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书社的玻璃幕墙映照着初夏的阳光,爱旭站在经济类书架前,手指轻轻划过一排排书脊。三个月了,自从上次在这家书店的咖啡馆遇见吴苿莉后,他养成了每周来这里两次的习惯,却再也没能遇见那个让他对资本产生全新认识的女子。
“先生,您要找的《剩余价值理论》到了。“书店店员小声提醒道,递给他一本崭新的书籍。
爱旭道谢接过,翻开扉页。长江商学院的课程已经结束,他以全班前三的成绩拿到了毕业证书,同学们在毕业晚宴上推杯换盏时,他却发现自己无法像从前那样沉浸在金融精英的优越感中。那些并购案例、财务模型突然变得索然无味,取而代之的是对资本本质的困惑。
“资本不是物,而是一种社会关系。“吴苿莉的声音仿佛还在耳边回响。
爱旭走向他常坐的阅读区,路过哲学类书架时,一个熟悉的背影让他的心脏猛地一跳——柔顺的黑发挽成一个简单的发髻,深蓝色衬衫,修长的手指正从书架上取下一本黑格尔的《精神现象学》。
“MOLLY?“爱旭的声音有些发颤。
女子转过身来,果然是吴苿莉。她的眼睛在看到爱旭时闪过一丝讶异,随即露出浅笑:“爱旭,真巧。“
“不巧,“爱旭脱口而出,随即意识到自己的失态,“我是说...我经常来这里,希望能再遇见您。上次的谈话让我受益匪浅。“
吴苿莉将书抱在胸前,目光在爱旭手中的《剩余价值理论》上停留片刻:“看来您真的去研读了。“
“我感觉只是皮毛,“爱旭感到耳根发热,“很多地方看不懂。听君一席话,胜读十年书...“
“咖啡馆?“吴苿莉微微歪头,“半小时后?我需要先看完这一章。“
爱旭点头如捣蒜,看着吴苿莉拿着书走向阅读区,才意识到自己手心已经沁出汗来。他深吸一口气,找了个位置坐下,却发现自己根本无法集中注意力阅读。窗外的梧桐树影婆娑,阳光透过树叶在书页上投下斑驳的光影。
三十分钟后,爱旭提前来到咖啡馆,选了个靠窗的安静位置。他点了一杯美式和一杯拿铁——他记得上次吴苿莉喝的是拿铁。
“记得我的口味?“吴苿莉的声音从身后传来。她今天戴了一副金丝边眼镜,衬得她的眼神更加深邃。
爱旭起身为她拉开椅子:“只是猜测。“
吴苿莉坐下,将《精神现象学》放在桌上,接过拿铁轻啜一口:“所以,这三个月有什么新的见解?“
“我...“爱旭整理了一下思绪,“我读了您提到的《资本论》部分章节,还有一些二手文献。但越读越困惑——如果资本确实如马克思所说是一种社会关系,那么现代金融体系岂不是将这种关系推向了极端异化的状态?“
吴苿莉的眼中闪过一丝赞许:“很好的问题。您能具体说说什么是'异化'吗?“
爱旭回忆着读过的内容:“就是...人创造的资本反过来支配了人本身?比如金融衍生品的复杂程度已经超出了普通人的理解范围,却决定着全球经济的走向和普通人的生活。“
“接近了,“吴苿莉的手指轻轻敲击着咖啡杯,“但更准确地说,异化是指人的劳动产品、劳动活动、类本质以及人与人之间的关系,都变成了独立于人之外、支配人的异己力量。“
爱旭皱起眉头:“这听起来很抽象。“
“让我们从历史角度看,“吴苿莉从包里拿出一个笔记本,翻开一页画着时间轴的图表,“最初的商品交换是简单的物物交换,比如一头羊换两把斧头。这时交换价值和使用价值还是统一的。“
爱旭点点头,商学院的第一课就是讲这个。
“随着交换发展,出现了一般等价物——货币,“吴苿莉的指尖沿着时间轴移动,“这时,商品的价值获得了独立形式,可以与任何商品交换。这是第一个异化环节——劳动产品获得了独立于劳动者的存在形式。“
阳光透过玻璃窗洒在笔记本上,爱旭注视着那些纤细却有力的手指描绘着资本的历史轨迹,恍惚间仿佛看到了几个世纪的经济演变在眼前展开。
“接下来呢?“他不由自主地前倾身体。
“资本主义将这一过程推向极致,“吴苿莉的声音低沉而清晰,“货币转化为资本,资本通过雇佣劳动实现自我增殖。工人出卖劳动力获得工资,资本家组织生产获得利润。表面看是公平交易,实际上掩盖了剩余价值的剥削本质。“
爱旭想起自己参与设计的那些金融产品,那些层层包装的债务抵押债券:“所以现代金融...“
“是现代资本异化的最高形式,“吴苿莉接过话头,“当资本脱离实体生产,在纯粹的符号交换中自我增殖时,异化就完成了它的辩证法——人创造的资本关系成为了凌驾于人类社会之上的绝对力量。“
咖啡馆的嘈杂声仿佛远去,爱旭感到一阵眩晕。知识的储备一下子接受不了这么多,还需要再细细揣摩。
“那么...我们就是这量化机制的帮凶?“爱旭的声音有些干涩。
吴苿莉没有立即回答,她摘下眼镜,揉了揉鼻梁:“问题不在于道德谴责,而在于量化机制。资本逻辑有其历史必然性,也有其内在矛盾。存在即合理,堵却不如疏。“
“您上次也提到金融危机,“爱旭回忆道,“我当时没理解您的意思。“
“资本必须不断增殖,否则就会'死亡',“吴苿莉解释道,“但这种增殖遇到两个根本限制——劳动者的消费能力有限,而技术进步又不断提高生产率,导致利润率下降趋势。金融创新就是试图突破这些限制的尝试,但只是将矛盾推延和放大。“
爱旭突然明白了那些复杂金融衍生品的本质——它们不是简单的“金融工具“,而是资本试图突破自身限制的疯狂尝试。他参与设计的那些产品,不过是这场宏大戏剧中的一个小场景。
“这太复杂了...“爱旭找不到合适的词。
“令人沮丧?“吴苿莉微微一笑,“但认识真相总比活在幻觉中好。“
“问题是,“爱旭放下咖啡杯,“知道了这些,我该怎么面对我的工作?继续当这个系统的齿轮吗?“
吴苿莉的目光变得柔和:“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答案。有人选择退出,有人选择从内部改变,有人选择在系统外创造替代空间。重要的是清醒的选择,而非盲目的服从。“
爱旭想起商学院同学苏梦曾经说过类似的话。苏梦是班上少数几个关心企业社会责任的学员,他们经常为此争论。毕业前夕,苏梦还半开玩笑地说要成立一家“有良知的投资公司“。
“我有些同学在尝试'负责任的投资',“爱旭说,“但那看起来像是...“
“像是给癌症病人贴创可贴?“吴苿莉犀利地指出,“除非触及资本的根本运行逻辑,否则任何'伦理投资'都难以改变系统的整体方向。“
爱旭苦笑:“您真会打击人,我很有一种失败感。“
“我只是陈述事实,“吴苿莉的表情缓和下来,“但人类历史上从不缺乏出人意料的转折。谁知道呢,也许你们这代人能找到新的出路。“
两人陷入短暂的沉默。爱旭注视着吴苿莉的侧脸,阳光在她的睫毛上投下细小的阴影。他突然意识到,除了资本的讨论,他对这个女人的个人生活一无所知。
“先生,您要找的《剩余价值理论》到了。“书店店员小声提醒道,递给他一本崭新的书籍。
爱旭道谢接过,翻开扉页。长江商学院的课程已经结束,他以全班前三的成绩拿到了毕业证书,同学们在毕业晚宴上推杯换盏时,他却发现自己无法像从前那样沉浸在金融精英的优越感中。那些并购案例、财务模型突然变得索然无味,取而代之的是对资本本质的困惑。
“资本不是物,而是一种社会关系。“吴苿莉的声音仿佛还在耳边回响。
爱旭走向他常坐的阅读区,路过哲学类书架时,一个熟悉的背影让他的心脏猛地一跳——柔顺的黑发挽成一个简单的发髻,深蓝色衬衫,修长的手指正从书架上取下一本黑格尔的《精神现象学》。
“MOLLY?“爱旭的声音有些发颤。
女子转过身来,果然是吴苿莉。她的眼睛在看到爱旭时闪过一丝讶异,随即露出浅笑:“爱旭,真巧。“
“不巧,“爱旭脱口而出,随即意识到自己的失态,“我是说...我经常来这里,希望能再遇见您。上次的谈话让我受益匪浅。“
吴苿莉将书抱在胸前,目光在爱旭手中的《剩余价值理论》上停留片刻:“看来您真的去研读了。“
“我感觉只是皮毛,“爱旭感到耳根发热,“很多地方看不懂。听君一席话,胜读十年书...“
“咖啡馆?“吴苿莉微微歪头,“半小时后?我需要先看完这一章。“
爱旭点头如捣蒜,看着吴苿莉拿着书走向阅读区,才意识到自己手心已经沁出汗来。他深吸一口气,找了个位置坐下,却发现自己根本无法集中注意力阅读。窗外的梧桐树影婆娑,阳光透过树叶在书页上投下斑驳的光影。
三十分钟后,爱旭提前来到咖啡馆,选了个靠窗的安静位置。他点了一杯美式和一杯拿铁——他记得上次吴苿莉喝的是拿铁。
“记得我的口味?“吴苿莉的声音从身后传来。她今天戴了一副金丝边眼镜,衬得她的眼神更加深邃。
爱旭起身为她拉开椅子:“只是猜测。“
吴苿莉坐下,将《精神现象学》放在桌上,接过拿铁轻啜一口:“所以,这三个月有什么新的见解?“
“我...“爱旭整理了一下思绪,“我读了您提到的《资本论》部分章节,还有一些二手文献。但越读越困惑——如果资本确实如马克思所说是一种社会关系,那么现代金融体系岂不是将这种关系推向了极端异化的状态?“
吴苿莉的眼中闪过一丝赞许:“很好的问题。您能具体说说什么是'异化'吗?“
爱旭回忆着读过的内容:“就是...人创造的资本反过来支配了人本身?比如金融衍生品的复杂程度已经超出了普通人的理解范围,却决定着全球经济的走向和普通人的生活。“
“接近了,“吴苿莉的手指轻轻敲击着咖啡杯,“但更准确地说,异化是指人的劳动产品、劳动活动、类本质以及人与人之间的关系,都变成了独立于人之外、支配人的异己力量。“
爱旭皱起眉头:“这听起来很抽象。“
“让我们从历史角度看,“吴苿莉从包里拿出一个笔记本,翻开一页画着时间轴的图表,“最初的商品交换是简单的物物交换,比如一头羊换两把斧头。这时交换价值和使用价值还是统一的。“
爱旭点点头,商学院的第一课就是讲这个。
“随着交换发展,出现了一般等价物——货币,“吴苿莉的指尖沿着时间轴移动,“这时,商品的价值获得了独立形式,可以与任何商品交换。这是第一个异化环节——劳动产品获得了独立于劳动者的存在形式。“
阳光透过玻璃窗洒在笔记本上,爱旭注视着那些纤细却有力的手指描绘着资本的历史轨迹,恍惚间仿佛看到了几个世纪的经济演变在眼前展开。
“接下来呢?“他不由自主地前倾身体。
“资本主义将这一过程推向极致,“吴苿莉的声音低沉而清晰,“货币转化为资本,资本通过雇佣劳动实现自我增殖。工人出卖劳动力获得工资,资本家组织生产获得利润。表面看是公平交易,实际上掩盖了剩余价值的剥削本质。“
爱旭想起自己参与设计的那些金融产品,那些层层包装的债务抵押债券:“所以现代金融...“
“是现代资本异化的最高形式,“吴苿莉接过话头,“当资本脱离实体生产,在纯粹的符号交换中自我增殖时,异化就完成了它的辩证法——人创造的资本关系成为了凌驾于人类社会之上的绝对力量。“
咖啡馆的嘈杂声仿佛远去,爱旭感到一阵眩晕。知识的储备一下子接受不了这么多,还需要再细细揣摩。
“那么...我们就是这量化机制的帮凶?“爱旭的声音有些干涩。
吴苿莉没有立即回答,她摘下眼镜,揉了揉鼻梁:“问题不在于道德谴责,而在于量化机制。资本逻辑有其历史必然性,也有其内在矛盾。存在即合理,堵却不如疏。“
“您上次也提到金融危机,“爱旭回忆道,“我当时没理解您的意思。“
“资本必须不断增殖,否则就会'死亡',“吴苿莉解释道,“但这种增殖遇到两个根本限制——劳动者的消费能力有限,而技术进步又不断提高生产率,导致利润率下降趋势。金融创新就是试图突破这些限制的尝试,但只是将矛盾推延和放大。“
爱旭突然明白了那些复杂金融衍生品的本质——它们不是简单的“金融工具“,而是资本试图突破自身限制的疯狂尝试。他参与设计的那些产品,不过是这场宏大戏剧中的一个小场景。
“这太复杂了...“爱旭找不到合适的词。
“令人沮丧?“吴苿莉微微一笑,“但认识真相总比活在幻觉中好。“
“问题是,“爱旭放下咖啡杯,“知道了这些,我该怎么面对我的工作?继续当这个系统的齿轮吗?“
吴苿莉的目光变得柔和:“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答案。有人选择退出,有人选择从内部改变,有人选择在系统外创造替代空间。重要的是清醒的选择,而非盲目的服从。“
爱旭想起商学院同学苏梦曾经说过类似的话。苏梦是班上少数几个关心企业社会责任的学员,他们经常为此争论。毕业前夕,苏梦还半开玩笑地说要成立一家“有良知的投资公司“。
“我有些同学在尝试'负责任的投资',“爱旭说,“但那看起来像是...“
“像是给癌症病人贴创可贴?“吴苿莉犀利地指出,“除非触及资本的根本运行逻辑,否则任何'伦理投资'都难以改变系统的整体方向。“
爱旭苦笑:“您真会打击人,我很有一种失败感。“
“我只是陈述事实,“吴苿莉的表情缓和下来,“但人类历史上从不缺乏出人意料的转折。谁知道呢,也许你们这代人能找到新的出路。“
两人陷入短暂的沉默。爱旭注视着吴苿莉的侧脸,阳光在她的睫毛上投下细小的阴影。他突然意识到,除了资本的讨论,他对这个女人的个人生活一无所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