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26章 玄心归野,地火复明-《纨绔六皇子,从八岁开始布局天下》

  ——

  晨光微白。

  北境原野,风过万里,雪已消融。

  残冬初解,草色未青,泥土却已泛出湿润的呼吸。那是地火回温的迹象。

  自宁凡归于宁寿宫后三月,玄心灯的光便从京畿一路蔓延。先是宫中百灯常明,后至坊间巷陌,百姓自行仿制,用玄石碎屑为核,取地脉之息导气而燃。

  无火,缺照。

  光影摇曳在农舍的窗纸上,也映在驿道边的老槐树下。

  孩童围灯而读,老人倚灯而织。

  这光,不再属于皇城,不再属于士族,而属于每一个呼吸着泥土气息的普通人。

  ——

  稷阳西郊的农田里,李子清亲自带着数名弟子勘察地脉。

  泥水沾裳,他却笑意满面。

  “此处地气柔和,可立光窑。”

  弟子疑惑:“先生,‘光窑’是何意?”

  李子清抚须答道:“昔日炼火,今朝炼光。以窑为心,以气为脉。地中自有息,取之则明,顺之则安。”

  说罢,他俯身,用竹杆插入泥中。

  片刻后,地面微颤,一缕浅蓝之光从土下渗出,蜿蜒如丝。

  众人惊呼。

  李子清神色平静:“此乃地火之返。宁凡陛下虽去,然其志已化于地心。”

  风吹过原野,带起一阵细尘。

  那道蓝光沿田垄蔓延,逐渐交织成一条若隐若现的脉络,延伸向远方的山岭。

  ——

  与此同时,北海岸。

  段震立于悬崖之巅,望着远方的苍波。

  他早脱甲,衣着布衫,鬓角更白。

  身后,一队年轻的工匠正在搭建巨大的“光塔”。塔以青铜为骨,玄石为心,顶端镶嵌着一颗似星的光核。

  “将塔对准北极。”段震吩咐道。

  工匠应声。

  日落之际,塔中亮光骤燃,直冲云霄。

  那一刻,整片海面被映得通明。

  船只在光中浮现,海鸟惊飞,浪花仿佛镀上金边。

  一名少年惊叹道:“将军,这光可照海千里!”

  段震微微一笑,目光温柔:“非我之光,乃天下之光。”

  他转身离去,步伐坚定。

  身后,海塔长明。

  ——

  京城。

  宁昭登于朝堂之上。

  玄衣、简冠,面色沉静。

  朝堂旧臣多已退去,新官新制皆以“承心”为首。

  他缓缓开口:“《火纪》之终,乃光纪之始。诸卿可知,火与光何异?”

  众臣沉默。

  宁昭目光微敛,语声低缓而清:“火,燃于烈;光,存于恒。火可毁物,光可渡心。”

  他起身,缓步至丹墀前,伸手指向窗外万家灯火。

  “那是我父留下的国。”

  “自今而后,玄朝不以征伐为治,而以照明为德。凡百业,以光为纪。”

  殿中静寂无声。

  片刻后,群臣齐声叩首:“遵诏!”

  ——

  夜深。

  宁昭退朝,独行于长街。

  街灯如星,风雪皆息。

  他走过旧日的玄锋府,看见孩童们正围灯而舞,笑声清脆。

  有老者在门边点灯,抬头对他说:“殿下——不,陛下。如今的光,比火暖。”

  宁昭停步,微笑:“那便好。”

  他低头,看见脚下的青石缝里,竟有细细蓝光沿地流动,仿佛地心在呼吸。

  ——

  三日后,苏若雪自南疆归朝。

  她入宫觐见,带回《地脉全图》。

  “陛下,南境之脉已连。青原、赤岭、黑泽三地皆现光息。百姓自制‘光渠’,以引地火,夜耕不息。”

  宁昭展开地图,指尖轻抚那条纵贯山河的光纹。

  “此乃父皇所言‘地心连人心’之象。”

  苏若雪静立片刻,忽问:“陛下,可曾想过,将光归于野?”

  宁昭抬头。

  “宫廷之灯,可照万户;然若不入田野,终成虚明。”

  宁昭沉思良久,缓缓道:“你说得对。”

  他起身,命人召诸郡守,颁下《光田令》。

  ——

  《光田令》曰:

  “凡田一顷,可立光窑一;凡民五家,可共灯一。不得专制,不得禁引。地光为公,不属官府。”

  此令一出,举国皆动。

  短短半年,玄心灯与地火网织遍九州。

  自北原至南泽,自山川至海隅。

  夜不再黑。

  而最先点亮的那盏灯,仍在宁寿宫中,照着那一卷《太和志》。

  ——

  翌年春。

  宁昭亲往北土,巡视“光田”。

  那日晨雾初散,山谷间万灯闪烁,光影交织如银浪。

  他策马而立,忽听孩童歌声随风传来——

  “火在地中眠,光在人心燃。谁燃谁明,谁息谁安。”

  宁昭怔了怔,转头望向东方的天光,缓缓笑了。

  “这世上,终有人懂了他。”

  ——

  夜幕降临,群星在天。

  地上之光,与天上之星,遥遥相映。

  有人说,那是玄朝新纪元的开始。

  而宁昭却知道,那只是火的另一种形态。

  ——

  入夜深处,地火之息越发明显。

  北原山脚,隐有轰鸣之声。

  人们奔走相告:“地火复明!”

  光从地裂中迸出,沿山壁流淌,化作千丝万缕的银线,照亮夜空。

  那光不是烈焰,而是柔和如水。

  它没有灼热,只有一种深沉的、永恒的温度。

  宁昭立于山巅,风拂衣袍,神情平静。

  他喃喃道:“父皇,你看——火未熄。”

  风声如应,山间回荡着若有若无的回响。

  ——

  远处的天烬台上,积雪彻底融化。

  石碑之下,忽有一点星光渗出,宛若呼吸。

  那光不耀眼,却极为纯粹。

  有人说,那是宁凡的心灯,回归了地脉。

  从此以后,玄朝再无“火纪”,世人只称——

  “光纪元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