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八十二章 横渠四句-《流放三千里,我靠厨艺带飞全家》

  “你说。”桑兴嘉有些意外,其实桑榆此前开导他的话已经足够有说服力,没想到还有旁的,但听无妨。

  桑榆先看了眼桑兴嘉,确认他坐稳了,这才缓缓开口:“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

  本来还不以为意的桑兴嘉在听见前两句的时候,就已经‘噌’的一下骤然站起,等听到完整四句后,更是整张脸憋得通红。

  “小妹,你这是在哪本书里见到的?”桑兴嘉涨红着脸,情绪激动到不行。

  这短短四句话,言简意赅却是概括了诸位先贤思想,比简单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更适合被称作读书人的最高理想。

  能写出这四句的,不仅仅是对经史子集有着巨大的阅读量,更是一位才学过人的名士。

  他的书自己必定是要好好拜读一番的。

  想过他会激动,但完全没想过他会这么激动的桑榆被他的动作吓了一跳。

  还没等心脏平复下来,又迎来他的追问,不由有些紧张起来。

  “就很普通的一本书,我也记不得书名了,可能是某个失意的人写话本的时候随手写上去的吧。”

  理由她却是早就想好了,她自己肯定不能承担起这四句流传千古的名言,那就全推脱给那些杂书,反正桑兴嘉肯定记不住给她买过什么书。

  对她说的话信以为真,桑兴嘉一声长叹:“唉——能写出此等话的人竟也不得志,实在是埋没人才啊!”

  桑榆生怕他下一句就说,既然连此等人物都未进入仕途,那自己也没必要去走仕途之路,连忙劝说。

  “大哥,人各有志,或许他心有大志效仿先贤孔圣之流,施教于天下而志不在朝堂呢,不然我又怎么能在杂书中看见此等话语。”

  她这话说得颇有道理,桑兴嘉微微颔首:“小妹说得在理,大概这位先生便是淡泊名利,一心行教化之事。”

  见他没有生意,桑榆悄然呼出一口气,她是真怕桑兴嘉继续追问不停。

  她对横渠四句的了解停留在表面,对于作者张载的生平与成就更是只知道一鳞半爪,往深了说实在是说不出什么东西来。

  桑兴嘉反复念着这四句话,越想越觉得有道理,值得字斟句酌慢慢推敲,渐渐就入了神。

  “……”

  本来还想说些什么转移话题的桑榆一阵无语。

  哥啊,你这就已经沉浸在自己的思绪中了?旁边还站着个活生生的人呢。

  但她也知道这四句话对于一名读书人的冲击力,张口想说些什么最后却只轻轻扯了扯他的袖子。

  等桑兴嘉回过神来,她劝道:“时候不早,明日还得去见大哥的老师,先去歇息吧。”

  经她提醒桑兴嘉这才想起正事,连忙点头,叮嘱她也快去睡觉,自己收拾好桌上的笔墨回房去了。

  洗漱完毕后的桑兴嘉躺在床上辗转反侧,脑海里一直想着那四句话,怎么都睡不着。

  又一次翻身后,他索性起身点燃床头的油灯,拿着灯来到书案前。熟练地研磨提笔,在摊开的纸张上开始书写。

  “为天地立心……”

  柴夫子的学识他是知道的,或许明日他可以顺便请教一下对方,这四句话里蕴藏的深意。

  一夜无话,次日清晨一家人默契地多睡了会儿懒觉。

  随着温度逐渐变低,温暖的被窝像是施展了什么法术一般,让人根本舍不得离开。

  好在今日本就无事,桑榆昨日跟刘茂打过招呼,让那些人歇一天不用去珍珠饮。

  睡了个回笼觉后,桑榆才施施然起床,锅中的早饭还用小火温着,吃起来刚刚好。

  在院中空地劈柴的桑永景见她进了厨房,连忙给桑兴嘉使眼色,这次轮到桑兴嘉看不明白了。

  他实在是很难从他爹那跳脱的眉毛与张牙舞爪的五官中看明白他想表达什么意思,但他能猜出来。

  桑兴嘉走到他身边,压低声音:“爹,咱们等会儿再说这事,太过主动显得心虚。”

  “那你自己把握好时机,领着你小妹过去一趟咱们快去快回才不容易穿帮。”

  桑永景绝对是那个最紧张最焦虑生怕露馅的人,桑兴嘉还被瞒在鼓里什么都不知道,他身为那个知情人却是心焦到不行。

  “我办事爹你就放心吧。”浑然不知他在紧张忧虑些什么,桑兴嘉一拍胸膛应承下来。

  一顿稍迟的早餐吃完,桑榆检查过大棚中的菜苗状态后,这才看向桑兴嘉。

  “大哥,咱们今日该去拜访你的老师了,现在去时辰合适吗?”

  “合适,我提前跟老师说过,咱们上午过去。”桑兴嘉倒是淡定自若。

  说起来这次过去是为了拜见自家兄长的老师,怎么也不能空手而去,桑榆让桑兴嘉去集市上买了点蔬菜粮食,一行三人过河往柴家去。

  雀儿早早守候在门口,远远瞧见桑榆就打算挥手打招呼。好在及时想起自己不应该对她表现得那么热情,这才止住动作。

  “雀儿姑娘,原来我家兄长的老师竟是柴夫子!”来到近前,桑榆适时装出一副惊讶的表情。

  要不是昨日眼睁睁看着她同自家爹爹商量好一切,怕是雀儿都会觉得她真的是头一回知晓此事。

  “爹爹在书斋教书,诸位请先跟我来。”雀儿强忍住笑意,领着三人往里走。

  书斋的位置三人都了解,毕竟昨日柴元玮就是在正对书斋的位置挖的坑。

  还未等走近,一阵阵清脆的孩童读书声便先传入耳中。

  “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习相远……”

  读的正是给孩童启蒙用的《三字经》。

  雀儿没有直接将三人领去书斋,而是引他们来到后院的凉亭之中。

  “三位烦请稍候,奴家这就去请爹爹过来。”

  柴元玮虽然有意将桑兴嘉收为弟子,但总归是得考较一番。

  不能在众多孩童面前讨论此事,书房里又藏着众多典籍与手稿不宜接待客人,倒是这处凉亭更为合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