,他也递交了退学申请。
——“理由:志愿填报失误。”
桐山邮电学院从此少了个技术鬼才,桐山二中多了个“复读高考研究生”。
乔伊悄悄联系王昭时,王昭正和马星遥在铜大食堂吃面。
听完乔伊的消息,王昭搁下筷子,脸上没一点惊讶,只是嘴角慢慢翘起来:
“你终于下定决心啦?”
马星遥擦了擦眼镜,轻声说:“我就知道你心里那条路,还没走完。”
“支持,百分之一百。”
王昭笑着打趣:“我们留校继续撒糖,你去复读升级版本,我们各有分工。”
张芳正在北津读书,听到乔伊的消息后,只发来一句话:“哲学告诉我:若你的存在不能由你自己决定,那就推翻那个系统。”
然后,又补了一句:“等你归位,我再重新定义‘第一名’。”
刘小利是最后一个知道消息的。
那天他正在录Vlog,听完后镜头前一顿,直接对镜头说:
“观众朋友们注意!历史又要重演啦!乔伊复读啦!!”
他立马拍着胸口:“那我也申请转回桐山!”
室友说:“你转回去干嘛?你成绩……”
小利撩起墨镜:“我不是去读书的,我是去——守住我青春阵地的。”
他们的“复读”,不是对现实的不满,不是被打击之后的逃避。
而是一次主动出击的重启。
一条轨道错了,不是等它修正,而是——重新上路。
就像陈树说的:“Ω系统是量子控制系统。”
“那我们就用主观叠加态,重新‘叠’出一条我们自己的轨。”
他们不再做被动变量,而是成为主动干预者。
秋风中,他们再次站在那片熟悉的操场上。
天是那么蓝,桂花飘着香,学生穿着校服奔跑着,桐山又像一年多前那样,热血而滚烫。
王昭拉起乔伊的手:“欢迎回来。”
马星遥淡淡一笑:“我们的故事,还没完。”
张芳远在北津视频连线:“你们好好干,等我回来比试!”
刘小利高举吉他:“嘿嘿,重开战场,青春不败!”
陈树把树一号背在肩上,重新启动设备:“一切准备就绪。”
乔伊的大学生活表面波澜不惊,白天上课,晚上做课题,周末却定期前往桐山大学校长李东阳家中,为他女儿辅导高中课程。
这份“兼职”,她做得极为认真——不只是因为对方是桐山大学的校长,更因为:李东阳曾是被废彪挟持启动Ω核心系统的“主机解码者”,而他现在——正以官方名义在参与所谓“绿色能源开发”。
而项目地点,正是——五矿旧址。
这位一向严谨的学者,对乔伊极为欣赏。某天下课后,两人边走边聊,乔伊开门见山地说:
“我想转专业,目标是量子信息方向。”
李东阳一愣:“可你是医学系状元生,未来光明。”
乔伊认真答道:“我对血液、创伤、甚至人的身体结构都没有兴趣,但我对波函数坍缩、干涉效应、主观观测有种……像本能一样的熟悉感。”
她说完这句话,李东阳明显沉默了。
他看了她一眼,没再劝阻。“你跟我做实验吧,先当助研。你想看的东西,在我这儿也许能摸到边。”
乔伊心里一动——这,是个关键突破点。
随着助研身份的加深,乔伊得以参与李东阳与“周老板”(即废彪化名)合作项目的外围工作。
名义上这是一个“清洁能源高密度转化设备”的研发计划,事实上……
项目核心区域不允许任何未签保密协议人员进入;
实验材料异常复杂,多为未知金属、超导管道和深埋式主控设备;
所有数据上传都不走国家科研数据库,而是直连一个“Ω4加密服务器”。
乔伊确认了自己的猜测:
Ω核心系统,极可能已经被搬入五矿深井,并被改装为某种“现实干预平台”。
而李东阳——并非心甘情愿,而是被废彪所“交换”。
乔伊在回宿舍的夜路上,脑中回荡的是李东阳说的一句话:
“如果我们把‘可能性’当成现实主因,那现实就会成为最脆弱的变量。”
她心里默默答:
“可我,就想用‘不可改变’的意志——去逆一切可能。”
乔伊坐在宿舍窗边,拉上窗帘,打开了手机幕,彩信是陈树发来的图表,旁边还有马星遥附送的解析注释。
三人重新理出整个命运轨迹的两次“巨震”:
他们的分析得出一个结论:
“这场横跨二十年的命运错误,并不全是命、不是天意,更不是系统的智能觉醒。”
“而是一个说明书错写的数字。”
就像是命运的序章,在第一页就出了错,可所有人还照着错的版本往下演,演着演着,每一个“努力”,都像是在离真相越来越远。
陈树拍着额头:
“426被写成624,哎……这不就是咱们程序里最忌讳的事吗?”
马星遥淡淡地接了一句:“但错写的不是哪个实习生,是那时候唯一能写这份说明书的人——墨镜男石尽。”
乔伊沉默许久,说:“他写错了,后来他想回去改,却再也动不了手。”
喜欢重回高考当状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