樟木箱的铜锁在夜里发出轻响,像有人用指甲轻轻刮过。瑶珈披衣起身时,永瑞的小脸上还沾着泪痕,梦里正喊 “不要太子哥哥的弓”—— 昨夜东宫的太监来传话,说太子把那副绒布靶心烧了,灰烬里混着块玉佩,是永瑞去年送的生辰礼,碎成了三瓣。
“娘娘,” 春桃的声音带着哭腔,手里捏着张从门缝塞进来的纸条,墨迹是四阿哥府特有的 “铁线描”,“这是…… 这是刚发现的。”
纸条上画着幅歪扭的画:承乾宫的马齿苋地里,插着面小小的龙旗,旗角缠着太子的明黄绦子。画的角落写着 “天意” 二字,笔锋凌厉得像把刀 —— 这是要把 “永瑞谋储” 的帽子,硬生生扣在她头上,连辩解的余地都不留。
瑶珈的指尖在 “天意” 二字上掐出红痕。她忽然想起周先生说的,“置身事外” 本就是种态度,在储位之争里,不选边站,本身就是种罪过。就像这马齿苋,你不惹它,它也会顺着墙根爬,挡了别人的路,自然要被铲除。
最麻烦的,是那封被篡改的家书。完颜?鄂伦岱在边关打了胜仗,给瑶珈写了封报喜信,提了句 “瑞儿若在,定当为舅舅喝彩”。这话被四阿哥的人截去,改成 “瑞儿当为储君,舅舅愿效犬马”,还盖了镶黄旗的印章,摆在了康熙的御案上。
“这字是你兄长的,” 康熙的朱笔在信上圈了个圈,龙袍的金线扫过瑶珈苍白的脸,“但这意思,却不是他能说的。” 他把信扔在她面前,墨迹溅起的飞沫,像细小的冰碴,“你告诉朕,这‘储君’二字,是你教他说的,还是他自己想的?”
瑶珈的膝盖磕在金砖上,响声比御案上的惊堂木还脆:“皇上明鉴!兄长一介武夫,连‘储君’二字都写不周全,怎会说这种话?定是有人篡改!” 她忽然想起刘嬷嬷说的,四阿哥府的书房里,有个擅长模仿笔迹的幕客,去年还帮弘晖仿过永瑞的字。
“模仿?” 康熙的冷笑在太和殿里荡开,“那镶黄旗的印章,也是模仿的?” 他忽然提高声音,“李德全!把完颜?鄂伦岱调回京城,朕倒要问问他,边关的胜仗,是不是为‘储君’打的!”
这话像把枷锁,瞬间锁住了完颜家的咽喉。瑶珈知道,兄长若回京,等待他的绝不是封赏,而是四阿哥早已布好的罗网 —— 贪腐、通敌、意图拥立,随便哪条,都能让镶黄旗万劫不复。
牵连像藤蔓,悄无声息地缠上永瑞。那日他去上书房,发现自己的书案上,被人刻了个小小的 “王” 字,笔画深得能塞进指甲。太子的伴读故意撞翻他的砚台,墨汁在 “王” 字上晕开,像滩正在蔓延的血。
“这是谁刻的?” 永瑞的小胖手攥着刻刀,指节泛白,却没往人身上捅,只是在旁边补了个 “臣” 字,“我是臣子,不是王。”
周先生的戒尺第一次落在空处,老夫子看着那两个字,白胡子抖得像风中的芦苇:“好孩子…… 只是这宫里,不是刻个字就能说清的。” 他从袖中取出片新的马齿苋,塞进永瑞手里,“拿着这个,记住,扎根越深,越不容易被风拔起。”
可风要拔的,从来不是草,是草底下的根。三阿哥的人在太医院散布谣言,说瑶珈给皇后熬的药里,加了 “助孕” 的药材,意图让皇后再生皇子,动摇太子的地位。这话传到康熙耳里时,他正在看四阿哥弹劾完颜?鄂伦岱的奏折,龙袍的金线扫过药渣,忽然问:“皇后最近的身子,是好些了?”
李太医的孙子跪在地上,小手紧紧攥着药杵:“回皇上,皇后娘娘的药里,只有马齿苋和艾草,都是防疫的,绝没有别的!” 他抬起头,额角的疤痕在烛火下闪着光,“就像当年救瑞儿殿下的药一样,干干净净的!”
孩子的话比任何辩解都有力。康熙的朱笔在奏折上停了停,最终只批了个 “查” 字,比预想的 “斩” 字,轻了千钧重。但瑶珈知道,这 “查” 字像把悬着的剑,剑绳就攥在别人手里,随时可能落下。
最狠的牵连,藏在看似无意的赏赐里。康熙赏了永瑞柄玉如意,柄上刻的 “福寿绵长”,与太子的那柄只差了个 “寿” 字。赏赐的太监刚走,东宫的侍卫就在宫道上拦住永瑞,把如意往地上摔,玉碎的脆响里,藏着太子的怒吼:“这是我的!都是我的!”
永瑞的小胖手被玉碴划破,血珠滴在碎玉上,像朵凄艳的花。他却没哭,只是蹲下身捡碎片:“太子哥哥,我不要你的东西,我把碎片粘好还给你,好不好?”
这画面被康熙的眼线画成图,摆在御书房的案上。四阿哥趁机进言:“瑞儿殿下仁厚,若能辅佐太子,实为社稷之福。” 这话看似夸赞,实则把永瑞和太子绑在了一起,将来太子若有闪失,永瑞也脱不了干系。
瑶珈把粘好的玉如意送回东宫时,特意让春桃在锦盒里放了张字条:“玉碎难圆,人心可补。” 太子的奶娘却把如意扔进炭火盆,火苗舔舐着裂痕,像在嘲笑她的天真 —— 在储位之争里,人心从来是最不值钱的东西。
牵连的网越收越紧。八阿哥的旧部在江南伪造账本,说完颜家族的漕运船队,私藏了 “龙袍凤冠”,准备 “拥立瑞儿”。账本送到京城时,正赶上康熙祭祖,太庙的香火里,飘着张写着 “完颜氏谋逆” 的符咒,字迹与当年德妃的巫蛊布偶如出一辙。
“娘娘,” 刘嬷嬷的声音抖得像筛糠,手里拿着快马加鞭送来的急报,“江南的漕运被查封了,兄长被押进了大牢……”
瑶珈的指尖在 “谋逆” 二字上烧得发烫。她忽然抓起那柄被永瑞拒收的小弓箭,往太和殿跑,龙袍的金线扫过她的裙角时,她听见自己的声音在发抖,却异常清晰:“皇上!臣妾愿以凤印作保,换兄长一个清白!若真有谋逆,臣妾与瑞儿,甘受凌迟!”
康熙的御座在香火里若隐若现。他看着瑶珈鬓边的孔雀蓝凤钗,钗上的东珠在烛火下泛着冷光,忽然笑了,笑声比太庙的钟声还沉:“你以为,朕杀了鄂伦岱,就能保瑞儿周全?” 他把江南的账本扔给她,“这上面的笔迹,是八阿哥的,却用了四阿哥的印泥 —— 他们要的,从来不是完颜家的命,是永瑞的命!”
瑶珈瘫在地上,碎玉的棱角硌着掌心,像无数根细针,扎醒了她的天真 —— 有些干系,不是你想避就能避的。就像这深宫里的每个人,从生下来那天起,就被系在了储位的绳子上,有人拉,有人放,你只是中间的那个结,身不由己。
永瑞不知何时站在殿外,手里攥着那片干枯的马齿苋,叶片的纹路在烛火下像条路。他走到瑶珈身边,把马齿苋塞进她手里:“额娘,周先生说,草被踩了,根还在,春天就会发芽。”
康熙的龙袍扫过孩子的发顶,朱笔在奏折上重重一划,把 “查” 字改成了 “放” 字。但瑶珈知道,这只是暂时的松绳,只要储位之争还在继续,这牵连就像马齿苋的根,在看不见的地方蔓延,迟早会再次缠上他们,勒得生疼。
夜风卷着太庙的香火溜进殿里,瑶珈握着那片马齿苋,忽然明白,有些干系,不是躲能躲开的。她能做的,不是把根拔了,而是让根扎得更深些,深到能扛住任何狂风,深到能在泥沼里,开出属于自己的花。
玉如意的碎片被她收进樟木箱,与那柄小弓箭放在一起。箱底的马齿苋干叶,在月光下泛着微光,像层薄薄的铠甲。瑶珈知道,这铠甲要穿很久,久到储位之争的尘埃落定,久到那些牵连的网,都成了过眼云烟。而她和永瑞,就像这草一样,在干系的缠绕里,倔强地活着,等着春天。
“娘娘,” 春桃的声音带着哭腔,手里捏着张从门缝塞进来的纸条,墨迹是四阿哥府特有的 “铁线描”,“这是…… 这是刚发现的。”
纸条上画着幅歪扭的画:承乾宫的马齿苋地里,插着面小小的龙旗,旗角缠着太子的明黄绦子。画的角落写着 “天意” 二字,笔锋凌厉得像把刀 —— 这是要把 “永瑞谋储” 的帽子,硬生生扣在她头上,连辩解的余地都不留。
瑶珈的指尖在 “天意” 二字上掐出红痕。她忽然想起周先生说的,“置身事外” 本就是种态度,在储位之争里,不选边站,本身就是种罪过。就像这马齿苋,你不惹它,它也会顺着墙根爬,挡了别人的路,自然要被铲除。
最麻烦的,是那封被篡改的家书。完颜?鄂伦岱在边关打了胜仗,给瑶珈写了封报喜信,提了句 “瑞儿若在,定当为舅舅喝彩”。这话被四阿哥的人截去,改成 “瑞儿当为储君,舅舅愿效犬马”,还盖了镶黄旗的印章,摆在了康熙的御案上。
“这字是你兄长的,” 康熙的朱笔在信上圈了个圈,龙袍的金线扫过瑶珈苍白的脸,“但这意思,却不是他能说的。” 他把信扔在她面前,墨迹溅起的飞沫,像细小的冰碴,“你告诉朕,这‘储君’二字,是你教他说的,还是他自己想的?”
瑶珈的膝盖磕在金砖上,响声比御案上的惊堂木还脆:“皇上明鉴!兄长一介武夫,连‘储君’二字都写不周全,怎会说这种话?定是有人篡改!” 她忽然想起刘嬷嬷说的,四阿哥府的书房里,有个擅长模仿笔迹的幕客,去年还帮弘晖仿过永瑞的字。
“模仿?” 康熙的冷笑在太和殿里荡开,“那镶黄旗的印章,也是模仿的?” 他忽然提高声音,“李德全!把完颜?鄂伦岱调回京城,朕倒要问问他,边关的胜仗,是不是为‘储君’打的!”
这话像把枷锁,瞬间锁住了完颜家的咽喉。瑶珈知道,兄长若回京,等待他的绝不是封赏,而是四阿哥早已布好的罗网 —— 贪腐、通敌、意图拥立,随便哪条,都能让镶黄旗万劫不复。
牵连像藤蔓,悄无声息地缠上永瑞。那日他去上书房,发现自己的书案上,被人刻了个小小的 “王” 字,笔画深得能塞进指甲。太子的伴读故意撞翻他的砚台,墨汁在 “王” 字上晕开,像滩正在蔓延的血。
“这是谁刻的?” 永瑞的小胖手攥着刻刀,指节泛白,却没往人身上捅,只是在旁边补了个 “臣” 字,“我是臣子,不是王。”
周先生的戒尺第一次落在空处,老夫子看着那两个字,白胡子抖得像风中的芦苇:“好孩子…… 只是这宫里,不是刻个字就能说清的。” 他从袖中取出片新的马齿苋,塞进永瑞手里,“拿着这个,记住,扎根越深,越不容易被风拔起。”
可风要拔的,从来不是草,是草底下的根。三阿哥的人在太医院散布谣言,说瑶珈给皇后熬的药里,加了 “助孕” 的药材,意图让皇后再生皇子,动摇太子的地位。这话传到康熙耳里时,他正在看四阿哥弹劾完颜?鄂伦岱的奏折,龙袍的金线扫过药渣,忽然问:“皇后最近的身子,是好些了?”
李太医的孙子跪在地上,小手紧紧攥着药杵:“回皇上,皇后娘娘的药里,只有马齿苋和艾草,都是防疫的,绝没有别的!” 他抬起头,额角的疤痕在烛火下闪着光,“就像当年救瑞儿殿下的药一样,干干净净的!”
孩子的话比任何辩解都有力。康熙的朱笔在奏折上停了停,最终只批了个 “查” 字,比预想的 “斩” 字,轻了千钧重。但瑶珈知道,这 “查” 字像把悬着的剑,剑绳就攥在别人手里,随时可能落下。
最狠的牵连,藏在看似无意的赏赐里。康熙赏了永瑞柄玉如意,柄上刻的 “福寿绵长”,与太子的那柄只差了个 “寿” 字。赏赐的太监刚走,东宫的侍卫就在宫道上拦住永瑞,把如意往地上摔,玉碎的脆响里,藏着太子的怒吼:“这是我的!都是我的!”
永瑞的小胖手被玉碴划破,血珠滴在碎玉上,像朵凄艳的花。他却没哭,只是蹲下身捡碎片:“太子哥哥,我不要你的东西,我把碎片粘好还给你,好不好?”
这画面被康熙的眼线画成图,摆在御书房的案上。四阿哥趁机进言:“瑞儿殿下仁厚,若能辅佐太子,实为社稷之福。” 这话看似夸赞,实则把永瑞和太子绑在了一起,将来太子若有闪失,永瑞也脱不了干系。
瑶珈把粘好的玉如意送回东宫时,特意让春桃在锦盒里放了张字条:“玉碎难圆,人心可补。” 太子的奶娘却把如意扔进炭火盆,火苗舔舐着裂痕,像在嘲笑她的天真 —— 在储位之争里,人心从来是最不值钱的东西。
牵连的网越收越紧。八阿哥的旧部在江南伪造账本,说完颜家族的漕运船队,私藏了 “龙袍凤冠”,准备 “拥立瑞儿”。账本送到京城时,正赶上康熙祭祖,太庙的香火里,飘着张写着 “完颜氏谋逆” 的符咒,字迹与当年德妃的巫蛊布偶如出一辙。
“娘娘,” 刘嬷嬷的声音抖得像筛糠,手里拿着快马加鞭送来的急报,“江南的漕运被查封了,兄长被押进了大牢……”
瑶珈的指尖在 “谋逆” 二字上烧得发烫。她忽然抓起那柄被永瑞拒收的小弓箭,往太和殿跑,龙袍的金线扫过她的裙角时,她听见自己的声音在发抖,却异常清晰:“皇上!臣妾愿以凤印作保,换兄长一个清白!若真有谋逆,臣妾与瑞儿,甘受凌迟!”
康熙的御座在香火里若隐若现。他看着瑶珈鬓边的孔雀蓝凤钗,钗上的东珠在烛火下泛着冷光,忽然笑了,笑声比太庙的钟声还沉:“你以为,朕杀了鄂伦岱,就能保瑞儿周全?” 他把江南的账本扔给她,“这上面的笔迹,是八阿哥的,却用了四阿哥的印泥 —— 他们要的,从来不是完颜家的命,是永瑞的命!”
瑶珈瘫在地上,碎玉的棱角硌着掌心,像无数根细针,扎醒了她的天真 —— 有些干系,不是你想避就能避的。就像这深宫里的每个人,从生下来那天起,就被系在了储位的绳子上,有人拉,有人放,你只是中间的那个结,身不由己。
永瑞不知何时站在殿外,手里攥着那片干枯的马齿苋,叶片的纹路在烛火下像条路。他走到瑶珈身边,把马齿苋塞进她手里:“额娘,周先生说,草被踩了,根还在,春天就会发芽。”
康熙的龙袍扫过孩子的发顶,朱笔在奏折上重重一划,把 “查” 字改成了 “放” 字。但瑶珈知道,这只是暂时的松绳,只要储位之争还在继续,这牵连就像马齿苋的根,在看不见的地方蔓延,迟早会再次缠上他们,勒得生疼。
夜风卷着太庙的香火溜进殿里,瑶珈握着那片马齿苋,忽然明白,有些干系,不是躲能躲开的。她能做的,不是把根拔了,而是让根扎得更深些,深到能扛住任何狂风,深到能在泥沼里,开出属于自己的花。
玉如意的碎片被她收进樟木箱,与那柄小弓箭放在一起。箱底的马齿苋干叶,在月光下泛着微光,像层薄薄的铠甲。瑶珈知道,这铠甲要穿很久,久到储位之争的尘埃落定,久到那些牵连的网,都成了过眼云烟。而她和永瑞,就像这草一样,在干系的缠绕里,倔强地活着,等着春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