御花园的马齿苋开了紫色的小花,永瑞蹲在花丛边,用竹片小心翼翼地拨开土壤。阳光透过他的发辫,在地上投下细碎的金斑,像撒了把星星 —— 他在研究兰贵人说的 “根须向水而生”,竹片的末端被磨得圆润,是怕伤着那些纤细的根。
“瑞儿在看什么?” 康熙的龙靴停在花丛边,龙袍的金线扫过孩子的发顶,永瑞手里的竹片上,竟用炭笔标着根须的走向,像张迷你的地图。
永瑞举起竹片,小胖手指着最粗的那根根须:“皇爷爷您看,这根总往太液池的方向长,比周先生教的‘水往低处流’还聪明呢!” 他忽然歪着头,“是不是人也该像它,朝着好的地方长?”
康熙的笑声惊飞了枝头的麻雀,龙袍的袖口卷住孩子的小手:“朕的瑞儿,比这根须还聪明。” 他从袖中取出个锦囊,里面是颗鸽卵大的珍珠,“赏你的,配得上咱们瑞儿的机灵劲儿。”
聪慧的光芒,像清晨的露珠,总在不经意间闪烁。周先生教《道德经》时,讲到 “上善若水”,弘晖正皱眉琢磨 “水怎么能比人厉害”,永瑞却指着窗外的雨帘:“先生您看,雨水能穿石头,还能浇花,它不硬碰硬,所以最厉害。”
这话让周先生的白胡子抖了三抖,戒尺在案上敲出轻快的响:“说得好!这悟性,比当年的太子还高!” 他转身从书箱里取出本《水经注》,书页里夹着片干枯的马齿苋,“这书送你,看看水是怎么走遍天下的。”
永瑞的聪慧,不只在书本里,更在待人的分寸上。淑嫔的安儿哥哥把墨汁打翻在弘晖的兵法书上,吓得直哭,弘晖的脸涨得通红,拳头捏得咯咯响。永瑞忽然拉起两人的手,往太液池边跑:“我有办法!”
他让小太监取来些马齿苋的汁液,用毛笔蘸着在污渍处涂画,墨痕渐渐变成片小小的竹林,弘晖的兵法书,竟成了本带着画的 “兵书”。“你看,” 永瑞的小胖手拍着弘晖的肩膀,“这样是不是比原来还好看?安儿哥哥也不是故意的呀。”
弘晖的拳头慢慢松开,看着书页上的竹林,忽然笑了:“还是瑞儿弟弟聪明。” 他把书往永瑞怀里塞,“送你了,反正阿玛说,我还没到看这个的年纪。”
这化解矛盾的机灵,像颗糖,甜了每个人的心。兰贵人来承乾宫时,总带着新做的点心,枣泥馅的捏成马齿苋的模样,豆沙馅的做成小书本,永瑞总能先挑出最丑的那个:“这个像安儿哥哥画的布偶,我要留给安儿哥哥。” 剩下的再分给弘晖和宫里的太监宫女,连最挑剔的李德全,都被他哄得眉开眼笑。
最让人惊叹的,是他应对难题的巧思。太后的佛堂里,香炉的灰烬总扫不干净,小太监们被训斥得垂头丧气。永瑞踩着小板凳,看了半晌说:“用马齿苋的梗绑在扫帚上试试,它的绒毛能粘灰。”
果然,沾了水的马齿苋梗像把天然的刷子,连香炉缝隙里的灰都被扫得干干净净。太后的佛珠在指间转得欢畅,拉着永瑞的小手往他兜里塞蜜饯:“我们瑞儿就是有办法,比那些笨手笨脚的太监强多了。” 她忽然对瑶珈说,“这孩子的心,像块透亮的玉,怎么看怎么招人疼。”
聪慧的名声,像长了翅膀,飞出了紫禁城。蒙古部落的使者来朝,带来匹日行千里的小马,马鞍上镶着宝石,本是献给太子的。永瑞牵着马的缰绳,指着马鞍上的宝石:“叔叔,这宝石太亮,马跑起来会晃眼,不如换成绒布,马舒服,骑的人也安全。”
使者的眼睛亮了,竖起大拇指用生硬的汉语说:“小皇子比草原的雄鹰还敏锐!这马,该送给您!” 康熙看着儿子踮脚抚摸马鬃的模样,龙袍的金线在阳光下泛着骄傲的光:“瑞儿说得对,再好的东西,合用才是最好的。”
那晚的庆功宴上,永瑞给使者表演背《论语》,背到 “四海之内皆兄弟” 时,忽然指着殿里的人:“蒙古的叔叔是兄弟,安儿哥哥是兄弟,弘晖哥哥也是兄弟,对不对?” 使者把他抱起来,往他嘴里塞奶豆腐,笑得胡子都翘了起来:“对!都是好兄弟!”
皇后的病渐渐好转,能坐在廊下晒太阳。永瑞拿着自己刻的玉印,在皇后的手背上盖了个小小的红痕:“娘娘您看,这样您就不会忘了瑞儿了。” 他还把那本画了竹林的兵法书拿来,给皇后讲 “水怎么打败石头”,皇后的笑声像檐角的风铃,清脆得让人心头发暖。
“这孩子,” 皇后的指尖抚过手背上的红痕,对瑶珈说,“聪慧里带着善良,就像你种的马齿苋,既有用,又不扎人,怎么能不惹人爱?” 她从妆匣里取出支赤金的小发冠,上面镶着颗小小的珍珠,“给瑞儿戴上,比太子的还好看。”
永瑞戴着新的发冠,在庭院里跑来跑去,发冠上的珍珠随着他的动作,在阳光下划出流动的光。淑嫔的安儿哥哥追在他身后,手里举着幅新画,画上的永瑞正给马齿苋浇水,头顶有只展翅的雄鹰,是蒙古使者画的;弘晖则拿着根马鞭,要教他骑那匹新得的小马,两人的笑声搅在一起,像杯加了蜜的奶茶。
瑶珈站在廊下,看着儿子被众人围在中间,像颗被捧在手心的明珠。她忽然明白,永瑞的聪慧惹人爱,不是因为他有多伶牙俐齿,而是他的聪慧里,总藏着份体谅人的温柔,像那马齿苋的花,小小的,却能在最朴素的地方,开出让人心里一亮的美。
夜风带着花香溜进殿里,永瑞的书案上,《水经注》还摊在 “太液池” 那页,旁边放着他盖了红印的小纸条:“明天带安儿哥哥和弘晖哥哥去看根须喝水。” 字迹歪歪扭扭,却像颗跳动的童心,在这深宫里,亮得格外动人。
“瑞儿在看什么?” 康熙的龙靴停在花丛边,龙袍的金线扫过孩子的发顶,永瑞手里的竹片上,竟用炭笔标着根须的走向,像张迷你的地图。
永瑞举起竹片,小胖手指着最粗的那根根须:“皇爷爷您看,这根总往太液池的方向长,比周先生教的‘水往低处流’还聪明呢!” 他忽然歪着头,“是不是人也该像它,朝着好的地方长?”
康熙的笑声惊飞了枝头的麻雀,龙袍的袖口卷住孩子的小手:“朕的瑞儿,比这根须还聪明。” 他从袖中取出个锦囊,里面是颗鸽卵大的珍珠,“赏你的,配得上咱们瑞儿的机灵劲儿。”
聪慧的光芒,像清晨的露珠,总在不经意间闪烁。周先生教《道德经》时,讲到 “上善若水”,弘晖正皱眉琢磨 “水怎么能比人厉害”,永瑞却指着窗外的雨帘:“先生您看,雨水能穿石头,还能浇花,它不硬碰硬,所以最厉害。”
这话让周先生的白胡子抖了三抖,戒尺在案上敲出轻快的响:“说得好!这悟性,比当年的太子还高!” 他转身从书箱里取出本《水经注》,书页里夹着片干枯的马齿苋,“这书送你,看看水是怎么走遍天下的。”
永瑞的聪慧,不只在书本里,更在待人的分寸上。淑嫔的安儿哥哥把墨汁打翻在弘晖的兵法书上,吓得直哭,弘晖的脸涨得通红,拳头捏得咯咯响。永瑞忽然拉起两人的手,往太液池边跑:“我有办法!”
他让小太监取来些马齿苋的汁液,用毛笔蘸着在污渍处涂画,墨痕渐渐变成片小小的竹林,弘晖的兵法书,竟成了本带着画的 “兵书”。“你看,” 永瑞的小胖手拍着弘晖的肩膀,“这样是不是比原来还好看?安儿哥哥也不是故意的呀。”
弘晖的拳头慢慢松开,看着书页上的竹林,忽然笑了:“还是瑞儿弟弟聪明。” 他把书往永瑞怀里塞,“送你了,反正阿玛说,我还没到看这个的年纪。”
这化解矛盾的机灵,像颗糖,甜了每个人的心。兰贵人来承乾宫时,总带着新做的点心,枣泥馅的捏成马齿苋的模样,豆沙馅的做成小书本,永瑞总能先挑出最丑的那个:“这个像安儿哥哥画的布偶,我要留给安儿哥哥。” 剩下的再分给弘晖和宫里的太监宫女,连最挑剔的李德全,都被他哄得眉开眼笑。
最让人惊叹的,是他应对难题的巧思。太后的佛堂里,香炉的灰烬总扫不干净,小太监们被训斥得垂头丧气。永瑞踩着小板凳,看了半晌说:“用马齿苋的梗绑在扫帚上试试,它的绒毛能粘灰。”
果然,沾了水的马齿苋梗像把天然的刷子,连香炉缝隙里的灰都被扫得干干净净。太后的佛珠在指间转得欢畅,拉着永瑞的小手往他兜里塞蜜饯:“我们瑞儿就是有办法,比那些笨手笨脚的太监强多了。” 她忽然对瑶珈说,“这孩子的心,像块透亮的玉,怎么看怎么招人疼。”
聪慧的名声,像长了翅膀,飞出了紫禁城。蒙古部落的使者来朝,带来匹日行千里的小马,马鞍上镶着宝石,本是献给太子的。永瑞牵着马的缰绳,指着马鞍上的宝石:“叔叔,这宝石太亮,马跑起来会晃眼,不如换成绒布,马舒服,骑的人也安全。”
使者的眼睛亮了,竖起大拇指用生硬的汉语说:“小皇子比草原的雄鹰还敏锐!这马,该送给您!” 康熙看着儿子踮脚抚摸马鬃的模样,龙袍的金线在阳光下泛着骄傲的光:“瑞儿说得对,再好的东西,合用才是最好的。”
那晚的庆功宴上,永瑞给使者表演背《论语》,背到 “四海之内皆兄弟” 时,忽然指着殿里的人:“蒙古的叔叔是兄弟,安儿哥哥是兄弟,弘晖哥哥也是兄弟,对不对?” 使者把他抱起来,往他嘴里塞奶豆腐,笑得胡子都翘了起来:“对!都是好兄弟!”
皇后的病渐渐好转,能坐在廊下晒太阳。永瑞拿着自己刻的玉印,在皇后的手背上盖了个小小的红痕:“娘娘您看,这样您就不会忘了瑞儿了。” 他还把那本画了竹林的兵法书拿来,给皇后讲 “水怎么打败石头”,皇后的笑声像檐角的风铃,清脆得让人心头发暖。
“这孩子,” 皇后的指尖抚过手背上的红痕,对瑶珈说,“聪慧里带着善良,就像你种的马齿苋,既有用,又不扎人,怎么能不惹人爱?” 她从妆匣里取出支赤金的小发冠,上面镶着颗小小的珍珠,“给瑞儿戴上,比太子的还好看。”
永瑞戴着新的发冠,在庭院里跑来跑去,发冠上的珍珠随着他的动作,在阳光下划出流动的光。淑嫔的安儿哥哥追在他身后,手里举着幅新画,画上的永瑞正给马齿苋浇水,头顶有只展翅的雄鹰,是蒙古使者画的;弘晖则拿着根马鞭,要教他骑那匹新得的小马,两人的笑声搅在一起,像杯加了蜜的奶茶。
瑶珈站在廊下,看着儿子被众人围在中间,像颗被捧在手心的明珠。她忽然明白,永瑞的聪慧惹人爱,不是因为他有多伶牙俐齿,而是他的聪慧里,总藏着份体谅人的温柔,像那马齿苋的花,小小的,却能在最朴素的地方,开出让人心里一亮的美。
夜风带着花香溜进殿里,永瑞的书案上,《水经注》还摊在 “太液池” 那页,旁边放着他盖了红印的小纸条:“明天带安儿哥哥和弘晖哥哥去看根须喝水。” 字迹歪歪扭扭,却像颗跳动的童心,在这深宫里,亮得格外动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