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愁在书院里的日子,课业虽如檐下滴雨,绵绵密密,她却总能在光阴的缝隙里,挤出些辰光来。不在书斋,便在那后院僻静处。小小一方空地,被她拾掇得齐整,成了她的心头宝。她俯下身,将一颗颗药籽儿,小心地埋进松软的土里。不过是些寻常的草木:薄荷、地黄、三七……日子久了,那土里便顶出星星点点的绿意,怯生生的嫩芽拱破土皮,一日日舒展、茁壮。莫愁常蹲在那儿,指尖拂过那油亮亮的叶片,看它们在微风里轻轻摇曳。那蓬勃的绿意,仿佛能顺着指尖,汩汩淌进心里去,驱散读书的倦怠,只余下满心满眼的生机与欢喜。
后来进了医馆见习,这侍弄药草的喜好,也随着她一同扎下了根。她央求爹娘,在那忙碌的医馆后院,也辟出一小片土。爹娘疼她,便允了。那小小的药圃,便成了她安放烦忧的净土。里头种着知母、黄芪,还有那最得她心的双花。双花好养,藤蔓攀援,绿叶成对而生,椭圆形的叶片对称得如同精雕细琢。待到花期将至,藤上便悄然冒出无数细小的花蕾,一簇簇,嫩绿如初生的豆芽,羞怯地藏在叶腋间。每每心头烦闷,莫愁便踱至此处,目光落在那翠生生的藤蔓上。看着看着,唇边便不自觉浮起一丝温软的笑意,祖母子璐当年吟咏双花的小诗,便如溪水般在心头流淌:
“纤纤细枝条,入地三两朝,
始有春雨顾,双花翠蔓摇。
不惜舍枝叶,解人痈疮消。
一朝远君去,顾看方恨少。”
彼时只觉词句清丽,如今身浸药香,亲历诊治病患的种种,她才真正品咂出诗中那沉甸甸的分量。医者如这双花,何尝不是拼尽全力,舍却自身枝叶,只为消解他人病痛?祖母、二姨、娘亲……她们何尝不是如此?将最鲜妍的青春韶华,将康健的体魄,将无数本该安枕的夜晚,都舍了出去,换得病家痈疮消散,眉头舒展。这“不惜舍枝叶”的深意,如今在她心头,烙得滚烫。
莫愁还记得初学针灸术时的光景。夫子将一包银针分发下来,寒光闪闪,许多同窗都生了怯意,捏着针的手指微微发颤,对着布包里的棉团犹犹豫豫。唯独莫愁,目光沉静,挽起自己的衣袖,露出光洁的手臂。她捻起一根细针,屏息凝神,对着自己腕上的穴位便稳稳刺了下去。起初认穴并非分毫不差,针入肌肤的瞬间,一丝细微的刺痛传来。然而为了练出那份胆魄,练就那捻针提插时恰到好处的劲力,她对自己是下了狠心的。手臂上、小腿上,常常可见她练习留下的浅浅红痕。她咬着唇,一遍遍落下针去,仿佛那皮肉不是自己的。
娘亲小桂看在眼里,疼在心上。一日,她将一个精巧物事塞到莫愁手中。那是一只惟妙惟肖的耳朵模型,非金非玉,材质奇特温润,上面细细密布着无数小孔,每个孔旁皆用极细的墨线刻着穴位名称。“耳范”,娘亲这样唤它。爹爹莫珺也默默递过一个黄澄澄的铜人,经络如河流沟壑清晰镌刻其上,周身穴位更是星罗棋布,毫厘不爽。有了这两件宝物傍身,莫愁研习起经络穴道,果然如虎添翼,事半功倍。
莫愁的药圃里,艾草长得最是泼辣。春末夏初,那灰绿色的植株便疯长起来,蓬蓬勃勃,几乎要溢出她的小圃。莫愁便寻个好日头,挥镰割下一茬。艾草摊开在洁净的竹席上,曝晒于晴空之下,渐渐褪去青涩,敛了水分,散发出特有的、带着微苦的浓郁药香。待干透,她便坐在廊下,细细地将枯叶摘下,只留那柔韧的艾绒。手指翻飞间,将那蓬松的艾绒搓捻成紧实的艾柱。亲手制的艾柱,燃起来烟气清淡,温煦持久,用着格外顺手。她将它们收在干燥的陶罐里,每次取出,都带着阳光和指尖的温度。
只一次,出了岔子。她为一位老妇人施艾灸。艾火温和,暖意融融,老妇人竟在不知不觉中沉沉睡去。睡梦中,或许是灸处温热令皮肤微痒,老妇人无意识地抬手就要去拂。莫愁眼疾手快,不及细想,伸手便去格挡。那灼热的艾柱,不偏不倚,正烫在她手背上。
“滋”的一声轻响,皮肉焦灼的剧痛瞬间炸开,火烧火燎。老妇人安然无恙,莫愁的手背上却迅速鼓起一片红肿。她强忍疼痛,立刻将伤处置于冰冷井水中反复冲淋。足足浸了半个时辰,那灼痛才稍稍缓解。然而一离了水,那红肿处竟鼓起一个晶亮亮的巨大水泡,颤巍巍的,仿佛一碰即破。她小心地涂抹上娘亲秘制的烫伤膏,每日里谨慎照料。那水泡先是胀满,继而颜色转深,变得浑浊,最后慢慢干瘪下去。约莫过了半月有余,焦枯的皮壳自然脱落,新生的肌肤粉嫩,竟未留下半点瘢痕。
莫愁抬起手,对着日光仔细端详那复原如初的肌肤,唇边缓缓绽开一个清淡又了然的笑意。她低声自语,声音里带着一丝亲历后的释然与感悟:“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这烫伤的滋味,这愈合的历程,倒比那医书上冷冰冰的字句,真切得多了。” 指尖轻轻抚过那曾被灼伤的地方,仿佛触摸到了一份沉甸甸的医道真意。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时光如药圃里的藤蔓,悄然攀爬,缠绕着莫愁的年岁。她偶尔会想起书院里的光景,那些被墨香和药气浸润的日子,恍如隔世,却又清晰如昨。记忆里最鲜明的一抹惊悸,并非来自艰涩的医经,也非繁复的方剂,而是那堂关于“采血验微”的课业。
那日,夫子将几枚细长锐利、闪着冷冽寒光的三棱针置于案上。针身呈三面棱形,尖端凝聚着一点慑人的锋芒,专为刺破耳尖血脉而制。同窗之间,需互相执针,刺破对方耳垂最丰厚的边缘,取数滴血珠以观其质。此乃医家探视内里气血虚实的一道法门,亦是必经的考验。当那冰冷的锋芒抵近耳廓,周遭的嬉笑低语瞬间沉寂下去,空气中只余下紧张的呼吸与心跳。莫愁清晰地记得,当针尖刺破皮肉,穿透那薄薄一层肌肤屏障的刹那,一股尖锐、凛冽、毫无缓冲的剧痛,如同毒蛇的信子,猛地噬咬进她的神经深处。那痛,并非皮开肉绽的钝重,而是凝聚于一点,带着金属特有的寒意,直透脑髓,激得她浑身一颤,眼前金星乱迸。耳垂仿佛瞬间燃烧起来,滚烫而肿胀,每一次心跳都重重擂在那小小的创口上。
更让她心悸的,是目睹同窗姐妹们耳垂上那细密的、新新旧旧的针孔。有些是为了这验血之需,有些则是爱美之心驱使下扎下的耳洞,悬着小小的珠玉耳珰。平日里只觉得精巧,此刻看在莫愁眼中,却如同一个个微缩的刑具入口,昭示着一次次的锐痛穿刺。自那堂课后,她对耳垂上任何形式的穿刺都生出了深入骨髓的惧意。甚至某个深夜,她在梦中惊醒,冷汗涔涔。梦境里,一群笑语晏晏的姐妹,不由分说地簇拥着她,走向街市上银光闪闪的穿耳摊子。那摊主手持长针,笑容模糊而诡异,她拼命挣扎,却如陷泥沼,眼睁睁看着那寒芒逼近耳垂……惊惧的呼喊卡在喉咙里,人便直挺挺地坐了起来,心口兀自狂跳不止,黑暗中仿佛还能感觉到耳垂残留的、梦中的锐痛。
彼时,不过是指尖大小的一点皮肉之痛,便足以让她魂悸魄动,辗转难眠,甚至化作梦魇纠缠。那时的她,宛如温室里最娇嫩的一株药苗,经不得半点风霜雨雪的磋磨。
然而,医馆这片天地,却似一个巨大的熔炉,无声无息地锻造着她。那些曾经能让她惊叫、落泪、噩梦连连的“疼痛”,如今早已被冲刷得模糊不清,成了生命底色里最微不足道的涟漪。如今在医馆轮转,尤其是在那需疾步如飞、争分夺秒的急救之所,她每日推着沉重的平车,在狭窄的通道、门槛、转角间穿梭。那铁木制成的车子,载着或沉重或衰弱的病体,也载着生死的沉重。控制它并非易事,有时一个急转,车角便会毫无预兆地撞上自己的小腿胫骨;有时为了避让旁人,自己反被挤在车辕与墙壁之间;有时脚下稍有不稳,膝盖便重重磕在坚硬冰冷的车架上。起初,青紫的瘀痕会在白皙的皮肤上留下触目惊心的印记,碰一下便疼得吸气。可不知从何时起,这碰撞成了家常便饭,那瞬间的痛楚如同投入深潭的石子,只激起一圈微澜,转瞬便被奔涌的忙碌淹没。待到夜深人静,拖着疲惫身躯回到住处,褪去衣衫准备沐浴时,温热的水流冲刷过身体,她才愕然发现,腿上、臂上,不知何时又悄然多了一处或青或紫的印记。形状各异,深浅不一,无声地记录着白日里那些早已被遗忘的磕碰。她伸出手指,轻轻按在那片淤青上,钝痛感这才迟钝地传来,却已无法再惊扰她分毫。莫愁望着水中自己模糊的倒影,唇角牵起一丝近乎自嘲又了然的弧度,心中默念:“这大约便是爹娘常说的‘历练’吧?不身临其境,不亲身滚过这荆棘砂石,如何能切身体会这皮囊的坚韧与感知的钝化?医者之路,原就是一场以血肉之躯去承载他人苦痛的修行。”
这历练的滋味,在她转入儿科见习后,更添了一层刻骨铭心的沉重。
儿科诊室,总比其他地方多几分喧腾与生机,孩童的啼哭、父母的焦灼、康复的嬉笑,交织成一曲独特而鲜活的乐章。在这里坐诊的大夫,多是莫愁的师兄师姐。他们曾在同一座杏林下受业,如今已能独当一面,面对稚嫩生命时,眼神中既有医者的冷静,又潜藏着一份不易察觉的温柔。莫愁和同来的见习弟子们,像一群初生的雏鸟,带着对知识的无限渴求,紧紧跟随在这些师兄师姐身后。师兄师姐们亦颇念同门之谊,只要诊务不十分繁忙,总会耐心提点几句。遇到些特殊的病例——那疹子颜色如何异常,那咳嗽声音怎样古怪,那抽搐姿态有何特征——也会扬声唤他们:“莫愁,快过来看!”“李师弟,你且记下此脉象!”这些点滴的传授,如同珍贵的露珠,滋养着他们这些幼苗。
这夜,莫愁正与几位同窗在儿科夜班诊室整理白日里师兄讲解的病案。灯烛昏黄,将人影长长地投在墙壁上,空气里弥漫着淡淡的药草味和墨香。窗外夜色浓稠如墨,万籁俱寂。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陡然,一阵撕心裂肺、带着无尽恐慌的哭喊声,如同淬了冰的利刃,狠狠劈开了这短暂的宁静,从外面幽暗的走廊深处炸响:
“大夫!救命啊!救救我的孩子!快来人啊——!”
那声音凄厉绝望,带着哭腔,直刺耳膜,惊得莫愁手中的笔“啪嗒”一声掉在案上。几乎在同一刹那,当值的师兄——一位姓陈,素以沉稳干练着称的年轻大夫——已如离弦之箭般弹起身,低喝一声:“随我来!”便率先冲了出去。莫愁和同窗们的心瞬间提到了嗓子眼,慌忙丢下纸笔,紧跟其后。
廊道里光线昏暗,只有尽头挂着的灯笼投下摇曳不定的光晕。只见一个衣衫褴褛、满面尘灰汗水的汉子,怀里紧紧抱着一个襁褓,跌跌撞撞地冲过来。他身后跟着一个头发花白散乱的老妪,脚步踉跄,脸上涕泪横流,嘴里不住地哀嚎。那汉子看到陈师兄,如同溺水者抓住了浮木,扑通一声几乎跪下,双手颤抖着将怀中襁褓高高托起,声音嘶哑破碎:“大夫!求您!孩子……孩子快不行了!”
陈师兄眼神一凛,没有丝毫犹豫,沉声道:“快!进诊室!”他伸手稳稳接过那轻得几乎没有分量的襁褓,转身疾步返回诊室,动作迅捷却异常平稳。莫愁等人连忙让开通道,心在胸腔里擂鼓般狂跳。
诊室内,灯火通明。陈师兄将襁褓小心翼翼地平放在铺着干净白布的诊床上。他的手指动作极快,却带着一种令人心安的稳定,迅速解开层层包裹的布片。当最后一层襁褓被掀开,露出里面那小小婴儿身体的瞬间,诊室里所有见习弟子的呼吸都猛地一窒!
那是一个刚出生不久的新生儿,小得可怜,皮肤本该是娇嫩的粉红,此刻却呈现出一种令人心悸的死灰色,隐隐透着青紫。那微弱到几乎无法察觉的胸廓起伏,昭示着生命正如同风中残烛,随时可能熄灭。最可怖的是他的姿态——小小的身体并非自然蜷曲,而是以一种极其诡异、违背常理的姿势僵硬地扭曲着:头颅用力地向后仰,几乎要折过去,细弱的脖颈绷得笔直;小小的脊背则高高地反弓起来,像一张被人强行拉满的弓!整个身体形成了一个僵硬而痛苦的“弓”形,四肢也绷紧抽搐着。
陈师兄的面色瞬间变得凝重如铁。他俯下身,动作极其轻柔地检查婴儿的口腔、眼睛、肚脐……手指在婴儿紧绷的肢体上快速而专业地探查。诊室里落针可闻,只有那老妪压抑不住的啜泣和汉子粗重的喘息。时间仿佛凝固了,每一息都沉重得让人窒息。
片刻,陈师兄缓缓直起身,目光沉重地扫过那对绝望的母子,又看向莫愁等见习弟子,他的声音低沉沙哑,带着一种近乎悲悯的无奈:
“你们……是在家接的生?”虽是问句,语气却已笃定。
那老妪闻言,哭声戛然而止,如同被掐住了脖子,脸上血色尽褪。汉子也猛地抬头,嘴唇哆嗦着,说不出话。
陈师兄沉重地摇了摇头,那叹息仿佛重锤砸在每个人心上:“送来得……太迟了。”他指着婴儿那诡异的反弓姿态,“看到了吗?这是‘角弓反张’!是脐风(破伤风)最典型的症候!除了这要命的脐风,再没什么能让一个新生儿变成这副模样!”他的目光锐利地扫向婴儿的脐部,那里裹着一块灰暗污浊的布片,隐隐散发着异味。“在家接生,断脐的剪刀,怕是连火燎一下都未曾吧?更遑论用滚水煮过、药酒浸过!污秽邪毒(破伤风杆菌)由脐带创口侵入血脉,直攻心脉筋络,才会引发如此凶险的惊风抽搐!此症……唉!”他长长地、沉重地叹息一声,那叹息里是无尽的无力与沉痛,“非是医者不救,实是……回天乏术了!若能在抽搐初起、牙关刚紧之时送来,或有一线生机,如今……太迟了!”
“哇——!”老妪的哭声如同决堤的洪水,瞬间爆发出来,她浑身一软,瘫倒在地,双手捶打着冰冷的地面,涕泪横流,哭嚎声撕心裂肺:“我的乖孙啊!奶的肉啊!是奶害了你啊!奶该死啊!奶就想省那几个铜板,想着……想着生个娃儿哪用得上医馆……哪知道……哪知道会要了我孙儿的命啊!奶对不起你爹娘,对不起你啊……呜呜呜……”那哭声悲恸欲绝,充满了无尽的悔恨与自责,如同濒死野兽的哀鸣,在寂静的夜里回荡,听得人肝肠寸断。
那汉子,孩子的父亲,此刻也已是泪流满面。他强忍着巨大的悲痛,蹲下身试图搀扶瘫软在地的母亲,喉咙里哽咽着,发出破碎的音节:“娘……娘……别这样……咱……咱……”他抬起头,布满血丝的眼中是无尽的哀伤与茫然。他想起自己那十月怀胎、辛劳操持的妻子,想起她两天两夜在土炕上撕心裂肺的阵痛,耗尽最后一丝力气才诞下的骨肉……本以为苦尽甘来,却不料转瞬之间,竟成永诀!那巨大的悲痛和无力感,让他堂堂七尺男儿,竟也只能扶着老母,相对垂泪,一个字也说不出来。诊室里,只剩下老妇人那锥心刺骨的哭嚎,和襁褓中婴儿那微弱的、即将彻底消失的气息,形成一种令人窒息的绝望二重奏。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陈师兄紧抿着唇,下颌线绷得死紧。他不再看那对悲恸欲绝的母子,而是转向面色苍白、被眼前惨剧冲击得有些失神的莫愁等人,声音低沉却异常清晰:“你们几个,跟我来值班室。”他的目光在莫愁脸上停留了一瞬,那眼神复杂,有沉重,有无奈,更有一丝不易察觉的引导。
他率先转身,步伐有些沉重地走向隔壁的值班室,将诊室内那令人心碎的绝望空间,暂时留给了那对在命运重锤下哀泣的母子。莫愁等人如同被无形的线牵引着,默然无声地跟在他身后。脚步踩在冰冷的地面上,每一步都沉重异常。方才那婴儿诡异的角弓反张姿态、那青紫的小脸、老妇人捶胸顿足的悔恨哭嚎、汉子无声的泪……如同烧红的烙铁,狠狠印在了莫愁的心上,带来一阵阵尖锐而沉闷的灼痛。这痛,远比当年三棱针扎破耳垂的锐痛更深、更沉、更难以磨灭。这,便是爹娘所说的“历练”吗?这历练的滋味,竟是如此苦涩,如此沉重,沉重得让人几乎喘不过气来。医者仁心,原来不仅要能承受皮肉之苦,更要能直面这生命消逝的无常与残酷,在无力回天的深渊边缘,努力站稳自己的脚跟。
值班室的门在身后轻轻合上,隔绝了那撕心裂肺的哭嚎,却无法隔绝那沉重的死亡气息和巨大的悲怆。昏黄的灯光下,陈师兄背对着他们,肩膀似乎微微塌陷下去,方才在诊室里那份支撑他的沉稳,此刻也显露出一丝不易察觉的疲惫。他没有立刻说话,只是沉默地倒了一杯早已凉透的粗茶,仰头灌了下去,喉结剧烈地滚动着。莫愁和同窗们静静地站着,空气仿佛凝固了,只有各自胸腔里急促的心跳声在鼓噪。方才那惊心动魄的一幕幕,如同走马灯般在每个人眼前回放:那诡异的角弓反张,那死灰般的肤色,那老妇人瘫倒在地的绝望……
陈师兄终于转过身,脸上恢复了惯常的平静,但那眼底深处残留的沉重,却瞒不过见习弟子们敏锐的眼睛。他看着眼前几张年轻而苍白的脸,声音低沉而清晰,如同在寒夜里敲响的磬音:
“都看到了?”他的目光扫过众人,“此乃‘脐风’,古称‘四六风’‘七日风’,凶险异常。此症根由,不在天,不在命,尽在一个‘污’字!”他语气陡然加重,“民间陋习,接生婆或家人,断脐所用剪刀、布片,乃至双手,未经严格沸煮药浸,沾染污秽邪毒(破伤风杆菌),侵入脐带断口,邪毒循血脉入里,直犯肝风筋脉,故而引发此剧烈抽搐、角弓反张!此子送来时,牙关紧闭(苦笑一声),角弓反张已极明显,气息将绝,纵是华佗扁鹊再世,也难施回春妙手了!”
他顿了顿,看着弟子们眼中流露出的恐惧与困惑,语气放缓了些,带着一种沉痛的教导意味:“莫要只惊惧于其状之惨烈。更要记住,此乃本可避免之殇!医者之道,不仅在救死扶伤于病榻之前,更在防患未然于未病之时!若能使乡野村妇皆知:生产乃生死玄关,必当延请稳婆或入医馆,断脐之物必以沸水煮透,或以烈酒、药汤反复擦拭消毒,脐带断口更需以洁净布帛包裹,涂抹特制护脐药粉……此等惨剧,十之八九可免!”
他的目光变得格外深邃,落在莫愁身上:“莫愁师妹,令祖母子璐先生,当年筚路蓝缕开创女子医馆,大力推行新法接生,广传消毒避秽之术,其所救治之母婴,何止万千?其所预防之惨祸,更如恒河沙数!此等功德,便是真正的大医精诚,是‘上医治未病’之真谛!吾辈后学,当铭记于心,更当身体力行,将此预防之念,广布于穷乡僻壤,泽被苍生!”
陈师兄的话,如同重锤,一下下敲打在莫愁的心坎上。她想起祖母那布满老茧却异常温暖的手,想起她深夜伏案编写接生要诀的身影,想起她为推广消毒法而不厌其烦地奔走于乡间……那些模糊的印象,此刻在眼前这场血淋淋的悲剧映衬下,骤然变得无比清晰而高大!她仿佛看到祖母那双睿智而坚定的眼睛,穿越时光,正殷切地注视着自己。
“师兄教诲,莫愁铭记肺腑!”莫愁深吸一口气,压下心头的悸动与酸楚,郑重地应道。她感到一种前所未有的使命感,沉甸甸地压在了肩上,不再仅仅是学习医术,更要传承那份济世活人的仁心与远见。
值班室里陷入了短暂的沉默,只有烛火偶尔发出轻微的噼啪声。外面的哭声似乎低弱了些,却如同游丝般缠绕不绝,更添凄凉。一位胆子较小的同窗,声音带着微微的颤抖,小声问道:“陈师兄,那……那孩子他……”
陈师兄眼中掠过一丝黯然,缓缓摇头:“强弩之末,只在须臾了。待其气息彻底断绝,再唤其家人进来……料理后事吧。”他走到窗边,推开一扇小窗,冰冷的夜风灌了进来,吹动他额前的碎发。他望着窗外浓得化不开的夜色,背影显得格外孤寂沉重。“行医日久,此等无力回天之痛,仍如钝刀割肉。每一次,都需强自镇定,稳住心神,因下一个病患,或许就在门外等候。”他转过身,目光扫过众人,带着一种近乎严厉的托付,“尔等需谨记:医者之心,可柔似春水,怜悯众生;亦需硬如磐石,承受千钧。悲恸不可沉溺,怜悯不可失智!唯有如此,方能在生死之间,守住本心,行稳致远。”
莫愁默默地咀嚼着师兄的话。柔似春水,硬如磐石……她想起自己药圃中那些看似柔弱的药草,为了治愈病患,它们甘愿被碾碎、被熬煮、被燃烧,奉献出自己全部的精粹。医者,何尝不是如此?以柔软之心体察疾苦,以坚韧之志对抗病魔与死亡。而祖母、娘亲、二姨她们舍弃的,又何止是青春与健康?她们舍弃的,是常人的安逸,是面对死亡时软弱的权利,是无数次将破碎的心重新粘合起来的勇气!
就在这时,外面诊室里,老妇人那断断续续的哭嚎声,如同被掐断了最后一丝气息,骤然彻底消失了。紧接着,是那汉子一声压抑到极致的、如同受伤野兽般的悲鸣,短促而绝望,随即又陷入了死一般的沉寂。
这沉寂,比任何哭嚎都更令人窒息。值班室里的空气仿佛凝固成了冰。
陈师兄的身体几不可查地晃了一下,随即挺得更直。他闭上眼睛,深深地吸了一口气,再睁开时,眼底只剩下一种近乎冰冷的、属于医者的绝对清醒。
“时候到了。”他声音平稳无波,却带着一种穿透人心的沉重。他整理了一下自己微皱的衣袍,率先推开门,重新走向那间被巨大悲伤笼罩的诊室。
莫愁和同窗们紧随其后。重新踏入诊室的那一刻,浓烈的绝望气息扑面而来。老妇人瘫软在汉子怀里,眼神空洞,如同被抽走了魂魄,只剩下无意识的、轻微的颤抖。那汉子抱着母亲,目光呆滞地望着诊床上那个小小的、已经了无生息的襁褓,脸上泪痕未干,却再无泪水流出,仿佛所有的悲伤都已干涸。
陈师兄走到诊床前,动作极其轻柔地,将那块污浊的襁褓布重新覆盖在婴儿那小小的、僵硬的、仍保持着可怖反弓姿态的身体上。他的动作带着一种无声的哀悼与尊重。
“节哀。”他对着那对失魂落魄的母子,低声说道。声音不大,却清晰地回荡在死寂的房间里。
汉子仿佛被惊醒,他木然地看了看陈师兄,又看了看被盖住的襁褓,嘴唇翕动了几下,最终什么也没说,只是费力地搀扶起几乎无法站立的老母,一步一步,如同背负着千钧重担,踉跄着向外挪去。那背影,在昏暗的灯光下,被拉得细长而扭曲,写满了人世间最沉重的苦难与绝望。
莫愁的目光追随着那绝望的背影消失在走廊的黑暗中,手指在袖中悄然握紧,指甲深深陷入掌心,带来一阵清晰的刺痛。这痛感,在此刻,竟让她感到一种奇异的清醒。她低头,看着自己白皙的手背,那里曾经被艾柱烫起过水泡,留下过灼伤的印记,最终也平复如初。皮肉之伤,终会愈合。可今夜烙印在心上的这道关于死亡、关于悔恨、关于医者局限的伤痕呢?它不会消失,只会如同药圃里那些深扎的根须,在岁月的土壤里不断生长、蔓延,最终化作支撑她在这条荆棘路上走下去的、最深沉的力量。
“纸上得来终觉浅……”她再次在心中默念这句早已烂熟于心的话。只是此刻,这浅薄,已不再仅仅是技艺的生疏,更是对生命无常、对人间疾苦、对医者责任认知的浅薄。真正的“躬行”,是要用脚去丈量泥泞的乡间小路,用手去触摸病患滚烫的额头和冰冷的绝望,用心去承受这无法回避的生离死别,然后,在每一次心碎之后,咬着牙,重新拿起那根象征着职责与希望的银针。
夜,还很长。窗外的风,似乎更冷了。但莫愁知道,属于她的历练,才刚刚开始。而祖母、娘亲她们走过的路,那路上每一处荆棘、每一滴血汗、每一次无言的坚守,都在前方,为她点亮了一盏微弱却永不熄灭的灯。
喜欢花妖小桂
后来进了医馆见习,这侍弄药草的喜好,也随着她一同扎下了根。她央求爹娘,在那忙碌的医馆后院,也辟出一小片土。爹娘疼她,便允了。那小小的药圃,便成了她安放烦忧的净土。里头种着知母、黄芪,还有那最得她心的双花。双花好养,藤蔓攀援,绿叶成对而生,椭圆形的叶片对称得如同精雕细琢。待到花期将至,藤上便悄然冒出无数细小的花蕾,一簇簇,嫩绿如初生的豆芽,羞怯地藏在叶腋间。每每心头烦闷,莫愁便踱至此处,目光落在那翠生生的藤蔓上。看着看着,唇边便不自觉浮起一丝温软的笑意,祖母子璐当年吟咏双花的小诗,便如溪水般在心头流淌:
“纤纤细枝条,入地三两朝,
始有春雨顾,双花翠蔓摇。
不惜舍枝叶,解人痈疮消。
一朝远君去,顾看方恨少。”
彼时只觉词句清丽,如今身浸药香,亲历诊治病患的种种,她才真正品咂出诗中那沉甸甸的分量。医者如这双花,何尝不是拼尽全力,舍却自身枝叶,只为消解他人病痛?祖母、二姨、娘亲……她们何尝不是如此?将最鲜妍的青春韶华,将康健的体魄,将无数本该安枕的夜晚,都舍了出去,换得病家痈疮消散,眉头舒展。这“不惜舍枝叶”的深意,如今在她心头,烙得滚烫。
莫愁还记得初学针灸术时的光景。夫子将一包银针分发下来,寒光闪闪,许多同窗都生了怯意,捏着针的手指微微发颤,对着布包里的棉团犹犹豫豫。唯独莫愁,目光沉静,挽起自己的衣袖,露出光洁的手臂。她捻起一根细针,屏息凝神,对着自己腕上的穴位便稳稳刺了下去。起初认穴并非分毫不差,针入肌肤的瞬间,一丝细微的刺痛传来。然而为了练出那份胆魄,练就那捻针提插时恰到好处的劲力,她对自己是下了狠心的。手臂上、小腿上,常常可见她练习留下的浅浅红痕。她咬着唇,一遍遍落下针去,仿佛那皮肉不是自己的。
娘亲小桂看在眼里,疼在心上。一日,她将一个精巧物事塞到莫愁手中。那是一只惟妙惟肖的耳朵模型,非金非玉,材质奇特温润,上面细细密布着无数小孔,每个孔旁皆用极细的墨线刻着穴位名称。“耳范”,娘亲这样唤它。爹爹莫珺也默默递过一个黄澄澄的铜人,经络如河流沟壑清晰镌刻其上,周身穴位更是星罗棋布,毫厘不爽。有了这两件宝物傍身,莫愁研习起经络穴道,果然如虎添翼,事半功倍。
莫愁的药圃里,艾草长得最是泼辣。春末夏初,那灰绿色的植株便疯长起来,蓬蓬勃勃,几乎要溢出她的小圃。莫愁便寻个好日头,挥镰割下一茬。艾草摊开在洁净的竹席上,曝晒于晴空之下,渐渐褪去青涩,敛了水分,散发出特有的、带着微苦的浓郁药香。待干透,她便坐在廊下,细细地将枯叶摘下,只留那柔韧的艾绒。手指翻飞间,将那蓬松的艾绒搓捻成紧实的艾柱。亲手制的艾柱,燃起来烟气清淡,温煦持久,用着格外顺手。她将它们收在干燥的陶罐里,每次取出,都带着阳光和指尖的温度。
只一次,出了岔子。她为一位老妇人施艾灸。艾火温和,暖意融融,老妇人竟在不知不觉中沉沉睡去。睡梦中,或许是灸处温热令皮肤微痒,老妇人无意识地抬手就要去拂。莫愁眼疾手快,不及细想,伸手便去格挡。那灼热的艾柱,不偏不倚,正烫在她手背上。
“滋”的一声轻响,皮肉焦灼的剧痛瞬间炸开,火烧火燎。老妇人安然无恙,莫愁的手背上却迅速鼓起一片红肿。她强忍疼痛,立刻将伤处置于冰冷井水中反复冲淋。足足浸了半个时辰,那灼痛才稍稍缓解。然而一离了水,那红肿处竟鼓起一个晶亮亮的巨大水泡,颤巍巍的,仿佛一碰即破。她小心地涂抹上娘亲秘制的烫伤膏,每日里谨慎照料。那水泡先是胀满,继而颜色转深,变得浑浊,最后慢慢干瘪下去。约莫过了半月有余,焦枯的皮壳自然脱落,新生的肌肤粉嫩,竟未留下半点瘢痕。
莫愁抬起手,对着日光仔细端详那复原如初的肌肤,唇边缓缓绽开一个清淡又了然的笑意。她低声自语,声音里带着一丝亲历后的释然与感悟:“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这烫伤的滋味,这愈合的历程,倒比那医书上冷冰冰的字句,真切得多了。” 指尖轻轻抚过那曾被灼伤的地方,仿佛触摸到了一份沉甸甸的医道真意。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时光如药圃里的藤蔓,悄然攀爬,缠绕着莫愁的年岁。她偶尔会想起书院里的光景,那些被墨香和药气浸润的日子,恍如隔世,却又清晰如昨。记忆里最鲜明的一抹惊悸,并非来自艰涩的医经,也非繁复的方剂,而是那堂关于“采血验微”的课业。
那日,夫子将几枚细长锐利、闪着冷冽寒光的三棱针置于案上。针身呈三面棱形,尖端凝聚着一点慑人的锋芒,专为刺破耳尖血脉而制。同窗之间,需互相执针,刺破对方耳垂最丰厚的边缘,取数滴血珠以观其质。此乃医家探视内里气血虚实的一道法门,亦是必经的考验。当那冰冷的锋芒抵近耳廓,周遭的嬉笑低语瞬间沉寂下去,空气中只余下紧张的呼吸与心跳。莫愁清晰地记得,当针尖刺破皮肉,穿透那薄薄一层肌肤屏障的刹那,一股尖锐、凛冽、毫无缓冲的剧痛,如同毒蛇的信子,猛地噬咬进她的神经深处。那痛,并非皮开肉绽的钝重,而是凝聚于一点,带着金属特有的寒意,直透脑髓,激得她浑身一颤,眼前金星乱迸。耳垂仿佛瞬间燃烧起来,滚烫而肿胀,每一次心跳都重重擂在那小小的创口上。
更让她心悸的,是目睹同窗姐妹们耳垂上那细密的、新新旧旧的针孔。有些是为了这验血之需,有些则是爱美之心驱使下扎下的耳洞,悬着小小的珠玉耳珰。平日里只觉得精巧,此刻看在莫愁眼中,却如同一个个微缩的刑具入口,昭示着一次次的锐痛穿刺。自那堂课后,她对耳垂上任何形式的穿刺都生出了深入骨髓的惧意。甚至某个深夜,她在梦中惊醒,冷汗涔涔。梦境里,一群笑语晏晏的姐妹,不由分说地簇拥着她,走向街市上银光闪闪的穿耳摊子。那摊主手持长针,笑容模糊而诡异,她拼命挣扎,却如陷泥沼,眼睁睁看着那寒芒逼近耳垂……惊惧的呼喊卡在喉咙里,人便直挺挺地坐了起来,心口兀自狂跳不止,黑暗中仿佛还能感觉到耳垂残留的、梦中的锐痛。
彼时,不过是指尖大小的一点皮肉之痛,便足以让她魂悸魄动,辗转难眠,甚至化作梦魇纠缠。那时的她,宛如温室里最娇嫩的一株药苗,经不得半点风霜雨雪的磋磨。
然而,医馆这片天地,却似一个巨大的熔炉,无声无息地锻造着她。那些曾经能让她惊叫、落泪、噩梦连连的“疼痛”,如今早已被冲刷得模糊不清,成了生命底色里最微不足道的涟漪。如今在医馆轮转,尤其是在那需疾步如飞、争分夺秒的急救之所,她每日推着沉重的平车,在狭窄的通道、门槛、转角间穿梭。那铁木制成的车子,载着或沉重或衰弱的病体,也载着生死的沉重。控制它并非易事,有时一个急转,车角便会毫无预兆地撞上自己的小腿胫骨;有时为了避让旁人,自己反被挤在车辕与墙壁之间;有时脚下稍有不稳,膝盖便重重磕在坚硬冰冷的车架上。起初,青紫的瘀痕会在白皙的皮肤上留下触目惊心的印记,碰一下便疼得吸气。可不知从何时起,这碰撞成了家常便饭,那瞬间的痛楚如同投入深潭的石子,只激起一圈微澜,转瞬便被奔涌的忙碌淹没。待到夜深人静,拖着疲惫身躯回到住处,褪去衣衫准备沐浴时,温热的水流冲刷过身体,她才愕然发现,腿上、臂上,不知何时又悄然多了一处或青或紫的印记。形状各异,深浅不一,无声地记录着白日里那些早已被遗忘的磕碰。她伸出手指,轻轻按在那片淤青上,钝痛感这才迟钝地传来,却已无法再惊扰她分毫。莫愁望着水中自己模糊的倒影,唇角牵起一丝近乎自嘲又了然的弧度,心中默念:“这大约便是爹娘常说的‘历练’吧?不身临其境,不亲身滚过这荆棘砂石,如何能切身体会这皮囊的坚韧与感知的钝化?医者之路,原就是一场以血肉之躯去承载他人苦痛的修行。”
这历练的滋味,在她转入儿科见习后,更添了一层刻骨铭心的沉重。
儿科诊室,总比其他地方多几分喧腾与生机,孩童的啼哭、父母的焦灼、康复的嬉笑,交织成一曲独特而鲜活的乐章。在这里坐诊的大夫,多是莫愁的师兄师姐。他们曾在同一座杏林下受业,如今已能独当一面,面对稚嫩生命时,眼神中既有医者的冷静,又潜藏着一份不易察觉的温柔。莫愁和同来的见习弟子们,像一群初生的雏鸟,带着对知识的无限渴求,紧紧跟随在这些师兄师姐身后。师兄师姐们亦颇念同门之谊,只要诊务不十分繁忙,总会耐心提点几句。遇到些特殊的病例——那疹子颜色如何异常,那咳嗽声音怎样古怪,那抽搐姿态有何特征——也会扬声唤他们:“莫愁,快过来看!”“李师弟,你且记下此脉象!”这些点滴的传授,如同珍贵的露珠,滋养着他们这些幼苗。
这夜,莫愁正与几位同窗在儿科夜班诊室整理白日里师兄讲解的病案。灯烛昏黄,将人影长长地投在墙壁上,空气里弥漫着淡淡的药草味和墨香。窗外夜色浓稠如墨,万籁俱寂。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陡然,一阵撕心裂肺、带着无尽恐慌的哭喊声,如同淬了冰的利刃,狠狠劈开了这短暂的宁静,从外面幽暗的走廊深处炸响:
“大夫!救命啊!救救我的孩子!快来人啊——!”
那声音凄厉绝望,带着哭腔,直刺耳膜,惊得莫愁手中的笔“啪嗒”一声掉在案上。几乎在同一刹那,当值的师兄——一位姓陈,素以沉稳干练着称的年轻大夫——已如离弦之箭般弹起身,低喝一声:“随我来!”便率先冲了出去。莫愁和同窗们的心瞬间提到了嗓子眼,慌忙丢下纸笔,紧跟其后。
廊道里光线昏暗,只有尽头挂着的灯笼投下摇曳不定的光晕。只见一个衣衫褴褛、满面尘灰汗水的汉子,怀里紧紧抱着一个襁褓,跌跌撞撞地冲过来。他身后跟着一个头发花白散乱的老妪,脚步踉跄,脸上涕泪横流,嘴里不住地哀嚎。那汉子看到陈师兄,如同溺水者抓住了浮木,扑通一声几乎跪下,双手颤抖着将怀中襁褓高高托起,声音嘶哑破碎:“大夫!求您!孩子……孩子快不行了!”
陈师兄眼神一凛,没有丝毫犹豫,沉声道:“快!进诊室!”他伸手稳稳接过那轻得几乎没有分量的襁褓,转身疾步返回诊室,动作迅捷却异常平稳。莫愁等人连忙让开通道,心在胸腔里擂鼓般狂跳。
诊室内,灯火通明。陈师兄将襁褓小心翼翼地平放在铺着干净白布的诊床上。他的手指动作极快,却带着一种令人心安的稳定,迅速解开层层包裹的布片。当最后一层襁褓被掀开,露出里面那小小婴儿身体的瞬间,诊室里所有见习弟子的呼吸都猛地一窒!
那是一个刚出生不久的新生儿,小得可怜,皮肤本该是娇嫩的粉红,此刻却呈现出一种令人心悸的死灰色,隐隐透着青紫。那微弱到几乎无法察觉的胸廓起伏,昭示着生命正如同风中残烛,随时可能熄灭。最可怖的是他的姿态——小小的身体并非自然蜷曲,而是以一种极其诡异、违背常理的姿势僵硬地扭曲着:头颅用力地向后仰,几乎要折过去,细弱的脖颈绷得笔直;小小的脊背则高高地反弓起来,像一张被人强行拉满的弓!整个身体形成了一个僵硬而痛苦的“弓”形,四肢也绷紧抽搐着。
陈师兄的面色瞬间变得凝重如铁。他俯下身,动作极其轻柔地检查婴儿的口腔、眼睛、肚脐……手指在婴儿紧绷的肢体上快速而专业地探查。诊室里落针可闻,只有那老妪压抑不住的啜泣和汉子粗重的喘息。时间仿佛凝固了,每一息都沉重得让人窒息。
片刻,陈师兄缓缓直起身,目光沉重地扫过那对绝望的母子,又看向莫愁等见习弟子,他的声音低沉沙哑,带着一种近乎悲悯的无奈:
“你们……是在家接的生?”虽是问句,语气却已笃定。
那老妪闻言,哭声戛然而止,如同被掐住了脖子,脸上血色尽褪。汉子也猛地抬头,嘴唇哆嗦着,说不出话。
陈师兄沉重地摇了摇头,那叹息仿佛重锤砸在每个人心上:“送来得……太迟了。”他指着婴儿那诡异的反弓姿态,“看到了吗?这是‘角弓反张’!是脐风(破伤风)最典型的症候!除了这要命的脐风,再没什么能让一个新生儿变成这副模样!”他的目光锐利地扫向婴儿的脐部,那里裹着一块灰暗污浊的布片,隐隐散发着异味。“在家接生,断脐的剪刀,怕是连火燎一下都未曾吧?更遑论用滚水煮过、药酒浸过!污秽邪毒(破伤风杆菌)由脐带创口侵入血脉,直攻心脉筋络,才会引发如此凶险的惊风抽搐!此症……唉!”他长长地、沉重地叹息一声,那叹息里是无尽的无力与沉痛,“非是医者不救,实是……回天乏术了!若能在抽搐初起、牙关刚紧之时送来,或有一线生机,如今……太迟了!”
“哇——!”老妪的哭声如同决堤的洪水,瞬间爆发出来,她浑身一软,瘫倒在地,双手捶打着冰冷的地面,涕泪横流,哭嚎声撕心裂肺:“我的乖孙啊!奶的肉啊!是奶害了你啊!奶该死啊!奶就想省那几个铜板,想着……想着生个娃儿哪用得上医馆……哪知道……哪知道会要了我孙儿的命啊!奶对不起你爹娘,对不起你啊……呜呜呜……”那哭声悲恸欲绝,充满了无尽的悔恨与自责,如同濒死野兽的哀鸣,在寂静的夜里回荡,听得人肝肠寸断。
那汉子,孩子的父亲,此刻也已是泪流满面。他强忍着巨大的悲痛,蹲下身试图搀扶瘫软在地的母亲,喉咙里哽咽着,发出破碎的音节:“娘……娘……别这样……咱……咱……”他抬起头,布满血丝的眼中是无尽的哀伤与茫然。他想起自己那十月怀胎、辛劳操持的妻子,想起她两天两夜在土炕上撕心裂肺的阵痛,耗尽最后一丝力气才诞下的骨肉……本以为苦尽甘来,却不料转瞬之间,竟成永诀!那巨大的悲痛和无力感,让他堂堂七尺男儿,竟也只能扶着老母,相对垂泪,一个字也说不出来。诊室里,只剩下老妇人那锥心刺骨的哭嚎,和襁褓中婴儿那微弱的、即将彻底消失的气息,形成一种令人窒息的绝望二重奏。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陈师兄紧抿着唇,下颌线绷得死紧。他不再看那对悲恸欲绝的母子,而是转向面色苍白、被眼前惨剧冲击得有些失神的莫愁等人,声音低沉却异常清晰:“你们几个,跟我来值班室。”他的目光在莫愁脸上停留了一瞬,那眼神复杂,有沉重,有无奈,更有一丝不易察觉的引导。
他率先转身,步伐有些沉重地走向隔壁的值班室,将诊室内那令人心碎的绝望空间,暂时留给了那对在命运重锤下哀泣的母子。莫愁等人如同被无形的线牵引着,默然无声地跟在他身后。脚步踩在冰冷的地面上,每一步都沉重异常。方才那婴儿诡异的角弓反张姿态、那青紫的小脸、老妇人捶胸顿足的悔恨哭嚎、汉子无声的泪……如同烧红的烙铁,狠狠印在了莫愁的心上,带来一阵阵尖锐而沉闷的灼痛。这痛,远比当年三棱针扎破耳垂的锐痛更深、更沉、更难以磨灭。这,便是爹娘所说的“历练”吗?这历练的滋味,竟是如此苦涩,如此沉重,沉重得让人几乎喘不过气来。医者仁心,原来不仅要能承受皮肉之苦,更要能直面这生命消逝的无常与残酷,在无力回天的深渊边缘,努力站稳自己的脚跟。
值班室的门在身后轻轻合上,隔绝了那撕心裂肺的哭嚎,却无法隔绝那沉重的死亡气息和巨大的悲怆。昏黄的灯光下,陈师兄背对着他们,肩膀似乎微微塌陷下去,方才在诊室里那份支撑他的沉稳,此刻也显露出一丝不易察觉的疲惫。他没有立刻说话,只是沉默地倒了一杯早已凉透的粗茶,仰头灌了下去,喉结剧烈地滚动着。莫愁和同窗们静静地站着,空气仿佛凝固了,只有各自胸腔里急促的心跳声在鼓噪。方才那惊心动魄的一幕幕,如同走马灯般在每个人眼前回放:那诡异的角弓反张,那死灰般的肤色,那老妇人瘫倒在地的绝望……
陈师兄终于转过身,脸上恢复了惯常的平静,但那眼底深处残留的沉重,却瞒不过见习弟子们敏锐的眼睛。他看着眼前几张年轻而苍白的脸,声音低沉而清晰,如同在寒夜里敲响的磬音:
“都看到了?”他的目光扫过众人,“此乃‘脐风’,古称‘四六风’‘七日风’,凶险异常。此症根由,不在天,不在命,尽在一个‘污’字!”他语气陡然加重,“民间陋习,接生婆或家人,断脐所用剪刀、布片,乃至双手,未经严格沸煮药浸,沾染污秽邪毒(破伤风杆菌),侵入脐带断口,邪毒循血脉入里,直犯肝风筋脉,故而引发此剧烈抽搐、角弓反张!此子送来时,牙关紧闭(苦笑一声),角弓反张已极明显,气息将绝,纵是华佗扁鹊再世,也难施回春妙手了!”
他顿了顿,看着弟子们眼中流露出的恐惧与困惑,语气放缓了些,带着一种沉痛的教导意味:“莫要只惊惧于其状之惨烈。更要记住,此乃本可避免之殇!医者之道,不仅在救死扶伤于病榻之前,更在防患未然于未病之时!若能使乡野村妇皆知:生产乃生死玄关,必当延请稳婆或入医馆,断脐之物必以沸水煮透,或以烈酒、药汤反复擦拭消毒,脐带断口更需以洁净布帛包裹,涂抹特制护脐药粉……此等惨剧,十之八九可免!”
他的目光变得格外深邃,落在莫愁身上:“莫愁师妹,令祖母子璐先生,当年筚路蓝缕开创女子医馆,大力推行新法接生,广传消毒避秽之术,其所救治之母婴,何止万千?其所预防之惨祸,更如恒河沙数!此等功德,便是真正的大医精诚,是‘上医治未病’之真谛!吾辈后学,当铭记于心,更当身体力行,将此预防之念,广布于穷乡僻壤,泽被苍生!”
陈师兄的话,如同重锤,一下下敲打在莫愁的心坎上。她想起祖母那布满老茧却异常温暖的手,想起她深夜伏案编写接生要诀的身影,想起她为推广消毒法而不厌其烦地奔走于乡间……那些模糊的印象,此刻在眼前这场血淋淋的悲剧映衬下,骤然变得无比清晰而高大!她仿佛看到祖母那双睿智而坚定的眼睛,穿越时光,正殷切地注视着自己。
“师兄教诲,莫愁铭记肺腑!”莫愁深吸一口气,压下心头的悸动与酸楚,郑重地应道。她感到一种前所未有的使命感,沉甸甸地压在了肩上,不再仅仅是学习医术,更要传承那份济世活人的仁心与远见。
值班室里陷入了短暂的沉默,只有烛火偶尔发出轻微的噼啪声。外面的哭声似乎低弱了些,却如同游丝般缠绕不绝,更添凄凉。一位胆子较小的同窗,声音带着微微的颤抖,小声问道:“陈师兄,那……那孩子他……”
陈师兄眼中掠过一丝黯然,缓缓摇头:“强弩之末,只在须臾了。待其气息彻底断绝,再唤其家人进来……料理后事吧。”他走到窗边,推开一扇小窗,冰冷的夜风灌了进来,吹动他额前的碎发。他望着窗外浓得化不开的夜色,背影显得格外孤寂沉重。“行医日久,此等无力回天之痛,仍如钝刀割肉。每一次,都需强自镇定,稳住心神,因下一个病患,或许就在门外等候。”他转过身,目光扫过众人,带着一种近乎严厉的托付,“尔等需谨记:医者之心,可柔似春水,怜悯众生;亦需硬如磐石,承受千钧。悲恸不可沉溺,怜悯不可失智!唯有如此,方能在生死之间,守住本心,行稳致远。”
莫愁默默地咀嚼着师兄的话。柔似春水,硬如磐石……她想起自己药圃中那些看似柔弱的药草,为了治愈病患,它们甘愿被碾碎、被熬煮、被燃烧,奉献出自己全部的精粹。医者,何尝不是如此?以柔软之心体察疾苦,以坚韧之志对抗病魔与死亡。而祖母、娘亲、二姨她们舍弃的,又何止是青春与健康?她们舍弃的,是常人的安逸,是面对死亡时软弱的权利,是无数次将破碎的心重新粘合起来的勇气!
就在这时,外面诊室里,老妇人那断断续续的哭嚎声,如同被掐断了最后一丝气息,骤然彻底消失了。紧接着,是那汉子一声压抑到极致的、如同受伤野兽般的悲鸣,短促而绝望,随即又陷入了死一般的沉寂。
这沉寂,比任何哭嚎都更令人窒息。值班室里的空气仿佛凝固成了冰。
陈师兄的身体几不可查地晃了一下,随即挺得更直。他闭上眼睛,深深地吸了一口气,再睁开时,眼底只剩下一种近乎冰冷的、属于医者的绝对清醒。
“时候到了。”他声音平稳无波,却带着一种穿透人心的沉重。他整理了一下自己微皱的衣袍,率先推开门,重新走向那间被巨大悲伤笼罩的诊室。
莫愁和同窗们紧随其后。重新踏入诊室的那一刻,浓烈的绝望气息扑面而来。老妇人瘫软在汉子怀里,眼神空洞,如同被抽走了魂魄,只剩下无意识的、轻微的颤抖。那汉子抱着母亲,目光呆滞地望着诊床上那个小小的、已经了无生息的襁褓,脸上泪痕未干,却再无泪水流出,仿佛所有的悲伤都已干涸。
陈师兄走到诊床前,动作极其轻柔地,将那块污浊的襁褓布重新覆盖在婴儿那小小的、僵硬的、仍保持着可怖反弓姿态的身体上。他的动作带着一种无声的哀悼与尊重。
“节哀。”他对着那对失魂落魄的母子,低声说道。声音不大,却清晰地回荡在死寂的房间里。
汉子仿佛被惊醒,他木然地看了看陈师兄,又看了看被盖住的襁褓,嘴唇翕动了几下,最终什么也没说,只是费力地搀扶起几乎无法站立的老母,一步一步,如同背负着千钧重担,踉跄着向外挪去。那背影,在昏暗的灯光下,被拉得细长而扭曲,写满了人世间最沉重的苦难与绝望。
莫愁的目光追随着那绝望的背影消失在走廊的黑暗中,手指在袖中悄然握紧,指甲深深陷入掌心,带来一阵清晰的刺痛。这痛感,在此刻,竟让她感到一种奇异的清醒。她低头,看着自己白皙的手背,那里曾经被艾柱烫起过水泡,留下过灼伤的印记,最终也平复如初。皮肉之伤,终会愈合。可今夜烙印在心上的这道关于死亡、关于悔恨、关于医者局限的伤痕呢?它不会消失,只会如同药圃里那些深扎的根须,在岁月的土壤里不断生长、蔓延,最终化作支撑她在这条荆棘路上走下去的、最深沉的力量。
“纸上得来终觉浅……”她再次在心中默念这句早已烂熟于心的话。只是此刻,这浅薄,已不再仅仅是技艺的生疏,更是对生命无常、对人间疾苦、对医者责任认知的浅薄。真正的“躬行”,是要用脚去丈量泥泞的乡间小路,用手去触摸病患滚烫的额头和冰冷的绝望,用心去承受这无法回避的生离死别,然后,在每一次心碎之后,咬着牙,重新拿起那根象征着职责与希望的银针。
夜,还很长。窗外的风,似乎更冷了。但莫愁知道,属于她的历练,才刚刚开始。而祖母、娘亲她们走过的路,那路上每一处荆棘、每一滴血汗、每一次无言的坚守,都在前方,为她点亮了一盏微弱却永不熄灭的灯。
喜欢花妖小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