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在朝廷讨论江中世家和倭寇这两件事的时候,大虞的第一批开拓东北的移民,已经踏上了东北的海岸。
萧匡深深吸了一口气,海风的咸充溢着口腔,看着身后的五百人,作为领头的萧匡大声道:“将士们去远处警戒,防范野兽还有敌人。罗子,带着你的人去砍伐树木、搬运土石,弄一个简单的码头出来。石头,带着你的人去安营扎寨。”
很快,两个健壮的年轻人应声,就各自带着两百百姓去忙活去了。
人多还是力量挺大的。
在确认附近没有危险后,那一百将士也回来帮忙,首先就是搭建临时仓库和临时码头。要知道,粮食可都还在船上,要是碰上一个风暴什么的,船翻了那可就没粮了。
所以,人可以暂时没有住的地方,但粮食必须尽快上岸存好。
忙活了四天,临时码头终于修好了,临时仓库也搭建好了。
萧匡松了一口气,还好这几天没下雨。
但是,今天这天开始阴了起来,恐怕过几天后就要下雨了。
大伙也都是清醒的人,见状赶紧从船上搬运麻袋。麻袋里装着的可不仅是粮食,还有种子以及各种生活物资。
用了两天的功夫,终于将所有的船都清空了。
随着几艘船张帆离开,萧匡和这五百人,眼眶都不禁红了起来。因为从这一刻起,他们就是孤立无援的了,他们要靠自己的一双手,为大虞在东北打下一个立足点了。
短时间房屋是盖不起来的,不过,大伙也有自己迅速造住房的办法。
那就是在地上挖一个圆坑,大小以能让帐篷盖住为好。圆坑周围要稍微砌一圈矮墙,帐篷搭好的时候,正好将矮墙也罩在里面。这样的话,不仅可以防止雨水流进帐篷,也有很好的防风效果,同时还节省铺地的材料。
就在所有人帐篷搭好的晚上,大伙刚刚进入帐篷,哗啦啦的大雨就下了起来。
即使身为主将,萧匡也没有一人一顶帐篷的特权,而是和四个亲卫睡一间帐篷。
看着亲卫将帐帘系紧,听着雨打帐篷的声音,萧匡往火塘里丢了一根木柴道:“这东北的雨,劲够大的啊。”
“将军,这些天我们看了看周围,就西北那边的沼泽不是很深,可以迅速开荒作田。”一个亲卫道,“不过就今天这雨,恐怕开荒要延后了。”
“开荒不能耽误,现在还能种一季粟。再晚的话,粟就不能种了。”萧匡摇摇头道,“东北这边冬天来得早,一年估计只能收一季的粮食。节帅和太傅不可能一直支援我们粮食,我们要自给自足。”
亲卫们点头。
一个亲卫道:“将军,这里鬼影子都看不到一个,以后弟兄们的婆娘怎么办?总不能让弟兄们在这里光着一辈子吧?”
“这个放心,节帅给本将军做保证了,说以后绝对不缺女人。”萧匡很有信心道。
“既然节帅做了保证,那我们就放心了。”亲卫们笑嘻嘻道。
“好了,睡觉、睡觉!”
一夜过去。
在帐篷里用铁釜加水煮干粮饼子做了一锅粥当早饭,萧匡穿好斗笠蓑衣,掀开帐帘走了出去。
一出去,萧匡就打了个寒噤,该死的,这东北的雨不仅劲儿大,还凉,让人有点打哆嗦。
不过萧匡庆幸地是,自己让麾下都将斗笠蓑衣带进各自的帐篷了,而不是放在临时仓库里。
让亲卫去敲响了铜锣。
很快,所有人都集合了过来。
萧匡和那个叫罗子的百姓头领带人去开荒,石头则带着人去砍伐树木,将营寨外面的栅栏什么的都立好。
带着锄头铁锹到了垦荒的地盘,萧匡就带着人哐哐干了起来。
首先是确认要垦荒的面积大小,然后就将一个个田垄给起好,最后就是排水。不过,排水别指望,天上还在给水呢。
萧匡也算是见识了东北这沿海的沼泽。
在亲卫的嘴里,自己要开荒的这片沼泽已经算是淤泥很浅的了,就算这样,淤泥都没过了半个小腿肚子。萧匡有点无语,这个地方的垦荒难度都不小,其余地方……
算了,走一步看一步了。
很快,一块块田垄起了起来,只不过,样子不太好看。也是,沼泽地里样子能有多好看。
不过,别指望这活一天能干完,萧匡估计,光是起垄就至少需要个四五天的功夫。
要知道,他们种的田可是要养活五百人!
萧匡发现自己还是算错了。
原本以为要五天完成的起垄,在大雨的帮助下,足足用了八天才完成。
接下来,就是排水。
一堆堆的木柴堆在田野里摆好。
用桶排水那是傻子,排水渠也不好挖,因为这周围都是沼泽。因此,火烧法就是最便捷的了。
大火的热度除了蒸干水外,还能硬化田垄,顺带给留下大量的草木灰可以肥田。
至于木头,东北这边压根就不缺木头。
很快,熊熊大火就燃烧了起来。
火点了萧匡就没管了,也没法管,就等火灭后的效果了。
用大火排水法,足足烧了四天,才算是将所有垦出来的田给烧了一遍了。
效果嘛,还是有点的,起码不是那种黏糊糊的淤泥状态了。
牲畜要等下一批的船才能送来,因此,种田只能是完全靠人力,也就是用锄头铁锹镐头这些玩意。
先是用锄头在田里挖出一条条沟,然后撒上粟种,接着是用铁锹铲土盖上,接着就是等老天下雨了。如果老天没下雨,那就用桶装水,然后用瓢舀着泼洒。
差点忘了一件事,那就是打井。
海边也不是不能打井,但是得找精通水脉的人,要不然的话一打一口咸水井。
很遗憾,萧匡他们这五百多人的队伍里,没有懂水脉的。因此,就只能靠运气了。
运气还是很眷顾萧匡他们的,第一口井挖了才三丈深就出水了,还是很甘甜的水。
现在,就只等老天给力了。
事实说明,老天还是很给力的,就在萧匡他们打好井的第二天,淅淅沥沥的小雨就下了起来。
萧匡深深吸了一口气,海风的咸充溢着口腔,看着身后的五百人,作为领头的萧匡大声道:“将士们去远处警戒,防范野兽还有敌人。罗子,带着你的人去砍伐树木、搬运土石,弄一个简单的码头出来。石头,带着你的人去安营扎寨。”
很快,两个健壮的年轻人应声,就各自带着两百百姓去忙活去了。
人多还是力量挺大的。
在确认附近没有危险后,那一百将士也回来帮忙,首先就是搭建临时仓库和临时码头。要知道,粮食可都还在船上,要是碰上一个风暴什么的,船翻了那可就没粮了。
所以,人可以暂时没有住的地方,但粮食必须尽快上岸存好。
忙活了四天,临时码头终于修好了,临时仓库也搭建好了。
萧匡松了一口气,还好这几天没下雨。
但是,今天这天开始阴了起来,恐怕过几天后就要下雨了。
大伙也都是清醒的人,见状赶紧从船上搬运麻袋。麻袋里装着的可不仅是粮食,还有种子以及各种生活物资。
用了两天的功夫,终于将所有的船都清空了。
随着几艘船张帆离开,萧匡和这五百人,眼眶都不禁红了起来。因为从这一刻起,他们就是孤立无援的了,他们要靠自己的一双手,为大虞在东北打下一个立足点了。
短时间房屋是盖不起来的,不过,大伙也有自己迅速造住房的办法。
那就是在地上挖一个圆坑,大小以能让帐篷盖住为好。圆坑周围要稍微砌一圈矮墙,帐篷搭好的时候,正好将矮墙也罩在里面。这样的话,不仅可以防止雨水流进帐篷,也有很好的防风效果,同时还节省铺地的材料。
就在所有人帐篷搭好的晚上,大伙刚刚进入帐篷,哗啦啦的大雨就下了起来。
即使身为主将,萧匡也没有一人一顶帐篷的特权,而是和四个亲卫睡一间帐篷。
看着亲卫将帐帘系紧,听着雨打帐篷的声音,萧匡往火塘里丢了一根木柴道:“这东北的雨,劲够大的啊。”
“将军,这些天我们看了看周围,就西北那边的沼泽不是很深,可以迅速开荒作田。”一个亲卫道,“不过就今天这雨,恐怕开荒要延后了。”
“开荒不能耽误,现在还能种一季粟。再晚的话,粟就不能种了。”萧匡摇摇头道,“东北这边冬天来得早,一年估计只能收一季的粮食。节帅和太傅不可能一直支援我们粮食,我们要自给自足。”
亲卫们点头。
一个亲卫道:“将军,这里鬼影子都看不到一个,以后弟兄们的婆娘怎么办?总不能让弟兄们在这里光着一辈子吧?”
“这个放心,节帅给本将军做保证了,说以后绝对不缺女人。”萧匡很有信心道。
“既然节帅做了保证,那我们就放心了。”亲卫们笑嘻嘻道。
“好了,睡觉、睡觉!”
一夜过去。
在帐篷里用铁釜加水煮干粮饼子做了一锅粥当早饭,萧匡穿好斗笠蓑衣,掀开帐帘走了出去。
一出去,萧匡就打了个寒噤,该死的,这东北的雨不仅劲儿大,还凉,让人有点打哆嗦。
不过萧匡庆幸地是,自己让麾下都将斗笠蓑衣带进各自的帐篷了,而不是放在临时仓库里。
让亲卫去敲响了铜锣。
很快,所有人都集合了过来。
萧匡和那个叫罗子的百姓头领带人去开荒,石头则带着人去砍伐树木,将营寨外面的栅栏什么的都立好。
带着锄头铁锹到了垦荒的地盘,萧匡就带着人哐哐干了起来。
首先是确认要垦荒的面积大小,然后就将一个个田垄给起好,最后就是排水。不过,排水别指望,天上还在给水呢。
萧匡也算是见识了东北这沿海的沼泽。
在亲卫的嘴里,自己要开荒的这片沼泽已经算是淤泥很浅的了,就算这样,淤泥都没过了半个小腿肚子。萧匡有点无语,这个地方的垦荒难度都不小,其余地方……
算了,走一步看一步了。
很快,一块块田垄起了起来,只不过,样子不太好看。也是,沼泽地里样子能有多好看。
不过,别指望这活一天能干完,萧匡估计,光是起垄就至少需要个四五天的功夫。
要知道,他们种的田可是要养活五百人!
萧匡发现自己还是算错了。
原本以为要五天完成的起垄,在大雨的帮助下,足足用了八天才完成。
接下来,就是排水。
一堆堆的木柴堆在田野里摆好。
用桶排水那是傻子,排水渠也不好挖,因为这周围都是沼泽。因此,火烧法就是最便捷的了。
大火的热度除了蒸干水外,还能硬化田垄,顺带给留下大量的草木灰可以肥田。
至于木头,东北这边压根就不缺木头。
很快,熊熊大火就燃烧了起来。
火点了萧匡就没管了,也没法管,就等火灭后的效果了。
用大火排水法,足足烧了四天,才算是将所有垦出来的田给烧了一遍了。
效果嘛,还是有点的,起码不是那种黏糊糊的淤泥状态了。
牲畜要等下一批的船才能送来,因此,种田只能是完全靠人力,也就是用锄头铁锹镐头这些玩意。
先是用锄头在田里挖出一条条沟,然后撒上粟种,接着是用铁锹铲土盖上,接着就是等老天下雨了。如果老天没下雨,那就用桶装水,然后用瓢舀着泼洒。
差点忘了一件事,那就是打井。
海边也不是不能打井,但是得找精通水脉的人,要不然的话一打一口咸水井。
很遗憾,萧匡他们这五百多人的队伍里,没有懂水脉的。因此,就只能靠运气了。
运气还是很眷顾萧匡他们的,第一口井挖了才三丈深就出水了,还是很甘甜的水。
现在,就只等老天给力了。
事实说明,老天还是很给力的,就在萧匡他们打好井的第二天,淅淅沥沥的小雨就下了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