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6章 秋风里的落叶-《四合院里的镇宅之宝》

  整个秋季的北京,街头巷尾的空气里,都透着股不一样的动静 ——

  “高考恢复” 的消息像投进湖面的石子,悄无声儿地漾开了圈圈涟漪。

  长安街旁的新华书店,每天天不亮就排起了长队,全是来买旧课本、习题集的人。

  有穿着工装、袖口磨得发亮的年轻人,攥着粮票还一个劲儿往前抻脖子;

  有背着洗得发白帆布包的返城知青,眼神儿直勾勾盯着书店门,

  都盼着能淘本当年的高中教材。

  遇上有人举着课本出来,后头人准得凑上去问:“劳驾,里头还有高二的数学不?”

  胡同里的氛围更显微妙,不像书店那般热闹,却处处透着股暗劲儿。

  南锣鼓巷里,原先晌午总聚在墙根下晒太阳的老爷子,手里的蒲扇摇得慢了,

  话里多了几句:“听说前院老张家的小子,半夜还在煤油灯底下看书呢,

  那股子劲儿,嘿!”

  粮店打面时,李师傅胳膊肘搭着面袋,会多问一句:

  “家里孩子要不要多打点细面?熬粥养脑子,高考可是板上钉钉的大事儿!”

  傍晚的路灯下,偶尔能看见背着书包匆匆走过的身影,脚步轻得怕惊扰了街坊 ——

  这是四九城特有的默契,想考的人都憋着劲儿悄悄学,不声张,却也藏不住那股子盼头。

  95 号四合院,倒还是老样子。

  街坊们凑在一块儿,聊的依旧是家长里短、民生琐事,

  退休的几位老爷子还总爱凑在一块儿逗闷子。

  中院老槐树下,依旧会聚集院里的留守妇女,手里择着菜,嘴里唠的是:

  “东单菜市场今儿有新鲜白菜,晚了可就没影儿了,得早点去排队!”

  从轧钢厂下班回来的何雨柱,胳膊肘夹着饭盒,手里还拎着带回来的肉和菜往外分。

  他先悄摸绕到后院西厢房,轻轻敲了敲窗:“娄姐,给您娘俩捎了点肉,麻利儿收着!”

  塞完东西转身,又蹭到贾家,把菜往饭桌上一放就想走,每次都得找个由头,

  嘴里念叨:“薛姐!小当这阵子又是上班又是学习的,费脑子,得多补补!

  今儿这肉跟菜都不赖,拿着给孩子多做点!”

  薛小凤是个不会假心假意推辞的人,每次都会笑着回:“柱子,这咋又让你破费!

  要不等会儿过来一块儿吃?家里有酒,喝两盅再走!”

  何雨柱摆摆手,脚步没停:“不了不了,我还得回去给易叔做饭,

  你们吃着就行,记得让小当多吃点,别亏着孩子!”

  东厢房的易中海最近身子骨越来越不对劲,都开始拄起了拐杖,要不然连屋门都出不来。

  虽说每月的退休金不少,日子过得一点不拮据,

  但脸上没了往日里的精气神,眼皮子总耷拉着。

  他也很少再往四合院外走,每天都坐在廊下的竹椅上,

  眯着眼瞅着院里的老槐树掉叶子,那眼神儿,像是在瞅自己走过的路。

  每天最热闹的时候,就得是另外俩冤家老伙计凑过来跟他斗嘴。

  闫埠贵因为要照看他种的那几盆月季,还得算计家里的柴米油盐,

  进中院的次数少,偶尔来一回,也得先掐好点,怕耽误了给花浇水。

  但刘海中就不同了,这老头家里没啥可算计的。

  老大还是没音信,老二刘光天分家后虽说还住在院子里,

  可一天到晚的也见不着人,撒丫子不知道跑哪儿去了;

  老三刘光福还是老样子,以前是隔三差五回来住,现在基本上算是常住了,

  就连他媳妇也三五天来住几天。

  刘光福还在背地里跟媳妇念叨:“大哥回不来,二哥分家了,

  咱得守着这份家业,往后都是咱的!”

  对于这些,刘海中老两口压根不知道,不过就算知道了,能有啥办法?

  刘海中每次从后院往外走,只要瞅见易中海坐那儿,准会屁颠颠跑过去,

  手里还把玩着个核桃,笑着说:“老易,你今儿看起来精神头不赖啊!

  咋着?能走远道不?要不要跟我去胡同口看人下象棋?那老几位昨儿还念叨你呢!”

  这份能自由外出的优越感,是他几十年跟易中海比,唯一能让易中海无话可说的地方。

  易中海每次都是眼皮都不抬一下,拐杖往地上戳了戳,回:

  “刘海中,没啥事你就该干啥干啥去!别跟我这儿装大,

  你心里想啥我还能不知道?不就是显摆你能遛弯儿嘛!”

  “嘿嘿!” 刘海中一点也不恼,搓着手笑:“得嘞!

  你自个儿待着吧,我可要遛弯去了,回见!”

  说着,还故意把脚步放得慢了些,晃悠着出了院门。

  有回闫埠贵也在,瞅着刘海中走了,凑到易中海跟前小声说:

  “老易,你也别跟他置气,他那德行,也就这点能耐了。”

  易中海叹了口气,摇摇头:“甭提他,废物点心一个。没劲!”

  正说着,后院刘光福跟媳妇的吵嚷声传了过来,隔着墙都听的清:

  “你丫不挺能哏吗?刚才跟我妈跟前儿怎么就蔫了?”

  他媳妇也不含糊,嗓门比他还亮:“这日子你还想不想过了?还敢跟我嚷嚷!”

  易中海跟闫埠贵对视一眼,都忍不住乐了。

  闫埠贵咂咂嘴,没法接话 —— 他家里那点破事也够闹心的,提起来就头疼。

  易中海慢悠悠摇摇头,手指头敲着桌沿儿:

  “这哪是过日子啊,天天跟唱大戏似的,听着就烦!”

  闫埠贵扯出个假笑,脸上的褶子都挤到一块儿了:

  “可不是嘛!好好过日子不好,非得逗闷子,有啥可吵的?”

  十月底的风早带了凉劲儿,刮在脸上跟小刀子似的,

  可南锣鼓巷南口倒突然热闹起来 —— 嚯!

  几台印着 “基建工程队” 红标的拖拉机突突地开进来,排气管冒着黑烟,

  震得地面都发颤,说是要在胡同东边的空地上盖居民楼。

  这消息一出来,整个南锣鼓巷都炸了锅,成了最火的话题,

  大伙儿全屁颠屁颠凑到胡同口看新鲜,嘴里还不停念叨:“新鲜了欸!这是要盖新楼啊?”

  刘清儒家东厢房里倒暖和,炉子里的煤烧得正旺,

  橘红色火光裹着暖意漫在屋里,连空气都带着股煤烟子的温乎劲儿。

  靠墙的红木柜擦得锃亮,上头摆着台黑色外壳的 14 英寸黑白电视机,

  屏幕蒙着浅灰色防尘布,旁边立着台牡丹牌老式收音机,

  正低声放着评书《岳飞传》,刘兰芳的声音抑扬顿挫,清清楚楚飘出来:

  “话说那岳飞岳鹏举,手持沥泉枪,胯骑乌骓马,一声断喝:

  ‘兀那贼子,休要猖狂!某家在此,岂容尔等胡作非为!’”

  墙面上崭新的 “农业学大寨” 标语旁,挂着刘家孩子们的奖状,红彤彤的一片特显眼。

  墙角立着台老旧的缝纫机,机身上还留着经年累月的划痕,桌案上的搪瓷盘里,

  糖块、晒干的红枣摆得满满当当,连装热水的暖水瓶都是印着 “先进单位” 的新款,

  亮闪闪的特体面。

  收音机里的评书还在继续,又传出几句:“岳家军纪律严明,素有‘冻死不拆屋,

  饿死不掳掠’的美名,这才让金兵闻风丧胆,直呼‘撼山易,撼岳家军难’啊!”

  秦淮茹穿着藏青色卡其布罩衫,领口绣的浅灰色碎花针脚细密,

  袖口熨得没有一丝褶皱,正跟陶小蝶凑在炉边闲聊。

  她手里捏着块烤得温热的红薯,时不时掰一小块放进嘴里,眉眼都带着温软,

  还顺着收音机的声儿念叨:“这岳将军是真英雄啊!”

  陶小蝶裹着深灰色羊毛开衫,头发用黑色发网拢得整齐,没一根乱飘的,

  手里剥着颗红枣,枣核随手扔在桌边的小碟里,眼神里满是笑意:

  “昨儿我家安玲跟我闹,非要我带她去逛百货大楼,我只能哄着她,

  说等天暖和了再去,这会儿风大,冻着不值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