庙会的喧嚣与纵马的豪情渐渐在身后沉淀,归途的牛车吱呀吱呀地碾过山道,载着满车少女的欢声笑语与沉甸甸的收获,向着府城的方向缓缓行进。车厢内,莫愁小心地护着膝上一个粗布包裹,里面是她精心为家人挑选的庙会所得。颠簸的山路让身体疲惫,但一想到包裹里的物件,她的心便如同浸在温水中,暖洋洋的,嘴角不自觉地噙着笑意。
包裹打开一角,露出几件古朴可爱的桃木制品,散发着淡淡的、新伐木材特有的清香。
最让她满意的,是那一对小巧玲珑的桃木小锤。锤头被心灵手巧的匠人精心雕刻成饱满圆润的桃子形状,外面还细心地包裹了一层柔软的靛蓝棉布,摸上去温软厚实,触感极佳。锤柄则是打磨得光滑趁手的桃木原色,握在手中分量适中,挥动起来灵动自如。莫愁想象着娘亲小桂倚在榻上,爹爹莫珺坐在她身后,用这温软的小锤,力道适中地为娘亲敲打肩颈后背,驱散诊务繁忙带来的酸痛;或是娘亲拿着它,轻轻为爹爹捶打腰腿经络,缓解他静修久坐的僵直……那画面温馨而宁静,让她忍不住微笑。这小小的锤子,承载着她对爹娘康泰的殷殷祈愿。
给哥哥莫忧的,则是一把未上漆的桃木剑。剑身线条流畅,虽无京城名匠铺子里那些镶金嵌玉的宝剑华贵精致,却自有一股山野间带来的朴拙大气。剑柄处还带着些许天然的树皮纹理,更显古朴天然。莫愁轻轻抚过剑身,仿佛能感受到山间清风与桃木的坚韧。她知道哥哥虽已成年,稳重持家,但内心深处或许还藏着几分少年时的江湖侠气。这把带着山林气息的桃木剑,置于案头或悬挂壁上,既可作驱邪避秽的祥物,闲暇时握在手中把玩,嗅着那清冽的木香,或许也能勾起他一丝快意江湖的遐思?
送给祖母子璐的,是两样贴心的小物:一把宽齿的桃木梳和一支雕成如意云头状的桃木痒痒挠。梳子纹理清晰,梳背上浅浅刻着几道简洁流畅、象征福寿绵延的缠枝花纹,虽略显粗犷,却透着一种不加修饰的自然雅致。那痒痒挠更是实用,手柄圆润,云头状的挠头打磨得光滑,绝不会刮伤祖母娇嫩的肌肤。祖母一生操劳,银发如雪,这桃木梳每日为她梳理发髻,或许能带去一份山林草木的滋养;而那痒痒挠,则能随时缓解她老人家脊背的微痒,带来最实在的慰藉。
每一件礼物,都倾注了她对家人的观察与爱意。包裹虽小,情意却重。牛车的颠簸似乎也变得不那么难熬,莫愁怀抱着这包心意,仿佛怀抱着即将归家的温暖。
回到熟悉的女子医馆,喧嚣暂歇。莫愁小心地将带给家人的礼物收好,心中那份因见习经历而积郁的沉闷与沉重,似乎已被山野的清风、果林的芬芳、庙会的烟火以及同窗相伴的纯粹欢乐冲刷得淡了许多。她感到一种前所未有的轻松与澄澈。
一种强烈的冲动驱使着她。她翻找出自己珍爱的画具:一方端砚,几支大小不一的狼毫,还有一盒用天然矿石和植物精心研磨、分装在小瓷碟里的各色颜料。铺开质地细腻的熟宣纸,研开浓淡相宜的墨汁,提笔蘸墨,一股创作的激情在心间涌动。她要将这几日难忘的经历,用画笔定格下来!这不仅是为了记录,更像是一种心灵的梳理与疗愈,将那些鲜活的色彩与感动,从心田倾泻到纸端。
笔尖在宣纸上轻轻游走。她先是用淡雅的青绿和苍翠,晕染出阿兰家屋后那片郁郁葱葱的桃林。浓密的枝叶层层叠叠,仿佛能听到山风吹过的沙沙声。在枝叶掩映间,她用细腻的笔触点染出一个个粉白透红、饱满欲滴的水蜜桃,它们如同羞涩的精灵,躲在绿叶深处,散发着诱人的甜香。这桃林,承载着农人的汗水与收获的喜悦,也记录着她们大快朵颐的甜蜜时光。
接着,画面转向山下那喧腾的庙会。她换了一支稍粗的笔,蘸取赭石、藤黄和朱砂,以活泼跳跃的笔触勾勒出人山人海、摩肩接踵的热闹场景。摊贩林立的街道,飘扬的布幌,耍猴人周围攒动的人头,舞狮翻腾跳跃的瞬间……细节虽小,却充满了烟火气。而画面的中心,她留给了那匹神骏的枣红马!只见它前蹄高高扬起,鬃毛飞扬,仿佛要踏破云霄!马背上那个紧紧抓住鞍桥、裙裾翻飞的身影,正是她自己!惊愕中带着兴奋的眼神,被炭笔精准地捕捉。旁边是沉稳自信的驯马师和飞快作画的画师。这一瞬间的英姿飒爽,是这次旅程最意外也最闪亮的记忆宝石。
画面的角落,她也没有忘记那架带来清凉新奇体验的老式压水井。用淡墨勾出井身和压杆的轮廓,再以清透的靛蓝渲染出喷涌而出的、晶莹剔透的井水,仿佛能感受到那股沁人心脾的冰凉。旁边木盆里漂浮着几个粉嘟嘟的大桃,正被清凉的井水冲刷着绒毛……
不同的色彩在宣纸上晕染、交融、沉淀,如同她心中翻涌的记忆与情感。笔触或细腻或奔放,线条或流畅或顿挫,将山林的青翠、果实的甜美、市井的喧闹、纵马的豪情以及同窗相伴的欢笑,都一一具象化。看着眼前逐渐丰满、生动的画面,莫愁的嘴角弧度越来越大,眼神明亮如星。。。。。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等画好了,装裱起来,带回家去!” 她心中雀跃地想着,“给爹爹、娘亲、祖父祖母好好看看!告诉他们,这就是暖暖的同窗家,这就是暖暖和同窗们一起经历的快乐!让他们也看看那满山的桃林,尝尝那井水的清凉,感受那庙会的热闹,还有……女儿在马上那傻乎乎又神气的样子!” 想到家人围坐一起欣赏她画作的情景,那份期待与甜蜜,几乎要从心口溢出来。
她一边专注地勾勒着细节,一边任由思绪流淌。山野的清风仿佛还在耳边低语,阿兰爹关于“庄稼一枝花,全靠粪当家”的朴实真理,小翠家那带着生活重压却又充满希望的院落,还有那夜在艾草香中沉沉睡去的安宁……这些经历,如同涓涓细流,无声地冲刷着她见习中目睹死亡与无奈时淤积在胸中的块垒。娘亲小桂温柔而充满智慧的话语再次清晰地回响在耳边:“暖暖,人生之路,岂能时时顺风顺水?总有阴云蔽日,亦有阳光普照。如同四季轮转,晴雨交替。关键在于,要有一颗耐得住寂寞、守得住本心的坚韧。耐心等待,用心耕耘,总有云开雾散、明月朗照之时。这,便是每个人独一无二、需要亲自去跋涉、去体悟的人生啊!” 此刻,莫愁对这番话的体会,比任何时候都要深刻。是的,医者之路漫长而艰辛,有直面生死的沉重,亦有收获康复的喜悦,更有如这次山野之行般,在平凡生活中汲取力量与欢乐的珍贵间隙。这便是她正在经历、正在体悟的人生画卷。
绘画,本就是流淌在莫家血脉中的一种无声传承。从祖母子璐年轻时绘制的人体经络图谱、药草图鉴,到祖父莫离闲暇时挥毫泼墨的边塞雄关、铁马冰河;从爹爹莫珺静修时描绘的山川灵秀、草木有情的意境小品,到娘亲小桂笔下那些充满灵性的花鸟虫鱼、空间奇景;还有二姑莫琳记录乡村接生见闻的速写,大伯莫涵描绘商路风情的画卷……每个小家,都珍藏着厚厚的画册。画册里,记录着孩子们蹒跚学步的憨态、开蒙读书的认真、及笄加冠的庄重;更记录着每一次阖家团聚的温馨场景——除夕守岁的围炉夜话,中秋赏月的庭院欢聚,祖父母寿辰时的儿孙绕膝……一幅幅画面,凝固了时光,串联起家族绵长而温暖的记忆。
莫愁手中的画笔,仿佛也连接着这份厚重的家族情感。她想起临行前,爹爹莫珺在山居小院中对她说过的话:“暖暖,若心中郁结难舒,不妨放下书卷针囊,到那山林深处走走。去看看那巍巍青山如何沉默地承载风雨,去看看那参天古木如何在岁月中伸展枝桠。听听山涧流泉的清音,听听林间鸟雀的自由鸣唱。你会发现,那笼中金丝雀的婉转,再如何悦耳,也比不上山野间一声最朴素的鹧鸪啼鸣。因为那啼鸣里,有风的味道,有阳光的温度,更有……无拘无束、属于天地本身的广阔与自在!身处其中,方能体会何谓‘鸢飞戾天,鱼跃于渊’的自然之道。”
“如今女儿去过了,爹爹。”莫愁在心中默念,笔尖在画纸上留下一片生动的桃叶,“我才真正懂得了您话中的深意。那山林的呼吸,那鸟雀的欢歌,那农人的汗水,那市井的烟火……这一切,都让我感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开阔与自由。郁结于心?在那样的天地间,心只会像鸟儿一样,想要振翅高飞!” 这份豁然开朗的领悟,让她急于与爹爹分享。
虽然休沐时便能归家相见,但莫愁此刻却格外想念用笔墨倾诉的感觉。她小心地将未干的画作移到一旁,重新铺开一张素白的信笺。提笔蘸墨,略一沉吟,便在那洁净的纸面上落下第一个字:
“父亲大人膝下敬禀者:”
一行行清秀(虽然在她自己看来仍显稚拙)的字迹在纸上流淌开来。她详细描述了阿兰家桃林的壮观与甜美,讲述了压水井的新奇与清凉,描绘了庙会人潮的汹涌与热闹,当然,也少不了浓墨重彩地“汇报”了自己纵马人立的“英姿”以及获得画师速写的得意。她写山野如何涤荡了她的心胸,写农人的辛劳如何让她更懂珍惜,写同窗情谊的纯粹欢乐……字里行间,充满了雀跃与分享的渴望。
“纸短情长,伏惟珍重。” 信的末尾,她写下了这饱含深情的结语。看着满满几页信纸,莫愁仿佛已经看到爹爹莫珺坐在他那间充满书卷与草木清气的静室中,展开信笺时嘴角那抹熟悉的、带着宠溺的笑意。她甚至能清晰地“听”到爹爹那清朗中带着调侃的声音,对着身旁的娘亲小桂“抱怨”道:“桂儿,你瞧瞧,咱们暖暖这字啊……啧,还是这么‘不拘一格’,颇有几分狂草的神韵!这丫头,心思都飞山野里去了,这字也跟着撒欢儿跑!” 然后,爹爹一定会挑起他那好看的眉毛,故作一脸嫌弃,但眼底深处,却必定盛满了对女儿这份鲜活与率真的欣赏和疼爱。
想到爹爹那副“口是心非”的傲娇表情,想到娘亲在一旁掩嘴轻笑、温柔打趣的模样,莫愁再也忍不住,“噗嗤”一声笑了出来,清脆的笑声在安静的房间里回荡。她伏在案上,肩膀因为忍笑而轻轻耸动,仿佛爹娘那生动的神情就在眼前上演。这份隔空的、充满默契与温情的想象,比任何灵丹妙药都更能驱散心头的最后一丝阴霾。
她小心翼翼地将信笺折好,装入特制的信封,又拿起那幅尚带着墨香的画作,仔细端详。画中桃林的青翠,庙会的喧闹,骏马的雄姿,还有那清凉的井水……一切都如此鲜活。她仿佛已经看到,这幅画将被挂在莫家厅堂的显眼处,成为家人茶余饭后津津乐道的话题,成为连接她与家人、记录她青春足迹的又一份珍贵家族记忆。窗外的阳光透过窗棂,温柔地洒在画纸上,也洒在莫愁含笑的眉眼间,将这一刻的满足与期待,定格成心底永恒的和煦暖阳。
莫愁来到窗户边上,打了一个呼哨,就见一只鸽子飞过来,莫愁把信卷进竹筒中,然后小心地绑在鸽子的脚上。然后从窗边,一扔,小小的鸽子就展翅飞入了夜空。
不久后,莫珺的床边响起了嘟嘟嘟的声音,他打开窗户,见到一只白鸽,解开竹筒拿出了信,嘴角露出了笑容。。。。。
喜欢花妖小桂
包裹打开一角,露出几件古朴可爱的桃木制品,散发着淡淡的、新伐木材特有的清香。
最让她满意的,是那一对小巧玲珑的桃木小锤。锤头被心灵手巧的匠人精心雕刻成饱满圆润的桃子形状,外面还细心地包裹了一层柔软的靛蓝棉布,摸上去温软厚实,触感极佳。锤柄则是打磨得光滑趁手的桃木原色,握在手中分量适中,挥动起来灵动自如。莫愁想象着娘亲小桂倚在榻上,爹爹莫珺坐在她身后,用这温软的小锤,力道适中地为娘亲敲打肩颈后背,驱散诊务繁忙带来的酸痛;或是娘亲拿着它,轻轻为爹爹捶打腰腿经络,缓解他静修久坐的僵直……那画面温馨而宁静,让她忍不住微笑。这小小的锤子,承载着她对爹娘康泰的殷殷祈愿。
给哥哥莫忧的,则是一把未上漆的桃木剑。剑身线条流畅,虽无京城名匠铺子里那些镶金嵌玉的宝剑华贵精致,却自有一股山野间带来的朴拙大气。剑柄处还带着些许天然的树皮纹理,更显古朴天然。莫愁轻轻抚过剑身,仿佛能感受到山间清风与桃木的坚韧。她知道哥哥虽已成年,稳重持家,但内心深处或许还藏着几分少年时的江湖侠气。这把带着山林气息的桃木剑,置于案头或悬挂壁上,既可作驱邪避秽的祥物,闲暇时握在手中把玩,嗅着那清冽的木香,或许也能勾起他一丝快意江湖的遐思?
送给祖母子璐的,是两样贴心的小物:一把宽齿的桃木梳和一支雕成如意云头状的桃木痒痒挠。梳子纹理清晰,梳背上浅浅刻着几道简洁流畅、象征福寿绵延的缠枝花纹,虽略显粗犷,却透着一种不加修饰的自然雅致。那痒痒挠更是实用,手柄圆润,云头状的挠头打磨得光滑,绝不会刮伤祖母娇嫩的肌肤。祖母一生操劳,银发如雪,这桃木梳每日为她梳理发髻,或许能带去一份山林草木的滋养;而那痒痒挠,则能随时缓解她老人家脊背的微痒,带来最实在的慰藉。
每一件礼物,都倾注了她对家人的观察与爱意。包裹虽小,情意却重。牛车的颠簸似乎也变得不那么难熬,莫愁怀抱着这包心意,仿佛怀抱着即将归家的温暖。
回到熟悉的女子医馆,喧嚣暂歇。莫愁小心地将带给家人的礼物收好,心中那份因见习经历而积郁的沉闷与沉重,似乎已被山野的清风、果林的芬芳、庙会的烟火以及同窗相伴的纯粹欢乐冲刷得淡了许多。她感到一种前所未有的轻松与澄澈。
一种强烈的冲动驱使着她。她翻找出自己珍爱的画具:一方端砚,几支大小不一的狼毫,还有一盒用天然矿石和植物精心研磨、分装在小瓷碟里的各色颜料。铺开质地细腻的熟宣纸,研开浓淡相宜的墨汁,提笔蘸墨,一股创作的激情在心间涌动。她要将这几日难忘的经历,用画笔定格下来!这不仅是为了记录,更像是一种心灵的梳理与疗愈,将那些鲜活的色彩与感动,从心田倾泻到纸端。
笔尖在宣纸上轻轻游走。她先是用淡雅的青绿和苍翠,晕染出阿兰家屋后那片郁郁葱葱的桃林。浓密的枝叶层层叠叠,仿佛能听到山风吹过的沙沙声。在枝叶掩映间,她用细腻的笔触点染出一个个粉白透红、饱满欲滴的水蜜桃,它们如同羞涩的精灵,躲在绿叶深处,散发着诱人的甜香。这桃林,承载着农人的汗水与收获的喜悦,也记录着她们大快朵颐的甜蜜时光。
接着,画面转向山下那喧腾的庙会。她换了一支稍粗的笔,蘸取赭石、藤黄和朱砂,以活泼跳跃的笔触勾勒出人山人海、摩肩接踵的热闹场景。摊贩林立的街道,飘扬的布幌,耍猴人周围攒动的人头,舞狮翻腾跳跃的瞬间……细节虽小,却充满了烟火气。而画面的中心,她留给了那匹神骏的枣红马!只见它前蹄高高扬起,鬃毛飞扬,仿佛要踏破云霄!马背上那个紧紧抓住鞍桥、裙裾翻飞的身影,正是她自己!惊愕中带着兴奋的眼神,被炭笔精准地捕捉。旁边是沉稳自信的驯马师和飞快作画的画师。这一瞬间的英姿飒爽,是这次旅程最意外也最闪亮的记忆宝石。
画面的角落,她也没有忘记那架带来清凉新奇体验的老式压水井。用淡墨勾出井身和压杆的轮廓,再以清透的靛蓝渲染出喷涌而出的、晶莹剔透的井水,仿佛能感受到那股沁人心脾的冰凉。旁边木盆里漂浮着几个粉嘟嘟的大桃,正被清凉的井水冲刷着绒毛……
不同的色彩在宣纸上晕染、交融、沉淀,如同她心中翻涌的记忆与情感。笔触或细腻或奔放,线条或流畅或顿挫,将山林的青翠、果实的甜美、市井的喧闹、纵马的豪情以及同窗相伴的欢笑,都一一具象化。看着眼前逐渐丰满、生动的画面,莫愁的嘴角弧度越来越大,眼神明亮如星。。。。。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等画好了,装裱起来,带回家去!” 她心中雀跃地想着,“给爹爹、娘亲、祖父祖母好好看看!告诉他们,这就是暖暖的同窗家,这就是暖暖和同窗们一起经历的快乐!让他们也看看那满山的桃林,尝尝那井水的清凉,感受那庙会的热闹,还有……女儿在马上那傻乎乎又神气的样子!” 想到家人围坐一起欣赏她画作的情景,那份期待与甜蜜,几乎要从心口溢出来。
她一边专注地勾勒着细节,一边任由思绪流淌。山野的清风仿佛还在耳边低语,阿兰爹关于“庄稼一枝花,全靠粪当家”的朴实真理,小翠家那带着生活重压却又充满希望的院落,还有那夜在艾草香中沉沉睡去的安宁……这些经历,如同涓涓细流,无声地冲刷着她见习中目睹死亡与无奈时淤积在胸中的块垒。娘亲小桂温柔而充满智慧的话语再次清晰地回响在耳边:“暖暖,人生之路,岂能时时顺风顺水?总有阴云蔽日,亦有阳光普照。如同四季轮转,晴雨交替。关键在于,要有一颗耐得住寂寞、守得住本心的坚韧。耐心等待,用心耕耘,总有云开雾散、明月朗照之时。这,便是每个人独一无二、需要亲自去跋涉、去体悟的人生啊!” 此刻,莫愁对这番话的体会,比任何时候都要深刻。是的,医者之路漫长而艰辛,有直面生死的沉重,亦有收获康复的喜悦,更有如这次山野之行般,在平凡生活中汲取力量与欢乐的珍贵间隙。这便是她正在经历、正在体悟的人生画卷。
绘画,本就是流淌在莫家血脉中的一种无声传承。从祖母子璐年轻时绘制的人体经络图谱、药草图鉴,到祖父莫离闲暇时挥毫泼墨的边塞雄关、铁马冰河;从爹爹莫珺静修时描绘的山川灵秀、草木有情的意境小品,到娘亲小桂笔下那些充满灵性的花鸟虫鱼、空间奇景;还有二姑莫琳记录乡村接生见闻的速写,大伯莫涵描绘商路风情的画卷……每个小家,都珍藏着厚厚的画册。画册里,记录着孩子们蹒跚学步的憨态、开蒙读书的认真、及笄加冠的庄重;更记录着每一次阖家团聚的温馨场景——除夕守岁的围炉夜话,中秋赏月的庭院欢聚,祖父母寿辰时的儿孙绕膝……一幅幅画面,凝固了时光,串联起家族绵长而温暖的记忆。
莫愁手中的画笔,仿佛也连接着这份厚重的家族情感。她想起临行前,爹爹莫珺在山居小院中对她说过的话:“暖暖,若心中郁结难舒,不妨放下书卷针囊,到那山林深处走走。去看看那巍巍青山如何沉默地承载风雨,去看看那参天古木如何在岁月中伸展枝桠。听听山涧流泉的清音,听听林间鸟雀的自由鸣唱。你会发现,那笼中金丝雀的婉转,再如何悦耳,也比不上山野间一声最朴素的鹧鸪啼鸣。因为那啼鸣里,有风的味道,有阳光的温度,更有……无拘无束、属于天地本身的广阔与自在!身处其中,方能体会何谓‘鸢飞戾天,鱼跃于渊’的自然之道。”
“如今女儿去过了,爹爹。”莫愁在心中默念,笔尖在画纸上留下一片生动的桃叶,“我才真正懂得了您话中的深意。那山林的呼吸,那鸟雀的欢歌,那农人的汗水,那市井的烟火……这一切,都让我感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开阔与自由。郁结于心?在那样的天地间,心只会像鸟儿一样,想要振翅高飞!” 这份豁然开朗的领悟,让她急于与爹爹分享。
虽然休沐时便能归家相见,但莫愁此刻却格外想念用笔墨倾诉的感觉。她小心地将未干的画作移到一旁,重新铺开一张素白的信笺。提笔蘸墨,略一沉吟,便在那洁净的纸面上落下第一个字:
“父亲大人膝下敬禀者:”
一行行清秀(虽然在她自己看来仍显稚拙)的字迹在纸上流淌开来。她详细描述了阿兰家桃林的壮观与甜美,讲述了压水井的新奇与清凉,描绘了庙会人潮的汹涌与热闹,当然,也少不了浓墨重彩地“汇报”了自己纵马人立的“英姿”以及获得画师速写的得意。她写山野如何涤荡了她的心胸,写农人的辛劳如何让她更懂珍惜,写同窗情谊的纯粹欢乐……字里行间,充满了雀跃与分享的渴望。
“纸短情长,伏惟珍重。” 信的末尾,她写下了这饱含深情的结语。看着满满几页信纸,莫愁仿佛已经看到爹爹莫珺坐在他那间充满书卷与草木清气的静室中,展开信笺时嘴角那抹熟悉的、带着宠溺的笑意。她甚至能清晰地“听”到爹爹那清朗中带着调侃的声音,对着身旁的娘亲小桂“抱怨”道:“桂儿,你瞧瞧,咱们暖暖这字啊……啧,还是这么‘不拘一格’,颇有几分狂草的神韵!这丫头,心思都飞山野里去了,这字也跟着撒欢儿跑!” 然后,爹爹一定会挑起他那好看的眉毛,故作一脸嫌弃,但眼底深处,却必定盛满了对女儿这份鲜活与率真的欣赏和疼爱。
想到爹爹那副“口是心非”的傲娇表情,想到娘亲在一旁掩嘴轻笑、温柔打趣的模样,莫愁再也忍不住,“噗嗤”一声笑了出来,清脆的笑声在安静的房间里回荡。她伏在案上,肩膀因为忍笑而轻轻耸动,仿佛爹娘那生动的神情就在眼前上演。这份隔空的、充满默契与温情的想象,比任何灵丹妙药都更能驱散心头的最后一丝阴霾。
她小心翼翼地将信笺折好,装入特制的信封,又拿起那幅尚带着墨香的画作,仔细端详。画中桃林的青翠,庙会的喧闹,骏马的雄姿,还有那清凉的井水……一切都如此鲜活。她仿佛已经看到,这幅画将被挂在莫家厅堂的显眼处,成为家人茶余饭后津津乐道的话题,成为连接她与家人、记录她青春足迹的又一份珍贵家族记忆。窗外的阳光透过窗棂,温柔地洒在画纸上,也洒在莫愁含笑的眉眼间,将这一刻的满足与期待,定格成心底永恒的和煦暖阳。
莫愁来到窗户边上,打了一个呼哨,就见一只鸽子飞过来,莫愁把信卷进竹筒中,然后小心地绑在鸽子的脚上。然后从窗边,一扔,小小的鸽子就展翅飞入了夜空。
不久后,莫珺的床边响起了嘟嘟嘟的声音,他打开窗户,见到一只白鸽,解开竹筒拿出了信,嘴角露出了笑容。。。。。
喜欢花妖小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