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3章 一群废物,竟敢对我放肆-《大秦:我竟是始皇长公子》

  “拟定奏折供 ** 与监国太子审阅的规矩,又是谁定下的?”

  祖龙温言相问。

  “自然是我大秦历代先祖。”

  御史即刻答道。

  祖龙声音转冷,厉声质问:\"祖制岂能亘古不变?今日朕欲改之,谁敢阻挠?\"他冷冷扫视御史,眼中寒光毕露。

  御史心惊,忙辩解:\"大王承继王权,任何改制自当由您决断。

  然武安君失职,未进谏于您,确有疏忽。”

  \"朕命武安君核查奏折,何错之有?\"祖龙冷哼,直逼道:\"命你即退,敢违朕令否?\"

  御史语塞,慌忙跪拜:\"臣等唯大王是从。”

  \"朕之大秦,需尔等指摘?\"祖龙环顾众人,眸中血丝隐现,\"冬儿离去,迟儿遭难,此为朕之逆鳞。

  凡触碰者,必死无疑。”

  群臣噤声,御史们见状连连附和:\"臣等愚钝,请大王裁决。”

  祖龙回忆往昔,当日登基,曾欲立冬儿为后,却遭百官反对。

  如今,他已无半分宽容,冷眼看着这些谏官,只觉无谓虚妄。

  那一瞬,他顿悟手中王权的不堪一击。

  自那以后,冬儿远去,至今生死未明。

  这成了祖龙心头难以愈合的伤痛。

  如今,这些御史与谏官再度针对他的儿子。

  祖龙忍无可忍。

  “来人,拿下……”

  他怒喝未毕。

  “大王。”

  赵迟起身,朗声说道。

  祖龙稍敛怒气,温然凝视:“武安君有何见教?”

  “大王息怒,臣有疑欲询御史大人。”

  赵迟含笑而言。

  继而,

  御史目光投向一位官员:“大人所言皆为大秦,若为国捐躯,可有悔意?”

  “绝无。”

  “为国尽力,虽死无憾。”

  御史昂首肃答。

  “好。”

  “本公甚钦此忠臣。”

  赵迟轻笑转向祖龙,高呼:“陛下,此人乃忠良,万不可杀。

  他冒犯陛下实则护国,恳请陛下宽恕。”

  “嗯?”

  祖龙眸中掠过异光,虽与赵迟相识时日尚短,却深知此人性格,绝非宽容之辈。

  满朝文武皆惊视赵迟。

  蒙毅与韩非亦觉意外。

  “礼法虽难拘陛下,对武安君而言却是震慑。”

  御史心中欢喜又失落,“陛下如此偏袒赵迟,公子整治他之计怕是要落空了。”

  此时,

  虽遭弹劾者含秦始皇与赵迟,但焦点无疑在赵迟身上。

  未曾料到秦始皇竟这般维护。

  更没想到他会如此震怒。

  其实二十年前祖龙亦遇相似事,目睹此景,怒不可遏。

  然下一瞬,

  赵迟再度发话:

  “御史一心为秦,可见其忠。”

  “这般人才埋没于朝堂实在可惜。”

  “臣斗胆请调御史及其同僚赴邯郸大营效力,在战场建功。”

  “唯有沙场方可彰显真忠诚。”

  “相信几位大人定能施展才华。”

  “恳请陛下应允。”

  赵迟热忱陈词。

  此言出口,

  满朝官员无不惊愕望之。

  难信其言。

  “高妙手段。”

  “**诛心。”

  李思睁目盯赵迟,眼露惧色。

  《赵迟:公子,岂非不可宽恕》

  御史自诩正直,常以直言进谏自豪。

  若被秦王处决,或能在史册留名,因仗义执言触怒**,也算另一种成就。

  然而此刻,遭弹劾者不仅安然无恙,反倒要将他们贬至军中充任兵卒。

  这般安排,令本欲以死明志的御史们深感荒谬。

  军营里,他们这些体弱文士根本难以立足。

  在赵迟的势力范围内,今日的待遇预示着未来的苛酷处境。

  朝堂上,他们身为御史,手握监察大权,令人忌惮,可到军营中却如草芥般轻贱。

  “武安君此举究竟意欲何为?”

  “我等身为言官,恪守职责监督百官,即便弹劾了你,你竟要如此报复?”

  “你究竟居心何在?”

  几位御史愤怒地质问赵迟。

  他们内心极度不安,若因直言而死,尚可留下美名,但若死于战场,则全无意义。

  见他们惊恐失态,赵迟的笑容逐渐隐去,取而代之的是冷冽的声音:“诸位不是曾言愿为秦帝国倾尽一切,包括生命吗?征战杀敌、开疆拓土,这是何等荣耀之事,怎经你们一说便成了报复?难道誓言不过是空谈?”

  “你们是在戏弄于我?”

  赵迟一声怒吼,随即无形的压迫感弥漫开来,整个殿堂都笼罩在恐惧之中,尤其是那几位御史,仿佛置身冰窖。

  “我……我……”

  几位御史脸色苍白,浑身颤抖。

  在这股杀气下,他们甚至无法开口说话。

  “一群废物,竟敢对我放肆。”

  看着他们惊惧的模样,赵迟眼中闪过一丝不屑。

  “大王。”

  “几位大人胸怀报国之志,应当成全。”

  “恳请大王让几位大人前往邯郸大营参战,臣定会令他们冲锋陷阵,为国效力,为我大秦奋勇杀敌。”

  “恳请大王恩准。”

  赵迟再次向祖龙行礼。

  “这小子,我还以为他有所收敛。”

  “看来手段比之前更狠。”

  “**诛心。”

  “如此也好。

  尽管迟儿在秦帝国地位崇高,但觊觎者仍不在少数。

  今日这几名御史的性命权当是给迟儿树立威信的警示。”

  祖龙一眼看穿了赵迟的心思,嘴角微扬。

  面对几位御史,他冷冷说道:“你们冒犯朕,又无礼弹劾朕与武安君,此乃重罪。

  本当处死,但念及武安君替你们求情,加之你们似有为国尽忠之意,朕暂且饶恕你们。”

  “自今往后,你们将调往邯郸大营,听从武安君调遣。

  若有朝一日能在战场上为我大秦建功,也算一件好事。”

  祖龙的话在朝堂中回响,寥寥数语便彻底堵死了几位御史的退路。

  他将他们的弹劾斥为无礼之举,视为大罪,使他们再无翻身机会;又借他们所谓的忠诚斩断了他们的后路——一旦拒绝,祖龙便可谋反之名诛灭他们全家。

  “这对父子配合得极为默契。”

  蒙武心中暗喜,“迟儿借这几人树立威望,大王也认可了他的计划。

  尽管迟儿已封武安君,但朝堂上从未有过血腥之事。

  今日这几名御史,正是他对百官的警示:谁若胆敢挑衅,定不会手下留情。”

  祖龙与赵迟之间的秘密,只有少数几人知晓。

  “陛下英明!”

  赵迟高声赞颂。

  随即,群臣在祖龙的裁决下齐声呼应:“陛下英明!”

  那几位御史则面如死灰,瘫坐于地。

  纵观天下诸国,唯有秦帝国的御史依旧令人敬畏。

  在其他国家,御史不过是权贵的工具,眼前的几位亦是如此,明显受人操控。

  若他们真心为秦帝国和朝廷着想,祖龙或许还能宽容直言,可他们却被私欲驱使,被用来对付自己的儿子,这让他难以接受。

  这些御史满心绝望与悔恨,作为言官,他们曾直言进谏,弹劾过多人,却从未有今日这般处境。

  最终,他们败了。

  “辛胜统领,麻烦您带几位御史大人去邯郸军营。

  我会亲自写信给任嚣将军,请他妥善安置他们。”

  赵迟对殿外的辛胜说道。

  “遵命。”

  辛胜立即应允,率领数十名精锐武士入殿。

  “几位大人,请随我来。”

  “武安君统领的邯郸军营,乃是秦军精锐所在,多少勇士渴望加入,你们算是幸运了。”

  辛胜话中带着轻蔑。

  他一挥手,锐士便押走御史。

  “让诸位大人见笑了。”

  赵迟转向文武百官,扫视众人,意味深长地说:“几位御史一心报国,忠义可昭日月,值得所有秦臣效仿。

  若有一天诸位也能如此赤诚,务必告知于我,我必奏请大王,助诸位实现报国之愿。”

  此言一出,满朝文武皆心照不宣。

  今后若有人再在背后针对我,莫怪无情,这几人便是前车之鉴。

  意识到这一点的官员们看赵迟的眼神都充满忌惮。

  许多人认为,赵迟虽贵为武安君,权势一时无双,但毕竟年轻,对朝廷复杂局势理解不足。

  然而,事实证明他们错了。

  赵迟心思比他们想象的更深沉,加之大王的庇护,他在朝中的地位稳固如山。

  刚刚那些御史已是最明显的警告。

  他们为自己的轻率付出了代价。

  “终究低估了大王对赵迟的信任啊。”

  “不过,这些御史确实属于扶苏一系,目的已经达成。”

  “接下来只需辅佐胡亥公子即可。”

  赵高暗自思量,目光中同样充满警惕。

  自从那件事后,朝堂上除商议国事外再无他话,一切井然有序,直至散朝。

  “今日朝会结束。”

  祖龙宣布,“若无要事,诸位可退朝。”

  \"臣有事奏报,唯大王亲临方可知晓。”蒙武首次开口。

  祖龙颔首允诺,随即宣告退朝。

  他起身后向后殿走去,赵高随之高喊:\"大王有旨,百官退朝!\"

  群臣齐声应答,目送祖龙离去。

  蒙武拍拍赵迟肩膀,亦朝后殿而去。

  此时,赵高走近即将离殿的赵迟。

  \"武安君。”赵高行礼。

  赵迟转过身,疑惑地打量着他。

  他对赵高并无好感,此人心思缜密却手段阴狠,历史上以搅乱朝纲着称,为秦始皇心腹。

  \"赵公有何指教?\"

  \"今日御史弹劾之事,武安君如何看待?\"赵高低声询问,神色严肃。

  \"还能如何?静观其变罢了。”赵迟冷冷回道。

  赵高闻言一笑,转身离开。

  赵高目光骤然冰冷,赵迟的态度令他有些恼火。

  他原以为提及此事,赵迟定会追问到底,借此揭开幕后之人,使赵迟与扶苏对立,最终助胡亥上位。

  此乃他精心策划之计。

  \"此次针对武安君者,背后确有人操控。”赵高语带深意。

  \"武安君心中或许已有所猜度。”赵高唇角微扬,笑意却未达眼底。

  \"是谁?\"赵迟声音平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