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26章 悲情人物-《三塑强汉》

  曹操及曹氏一族唯一的希望便寄托于江南有“仙人弟子”,待孙策夺取天下后,曹氏一族也算有了从龙之功。

  历史上雄才大略的曹操,多谋善断的程昱,才华横溢的许攸,如今盘踞江东数年,竟然陷入如此境地,也是让人唏嘘。

  真实历史上的曹操,综合能力并不算很强。

  也有人说,东汉末年到三国时期,除司马懿外,就没有一个如刘邦、张良、萧何、韩信、刘秀等真正的雄才大略之人。

  诸葛亮以益州一隅之地,想强行撼动千万以上人口的曹魏,不仅是个悲情人物,还被司马懿评为“亮志大而不见机,多谋而少决,好兵而无权(权变的意思,不是指权力)”。

  诸葛亮都是悲情人物,那曹操呢?

  想想看,在曹操之前,刘邦、刘秀,都是没用多少年便一统天下。

  可曹操为父报仇,屠戮徐州,从而导致他再伐徐州时,张邈连同吕布抄了他的老窝兖州,逼得他差点跑去冀州投靠袁绍;

  张绣降了他,他还要睡张绣的婶婶,结果又把张绣逼反了,还搭进去自己的长子曹昂,以及忠诚护卫典韦;

  接任刘表荆州牧的刘琮,已然率荆州所有世家大族投降了他,结果他却中了周瑜的反间计,贸然杀害蔡瑁、张允二人,使得荆州本土世家大族及军队,从此与他离心离德……

  曹操统治北方,有多少名士死于他的暴戾?竟然连华佗都没有放过。

  终其一生,也只是混了个”三国鼎立、曹魏最强“的结果,最后还留下个司马懿,等于变相帮司马氏打下了“取曹魏而代之”的基础。

  曹操的歌赋作得确实不错,但在笔者看来,他和刘备、诸葛亮一样,也是个悲情人物,而且是”五胡乱华“的间接促成者。

  说他雄才大略,还真是有点夸他了。

  蔡成入京后,他本来可以利用在青州任济南相时与蔡成之间的交情,入朝堂混个不错的职位。

  谁知道他看到诸侯纷纷起兵,天下已乱时,也动起了心思,想割据一方,以观天下动态。

  当陈温将扬州让于他时,也不知他是怎么想的,竟然一口答应了下来,还真举族、率兵割据了江东。

  难道他真不知道蔡成和护民军的厉害?还是鬼迷心窍了?

  反正按曹嵩的说法,他是鬼迷心窍了。

  难怪许邵评价他:治世之能臣,乱世之奸雄。

  史册上的曹操,在荀彧的辅佐下,倒是把大汉北方治理的不错,说他为“治世能臣”也不为过。

  如今,他也只能做“奸雄”了。

  他低估了蔡成,高估了自己。

  他无论如何都想不到,蔡成入京后,不出三月,便已剿灭了徐州十数万联军。

  之后又只用了两个月,平汝南、灭袁术,大汉北方九州已尽入蔡成之手。

  他更想不到,蔡成根本不想当皇帝,推出“君主立宪制”以明其志。

  只要蔡成不想当皇帝,全力扶持大汉,蔡成就站在了道德的制高点上,其他想割据之人,都只能沦为“叛贼”。

  这才是他虽据江东,却几乎混不下去的根本原因。

  不管曹操怎么想,反正最后他不仅答应了江南孙策提出的要求,还不得不全力配合。

  两个谋士程昱与许攸,都埋着头,再无往日之意气风发。

  刚刚入秋,他的军情通报,便已送至庐江郡征东军团的手上。

  他在通报中,由于只说孙策胁迫于他,他会为大汉朝廷守住江东四郡,结果让征东军团的黄水和王勉,以及在九江的张昭疑窦丛生。

  于是,张昭便给黄水、王勉出了个主意:要求曹操让扬州水师渡江停靠东岸,以待护民军接收。

  谁知曹操回信说,扬州水师被江南水师封堵在彭蠡泽中,正在对峙,无法离开彭蠡泽。

  而七万复汉军正在柴桑、南昌、秣陵等处厉兵秣马,以备江南来犯。

  这下好了。

  你要归顺朝廷,总得先让麾下的兵马渡江来降吧?

  如果先期没看到你麾下十万兵马缴械投降,护民军又没有战船,敢过江吗?

  张昭专门跑了一趟庐江与黄水、王勉会商,一致认为曹操是诈降。

  于是,他们也就没把这事儿报给内阁和兵部。

  不确定的事情,报给内阁和兵部,混淆视听,总归是不好。

  谁知道,秋收之后,曹操再次来信,说是江南振汉军已经在攻打柴桑了。

  还说复汉军正在柴桑拼死抵抗。

  如果护民军能渡江来援,他会献江东四郡以谢自己割据江东之罪。

  这下子好像是真的了。

  于是,王勉马上派出斥候,乘快船偷渡,去柴桑看看是不是有这回事。

  结果,等斥候抵达柴桑时,柴桑城头已经升起“振汉军”的旗帜。

  而且百姓们都说,江南大军沿彭蠡泽南下,去围攻南昌县了。

  而斥候摸到南昌县城下,确实发现振汉军正在围攻南昌。

  待斥候返回庐江,向黄水、王勉汇报,已是初冬。

  曹操的《归降信》,连同求援,比斥候返回还早。

  这下子张昭、黄水、王勉都相信,江南与江东确实已经翻脸,而且还开打了。

  于是,以六百里加急,将曹操的《归降信》急送去京都兵部。

  当然,还有张昭、黄水、王勉署名的信件。

  张昭的信中,不仅把发生在这几个月的前因后果都说了一遍,还说了自己的判断:

  曹操是真挡不住江南振汉军。

  如果护民军不渡江去救援,估计曹操连半年都坚持不到,江东四郡就尽归江南孙策了。

  当然,他们也说了,如果征东军团渡江救援,那沿江防线将处处是漏洞。

  这就是兵部各位大佬聚于蔡成帅府之时,何山接到的“六百里急报”。

  只是无论是谁都想不到,蔡成已经醒来,也看到了曹操的《归降信》。

  只不过此时的蔡成并没有把江东、江南当回事。

  桓佑是仙人弟子,我蔡成如何不是仙人弟子?

  哪怕是江南攻下了江东,蔡成都不在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