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57章 乡傩礼中,藏着的敬畏与担当-《历史的回响:那些震撼人心的话语》

  乡人傩,朝服而立于阼阶。

  “乡人傩,朝服而立于阼阶。”《论语?乡党》中这短短九字,如同一把穿越千年的钥匙,打开了古人祭祀祈福的神秘大门 —— 当乡里举行驱邪逐疫的傩礼时,孔子会穿着正式的朝服,站在东面的台阶上。这看似简单的举动,没有激昂的誓词,没有繁复的注解,却将古人对神灵的敬畏、对百姓的责任,悄悄融入了庄重的仪式之中。在现代社会,当我们重新品读这句古训,仿佛能听见远古傩舞的鼓点声,看见孔子身着朝服的肃穆身影,也开始思索:在信仰日渐多元、仪式逐渐简化的今天,我们是否还能找回那份藏在乡傩礼中的敬畏之心与担当精神?

  一、记忆里的乡傩:外婆村口的鼓声与 “穿新衣迎吉兆” 的期待

  我的童年,是在湘南一个依山傍水的小村庄里度过的。村子虽小,却保留着许多古老的习俗,其中最让我难忘的,便是每年腊月举行的 “乡傩” 仪式。那时的我不懂 “傩” 的深意,只知道一到腊月,村口的晒谷场就会变得热闹起来,大人们忙着扎制傩面具、排练傩舞,孩子们则围在一旁,叽叽喳喳地盼着仪式开始。

  记忆里的傩面具,大多是用樟木雕刻而成,有的青面獠牙,有的慈眉善目。村里的李爷爷是雕刻傩面具的好手,他总是坐在自家的屋檐下,手里拿着刻刀,一点点地雕琢着木头。我常常蹲在他身边,看着粗糙的木头在他手中渐渐有了模样。李爷爷会一边雕刻,一边给我讲故事:“这面具是‘方相氏’,能驱邪逐疫;那面具是‘土地公’,能保佑咱们庄稼丰收。” 每次雕刻完,他都会在面具上涂上鲜艳的颜料,红的、黄的、绿的,色彩浓烈,在阳光下格外醒目。

  傩礼举行的那天,全村人都会穿上新衣服。外婆会早早地起床,给我穿上红色的棉袄,梳上整齐的辫子,嘴里念叨着:“穿新衣,迎吉兆,傩神会保佑咱们一年平平安安。” 早饭过后,村民们会陆续聚集到晒谷场,晒谷场中央摆着一张供桌,桌上放着水果、点心、米酒,还有一只绑着红绳的大公鸡 —— 那是用来祭祀的供品。

  随着一阵急促的鼓声响起,傩礼正式开始。十几个穿着五彩戏服的村民,戴着傩面具,手持兵器,踩着鼓点走上场。他们有的扮演 “方相氏”,戴着青面獠牙的面具,挥舞着桃木剑;有的扮演 “十二神兽”,戴着形态各异的面具,跳着刚劲有力的舞蹈。鼓点越来越密,舞姿越来越烈,村民们会跟着鼓点拍手,嘴里喊着 “驱邪祟,保平安” 的口号。

  最让我期待的,是 “扫堂” 环节。扮演 “方相氏” 的村民会拿着桃木剑,挨家挨户地 “扫邪”。每到一户人家,主人都会打开大门,端出米酒招待 “方相氏”。“方相氏” 会挥舞着桃木剑,在屋里转一圈,嘴里念着祈福的咒语,然后在门上贴一张红色的 “驱邪符”。那时的我会跟在 “方相氏” 身后,看着红色的符纸贴在门上,心里满是踏实 —— 我相信,有了这符纸,妖魔鬼怪就不敢来家里捣乱了。

  仪式的最后,孔子的 “化身” 会出场 —— 村里辈分最高的王爷爷会穿着一件深蓝色的长袍,站在晒谷场东面的台阶上。他不会跳舞,也不会说话,只是静静地站着,眼神肃穆。后来我才知道,这是在模仿孔子 “朝服而立于阼阶” 的举动。外婆告诉我:“王爷爷站在那里,是代表咱们对傩神的敬畏,也是求傩神保佑全村人平安。”

  仪式结束后,村民们会一起分享供桌上的食物,孩子们则会拿着小灯笼,在村里的小巷里穿梭。那时的我,手里拿着灯笼,心里满是欢喜 —— 我觉得,经过傩礼的 “洗礼”,新的一年一定会充满好运。那些年的乡傩仪式,没有华丽的舞台,没有先进的音响,却因为这份简单与庄重,成为了我童年最珍贵的回忆。

  后来我问外婆,为什么要举行傩礼。外婆坐在院子里的老槐树下,一边纳鞋底,一边给我讲:“咱们农民靠天吃饭,最怕的就是天灾人祸。举行傩礼,是求傩神保佑咱们不受瘟疫、虫害的侵扰,能有个好收成。王爷爷穿着长袍站在台阶上,是对傩神的尊敬,也是对咱们全村人的负责。” 外婆的话很朴实,却像一颗种子,在我心里扎下了根 —— 原来 “乡人傩,朝服而立于阼阶” 不是书本里的死规矩,而是藏在乡村烟火气里的信仰,是一辈辈人传下来的 “安心咒”。

  二、历史长河中的乡傩礼:从先秦到明清的敬畏传承

  “乡人傩,朝服而立于阼阶”,并非孔子偶然的举动,而是对先秦时期傩礼文化的继承与践行。在古代,傩礼是一种重要的祭祀仪式,主要用于驱邪逐疫、祈福纳祥,而 “敬畏神灵、心系百姓” 则是这一仪式的核心灵魂。

  根据《周礼?夏官?司马》记载,早在西周时期,傩礼就已经形成了完整的流程。每年腊月,周天子会命令 “方相氏” 带领 “百隶”,戴着熊皮面具,拿着兵器,在宫廷里举行 “大傩” 仪式。“方相氏” 会一边挥舞兵器,一边呼喊 “傩!傩!”,以驱赶走宫廷里的妖魔鬼怪。而在民间,乡人们则会举行 “乡人傩”,规模虽不如宫廷 “大傩” 盛大,却也同样庄重。那时的人们相信,通过傩礼,不仅能驱邪逐疫,还能祈求来年风调雨顺、五谷丰登。

  到了春秋战国时期,傩礼的内涵更加丰富。孔子生活的时代,虽然社会动荡,但人们对神灵的敬畏、对平安的渴望丝毫未减。孔子作为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十分重视礼仪的作用,他认为傩礼不仅是一种祭祀仪式,更是一种教化百姓的方式 —— 通过庄重的仪式,让百姓懂得敬畏神灵、珍惜生活。因此,当乡里举行傩礼时,孔子会穿着朝服,站在阼阶上,以身作则,向百姓传递敬畏之心与责任意识。《论语》中记载的 “乡人傩,朝服而立于阼阶”,正是孔子对傩礼重视的体现。

  汉代时,傩礼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不仅流程更加完善,还融入了更多的艺术元素。据《后汉书?礼仪志》记载,汉代的 “大傩” 仪式,参与者多达数百人,除了 “方相氏” 和 “百隶”,还有童男童女、乐工等。仪式开始后,童男童女会唱着驱邪的歌谣,乐工则演奏着激昂的乐曲,“方相氏” 带领众人跳着傩舞,场面十分盛大。在民间,“乡人傩” 也更加普及,人们会在傩礼中加入当地的民间舞蹈和音乐,让傩礼更具地方特色。那时的人们,会通过傩礼来祈求家人平安、庄稼丰收,傩礼成为了人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唐代是傩礼的鼎盛时期,这一时期的傩礼不仅在宫廷和民间广泛举行,还传播到了周边国家。根据《新唐书?礼乐志》记载,唐代的 “大傩” 仪式,会在除夕这天举行,皇帝会亲自到场观看。仪式上,“方相氏” 会戴着黄金四目面具,穿着玄衣朱裳,手持戈矛,带领 “十二神兽” 驱邪逐疫。“十二神兽” 分别是甲作、巯胃、雄伯、腾简、揽诸、伯奇、强梁、祖明、委随、错断、穷奇、腾根,它们形态各异,各司其职,有的能食疫,有的能食鬼。在民间,“乡人傩” 的仪式也更加隆重,人们会提前数月准备,制作精美的傩面具和戏服,排练傩舞和歌谣。傩礼举行时,村民们会倾城而出,共同参与这一盛大的仪式。

  明清时期,傩礼虽然在形式上有所简化,但核心精神依然未变。明代的《大明集礼》中规定,“大傩” 仪式每年除夕举行,由锦衣卫负责组织,参与者需穿着统一的服饰,按照固定的流程进行。在民间,“乡人傩” 则更加贴近百姓生活,人们会根据当地的习俗,对傩礼进行调整。比如,在南方一些地区,人们会在傩礼中加入 “舞龙舞狮” 的环节,以增加喜庆的氛围;在北方一些地区,人们会在傩礼中加入 “踩高跷”“扭秧歌” 的元素,让傩礼更具观赏性。清代的《大清会典》也对傩礼做出了类似规定,强调傩礼的目的是 “驱邪逐疫,祈福纳祥”,要求各级官员重视并参与傩礼。

  从西周的《周礼》到清代的《大清会典》,傩礼跨越了两千多年的时光,形式在变,规模在变,但 “敬畏神灵、心系百姓” 的核心从未改变。“乡人傩,朝服而立于阼阶” 这句古训,就像一根无形的线,将不同时代的傩礼文化串联起来,让中华民族的敬畏传统与担当精神,在一次次傩舞的鼓点、一次次朝服而立的肃穆中,代代相传,从未断裂。

  三、不同地域的乡傩习俗:敬畏与担当的多样表达

  中国地大物博,不同地域有着不同的地理环境、气候条件和生活习惯,这也让乡傩礼呈现出丰富多样的表达形式。无论是东北的 “跳家神”、西北的 “傩舞戏”,还是江南的 “傩戏”、西南的 “傩堂戏”,每个地方的乡傩礼,都有着属于自己的特色,却又不约而同地坚守着 “敬畏神灵、心系百姓” 的核心。

  在东北的农村,乡傩礼被称为 “跳家神”,主要用于驱邪保家。东北的冬天寒冷漫长,人们相信,寒冬时节容易滋生 “邪祟”,会给家人带来疾病和灾难。因此,每年腊月,东北的村民都会举行 “跳家神” 仪式。仪式开始前,村民们会在自家的堂屋里摆上供桌,供桌上放着猪肉、饺子、米酒等供品。然后,村里的 “神汉” 会穿上红色的法衣,头戴五佛冠,手持桃木剑,站在供桌前。“神汉” 会先点燃香烛,对着供桌跪拜,嘴里念着祈福的咒语,祈求 “家神” 保佑家人平安。接着,“神汉” 会跳起舞来,舞姿刚劲有力,嘴里还会时不时地喊出 “驱邪祟,保平安” 的口号。家人则会围在一旁,虔诚地观看,有的还会跟着 “神汉” 一起拍手。仪式结束后,“神汉” 会在堂屋的各个角落撒上五谷杂粮,寓意着 “五谷丰登,邪祟尽散”。东北人常说:“跳家神,保平安,这是咱们对家神的敬畏,也是对家人的责任。” 在他们看来,举行 “跳家神” 仪式,不仅是为了驱邪逐疫,更是为了守护家人,让家人在新的一年里平平安安。

  在西北的黄土高原上,乡傩礼被称为 “傩舞戏”,融合了舞蹈、戏曲和祭祀等多种元素。西北的人们大多以种地为生,他们最担心的就是天灾人祸,因此,“傩舞戏” 的主要目的是祈求风调雨顺、庄稼丰收。“傩舞戏” 通常在正月里举行,村里的村民会提前排练,有的扮演 “土地公”,有的扮演 “农夫”,有的扮演 “妖怪”。仪式开始时,“土地公” 会穿着华丽的戏服,手持拐杖,慢悠悠地走上场,他会先向村民们问好,然后讲述今年的收成情况。接着,“农夫” 们会穿着朴素的衣服,扛着锄头,跳着种地的舞蹈,展现农民辛勤劳动的场景。最后,“妖怪” 会戴着青面獠牙的面具上场,试图破坏庄稼,“土地公” 和 “农夫” 们则会齐心协力,将 “妖怪” 赶走,寓意着 “驱邪保丰收”。仪式结束后,村民们会一起分享供品,谈论着对新一年的期待。西北人常说:“傩舞戏,跳得好,庄稼才能长得好。这是咱们对土地的敬畏,也是对生活的担当。” 在他们眼中,“傩舞戏” 不仅是一种仪式,更是一种对生活的热爱和对未来的期盼。

  在江南的水乡,乡傩礼被称为 “傩戏”,更具艺术性和观赏性。江南的傩戏,大多以民间故事为题材,比如《封神演义》《西游记》等,通过傩戏的形式,传递善恶有报、因果循环的道理。傩戏举行的场地,通常在河边的戏台的上。戏台是用木头搭建而成,上面挂着红色的帷幕,帷幕上绣着精美的图案。傩戏开始前,戏班的演员会在后台化妆,他们会用颜料在脸上画出各种图案,有的像神仙,有的像妖怪。观众则会坐在河边的石阶上,静静地等待。随着锣鼓声响起,傩戏正式开始。演员们会穿着华丽的戏服,戴着傩面具,在戏台上表演。他们的动作夸张而生动,台词通俗易懂,台下的观众会时不时地鼓掌叫好。傩戏的内容大多是驱邪逐疫、祈福纳祥的故事,比如《封神演义》中的 “姜子牙封神”,寓意着 “善恶终有报,正义终将战胜邪恶”。江南人常说:“看傩戏,知善恶,这是咱们对神灵的敬畏,也是对道德的坚守。” 在他们看来,傩戏不仅是一种娱乐方式,更是一种教化百姓的手段,能让人们在观看傩戏的过程中,懂得善恶之分,坚守道德底线。

  在西南的少数民族地区,乡傩礼被称为 “傩堂戏”,充满了民族特色。彝族的 “傩堂戏”,主要用于祭祀祖先和驱邪逐疫。彝族的人们相信,祖先的灵魂会一直守护着后代,而 “邪祟” 则会给家人带来灾难。因此,每年农历六月二十四日 “火把节” 这天,彝族的村民都会举行 “傩堂戏” 仪式。仪式开始前,村民们会在自家的院子里点燃火把,火把的光芒照亮了整个院子。然后,村里的 “毕摩”(彝族的巫师)会穿着黑色的法衣,头戴鸡冠帽,手持法铃,站在院子中央。“毕摩” 会先对着火把跪拜,嘴里念着祭祀祖先的咒语,祈求祖先保佑家人平安。接着,“毕摩” 会跳起舞来,舞姿优美而庄重,法铃发出 “叮叮当当” 的声音。村民们则会围在一旁,跟着 “毕摩” 一起拍手,嘴里唱着彝族的歌谣。仪式结束后,村民们会拿着火把,在村里的小巷里穿梭,寓意着 “火把能驱邪逐疫,带来好运”。傣族的 “傩堂戏”,则主要用于祈求风调雨顺、五谷丰登。傣族的人们生活在热带地区,雨水对庄稼的生长至关重要。因此,每年雨季来临前,傣族的村民都会举行 “傩堂戏” 仪式。仪式上,村民们会穿着傣族的传统服饰,戴着傩面具,跳着欢快的舞蹈,嘴里唱着祈福的歌谣,祈求雨水及时降临,庄稼能够丰收。

  不同地域的乡傩习俗,形式不同,细节有别,但都有着同样的核心 —— 敬畏神灵,心系百姓。无论是东北 “跳家神” 中的桃木剑,西北 “傩舞戏” 中的锄头,还是江南 “傩戏” 中的帷幕,西南 “傩堂戏” 中的火把,都是 “乡人傩,朝服而立于阼阶” 的生动诠释,都是中华民族敬畏传统与担当精神的具体体现。这些习俗,像一颗颗散落的珍珠,被 “敬畏与担当” 这根线串联起来,共同构成了中华文化的璀璨图景。

  四、现代社会的乡傩之思:敬畏与担当的失落与重拾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越来越多的人离开乡村,住进城市的高楼大厦;随着科技的发展,人们逐渐用科学的方式解释自然现象,不再依赖祭祀仪式祈福;随着生活节奏的加快,人们的时间被工作、学习、社交填满,很少有机会参与传统的乡傩礼。“乡人傩,朝服而立于阼阶” 的场景,似乎渐渐淡出了人们的生活,那份藏在乡傩礼中的敬畏之心与担当精神,也在不知不觉中被简化、被遗忘。

  在城市里,我们常常能看到这样的场景:一些人对自然缺乏敬畏,随意破坏环境,乱砍滥伐树木、随意排放污水,导致生态环境遭到破坏;一些人对职业缺乏担当,工作中敷衍了事、推卸责任,导致项目出错、客户不满;一些人对传统文化缺乏敬畏,将古老的傩面具、傩戏服当作普通的商品随意买卖,甚至进行低俗化改编,失去了传统文化的严肃性与庄重性。这些现象,让人心痛,也让我们不得不反思:在现代社会,我们为什么会失去那份藏在乡傩礼中的敬畏与担当?

  有人说,是因为科技的发展让人们变得 “无所畏惧”—— 疾病可以通过药物治疗,灾害可以通过科技预防,人们不再需要通过祭祀仪式祈求平安,也就渐渐失去了对神灵、对自然的敬畏;有人说,是因为快节奏的生活让人们变得 “急功近利”—— 为了追求效率和利益,人们往往只关注结果,忽视过程,也就渐渐失去了对工作、对生活的担当;还有人说,是因为多元文化的冲击让人们变得 “盲目跟风”—— 外来文化的涌入让一些人对本土传统文化产生怀疑,甚至否定,也就渐渐失去了对传统文化的敬畏与传承。这些说法都有道理,但归根结底,是我们对 “敬畏” 与 “担当” 的认知发生了偏差 —— 我们把敬畏当成了 “迷信”,把担当当成了 “负担”,把传统文化当成了 “过时的产物”。

  其实,现代社会依然需要乡傩礼中的敬畏与担当,只是它的形式可以更加灵活,更加符合现代生活的需求。敬畏不是迷信,而是对自然的尊重、对生命的珍惜、对传统文化的珍视;担当不是负担,而是对工作的负责、对家庭的守护、对社会的贡献。在现代社会,我们可以用科学的方式表达敬畏 —— 比如,保护环境、节约资源,就是对自然的敬畏;关爱他人、救助弱者,就是对生命的敬畏;学习传统文化、传承传统技艺,就是对传统文化的敬畏。我们也可以用实际行动践行担当 —— 比如,认真工作、精益求精,就是对职业的担当;孝顺父母、照顾家人,就是对家庭的担当;参与公益、服务社会,就是对社会的担当。

  近年来,随着 “非遗热” 的兴起,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关注和传承傩文化,用现代方式让乡傩礼中的敬畏与担当精神焕发出新的活力。在我的家乡湘南,当地政府将 “湘南傩戏” 列入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不仅组织专业人员对傩戏的剧本、音乐、舞蹈进行整理和研究,还在中小学开设傩戏兴趣班,让孩子们从小接触和了解傩文化。我曾去家乡的一所小学参观,看到孩子们穿着迷你版的傩戏服,戴着小巧的傩面具,跟着老师学习傩舞的基本动作。虽然动作还很稚嫩,但孩子们的眼神里满是认真与敬畏。老师告诉我:“我们教孩子们跳傩舞,不是让他们迷信,而是让他们了解传统文化,学会敬畏自然、担当责任。”

  除了学校教育,文旅融合也成为传承傩文化的重要方式。在江西婺源,当地将傩戏与旅游相结合,打造了 “婺源傩舞表演” 项目。游客来到婺源,不仅可以欣赏到原汁原味的傩舞表演,还可以亲手制作傩面具、学习傩舞动作。表演结束后,演员们会向游客讲解傩文化的历史和内涵,让游客在娱乐的同时,了解传统文化中的敬畏与担当。我曾在婺源观看过一场傩舞表演,当 “方相氏” 戴着青面獠牙的面具,挥舞着桃木剑跳上舞台时,台下的游客们虽然有些惊讶,但更多的是好奇与尊重。表演结束后,很多游客围着演员询问傩文化的相关知识,还有一些游客报名参加了傩面具制作体验活动。一位来自上海的游客说:“以前只在书本上见过傩戏,今天亲眼看到,才知道它背后有这么深厚的文化内涵。这种对自然的敬畏、对百姓的担当,值得我们学习。”

  在贵州铜仁,当地的 “德江傩堂戏” 也通过短视频平台走红网络。一些傩戏演员会拍摄自己排练、表演傩戏的视频,发布到抖音、快手等平台上。视频中,演员们穿着精美的傩戏服,戴着特色的傩面具,跳着刚劲有力的傩舞,配上悠扬的傩戏音乐,吸引了大量网友的关注和点赞。很多网友在评论区留言:“第一次见这么有特色的传统文化,太震撼了!”“希望能有机会亲眼看看傩戏表演。”“这种传统文化应该好好传承下去。” 通过短视频平台,傩文化走出了大山,走向了全国,让更多的人了解到其中蕴含的敬畏与担当精神。

  五、“乡人傩,朝服而立于阼阶”:从乡傩礼到人生的敬畏与担当

  “乡人傩,朝服而立于阼阶”,这句古训看似是对乡傩礼仪的规定,实则是对人生的指引 —— 它告诉我们,敬畏不是一时的迷信,而是一生的尊重;担当不是一时的表演,而是一生的责任;传统文化不是过时的产物,而是一生的精神财富。

  在人生的道路上,我们需要对自然保持敬畏。自然是人类赖以生存的家园,它给予我们阳光、空气、水和食物,孕育了世间万物。如果我们对自然缺乏敬畏,随意破坏环境,最终只会自食恶果。就像近年来频繁发生的地震、洪水、干旱等自然灾害,很多都是由于人类对自然的过度开发和破坏造成的。因此,我们要学会尊重自然、保护自然,从小事做起,比如节约每一滴水、每一度电,爱护每一棵树木、每一朵花草,减少使用一次性塑料制品,让自然能够持续为我们提供生存的资源,让我们的子孙后代也能享受到美好的自然环境。

  我们需要对职业保持担当。职业是我们实现人生价值的重要途径,也是我们承担社会责任的重要方式。无论我们从事什么职业,都应该认真对待,精益求精,把每一份工作都当成自己的责任。就像孔子穿着朝服站在阼阶上,认真对待乡傩礼一样,我们也应该以认真负责的态度对待自己的职业。医生要认真救治每一位病人,为患者的生命健康负责;教师要认真教导每一位学生,为学生的成长成才负责;公务员要认真对待每一项工作,为人民的利益福祉负责。只有我们对职业保持担当,才能在工作中实现自己的价值,为社会的发展做出贡献。

  我们需要对传统文化保持敬畏与传承。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根与魂,它承载着中华民族的历史、智慧和精神。乡傩礼作为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中蕴含的敬畏与担当精神,是中华民族宝贵的精神财富。在现代社会,我们要学会尊重传统文化,了解传统文化的历史和内涵,不要把它当成迷信或过时的产物随意抛弃。同时,我们还要学会传承传统文化,用现代方式让传统文化焕发出新的活力。比如,我们可以学习传统技艺,如傩面具雕刻、傩戏表演等;可以阅读传统典籍,如《论语》《周礼》等,了解其中蕴含的智慧;可以参与传统节日活动,如春节、端午节、中秋节等,感受传统文化的魅力。通过敬畏与传承传统文化,我们可以让中华民族的精神血脉得以延续,让中华民族的文化瑰宝得以流传。

  记得去年冬天,我回到家乡湘南,正好赶上村里举行乡傩仪式。虽然多年未见,但乡傩仪式的庄重与热闹依然未变。晒谷场上,供桌整齐摆放,傩面具色彩鲜艳,村民们穿着新衣服,脸上满是期待。随着鼓声响起,傩舞表演开始,“方相氏” 挥舞着桃木剑,“十二神兽” 跳着刚劲的舞蹈,村民们跟着鼓点拍手,嘴里喊着 “驱邪祟,保平安” 的口号。仪式的最后,村里的老支书穿着深蓝色的长袍,站在东面的台阶上,眼神肃穆,就像当年的王爷爷一样。

  仪式结束后,我和老支书聊天,问他为什么这么多年还坚持举行乡傩仪式。老支书笑着说:“举行乡傩仪式,不是迷信,是为了让大家记住咱们的传统文化,记住要敬畏自然、担当责任。现在年轻人大多在外打工,每年只有过年才回来,举行乡傩仪式,也能让大家聚在一起,增进感情,让村里更有凝聚力。” 听了老支书的话,我深受感动 —— 乡傩礼不仅是一种仪式,更是一种精神的传承,它让敬畏与担当的种子在一代又一代人的心中生根发芽。

  在未来的日子里,愿我们都能牢记 “乡人傩,朝服而立于阼阶” 的古训,对自然保持敬畏,对职业保持担当,对传统文化保持珍视与传承。愿我们用自己的行动,让敬畏与担当的精神融入生活的每一个角落,让传统文化在现代社会中焕发出新的活力,让中华民族的精神财富得以延续,让我们的人生更加充实、更有意义。

  从外婆村口的乡傩仪式到历史长河中的傩礼传承,从不同地域的乡傩习俗到现代社会的傩文化保护,“乡人傩,朝服而立于阼阶” 的古训跨越了两千多年的时光,始终指引着我们要心怀敬畏、勇于担当。它像一盏明灯,照亮我们前行的道路;像一根纽带,连接着过去、现在和未来;像一种力量,推动着我们不断成长、不断进步。愿我们都能成为这盏明灯的守护者、这根纽带的传承者、这种力量的践行者,让敬畏与担当的精神永远流传,让中华民族的文化瑰宝永远闪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