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厚照有问道:“春闱准备妥当了么?”
何孟春答道:“臣启陛下,以准备妥当。前时因准备皇子命名仪,故而延后,臣等请定此次春闱于本月举行,暂定初十,士子入闱首试,试四书义三道,经义四道,此为第一场,以考其经史根基、义理阐发之能;十二日,开第二场,试论一道,判语五条,并于诏、诰、表内选答一道,察其政论见识、文辞应用之巧;十五日,终场之试,经史策五道,观其对古今治乱、时务利弊之洞察。三场接续,九日考毕。”
朱厚照笑道:“国家抡才大典,莫重于科举;而科举之盛,尤在春闱。春闱者,乃天下士子会集京师,由尔部主持之会试,需当用心。毕竟关乎国运兴衰、人才登进,实非小可。”
何孟春又道:“臣谨遵圣谕。”
朱厚照看着何孟春办差还算用心,无论是和佛郎机和谈,还是皇子命名仪等都很尽心尽力。念及此忽然间想到了什么,于是道:“此次与佛郎机订立合约,尔部审时度势,奉命周旋。既持天朝之体,明我朝典章,谕以祸福;又察远夷之情,酌理度情,折冲樽俎。终使彼辈愿受约束,勿再侵扰,且于互市诸事,亦有定规,争端暂弭,此非有经世之才、忠勤之忱者不能为。皇子命名之仪,条陈周详,规划有度,足见卿尽心国事,劳瘁可嘉。”
何孟春闻言心中一暖,于是道:“臣诚惶诚恐。臣等奉命行事,不过仰体圣谟,循朝廷典制,于交涉之间,既明天朝威德,又酌远夷实情,侥幸得成和议。此非臣等之能,实乃陛下圣明烛照、德被四海之故:盖因陛下怀柔之心早播异域,约束之令先定边圉,故远夷虽顽,亦知畏威怀德,愿受约束。臣等不过承顺圣意,奔走其间,何功之有?”
朱厚照见他这般客气,反而受用起来,于是道:“是你的功就是你的功。前几日张仑谏言御前,道如今国事繁杂,阁臣皆有差事,需补充一二人入阁为宜。朕本想此次春闱过后,让卿协理学士,入阁办事,今日卿来奏报,也正好让卿知晓朕的心意。”
何孟春闻言,浑身一震。猛地伏跪于地,额头紧紧贴住冰凉的金砖地面,只觉心腔突突直跳,方才还条理清晰的思绪瞬间被一股巨大的暖流冲散。入阁辅政,不仅是诸多大臣的抱负,也是他何孟春的抱负!此刻竟得圣口亲许,恍如梦境。
“陛下…… 陛下圣恩……” 他声音发颤,喉头像是被热浪堵住,半晌才勉强挤出完整话语。泪水已不受控制地浸湿地砖,那是混杂着狂喜与惶恐的泪 —— 喜的是三十余年宦海沉浮,终于得登辅弼之位;恐的是自己资望尚浅,而被皇帝中旨入阁,日后自己这个大宗伯如何面对清流文官?
待心绪稍定,何孟春叩首更急,额头撞得青砖咚咚作响:“臣本江右寒士,蒙陛下隆恩,自科道拔擢至今,已属逾格。今陛下竟欲委臣内阁之职,臣资质弩钝,学术空疏,实不堪此重任!”
朱厚照闻言便知他有顾忌,于是劝道:“昔年王瓒闻朕之言,亦曾有此般忠恳之论。今日见卿所言,与他当日气象何其相似,不觉令朕念及往昔,不胜追思。”
王瓒?皇帝当初也这样对王瓒说了吗?自己的这个前任比自己还憋屈,胸怀坦荡,刚正不阿,器量宽宏,不计私怨,而且修养极高,号称“学冠一时,四海师模”。但是王瓒接受了被皇帝中旨,出任礼部尚书,让当时海内儒林颇为失望。先是给王瓒、王琼、王宪起了一个诨号“中旨三尚书”。后又连带张仑,诨号:“中旨四金刚。”
更甚者,当初杨维聪等翰林、国子监及部分科道官因皇帝保留和平册而于左顺门叩阙哭门,骂王瓒为大奸臣,误国之臣。
当时的人都只看到了杨廷和昏倒,却不曾知道王瓒的郁闷。
只可惜,他病死于任上,没有等到入阁。
何孟春再次叩首道:“人生有生死之常,如四时轮回、昼夜交替,此乃天地自然之理,虽圣人亦不能免。文定公生平忠勤报国,辅佐陛下成就诸多功业,其德其行已载入史册,其功其劳已泽被生民,此非生死所能磨灭者。陛下素以圣明驭世,深知 “节哀顺变” 之道。乞陛下稍释悲怀,保重圣体。”
朱厚照道:“朕身边有尔辈大臣辅佐,何愁祖业不兴?卿当知朕之深意。”
何孟春顿了顿,声音因激动而嘶哑,却字字恳切:“臣深知内阁乃密勿之地,票拟系国本安危。陛下不弃臣驽钝,臣敢不披肝沥胆,以报圣恩?此后必夙兴夜寐,恪守祖宗成法,凡军国大事,必反复筹思,不敢有丝毫偏私;遇有疑难,必叩请圣训,请教同僚,绝不敢擅作主张。”
说罢,他再次重重叩首,额角已泛红痕:“若臣日后有半点差池,致误国政,甘受斧钺之诛!伏望陛下怜臣愚诚,容臣竭尽驽钝,为陛下分忧,为苍生谋福!”
朱厚照抚掌道:“善哉!卿回去好好办差,待春闱结束,就有旨意。”
何孟春叩首道:“臣谢陛下。”
皇帝和他又说了许多,方才行礼退下。
张大顺招呼来两个小太监,轻手轻脚地收拾茶盏。
方才议事,皇帝不过三言两语,便将这一直半推半就,不愿配合皇帝和佛郎机和谈的礼部堂官笼络了。张大顺在宫中伺候这几年年,虽说见惯了朝堂风云,此刻不由得在心里暗叹。
待奉上新沏的参茶,朱厚照抬手示意他近前,指着案上一份密奏道:“这次春闱,撒出去一些伶俐的人多去听听,听听来京的举子对佛郎机是什么看法。”
张大顺躬身应道:“奴婢遵旨。”
待退出暖阁,张大顺便招呼司礼监值殿的文书小太监进前来低声交代差事,
刘全忠一直在外面,见此清醒却忍不住轻声感慨:“多好才是好?”
一小太监好奇追问:“刘公公说什么……”
刘全忠瞪了他一眼,示意他噤声,而后才幽幽道:“主子爷的心思,不是咱们能揣度的。”
说罢,他又轻轻叹了口气,拢了拢衣襟:“咱们伺候主子万岁爷的,只消尽心伺候便是,其他事不要操心。”
那小太监心中不免鄙夷:“你也不过比我大两岁,在我面前装老学究起来了。”
何孟春答道:“臣启陛下,以准备妥当。前时因准备皇子命名仪,故而延后,臣等请定此次春闱于本月举行,暂定初十,士子入闱首试,试四书义三道,经义四道,此为第一场,以考其经史根基、义理阐发之能;十二日,开第二场,试论一道,判语五条,并于诏、诰、表内选答一道,察其政论见识、文辞应用之巧;十五日,终场之试,经史策五道,观其对古今治乱、时务利弊之洞察。三场接续,九日考毕。”
朱厚照笑道:“国家抡才大典,莫重于科举;而科举之盛,尤在春闱。春闱者,乃天下士子会集京师,由尔部主持之会试,需当用心。毕竟关乎国运兴衰、人才登进,实非小可。”
何孟春又道:“臣谨遵圣谕。”
朱厚照看着何孟春办差还算用心,无论是和佛郎机和谈,还是皇子命名仪等都很尽心尽力。念及此忽然间想到了什么,于是道:“此次与佛郎机订立合约,尔部审时度势,奉命周旋。既持天朝之体,明我朝典章,谕以祸福;又察远夷之情,酌理度情,折冲樽俎。终使彼辈愿受约束,勿再侵扰,且于互市诸事,亦有定规,争端暂弭,此非有经世之才、忠勤之忱者不能为。皇子命名之仪,条陈周详,规划有度,足见卿尽心国事,劳瘁可嘉。”
何孟春闻言心中一暖,于是道:“臣诚惶诚恐。臣等奉命行事,不过仰体圣谟,循朝廷典制,于交涉之间,既明天朝威德,又酌远夷实情,侥幸得成和议。此非臣等之能,实乃陛下圣明烛照、德被四海之故:盖因陛下怀柔之心早播异域,约束之令先定边圉,故远夷虽顽,亦知畏威怀德,愿受约束。臣等不过承顺圣意,奔走其间,何功之有?”
朱厚照见他这般客气,反而受用起来,于是道:“是你的功就是你的功。前几日张仑谏言御前,道如今国事繁杂,阁臣皆有差事,需补充一二人入阁为宜。朕本想此次春闱过后,让卿协理学士,入阁办事,今日卿来奏报,也正好让卿知晓朕的心意。”
何孟春闻言,浑身一震。猛地伏跪于地,额头紧紧贴住冰凉的金砖地面,只觉心腔突突直跳,方才还条理清晰的思绪瞬间被一股巨大的暖流冲散。入阁辅政,不仅是诸多大臣的抱负,也是他何孟春的抱负!此刻竟得圣口亲许,恍如梦境。
“陛下…… 陛下圣恩……” 他声音发颤,喉头像是被热浪堵住,半晌才勉强挤出完整话语。泪水已不受控制地浸湿地砖,那是混杂着狂喜与惶恐的泪 —— 喜的是三十余年宦海沉浮,终于得登辅弼之位;恐的是自己资望尚浅,而被皇帝中旨入阁,日后自己这个大宗伯如何面对清流文官?
待心绪稍定,何孟春叩首更急,额头撞得青砖咚咚作响:“臣本江右寒士,蒙陛下隆恩,自科道拔擢至今,已属逾格。今陛下竟欲委臣内阁之职,臣资质弩钝,学术空疏,实不堪此重任!”
朱厚照闻言便知他有顾忌,于是劝道:“昔年王瓒闻朕之言,亦曾有此般忠恳之论。今日见卿所言,与他当日气象何其相似,不觉令朕念及往昔,不胜追思。”
王瓒?皇帝当初也这样对王瓒说了吗?自己的这个前任比自己还憋屈,胸怀坦荡,刚正不阿,器量宽宏,不计私怨,而且修养极高,号称“学冠一时,四海师模”。但是王瓒接受了被皇帝中旨,出任礼部尚书,让当时海内儒林颇为失望。先是给王瓒、王琼、王宪起了一个诨号“中旨三尚书”。后又连带张仑,诨号:“中旨四金刚。”
更甚者,当初杨维聪等翰林、国子监及部分科道官因皇帝保留和平册而于左顺门叩阙哭门,骂王瓒为大奸臣,误国之臣。
当时的人都只看到了杨廷和昏倒,却不曾知道王瓒的郁闷。
只可惜,他病死于任上,没有等到入阁。
何孟春再次叩首道:“人生有生死之常,如四时轮回、昼夜交替,此乃天地自然之理,虽圣人亦不能免。文定公生平忠勤报国,辅佐陛下成就诸多功业,其德其行已载入史册,其功其劳已泽被生民,此非生死所能磨灭者。陛下素以圣明驭世,深知 “节哀顺变” 之道。乞陛下稍释悲怀,保重圣体。”
朱厚照道:“朕身边有尔辈大臣辅佐,何愁祖业不兴?卿当知朕之深意。”
何孟春顿了顿,声音因激动而嘶哑,却字字恳切:“臣深知内阁乃密勿之地,票拟系国本安危。陛下不弃臣驽钝,臣敢不披肝沥胆,以报圣恩?此后必夙兴夜寐,恪守祖宗成法,凡军国大事,必反复筹思,不敢有丝毫偏私;遇有疑难,必叩请圣训,请教同僚,绝不敢擅作主张。”
说罢,他再次重重叩首,额角已泛红痕:“若臣日后有半点差池,致误国政,甘受斧钺之诛!伏望陛下怜臣愚诚,容臣竭尽驽钝,为陛下分忧,为苍生谋福!”
朱厚照抚掌道:“善哉!卿回去好好办差,待春闱结束,就有旨意。”
何孟春叩首道:“臣谢陛下。”
皇帝和他又说了许多,方才行礼退下。
张大顺招呼来两个小太监,轻手轻脚地收拾茶盏。
方才议事,皇帝不过三言两语,便将这一直半推半就,不愿配合皇帝和佛郎机和谈的礼部堂官笼络了。张大顺在宫中伺候这几年年,虽说见惯了朝堂风云,此刻不由得在心里暗叹。
待奉上新沏的参茶,朱厚照抬手示意他近前,指着案上一份密奏道:“这次春闱,撒出去一些伶俐的人多去听听,听听来京的举子对佛郎机是什么看法。”
张大顺躬身应道:“奴婢遵旨。”
待退出暖阁,张大顺便招呼司礼监值殿的文书小太监进前来低声交代差事,
刘全忠一直在外面,见此清醒却忍不住轻声感慨:“多好才是好?”
一小太监好奇追问:“刘公公说什么……”
刘全忠瞪了他一眼,示意他噤声,而后才幽幽道:“主子爷的心思,不是咱们能揣度的。”
说罢,他又轻轻叹了口气,拢了拢衣襟:“咱们伺候主子万岁爷的,只消尽心伺候便是,其他事不要操心。”
那小太监心中不免鄙夷:“你也不过比我大两岁,在我面前装老学究起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