仲春二月的京师,寒意虽未散尽,乾清宫东暖阁内却暖意融融。巨大的鎏金紫铜炭盆里,上好的银霜炭无声地燃着,只偶尔爆出一点细微的星火,氤氲的热气缓缓蒸腾。
大明皇帝朱厚照,身着明黄色常服便袍,未戴翼善冠,只随意束着发髻,斜倚在引枕上。目光落在面前摊开的一份奏本上。
奏本是河南巡抚张璁以五百里加急呈进的,墨迹犹新,散发着松烟墨特有的微苦气息。朱厚照已反复看了两遍,此刻目光再次扫过其中几行加重的字句:
“……臣张璁谨奏:为河南乡约推行三载成效显着,恭呈圣听事。伏惟太祖高皇帝圣谕六言 “孝顺父母,尊敬长上” 等训,乃治国安邦之本。臣抚治河南以来,循圣谕、依乡约,于所属州县推行自治之法三载,今幸有成效,谨具实上闻。……”
“寄庄人户经乡约劝令,按期完纳赋役者十占其九,累甲之弊渐除。大户客商放债依常例,累息盘剥者经乡约追还者三十余案,贫者免于流亡,‘因债为盗’ 之患稍息。三年来河南粮赋完纳率较前提高一成五,差役雇佣之制便民农耕,乡民无失时之叹,闾阎渐有蓄积。”
“闾阎渐有蓄积……” 朱厚照低声复诵着这六个字,唇角勾起笑意。他抬起头,目光似乎穿透了暖阁雕花的窗棂,望向那看不见的中原大地。河南,向来是朝廷的心腹之地,也是流民、盗贼、乃至藩王旧势力盘根错节的所在。
张璁这三年顶着压力推行乡约,以民间自治约束民间,辅以官府威势,成效竟比他预想的要快些。一丝赞许掠过心头,然而更深的地方,一个冷静甚至略带讥诮的声音却在低语:“教化之功?人心之野,真能靠几篇圣谕、几个乡老约束驯服?不过是畏威而非怀德罢了。这张璁,不知何时也学会拣好听的说。”
他端起手边温热的参茶,啜饮了一口。温润的液体滑入喉中,却冲不散心头那点复杂的思绪。朱厚照自己恐怕也不知道,刚刚所想竟会成了本能一般,将权术、制衡、恩威,这本是帝王驾驭万方的的方法机械般冒了出来。
施行乡约,许民自治。这是当时朝廷上下定下的调子。现在能否成为永制而不是一时之策,还很难说。但是暂时压住暗流的还是没问题。
“伏念乡约之效,实乃圣谕昭彰、官民共力之果.....然邻省尚未遍行...........此臣忝任巡抚,幸睹治效,敢不竭忠尽职。所有乡约推行实情,谨具本上奏,伏乞皇上圣鉴。”
这张璁估计想玩一把大的。但是现在还不是时机。
念及此,朱厚照又想到当初自己为了支持他,有意无意的将绊脚石都给调走,又力排众议让他短短两三年间便坐上了巡抚。不过功劳还是要给的,于是对着张大顺道:“张大顺。”
“主子爷,” 侍立一旁的张大顺闻言忙道,“奴婢在。”
朱厚照指着那奏本道:“收起来。”
张大顺闻言便知,皇帝有意留中不报。便将奏本收了起来。
朱厚照放下茶盏,指尖敲着御案:“张璁巡抚地方,推行教化,夙夜匪懈,地方宁靖,其心可嘉,其功亦着。赐他玉带一围,以示朕念其劳苦、嘉其治行之意。再赐内库新贡的湖笔十管、徽墨十笏,勉其继续宣导圣化,勿懈初心,勿负朕望。”
玉带、笔墨,这是文臣最看重的体面。恩赏要厚,更要准,直击臣子心中所好。张璁得了这份体面,必会更加卖力。至于那句“勿懈初心,勿负朕望”,更是督促他,鞭策他,再接再厉。恩威并济,张弛有度。
“奴婢遵旨。”张大顺立刻躬身应诺,脸上堆起恰到好处的笑容。
朱厚照见此问道:“我赏他,你笑什么?”
张大顺答道:“奴婢听闻万岁爷说河南地方宁靖。地方宁靖,就表明百姓安居乐业。奴婢自然喜得听。”
“哈哈哈....”朱厚照也笑了起来。“你言辞恳切温润,听来甚为顺耳。”
暖阁内重归寂静。朱厚照的目光从奏本移开,投向窗外。庭院里几株老树已吐出嫩芽,在初春微寒的风中怯生生地舒展着。这宫阙深深,气象万千,却终究隔着一层。奏本上的“乡民无失时之叹,闾阎渐有蓄积”,字字清晰,却如同隔着一层磨砂的琉璃,终究是看不真切那乡野民间的真实模样。
自己真想去看看,但是现在还不是机会。如今只能靠的这一份份奏报,通过各地的奏报来挑选出有用的信息来。想着想着,一丝不易察觉的倦意悄然爬上眉梢。
就在这暖意与沉静交织的时刻,暖阁门外传来一阵轻微而急促的脚步声,由远及近,停在门外。接着是内侍压低嗓音的通禀:“启禀主子爷,礼部尚书何孟春宫外候见。”
“宣。”他简短地吩咐了一声,身体稍稍坐直了些。
暖阁厚重的门帘被两名小内侍轻轻掀起,礼部尚书何孟春迈着沉稳的官步走了进来,行至御案前数步,何孟春一丝不苟地整肃衣冠,依足臣礼,深深拜伏下去,额头触地,声音洪亮而清晰:
“臣礼部尚书何孟春,叩见吾皇万岁!”
“何卿平身。”朱厚照抬手虚扶了一下,“赐座。卿此时入宫,有何紧要?”
小内侍早已搬来一个紫檀木绣墩,放在御案右下首稍远的位置。何孟春谢恩起身,又躬身行了一礼,才在绣墩前半边屁股小心坐下,方道:“启奏陛下,佛郎机使臣皮雷斯声言,勘合已发,合约已定,待陛下示下。”
朱厚照听着,手指在御案上轻轻点着。“嗯。朕记得。合约既已勘明无误,准其依贡例互市便是。礼部循旧例处置,何须专奏?”
“陛下,”何孟春的声音里透出一丝不易察觉的为难,“使臣皮雷斯与前两日,再递文书于我鸿胪寺通事。乞问其佛郎机国僧侣入觐一事禀告圣裁。”
朱厚照于是道:“尔部议论过了么?”
何孟春呈上奏本道:“臣等遵旨集议:礼部已会同鸿胪寺、会同馆等衙门,将佛郎机传教士来华根由、过往行迹逐一详查,务必验明其身份,杜绝间谍潜行、奸宄混入场之嫌。至人员筛选之法,当择其学识渊深、技艺卓绝且品行端方者,量才引入宫中。譬如擅丹青绘事者,准入内廷画院供职。其余传教士,可暂安置于会同四译馆,令其研习华语、熟习中华礼仪,待其渐通教化后,再视其才具以备他日选用。以上议处,伏请陛下圣裁。”
朱厚照脸上那点慵懒和感慨彻底消失了,取而代之的是严肃。他身体微微前倾,看着何孟春:“可。”
朱厚照不看奏本接着又问:“定于何所召见?”
何孟春闻言便道:“启奏陛下,圣意念其异域殊俗,欲留供宫廷,以观其学。臣等仰体圣怀,然事关典制,不敢不察古鉴今,谨陈管见。乞将佛郎机僧侣安置于皇城外围之 会同馆 或 四夷馆 侧殿,其见驾之处,宜择外朝偏殿,如武英殿又或文华殿东庑,非奉特诏,不得踏入乾清门以内。此循 ‘外臣朝见必在外朝’ 之制,既全圣意,又防僭越。见驾时,令其行 “四拜礼”,如外藩贡使例,不得行其教内礼仪;对话由通事传译,所言若涉教义,令其简明陈述,不得宣讲;若献技艺,许于殿外试演,由工部、钦天监官陪同验看,礼部派官监临。”
朱厚照闻言便知这何孟春是做足功夫了,于是道:“可。”
何孟春见此又道:“佛郎机僧侣每日起居由鸿胪寺官记录,出入需礼部牌票;若有与外人交接,必先报礼部备案;其教内仪轨,不得在皇城内外公开举行,若私设坛场、传经布道,即按 “左道惑众” 例处置。”
“可。”朱厚照很痛快的准了。
武英殿是帝王斋居、召见大臣的场所,文华殿也有这种功能,定在这里也算事,总不能让一群外国人来乾清宫。
同时详细记录并约束他们的言行,也是为了保护他们。
大明皇帝朱厚照,身着明黄色常服便袍,未戴翼善冠,只随意束着发髻,斜倚在引枕上。目光落在面前摊开的一份奏本上。
奏本是河南巡抚张璁以五百里加急呈进的,墨迹犹新,散发着松烟墨特有的微苦气息。朱厚照已反复看了两遍,此刻目光再次扫过其中几行加重的字句:
“……臣张璁谨奏:为河南乡约推行三载成效显着,恭呈圣听事。伏惟太祖高皇帝圣谕六言 “孝顺父母,尊敬长上” 等训,乃治国安邦之本。臣抚治河南以来,循圣谕、依乡约,于所属州县推行自治之法三载,今幸有成效,谨具实上闻。……”
“寄庄人户经乡约劝令,按期完纳赋役者十占其九,累甲之弊渐除。大户客商放债依常例,累息盘剥者经乡约追还者三十余案,贫者免于流亡,‘因债为盗’ 之患稍息。三年来河南粮赋完纳率较前提高一成五,差役雇佣之制便民农耕,乡民无失时之叹,闾阎渐有蓄积。”
“闾阎渐有蓄积……” 朱厚照低声复诵着这六个字,唇角勾起笑意。他抬起头,目光似乎穿透了暖阁雕花的窗棂,望向那看不见的中原大地。河南,向来是朝廷的心腹之地,也是流民、盗贼、乃至藩王旧势力盘根错节的所在。
张璁这三年顶着压力推行乡约,以民间自治约束民间,辅以官府威势,成效竟比他预想的要快些。一丝赞许掠过心头,然而更深的地方,一个冷静甚至略带讥诮的声音却在低语:“教化之功?人心之野,真能靠几篇圣谕、几个乡老约束驯服?不过是畏威而非怀德罢了。这张璁,不知何时也学会拣好听的说。”
他端起手边温热的参茶,啜饮了一口。温润的液体滑入喉中,却冲不散心头那点复杂的思绪。朱厚照自己恐怕也不知道,刚刚所想竟会成了本能一般,将权术、制衡、恩威,这本是帝王驾驭万方的的方法机械般冒了出来。
施行乡约,许民自治。这是当时朝廷上下定下的调子。现在能否成为永制而不是一时之策,还很难说。但是暂时压住暗流的还是没问题。
“伏念乡约之效,实乃圣谕昭彰、官民共力之果.....然邻省尚未遍行...........此臣忝任巡抚,幸睹治效,敢不竭忠尽职。所有乡约推行实情,谨具本上奏,伏乞皇上圣鉴。”
这张璁估计想玩一把大的。但是现在还不是时机。
念及此,朱厚照又想到当初自己为了支持他,有意无意的将绊脚石都给调走,又力排众议让他短短两三年间便坐上了巡抚。不过功劳还是要给的,于是对着张大顺道:“张大顺。”
“主子爷,” 侍立一旁的张大顺闻言忙道,“奴婢在。”
朱厚照指着那奏本道:“收起来。”
张大顺闻言便知,皇帝有意留中不报。便将奏本收了起来。
朱厚照放下茶盏,指尖敲着御案:“张璁巡抚地方,推行教化,夙夜匪懈,地方宁靖,其心可嘉,其功亦着。赐他玉带一围,以示朕念其劳苦、嘉其治行之意。再赐内库新贡的湖笔十管、徽墨十笏,勉其继续宣导圣化,勿懈初心,勿负朕望。”
玉带、笔墨,这是文臣最看重的体面。恩赏要厚,更要准,直击臣子心中所好。张璁得了这份体面,必会更加卖力。至于那句“勿懈初心,勿负朕望”,更是督促他,鞭策他,再接再厉。恩威并济,张弛有度。
“奴婢遵旨。”张大顺立刻躬身应诺,脸上堆起恰到好处的笑容。
朱厚照见此问道:“我赏他,你笑什么?”
张大顺答道:“奴婢听闻万岁爷说河南地方宁靖。地方宁靖,就表明百姓安居乐业。奴婢自然喜得听。”
“哈哈哈....”朱厚照也笑了起来。“你言辞恳切温润,听来甚为顺耳。”
暖阁内重归寂静。朱厚照的目光从奏本移开,投向窗外。庭院里几株老树已吐出嫩芽,在初春微寒的风中怯生生地舒展着。这宫阙深深,气象万千,却终究隔着一层。奏本上的“乡民无失时之叹,闾阎渐有蓄积”,字字清晰,却如同隔着一层磨砂的琉璃,终究是看不真切那乡野民间的真实模样。
自己真想去看看,但是现在还不是机会。如今只能靠的这一份份奏报,通过各地的奏报来挑选出有用的信息来。想着想着,一丝不易察觉的倦意悄然爬上眉梢。
就在这暖意与沉静交织的时刻,暖阁门外传来一阵轻微而急促的脚步声,由远及近,停在门外。接着是内侍压低嗓音的通禀:“启禀主子爷,礼部尚书何孟春宫外候见。”
“宣。”他简短地吩咐了一声,身体稍稍坐直了些。
暖阁厚重的门帘被两名小内侍轻轻掀起,礼部尚书何孟春迈着沉稳的官步走了进来,行至御案前数步,何孟春一丝不苟地整肃衣冠,依足臣礼,深深拜伏下去,额头触地,声音洪亮而清晰:
“臣礼部尚书何孟春,叩见吾皇万岁!”
“何卿平身。”朱厚照抬手虚扶了一下,“赐座。卿此时入宫,有何紧要?”
小内侍早已搬来一个紫檀木绣墩,放在御案右下首稍远的位置。何孟春谢恩起身,又躬身行了一礼,才在绣墩前半边屁股小心坐下,方道:“启奏陛下,佛郎机使臣皮雷斯声言,勘合已发,合约已定,待陛下示下。”
朱厚照听着,手指在御案上轻轻点着。“嗯。朕记得。合约既已勘明无误,准其依贡例互市便是。礼部循旧例处置,何须专奏?”
“陛下,”何孟春的声音里透出一丝不易察觉的为难,“使臣皮雷斯与前两日,再递文书于我鸿胪寺通事。乞问其佛郎机国僧侣入觐一事禀告圣裁。”
朱厚照于是道:“尔部议论过了么?”
何孟春呈上奏本道:“臣等遵旨集议:礼部已会同鸿胪寺、会同馆等衙门,将佛郎机传教士来华根由、过往行迹逐一详查,务必验明其身份,杜绝间谍潜行、奸宄混入场之嫌。至人员筛选之法,当择其学识渊深、技艺卓绝且品行端方者,量才引入宫中。譬如擅丹青绘事者,准入内廷画院供职。其余传教士,可暂安置于会同四译馆,令其研习华语、熟习中华礼仪,待其渐通教化后,再视其才具以备他日选用。以上议处,伏请陛下圣裁。”
朱厚照脸上那点慵懒和感慨彻底消失了,取而代之的是严肃。他身体微微前倾,看着何孟春:“可。”
朱厚照不看奏本接着又问:“定于何所召见?”
何孟春闻言便道:“启奏陛下,圣意念其异域殊俗,欲留供宫廷,以观其学。臣等仰体圣怀,然事关典制,不敢不察古鉴今,谨陈管见。乞将佛郎机僧侣安置于皇城外围之 会同馆 或 四夷馆 侧殿,其见驾之处,宜择外朝偏殿,如武英殿又或文华殿东庑,非奉特诏,不得踏入乾清门以内。此循 ‘外臣朝见必在外朝’ 之制,既全圣意,又防僭越。见驾时,令其行 “四拜礼”,如外藩贡使例,不得行其教内礼仪;对话由通事传译,所言若涉教义,令其简明陈述,不得宣讲;若献技艺,许于殿外试演,由工部、钦天监官陪同验看,礼部派官监临。”
朱厚照闻言便知这何孟春是做足功夫了,于是道:“可。”
何孟春见此又道:“佛郎机僧侣每日起居由鸿胪寺官记录,出入需礼部牌票;若有与外人交接,必先报礼部备案;其教内仪轨,不得在皇城内外公开举行,若私设坛场、传经布道,即按 “左道惑众” 例处置。”
“可。”朱厚照很痛快的准了。
武英殿是帝王斋居、召见大臣的场所,文华殿也有这种功能,定在这里也算事,总不能让一群外国人来乾清宫。
同时详细记录并约束他们的言行,也是为了保护他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