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19章 文坛起清风,舆情正本源-《纨绔六皇子,从八岁开始布局天下》

  ——

  白露之后,秋深数日。

  玄朝新京的晨雾极厚,连太常街那座新建的“文道公署”,都被灰白的氤氲吞没了一半。

  街上人声渐起,书生、抄吏、木刻匠人、油纸伞贩混在一处,低声议论着同一件事——“新书”。

  那本由太初书院弟子苏若雪亲编的《火人录》。

  书名不显,却如火走风。

  有人在茶肆里朗诵,有人在庙口抄写,有人在夜里点灯看得泪落满襟。

  ——

  “火在人心,非在庙堂。”

  “人若无火,则世无明。”

  短短两行诗,被百姓刻在木牌上,悬于门楣之上,与香火并列。

  连远郊农夫也能背诵数句,说是“太上皇传下的人语”。

  ——

  然而,这火也烧疼了某些人。

  朝中旧儒、前律官、与旧籍大宗纷纷上疏,言“民心渐失纲纪,书中多引异论”。

  “此书扰纲,惑众,乱礼。”

  “应当焚录停刊,以正名教。”

  金銮殿外,御史台门前,一夜之间堆满奏折。

  新皇(太子)凝视那些文字良久,未语。

  他看向窗外,秋风卷叶,几片红枫飘落案前。

  他叹息一声。

  “人火初燃,便有人欲覆。”

  “可惜,他们看见的是烟,而非光。”

  他取笔,落下一道朱批——

  “文道之争,听其辩,不可封。”

  ——

  消息传出,天下震动。

  文坛之战,自此爆发。

  ——

  太初书院。

  苏若雪立于讲堂之上,风卷起她的青衫衣角。

  堂下数十学子,手执竹简,目光灼灼。

  “文者,载道。”

  “然此道,非祖训之道,而是人世之道。”

  她语声清冷,字字如敲玉石。

  “礼法者,教人顺天。”

  “而火书者,教人问天。”

  “顺者,安;问者,生。”

  “宁凡陛下之志,在生,不在安。”

  “是故——此书,不当焚。”

  众学子齐声应:“不当焚!”

  那一声呼喝,如雷霆震堂。

  ——

  同日,文坛另一端。

  国子监的旧儒门人,在太常街设立“礼案坛”,誓言要以“经义”辩“火录”。

  主辩者名阙允之,昔为太史监官,以古文治世,自矜不败。

  他立于高坛之上,捧卷高呼:

  “《火人录》,名以火,实毁火。”

  “火可明世,亦可焚世!”

  “此书以人代天,是叛也!”

  台下诸儒齐呼:“是叛!”

  书院门外,百姓围观,热闹如市。

  风卷檐铃,天幕沉沉。

  一场“火与礼”的对决,即将开始。

  ——

  夜色将至,秋雨如丝。

  苏若雪独自一人立于书院前的石阶,望着那座“礼案坛”亮起的灯火。

  她手中捧着尘妤旧卷,封皮已旧。

  那卷上写着:

  “若火为恶,当以人心驯之;若人失心,当以火照之。”

  她指尖摩挲那些字,轻声道:

  “尘妤,若是你,也会如此辩么?”

  风过,灯火微颤,似有回声。

  她抬起头,目光如火。

  ——

  翌日清晨,太初书院与国子监会辩之日。

  论坛设在稷阳广场,四方人潮涌动。

  台前两座案,一左一右。

  苏若雪青衣简髻,立于左侧;阙允之白袍长带,立于右。

  中央设一铜炉,象征“火”。

  此炉乃昔年宁凡所铸,上刻铭言——

  “火者,天下公器也。”

  ——

  第一问。

  阙允之举卷高声:“何为天命?”

  苏若雪道:“天命在人。”

  “人心若失,则天命已陨。”

  阙允之冷笑:“此言异端!古圣以天定人,尔等以人逆天!”

  苏若雪沉声:“天若能定人,何来千古流血?若天命真存,何须帝王?”

  “火者,天之遗,非天之私。”

  台下轰然。

  阙允之面色一滞,却仍强撑:“此言惑世!”

  苏若雪忽缓缓举起尘妤旧卷。

  “昔有女姒尘妤,以血为火,救天下于灾。她问天无应,便以己应。”

  “问天无应之时,人应自燃。”

  她一字一顿,声如铁钟。

  “此,便是火道。”

  ——

  台下群情激荡。

  百姓呼:“火在人!”

  “火在人!”

  声音震天。

  阙允之脸色发白,怒斥:“民心可惑,礼不可乱!”

  苏若雪抬眼,目光平静:“若礼束心,则礼当改;若火烧心,则火当驯。”

  “礼不绝,火不灭。二者相生,不相夺。”

  阙允之哑口无言。

  台上台下,寂然无声。

  唯有铜炉中的火,越燃越高,映得她的眼如星。

  ——

  一阵风起。

  铜炉的火光突然伸展,如有灵性,蔓延至坛前的经卷之上。

  那经卷并未燃,却微微亮起金光。

  人群惊呼。

  一位老儒喃喃:“天火应辩……”

  苏若雪抬首,神情肃然。

  她缓缓叩首于火前。

  “今日之辩,无胜负。”

  “唯愿人火并存,文道不息。”

  ——

  那夜,整个稷阳的天,都被一片金红色的光辉映亮。

  火未焚经,而经反映火。

  礼不灭火,火不噬礼。

  从此,“火道”与“礼道”共列文统。

  玄朝新纪,终于确立。

  ——

  几日后,太初书院门前挂起新的匾额。

  “文火不息。”

  笔迹沉稳,传言为太上皇亲书。

  百姓闻之,纷纷来拜。

  孩童点灯,学子焚香。

  那一盏盏灯,如同小小的火种,沿街流淌,融入人海。

  人火合流,文道自明。

  ——

  京城夜深,秋风带着稻香掠过御苑。

  宁凡独坐窗前,听侍读诵《火人录》。

  他轻声一笑,眼中映出那盏小火。

  “礼火并生,民心可安。”

  他放下书卷,缓缓阖目。

  “此世可托。”

  窗外星光似雪,万家灯火如潮。

  火在人间,文在心间。

  文明的脉,终于从王权的掌心,回到了人世的胸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