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86章 彩云省省长赵春燕(求五星好评)-《省部级领导》

  北江省纪委书记朱小蕊任职到北江省后,工作非常出色,数次获得上级的肯定,同时也被领导特别关注。

  这次,她被提名为天山省委副书记兼政法委书 记。

  另外一名女干部,彩云省省长赵春燕也在为一件事情发愁呢。彩云省省委书记昨天突然被查,虽然暂时是保密状态,但是谁都清楚,能够双规一名省委书记,那基本上是没有反转的机会了。

  赵春燕跟这位一把手倒是没有什么纠结,但是此时她也活心了,权力啊,这东西太有诱惑力了。说实话,她刚刚升任省长也才一年多一点,按理说,怎么论,也不会排到她头上的。

  但是,现实中并不是所有人都会这样认为的,但凡有一丝希望,都会眼睛发亮,会有想法的。

  她升任北江省副省长乃至调任彩云省,确实是后面的力量在推动。但是,也仅此而已,说白了,就是到头了。

  可是,谁让他是孙国华的老部下,又是一个“懂事儿”的女人,借助着阿三战争的机会,孙国华将她推上了省长的宝座。

  如今,这个女人又按捺不住内心的躁动,盯上了省委书记的位置。主管经济的领导对他印象倒是很好,但是和他交情还是太浅,不足以达到无话不谈的程度。

  想来想去,她还是离不开孙国华。他猜到孙国华知道她有这样的想法,肯定会骂她不知天高地厚,好高骛远。

  可是,没想到,当赵春燕将自己的想法毫无保留地和盘托出之后,孙国华陷入了长久的沉默之中。他眉头微皱,似乎在深思熟虑着什么,时间一分一秒过去,房间里静得只能听到彼此的呼吸声。

  过了好一会儿,孙国华终于打破了沉默,缓缓说道:“你立刻赶回春城,不能有丝毫耽搁。一到春城,马上组织召开省委常委扩大会议,将关于查处彩云省委书记的这一重要决定传达下去,并确保全体常委都能深刻领会其精神实质。在会议上,要强调坚决拥护上级的决策部署,坚定不移地贯彻执行,绝不允许有任何的犹豫和动摇。”

  看着赵春燕像个小学生似的,认真倾听自己的每一句话,不时地点着头,一种说不出来的感觉由心而生。

  他继续说道:“我亲自给你写一篇文章,以你的名义发表。这两天,我会就你的事情专门拜访一下领导,成不成别太看重,关键是我们努力了!”

  赵春燕此时像个少女一般,就那么站在孙国华眼前,痴迷的眼神像看英雄一样看着他,这,这特么太满足男人的心理需求了。

  《求索》的一篇署名彩云省省长赵春燕的文章——《高举谁谁谁的,把握时代脉搏,为建设什么什么而努力奋斗》立即引起了高层的注意。

  其实,能够在这种刊物发表文章的人都不是一般人,每个人都想自己的文章和想法引起领导的关注,但是,哪儿有那么容易啊!

  赵春燕的这篇文章一经问世,便如一块投入平静湖面的巨石,迅速在各级领导层激起了层层涟漪,引发了诸多领导的高度关注与深入研讨。

  这篇文章洋洋洒洒四万余字,篇幅恢弘,内容厚重。初读之下,其论述的核心似乎聚焦于彩云省领导班子的建设问题,从班子的协作效能、决策机制到作风建设等方面都有所涉猎,字里行间透着对地方治理核心力量锻造的思考。

  然而,细细品读便会发现,在探讨班子建设的表象之下,文章的笔锋始终围绕着保增长、稳就业、扩大内需、促进消费这些关乎经济发展命脉的重大课题展开。那些关于班子建设的论述,实则是在为这些经济目标的实现铺就坚实的组织基础——一个高效、务实、有远见的领导班子,正是推动经济稳健前行的关键保障。

  尤为引人注目的是,文章展现出了惊人的前瞻性。它大胆预判,即便明年疫情仍将持续,并未完全消散,但我国的经济依然能够保持强劲的上升态势。其中,外贸出口领域更是被寄予厚望,文章断言其将有望创下历史新高,这一判断既基于对国内产业韧性的深刻洞察,也源于对国际市场动态的精准把握,为在疫情阴霾下略显迷茫的经济发展注入了一剂强心针。

  不过,文章并未一味唱赞歌,而是以清醒的认知指出了发展中潜藏的隐忧——部分行业的产业结构调整工作推进迟缓,落实效果不尽如人意。为了让这一问题更直观地呈现,文章特意以造船业为例进行了深刻剖析。

  文中提到,当前国内造船业仍深陷在低端产业链的泥潭中停滞不前,发展模式粗放,一味盲目追求船舶建造的数量和产业体量的扩张,在自主研发核心技术、攻克关键难题方面却进展缓慢,与国际先进水平存在不小差距。整个行业缺乏长远的战略规划,目光仅仅停留在眼前的订单和短期利益上。眼下,全国所有的造船厂几乎都在开足马力、满负荷生产,一艘艘船舶从船台下水,看似一片繁荣景象,背后却缺乏对市场趋势的科学预判和风险评估。

  文章尖锐地发问:倘若疫情一旦结束,全球范围内众多国家的制造业产能逐步恢复,国际市场对船舶的需求格局发生变化;或者国际政治经济形势出现重大波动,贸易路线、贸易规则发生调整,到那时,我们现在大批量造出来的这些船舶,尤其是那些技术含量不高、附加值低的低端船舶,又能卖给谁?这种不计后果的扩张,无疑为行业的未来埋下了巨大的隐患。

  面对这些沉疴与隐忧,文章并非只破不立,而是清晰地给出了破解之道:唯有坚定不移地推进产业结构调整,矢志不渝地实现产业升级,才是我们突破发展瓶颈、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唯一道路,除此之外,再无其他选项。这一结论掷地有声,既是对现实问题的深刻回应,更是对未来发展方向的明确指引,为相关行业乃至整个经济的健康发展提供了极具价值的思考与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