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92章 以前如此,以后皆然-《大明第一搅屎棍》

  所谓陈桥之变,自然是指的宋太祖赵匡胤,也是典故皇袍加身的出处。

  当时后周世宗病死,继位的恭帝年幼,又逢外敌入侵,赵匡胤当时执掌着后周军权,统兵陈桥。

  那天晚上老赵喝多了,他的手下将事先准备好的黄袍披在了老赵身上,于是就有了大宋。

  李邦华的意思很明确,镇国公或许一心为国,这个他认可,相信朝中不少人也都能认可。

  可是镇国公的部下呢?

  近卫军为镇国公一手重组,不仅士兵是镇国公亲自操练,上下将领也都是镇国公一手提拔。

  虎贲军也不遑多让,一次巡边,镇国公便大刀阔斧的换掉了大半的九边军镇主将。

  虎贲军的大都督卢象升、都督同知孙传庭、吴三桂,都算得上镇国公的嫡系。

  而云贵川三省总督秦良玉,更是与镇国公姻亲,秦翼明、马祥麟也皆是总兵。

  就这还不算曹变蛟、杨国柱、虎大威、猛如虎等悍将,这些人究竟是对朝廷更忠诚,还是对镇国公更敬仰,谁也吃不准。

  而这,便是天下兵权握于一人之手,所必然会产生的恶果。

  你不想,可如果手下人想呢?

  你可以证明你的忠诚,手下那么多人呢?

  李邦华的话声音不大,却让朝堂的气氛为之一滞。

  这是个很难回答的问题,如果在计谋里可算作是阳谋,也算是自证陷阱,涉及的人越多,越难以洗脱嫌疑。

  就连勋戚们都不吭气儿了,因为他们也只敢给张世康这大侄子作保,至于下面的那么多兵将,谁认识呢?

  谁知道这些人究竟怎么想?

  朝臣不言,但终究有不少反对将兵权委于一人的朝臣心中暗喜。

  他们的这位陛下本就多疑,而李邦华所言的这个难题,几乎是解不开的。

  答案只有一个,分权。

  崇祯皇帝稳坐于龙椅之上,起初他的表情忧虑蹙着眉头,可并未持续多久,却不知怎的又平静下来。

  他的右手食指在龙椅的把手上轻轻敲击,似乎是在思索,也似乎是在观察群臣的表情。

  良久,崇祯皇帝停下了手上的动作。

  “李阁老之言,确实有道理。”

  身为天子,这么说,几乎是给这件事定了性,赞同李邦华的那些朝臣,脸上更加欣喜。

  毕竟不论如何,他们就要赢了,兵权必须要分,只有那样,才对所有人好。

  同时也为陛下能听从他们的劝谏,而感到欣慰,陛下他还是贤明的。

  崇祯皇帝站了起来,目光从姚昆和李刚身上扫过,最终定格在李邦华身上。

  “但是……朕不听。”

  轻飘飘的一句话,却如同惊雷一般,差点闪了姚昆等人的腰。

  不是陛下,哪有这么说话的?

  这不是不讲理吗?

  这是昏君的做派呀!

  姚昆想出班反驳,但被海中期拉了一下,最终没有实行。

  “朕之前对无忌说过,他不负朕,朕必不负他。”

  这话令在场的朝臣再度一滞。

  不论如何,身为天子,对一个臣子如此承诺,多少有些丢份儿,可崇祯皇帝表情却很坚定。

  “至于诸卿所虑,朕知道了。

  但朕还是要说,朕信得过无忌,便信得过无忌提拔的将领。

  以前如此,以后皆然。

  尔等……听明白了吗?”

  朝堂上如静止了一般,安静的只余百官的呼吸声。

  当今天子,这是将大明朝的国运,都托付在了一份信任上。

  这等信任亘古未见,想来也必然是后无来者。

  姚昆顿时有些庆幸,庆幸刚才海中期拉住了他。

  李邦华也长叹一口气,终是退回了自己的班列。

  崇祯皇帝似乎知道这些朝臣,有一部分或许真的是在为大明的江山社稷着想,所以自始至终,也并未如何生气。

  不论如何,大明正在向着中兴稳步迈进。

  而他,也早在一年多前,真正看清了自己治理国家的水平,认清了现实。

  这世上充斥着各自的傲慢与偏见,唯有先看清了自己,方有可能看清别人,没有自知之明,早晚会万劫不复。

  他再也不想回到几年前的日子了。

  这三年来,他已经有过两次让无忌那小子失望了。

  崇祯皇帝心里清楚自己多疑的毛病,是以三省吾身,早已暗暗发誓,绝不会再有第三次。

  无忌是在大明危如累卵之际,他于太庙痛哭无数次,列祖列宗才降下来的贤才。

  如果这样的人,他都无法信任,崇祯皇帝担心,有朝一日他到了下面,估摸着列祖列宗也不会放过他。

  如今北方四省的旱情得到了控制,江南经过那次彻底的犁庭,民心思安。

  改制在进行,新作物在各省遍地开花,流寇已灭,如今又收复了失地。

  而他也再不必为国库空虚发愁,也不必每日担惊受怕、夜不能寐。

  他甚至每天都能抽出两个时辰,去享受种田的快乐。

  两分土豆、两分红薯,还有半亩的西瓜,还有辣椒、白菜和萝卜,冬瓜、倭瓜……

  自己亲手种出来的瓜果蔬菜,吃着是真的香。

  多好呀。

  你们这些朝臣,为何要去破坏呢?

  “若无他事,便退朝吧。

  都下去准备准备,半个时辰后,随朕去德胜门,迎接我大明朝之柱石,凯旋。”

  崇祯皇帝说罢,十分淡定的将手背在身后,离开了皇极门。

  山雨还没来。

  就被风给吹散了。

  李邦华与海中期对视一眼,难掩失望的神色,最终叹了口气后离开朝堂。

  张之极也叹了口气,整个过程中,他没有说一句话。

  身为镇国公的父亲,他在朝堂上太尴尬了,站在哪一边,都不对味儿。

  他其实早在一年前,便向天子请辞,希望远离朝堂,落得清净。

  奈何天子没有准允。

  ……

  德胜门外十里。

  阳光明媚,旭日初升。

  车辚辚,马潇潇,旌旗蔽空,数万近卫军,彻地连天。

  一眼望不到头的队伍最前头,十几个少年郎,英气勃发,鲜衣怒马。

  当朝太师、天下兵马大元帅、武英殿大学士、镇国公,回到了他忠诚的北京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