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人饮酒,杖者出,斯出矣。
“乡人饮酒,杖者出,斯出矣。”《论语?乡党》里这短短十字,如同一帧泛黄却温暖的古画,定格了两千多年前乡村宴席上的动人瞬间 —— 乡亲们聚在一起饮酒,等到拄着拐杖的老人起身离席后,其他人才能依次离开。这看似简单的礼仪细节,没有华丽的辞藻,没有严苛的戒律,却把中华民族尊老敬长的传统美德,悄悄揉进了烟火气十足的乡居生活里。在快节奏的现代社会,当我们重新凝视这句古训,仿佛能听见古老乡村里酒杯碰撞的轻响,看见老人们蹒跚离去的背影,也开始思索:在亲情日渐疏离、礼仪逐渐简化的今天,我们是否还能找回那份藏在乡饮礼中的尊老温度?
一、记忆里的乡宴:外婆村口的酒桌与 “等老人先走” 的规矩
我的童年,是在皖南一个依山傍水的小村庄里度过的。村子不大,几十户人家沿着一条小河散落分布,谁家有红白喜事、逢年过节,都会在村口的晒谷场上摆起宴席,全村人凑在一起热闹。我印象最深的,是每年秋收后的 “谢神宴”—— 为了感谢土地神的庇佑,也为了庆祝丰收,村里的长辈会牵头,家家户户出些粮食、蔬菜、家禽,在晒谷场搭起灶台,做上几十桌饭菜,邀请全村人赴宴。
每次宴席前,村里的老人们都会提前到场,他们大多拄着拐杖,有的是用竹子做的,有的是用木头雕的,杖头还挂着布袋子,里面装着老花镜、手帕之类的小物件。男人们会主动上前,搀扶着老人走到最靠前的几桌 —— 那是专门为 “杖者” 准备的席位,桌子比其他桌略高一些,椅子也更宽大,方便老人坐下和起身。女人们则忙着给老人递茶、剥水果,嘴里念叨着:“张爷爷,您慢些,小心台阶”“李奶奶,这椅子垫了棉絮,坐着暖和”。
宴席开始后,没有人会先动筷子,要等村里辈分最高的老人拿起筷子,说了句 “大家吃吧”,其他人才能开始用餐。酒过三巡,菜过五味,当有老人放下筷子,准备起身离席时,原本喧闹的酒桌会瞬间安静下来。旁边的年轻人会立刻站起来,伸手扶住老人的胳膊,帮他理理衣角,轻声问:“爷爷,要不要我送您回家?” 其他桌的人也会停下筷子,看着老人慢慢走出晒谷场,直到老人的背影消失在巷口,大家才会继续说笑、饮酒。
有一次,我才六岁,跟着母亲去赴宴。宴席快结束时,我看见隔壁的王爷爷拄着拐杖站起来,便着急地拉着母亲的手说:“娘,我们也回家吧,我想玩积木了。” 母亲赶紧按住我,小声说:“傻孩子,要等王爷爷走了,我们才能走。这是规矩,要尊敬老人。” 我似懂非懂地点点头,看着王爷爷在邻居家叔叔的搀扶下慢慢走远,直到看不见人影,母亲才牵着我的手,跟着其他人一起离开。
后来我问外婆,为什么一定要等老人走了才能走。外婆坐在院子里的老槐树下,一边剥着毛豆,一边给我讲:“在咱们村里,老人是家里的根,是村里的宝。他们年轻时种地、建房,把一辈子都献给了村子,给我们挣下了吃的、住的。现在他们老了,走不动了,我们就得让着他们,敬着他们。吃饭让他们坐好位置,离席让他们先走,这不是客套,是良心。” 外婆的话很朴实,却像一颗种子,在我心里扎下了根 —— 原来 “杖者出,斯出矣” 不是书本里的死规矩,而是藏在乡村烟火气里的真情,是一辈辈人传下来的 “良心账”。
那些年的乡宴,没有精致的餐具,没有昂贵的菜肴,只有粗瓷碗里的米饭、陶盆里的炖肉、竹篮里的青菜,却因为这份 “等老人先走” 的规矩,变得格外温暖。老人们脸上的笑容,年轻人搀扶的双手,孩子们安静等待的眼神,构成了乡村最动人的风景。这份风景,比任何山珍海味都更让人难忘,因为它藏着人与人之间最纯粹的尊重,藏着一个村庄最朴素的善良。
二、历史长河中的乡饮礼:从先秦到明清的尊老传承
“乡人饮酒,杖者出,斯出矣”,并非孔子偶然记录的乡村习俗,而是对先秦时期 “乡饮酒礼” 的生动写照。在古代,乡饮酒礼是乡村社会最重要的礼仪之一,它不仅是乡亲们聚会饮酒的场合,更是传递伦理道德、维护社会秩序的重要载体,而 “尊老” 则是这一礼仪的核心灵魂。
根据《仪礼?乡饮酒礼》记载,早在西周时期,乡饮酒礼就已经形成了完整的流程,从邀请宾客、布置场地,到席位安排、饮酒顺序,每一个环节都透着对老人的尊重。首先是宾客的选择,乡饮酒礼的宾客分为 “宾”“介”“众宾”,其中 “宾” 必须是村里德行高尚、年纪较大的长者,由地方官亲自登门邀请;其次是席位安排,“宾” 的席位设在堂的西阶之上,面朝东,是整个宴席中最尊贵的位置,其他宾客按照年龄和辈分依次排列,年轻晚辈则坐在堂下的阶前,方便随时起身侍奉老人;最后是饮酒顺序,必须先向 “宾” 敬酒,再向 “介” 敬酒,最后才轮到晚辈们互相敬酒,饮酒时,晚辈要双手捧着酒杯,举到与额头平齐的高度,敬给长辈,长辈饮完后,晚辈才能饮酒。
到了春秋战国时期,虽然社会动荡,但乡饮酒礼中的尊老传统依然被保留下来。孔子生活的时代,他经常参与乡饮酒礼,并且以身作则,践行 “杖者出,斯出矣” 的礼仪。《论语》中记载,孔子在乡饮酒礼结束后,总是会等到所有老人都离开,自己才最后一个离开。他曾对弟子说:“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在他看来,尊重自己的长辈,也要尊重别人的长辈;爱护自己的晚辈,也要爱护别人的晚辈,而乡饮酒礼正是践行这一理念的最佳场合。
汉代时,乡饮酒礼被纳入国家礼仪制度,成为地方官教化百姓的重要手段。据《汉书?文帝纪》记载,汉文帝曾下令,在全国范围内推广乡饮酒礼,要求地方官每年定期组织乡饮酒礼,邀请村里的老人参加,并对孝顺父母、尊敬长辈的人进行表彰。在汉代的乡饮酒礼中,对 “杖者” 的尊重更加具体 —— 凡是年满七十岁的老人,都能获得朝廷赐予的 “王杖”(一种象征荣誉的拐杖),持有王杖的老人在乡饮酒礼中,不仅能坐在最尊贵的位置,还能享受 “出入官府不趋,毋二尺告劾,有敢征召、侵辱者,比大逆不道” 的特权,任何人都不能怠慢或侮辱持杖老人,否则将受到严厉的惩罚。
唐代是乡饮酒礼的鼎盛时期,这一时期的乡饮酒礼更加注重仪式感和教育意义。根据《新唐书?礼乐志》记载,唐代的乡饮酒礼会在学校举行,邀请当地的儒士、长者和学生参加。在宴席上,不仅有饮酒、吃饭的环节,还会安排儒士讲解儒家经典中关于尊老、孝亲的内容,让年轻人在潜移默化中受到教育。宴席结束时,学生们会排成整齐的队伍,恭送老人离开,直到老人的马车消失在视线中,学生们才能返回学校。这种将礼仪与教育结合的方式,让尊老敬长的美德更加深入人心。
明清时期,乡饮酒礼虽然在形式上有所简化,但尊老的核心精神依然未变。明代的《大明集礼》中规定,乡饮酒礼每三年举行一次,由地方官主持,邀请 “高年有德者” 为 “宾”,“次高年有德者” 为 “介”,其他老人为 “众宾”。宴席结束后,地方官要亲自搀扶 “宾” 上马车,并目送马车离去,其他官员和百姓则依次送别其他老人。清代的《大清会典》也对乡饮酒礼做出了类似规定,并且强调 “凡乡饮酒礼,务在敬老尊贤,敦崇礼教”,要求各级官员严格遵守,不得敷衍了事。
从西周的《仪礼》到清代的《大清会典》,乡饮酒礼跨越了两千多年的时光,形式在变,规模在变,但 “尊老敬长” 的核心从未改变。“杖者出,斯出矣” 这句古训,就像一根无形的线,将不同时代的乡村礼仪串联起来,让中华民族的尊老传统,在一次次酒杯碰撞、一次次目送老人离去的瞬间,代代相传,从未断裂。
三、不同地域的乡饮习俗:尊老礼仪的多样表达
中国地大物博,不同地域有着不同的地理环境、气候条件和生活习惯,这也让乡饮酒礼中的尊老礼仪,呈现出丰富多样的表达形式。无论是东北的热炕头、西北的土窑洞,还是江南的乌篷船、西南的吊脚楼,每个地方的乡宴上,都有属于自己的 “杖者出,斯出矣”,都藏着同样温暖的尊老温度。
在东北的农村,冬天寒冷漫长,乡宴大多设在村民家里的火炕上。东北人豪爽热情,但在尊老这件事上,却格外 “讲究”。每次有宴席,主人家都会把火炕最里面、最暖和的位置留给老人 —— 那里靠近炕头,温度最高,还能靠着墙壁,方便老人休息。老人们坐在火炕上,身边会放着暖水袋、棉垫子,主人家还会时不时地给老人添茶、换热水袋,生怕老人着凉。宴席结束时,年轻人会先帮老人穿上棉袄、棉鞋,然后背着老人下炕(东北的火炕较高,老人上下不方便),送到门口后,还要看着老人走进自家院子,才能转身回去。东北人常说:“老人是家里的‘定海神针’,敬着老人,家里才安稳。” 在他们看来,让老人坐在最暖和的地方,等老人走了再散席,不是 “麻烦”,而是做晚辈的本分。
在西北的黄土高原上,乡宴多在村民的土窑洞里举行。窑洞冬暖夏凉,是西北人最
“乡人饮酒,杖者出,斯出矣。”《论语?乡党》里这短短十字,如同一帧泛黄却温暖的古画,定格了两千多年前乡村宴席上的动人瞬间 —— 乡亲们聚在一起饮酒,等到拄着拐杖的老人起身离席后,其他人才能依次离开。这看似简单的礼仪细节,没有华丽的辞藻,没有严苛的戒律,却把中华民族尊老敬长的传统美德,悄悄揉进了烟火气十足的乡居生活里。在快节奏的现代社会,当我们重新凝视这句古训,仿佛能听见古老乡村里酒杯碰撞的轻响,看见老人们蹒跚离去的背影,也开始思索:在亲情日渐疏离、礼仪逐渐简化的今天,我们是否还能找回那份藏在乡饮礼中的尊老温度?
一、记忆里的乡宴:外婆村口的酒桌与 “等老人先走” 的规矩
我的童年,是在皖南一个依山傍水的小村庄里度过的。村子不大,几十户人家沿着一条小河散落分布,谁家有红白喜事、逢年过节,都会在村口的晒谷场上摆起宴席,全村人凑在一起热闹。我印象最深的,是每年秋收后的 “谢神宴”—— 为了感谢土地神的庇佑,也为了庆祝丰收,村里的长辈会牵头,家家户户出些粮食、蔬菜、家禽,在晒谷场搭起灶台,做上几十桌饭菜,邀请全村人赴宴。
每次宴席前,村里的老人们都会提前到场,他们大多拄着拐杖,有的是用竹子做的,有的是用木头雕的,杖头还挂着布袋子,里面装着老花镜、手帕之类的小物件。男人们会主动上前,搀扶着老人走到最靠前的几桌 —— 那是专门为 “杖者” 准备的席位,桌子比其他桌略高一些,椅子也更宽大,方便老人坐下和起身。女人们则忙着给老人递茶、剥水果,嘴里念叨着:“张爷爷,您慢些,小心台阶”“李奶奶,这椅子垫了棉絮,坐着暖和”。
宴席开始后,没有人会先动筷子,要等村里辈分最高的老人拿起筷子,说了句 “大家吃吧”,其他人才能开始用餐。酒过三巡,菜过五味,当有老人放下筷子,准备起身离席时,原本喧闹的酒桌会瞬间安静下来。旁边的年轻人会立刻站起来,伸手扶住老人的胳膊,帮他理理衣角,轻声问:“爷爷,要不要我送您回家?” 其他桌的人也会停下筷子,看着老人慢慢走出晒谷场,直到老人的背影消失在巷口,大家才会继续说笑、饮酒。
有一次,我才六岁,跟着母亲去赴宴。宴席快结束时,我看见隔壁的王爷爷拄着拐杖站起来,便着急地拉着母亲的手说:“娘,我们也回家吧,我想玩积木了。” 母亲赶紧按住我,小声说:“傻孩子,要等王爷爷走了,我们才能走。这是规矩,要尊敬老人。” 我似懂非懂地点点头,看着王爷爷在邻居家叔叔的搀扶下慢慢走远,直到看不见人影,母亲才牵着我的手,跟着其他人一起离开。
后来我问外婆,为什么一定要等老人走了才能走。外婆坐在院子里的老槐树下,一边剥着毛豆,一边给我讲:“在咱们村里,老人是家里的根,是村里的宝。他们年轻时种地、建房,把一辈子都献给了村子,给我们挣下了吃的、住的。现在他们老了,走不动了,我们就得让着他们,敬着他们。吃饭让他们坐好位置,离席让他们先走,这不是客套,是良心。” 外婆的话很朴实,却像一颗种子,在我心里扎下了根 —— 原来 “杖者出,斯出矣” 不是书本里的死规矩,而是藏在乡村烟火气里的真情,是一辈辈人传下来的 “良心账”。
那些年的乡宴,没有精致的餐具,没有昂贵的菜肴,只有粗瓷碗里的米饭、陶盆里的炖肉、竹篮里的青菜,却因为这份 “等老人先走” 的规矩,变得格外温暖。老人们脸上的笑容,年轻人搀扶的双手,孩子们安静等待的眼神,构成了乡村最动人的风景。这份风景,比任何山珍海味都更让人难忘,因为它藏着人与人之间最纯粹的尊重,藏着一个村庄最朴素的善良。
二、历史长河中的乡饮礼:从先秦到明清的尊老传承
“乡人饮酒,杖者出,斯出矣”,并非孔子偶然记录的乡村习俗,而是对先秦时期 “乡饮酒礼” 的生动写照。在古代,乡饮酒礼是乡村社会最重要的礼仪之一,它不仅是乡亲们聚会饮酒的场合,更是传递伦理道德、维护社会秩序的重要载体,而 “尊老” 则是这一礼仪的核心灵魂。
根据《仪礼?乡饮酒礼》记载,早在西周时期,乡饮酒礼就已经形成了完整的流程,从邀请宾客、布置场地,到席位安排、饮酒顺序,每一个环节都透着对老人的尊重。首先是宾客的选择,乡饮酒礼的宾客分为 “宾”“介”“众宾”,其中 “宾” 必须是村里德行高尚、年纪较大的长者,由地方官亲自登门邀请;其次是席位安排,“宾” 的席位设在堂的西阶之上,面朝东,是整个宴席中最尊贵的位置,其他宾客按照年龄和辈分依次排列,年轻晚辈则坐在堂下的阶前,方便随时起身侍奉老人;最后是饮酒顺序,必须先向 “宾” 敬酒,再向 “介” 敬酒,最后才轮到晚辈们互相敬酒,饮酒时,晚辈要双手捧着酒杯,举到与额头平齐的高度,敬给长辈,长辈饮完后,晚辈才能饮酒。
到了春秋战国时期,虽然社会动荡,但乡饮酒礼中的尊老传统依然被保留下来。孔子生活的时代,他经常参与乡饮酒礼,并且以身作则,践行 “杖者出,斯出矣” 的礼仪。《论语》中记载,孔子在乡饮酒礼结束后,总是会等到所有老人都离开,自己才最后一个离开。他曾对弟子说:“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在他看来,尊重自己的长辈,也要尊重别人的长辈;爱护自己的晚辈,也要爱护别人的晚辈,而乡饮酒礼正是践行这一理念的最佳场合。
汉代时,乡饮酒礼被纳入国家礼仪制度,成为地方官教化百姓的重要手段。据《汉书?文帝纪》记载,汉文帝曾下令,在全国范围内推广乡饮酒礼,要求地方官每年定期组织乡饮酒礼,邀请村里的老人参加,并对孝顺父母、尊敬长辈的人进行表彰。在汉代的乡饮酒礼中,对 “杖者” 的尊重更加具体 —— 凡是年满七十岁的老人,都能获得朝廷赐予的 “王杖”(一种象征荣誉的拐杖),持有王杖的老人在乡饮酒礼中,不仅能坐在最尊贵的位置,还能享受 “出入官府不趋,毋二尺告劾,有敢征召、侵辱者,比大逆不道” 的特权,任何人都不能怠慢或侮辱持杖老人,否则将受到严厉的惩罚。
唐代是乡饮酒礼的鼎盛时期,这一时期的乡饮酒礼更加注重仪式感和教育意义。根据《新唐书?礼乐志》记载,唐代的乡饮酒礼会在学校举行,邀请当地的儒士、长者和学生参加。在宴席上,不仅有饮酒、吃饭的环节,还会安排儒士讲解儒家经典中关于尊老、孝亲的内容,让年轻人在潜移默化中受到教育。宴席结束时,学生们会排成整齐的队伍,恭送老人离开,直到老人的马车消失在视线中,学生们才能返回学校。这种将礼仪与教育结合的方式,让尊老敬长的美德更加深入人心。
明清时期,乡饮酒礼虽然在形式上有所简化,但尊老的核心精神依然未变。明代的《大明集礼》中规定,乡饮酒礼每三年举行一次,由地方官主持,邀请 “高年有德者” 为 “宾”,“次高年有德者” 为 “介”,其他老人为 “众宾”。宴席结束后,地方官要亲自搀扶 “宾” 上马车,并目送马车离去,其他官员和百姓则依次送别其他老人。清代的《大清会典》也对乡饮酒礼做出了类似规定,并且强调 “凡乡饮酒礼,务在敬老尊贤,敦崇礼教”,要求各级官员严格遵守,不得敷衍了事。
从西周的《仪礼》到清代的《大清会典》,乡饮酒礼跨越了两千多年的时光,形式在变,规模在变,但 “尊老敬长” 的核心从未改变。“杖者出,斯出矣” 这句古训,就像一根无形的线,将不同时代的乡村礼仪串联起来,让中华民族的尊老传统,在一次次酒杯碰撞、一次次目送老人离去的瞬间,代代相传,从未断裂。
三、不同地域的乡饮习俗:尊老礼仪的多样表达
中国地大物博,不同地域有着不同的地理环境、气候条件和生活习惯,这也让乡饮酒礼中的尊老礼仪,呈现出丰富多样的表达形式。无论是东北的热炕头、西北的土窑洞,还是江南的乌篷船、西南的吊脚楼,每个地方的乡宴上,都有属于自己的 “杖者出,斯出矣”,都藏着同样温暖的尊老温度。
在东北的农村,冬天寒冷漫长,乡宴大多设在村民家里的火炕上。东北人豪爽热情,但在尊老这件事上,却格外 “讲究”。每次有宴席,主人家都会把火炕最里面、最暖和的位置留给老人 —— 那里靠近炕头,温度最高,还能靠着墙壁,方便老人休息。老人们坐在火炕上,身边会放着暖水袋、棉垫子,主人家还会时不时地给老人添茶、换热水袋,生怕老人着凉。宴席结束时,年轻人会先帮老人穿上棉袄、棉鞋,然后背着老人下炕(东北的火炕较高,老人上下不方便),送到门口后,还要看着老人走进自家院子,才能转身回去。东北人常说:“老人是家里的‘定海神针’,敬着老人,家里才安稳。” 在他们看来,让老人坐在最暖和的地方,等老人走了再散席,不是 “麻烦”,而是做晚辈的本分。
在西北的黄土高原上,乡宴多在村民的土窑洞里举行。窑洞冬暖夏凉,是西北人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