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88章 兵力调整-《穿越东晋,山河共挽》

  离开平阳后,王凝之留郑遇继续镇守上党,让冀州军返回临漳,自己则南下洛阳。

  途中,他收到谢玄传来的军报,大体和自己所想的差不多。

  对付燕国,王凝之的策略是持续消耗,在秦国自顾不暇的时候,燕国是没法和自己抗衡的。

  幽州的刘牢之,河东的谢玄,上党的郑遇,三路轮番上阵,任慕容垂的鲜卑铁骑再能打,也迟早被拖垮。

  洛阳城的人口仍在不断增加,南城的坊市已经初具规模,起初是随军的家属,后来是金墉城的百姓,最近连建康的各大世家都来占位置了。

  一切正如王凝之预料的那样,不需要强行迁移,那帮审时度势之辈就会过来的。

  王凝之回到后院,看到谢道韫正在教王洛习字。

  “倒是少见,你今日怎么这般悠闲?”

  谢道韫打理司州的政务,向来是埋头在一堆案牍之中。

  “如今府里人才济济,不需要我再那么盯着了,”谢道韫笑道:“正好检查下小奴的功课。”

  王洛起身向父亲行礼,他今年十二岁了,眉眼间倒是像谢道韫多一点,看着十分秀气。

  王凝之笑着拉起他,低头看向小儿子写的字,“不错,看得出来,平时没偷懒。”

  王洛和兄长王殊不一样,他极少在父亲身边,没那么亲昵,所以闻言只是浅浅地笑了笑。

  谢道韫看着不说话的儿子,问王凝之,“小奴这些年一直跟着我,是不是也该出去走走,长长见识了?”

  王凝之拉着王洛一起坐下,“等阿奴回来再说吧,兄弟俩总不能都在外面。”

  “阿奴前两天传信回来,说他已经动身去蜀地了,”谢道韫说道:“一去一回,那就是还有半年。”

  王凝之点点头,“差不多,等他回洛阳,我会让他先接手司州,慢慢熟悉政务。”

  王殊是周公世子,这些都是顺理成章的事。

  夫妻俩又聊了会长子的事,这才发现冷落了在一旁默不作声的小儿子。

  王凝之笑道:“小奴想出去转转吗?远的不行,洛阳附近我还是可以安排的。”

  王洛摇了摇头,“我都可以,听阿耶安排。”

  “那就是想去,”王凝之笑了笑,思忖片刻,“我打算在陆浑建一座书院,那一带山清水秀,远离世俗,是个潜心做学问的好地方,你替我去考察下。”

  王洛低声称是,又问:“阿耶有什么要求?”

  “没什么特别的,”王凝之说道:“位置大一点,僻静一点就行。”

  王洛点点头,表示记下了。

  王凝之让儿子去找刘德秀,让他安排随行人员,王洛领命去了。

  “兄弟俩性格真是相差不少,阿奴自小就活泼些,”王凝之叹道:“不过这也怪我,近几年都没怎么关注小奴的成长。”

  谢道韫倒觉得还好,“只是文静了些,再大一点,出去走走便好了。”

  可王殊在他这个年纪,已经在王凝之身边学着待人接物、处理政事了,不过这本就是继承人和一般儿子的区别,没法比。

  几天之后,庾希的尸首被运送着经过洛阳,王凝之亲自出城迎接。

  庾攸之跪倒在地,向王凝之讲述了父亲为保主力不失,死战不退、为国捐躯的整个过程。

  王凝之亦是黯然神伤,他其实没想到庾希能做到这一步,所以才会传信谢玄,让他及时撤退,他领军去平阳也是这个原因。

  结果庾希率两万多人拖住了慕容垂的五万大军,虽然伤亡大半,但为下游的谢玄争取到了足够多的时间,不仅拆毁了绛邑城,还全军安全撤离到峨眉台地。

  “我已向朝廷上书,为你父追赠侍中、卫将军,并将庾司空当年拒领的新吴县侯授予你父,”王凝之扶起庾攸之,“你先回颍川,有事便送封信来,我自会为你做主。”

  庾司空是指庾希之父庾冰,领都乡侯,王凝之这是将被桓温削去的庾家爵位,升了一级还给颍川庾氏。

  庾攸之哭着道谢,扶棺继续南下。

  王凝之看着这支队伍远去,叹了口气,世家虽然可恨,但也不乏这种为了家族荣誉,甘心赴死之人。

  只能说这帮传承数百年的世家,都是为国家出过力、流过血的,但相较而言,他们得到的还是太多了。

  回城之后,王凝之将目光投放到各州的驻军上。

  眼下南方安定,江北的徐州、豫州、兖州和青州也太平无事,王凝之准备上书朝廷,裁撤掉这些州的部分兵力,再从中挑选出精锐,送到洛阳来,备战接下来的伐燕灭秦。

  这事涉及面有些大,王凝之先将想法告知了郗超,让他判断下可行性。

  郗超则回信,表示可以分批进行,先从比较容易的青州、豫州、兖州和江州开始,这四州的刺史分别是朱序、谢石、桓伊和刚刚去世的庾希,不会有什么阻力。

  扬州刺史是郗超自己,但建康皇城的禁军已经被抽调,扬州军就暂时不动了。

  剩下的徐州和益州可以等下一批处理,至于宁州、广州和交州之类,本来就兵少,没什么好处理的,桓家的荆州则放到最后。

  王凝之采纳了郗超的提议,向朝廷提交了奏疏。

  司马曜看到这道要求各州裁军,却将精兵调往洛阳的奏疏,人已经麻了,终日借酒浇愁,再也不理朝政了。

  各大世家选择了倒向王凝之后,司马曜已经没了依靠,只能对王凝之听之任之了。

  裁军和精兵有三个好处,一是减少军费开支,二是退兵还农,可以扩大生产,三是进一步削弱各地的实力。

  王凝之早就一家独大,但各州若是联合起来,他还是有些麻烦的,而只要完成这一步,以后就再无阻力了。

  哪怕是最不甘心的桓家,也不得不向自己低头。

  王凝之将此事交给郗超全权处理,但还是亲自写信给朱序和桓伊等人,表示一切都是为了早日完成一统,恢复中朝。

  不管他们信不信,反正王凝之是信了。

  接下来,就是集中兵力,对付苟延残喘的燕国了。

  毕竟西燕有害建康。

  喜欢穿越东晋,山河共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