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41章 求教-《帝无幽》

  ……

  万佛朝宗法会的余韵如金色尘埃,在琉璃穹顶下缓缓沉降。

  大雄宝殿内,三佛法相已隐,浩瀚佛光敛入七宝地砖的纹理,唯余菩提莲台流转的温润光泽,以及空气中尚未散尽的檀香与智慧气息。

  赴会诸佛菩萨、罗汉护法皆已散去,或归净土佛国持诵经文,或赴四方镇守监察冥夜,偌大殿堂唯余两道身影。

  秦无幽依旧端坐莲台,玄衣在静谧佛光中如墨玉般沉凝。

  他并未随众离去,双眸轻阖,圣府天地内景象纤毫毕现。

  混沌青莲沐浴着残留的佛韵,莲叶舒展,吞吐着精纯的“空性”本源。

  而殿内的另一道身影,赫然便是三佛座之一的弥勒佛。

  “天眼通可观本源佛性,却难穿透重重因果迷雾,窥见未来星宿海的细微变迁;”

  “天耳通可闻十方梵音,却辨不清众生心湖深处最幽微的叹息;”

  “他心通仅能感知金禅此刻的肃穆担当,却触不到佛祖那深藏的忧虑;

  “宿命通如同雾里看花,自身轮回轨迹尚且模糊,更遑论追溯万古;”

  “漏尽通……更是遥不可及,心中执剑之念如磐石,谈何“漏尽”无碍?”

  秦无幽喃喃自语,随后看向弥勒佛,微微躬身,诚恳地道:“还望世尊解惑。”

  “你要将神通作为心境,而非将神通当做神通。”

  弥勒佛不知何时已悄然立于莲台旁,依旧是那副圆满丰腴、笑口常开的模样,大肚能容天下事,眉眼间流转着洞悉一切的豁达智慧。

  “心镜蒙尘,则神通不显;心镜澄明,则万法自通。秦施主,你心湖之上,可还悬着那柄‘轮回之剑’?”

  “剑在手中,更在心中。斩业障易,斩执念难。晚辈愚钝,五神通虽得门径,却如稚子持重器,空有其形,难运其神。”秦无幽道。

  弥勒佛呵呵一笑,声如洪钟,震得殿内残留的愿力金尘欢快跳跃。

  “好!知难而进,方是执剑本色。你既留净土,便是缘法。佛门广大,不吝法雨。”

  他伸出宽厚手掌,掌心向上,一点温润如玉、内蕴星云的微光悄然浮现,正是先前法会显化、洞悉无量未来的“一切种智”!

  “神通之妙,不在力强,而在用微。”

  “譬如观一滴水,可见大千世界;闻一声叹息,可察众生悲欢。汝且观之,感之,莫思‘运使’,但求‘印心’。”

  话音落,那点微光化作五道细流,色泽各异,无声无息没入秦无幽眉心!

  一缕温凉如月华的清流,浸润秦无幽的双眸,随即眼前景象骤然“褪色”。

  琉璃殿柱不再是实体,而是无数流转的七宝微粒与信仰愿力;空气中飘散的檀香微粒,其轨迹清晰可见,每一粒都承载着信众虔诚的心念;

  甚至能“看”到身下莲台,那由菩提祖树枝干与功德愿力编织的微观结构,以及其中流淌的、滋养神魂的智慧生机!

  视野无限延伸,穿透殿墙,“看”到紫竹林中,一片竹叶边缘凝结的晨露里,竟倒映着整片星空的微缩投影!

  一滴水,一微尘,皆是一个完整的小千世界!天眼至此,方知何为“一沙一世界”。

  ……

  一道清澈如泉的细流涌入双耳。

  刹那间,万籁俱寂的佛殿“活”了过来!他能“听”到殿外金砂地面下,地脉龙气如脉搏般沉稳流淌的“咚……咚……”声;

  能“听”到远处八宝功德池中,一尾灵鱼摆尾搅动功德水泛起的涟漪,那涟漪扩散的“嗡”鸣竟与某位罗汉闭关禅定的呼吸频率完美契合;

  更能“听”到百里外,一位跪拜在药师佛金身前的老妪,心中无声的祈祷与对病中孙儿的牵挂!

  这不是声音,而是心念的波动,是构成这方天地的、最细微的法则之弦的轻吟。

  ……

  一股暖融如春阳的气息拂过圣府。

  秦无幽无需刻意探知,心湖便自然映照出方圆百丈内生灵的“心光”。

  金禅世尊端坐藏经阁,心光如琉璃火炬,澄澈坚定,心脏处是对佛祖亲赴蛮荒的担忧与肩负佛门的沉静决心交织成的淡金纹路;

  妙音菩萨于净心潭畔漫步,心光如碧水微澜,对佛门未来有着无限担忧,但也有着无限期待;

  一位扫地沙弥的心光则如跳跃的烛火,满是今日斋饭可口的小欢喜与背不全《金刚经》的小烦恼……

  心光万千,或明或暗,或炽或微,皆映现无遗。他心通,自然映照众生心光,慈悲由此生,智慧由此长。

  ……

  一道深邃如古井的幽流沉入识海。

  秦无幽眼前重新浮现出无数条交织缠绕、明灭不定的因果丝线!

  属于他自己的那条主脉粗壮昏黄,缠绕紫金龙纹,延伸向无尽未来。

  其中几处关键光芒大盛:葬龙脊吞噬煌煌大日的冥河、书院问心幻境中松开的弓弦、法会上直面弥勒诘问时的空寂……

  丝丝缕缕的支线则蔓延开去,与金禅的琉璃心光相连,与天穹剑主陨落前那平静的目光相接,甚至与蛮荒十万大山深处一缕微弱的凤凰哀鸣隐隐共鸣!

  他“看”到这些因果线的纠缠、牵引,蕴含着过去选择的重量与未来可能的轨迹。

  宿命通,明了因果,知过去业力如何塑造此刻,悟此刻心念如何牵引未来。

  ……

  最后一道气息,纯净如初雪,无声无息融入秦无幽的神魂。

  圣府天地内,那株混沌青莲的莲台中央,混沌莲子旋转的速度似乎慢了一瞬。

  就在这一瞬,秦无幽清晰地“看”到:自己对轮回剑“斩尽诸邪”的执着;甚至对“参透五神通”本身的急切,也化作一丝扰动心湖的微澜!

  ……

  五道细流,五种感悟,化作五颗种子落入沃土,在秦无幽的圣府天地内生根发芽。

  弥勒佛始终含笑静观,待秦无幽周身波动渐息,方缓缓开口:“神通如水,心为容器。”

  “器大则纳百川,器小则溢。汝之器,乃八转涅盘之躯,轮回祖龙之基,本已非凡。”

  “然器之形,不为‘剑’所锢。”他指了指秦无幽虚握的手,说道:“执剑者,心念所系,皆在‘执剑’二字。”

  “天眼欲洞穿,天耳欲窃听,他心欲掌控,宿命欲预知,漏尽欲斩尽……”

  “此乃以‘剑心’驭‘神通’。六神通之玄奥,其实已在你掌中。”

  秦无幽微微一愣。

  已在我掌中?

  秦无幽缓缓看向双手掌心。

  “神通掌控,皆在于心。我剑心通明,又何尝不能掌控神通?!”陡然间,秦无幽眼中精芒大闪。

  “多谢世尊指点迷津。”有所明悟之后,秦无幽再次对着弥勒佛躬身一拜。

  “我只是稍加点拨罢了。以你的心智,即便没有我多此一言,也能够很快想明白。”弥勒佛道。

  停顿了一下,弥勒佛话锋一转,道:“掌控六神通,对你而言虽然并非难事,但也要花费些许时间。”

  “距离神古之路开启毕竟只剩下五个月时间,即便有我的帮助,你最多只能将一门神通练至圆满境界。”

  “晚辈自然明白。”秦无幽道:“除去神足通,佛门另外五神通对晚辈而言其实并非必须掌控之术。”

  “只不过,自从晚辈的神识达到仙阶之后,便已经很难有所寸进。”

  “但是,在修炼天眼,天耳,他心三通之时,晚辈发现神识强度竟也有了提高。”

  “若我将这三神通修炼至圆满,即便无法踏足圣尊级神识,也绝对差之不多。”

  “而宿命通和漏尽通,则让晚辈对于轮回大道的感悟更加深刻,若有可能,或许能凝聚出轮回大道的大道真形。”

  “当然,不论是圣尊级神识还是轮回大道真形,都并非一日之功。”

  “在这五个月里,晚辈还是会以神足通的修炼为主。”秦无幽不卑不亢地道。

  “你自有打算便好。”弥勒佛目光一转,道:“其实,想要将神足通修炼至圆满也很简单。”

  秦无幽抬眸,眼神闪烁。

  “只要你能够追上我,你的神足通便算作圆满了。”

  说完这一句,弥勒佛便一步踏出,身形消失在原地。

  等到下一瞬他的气机再次出现之时,他已至妙音菩萨给秦无幽安排的住宿之中。

  “追上就行了吗……”锁定住弥勒佛的气机,秦无幽同样踏出一步。

  空间荡开涟漪,秦无幽眉头微皱,他此刻已立足于弥勒佛刚才所站的地方。

  但弥勒佛却不知何时已经消失在原地。

  “空间法则?可是我没记错的话,你河道的四种大道之中,并没有空间大道。”

  弥勒佛的声音在万里之外响起,却又仔细的传入秦无幽耳中。

  “晚辈的圣府之中藏着一方世界。”秦无幽回应道。

  “原来如此……”弥勒佛恍然大悟。

  天道对于渡过三劫的修炼者会给予一次超凡入圣的机会,这机会便是合道。

  但无论是合哪种道,或者合几条道,这机会都只有一次,入圣之后便不能再进行合道。

  所以,秦无幽本不应该掌握空间法则。

  但是,秦无幽作为他圣府世界的天道,能够自主定下规则。

  也就是说,秦无幽的确无法再在现实世界中进行合道,但是却能在他的混沌天地中无限合道!

  无论什么境界,无论是哪条大道!

  他自己的世界,他自己做主而已!

  ……

  喜欢帝无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