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2章 诚如所析,实则如此-《大秦:我竟是始皇长公子》

  当时,韩非误以为我是赵迟的心腹,而我认为他是支持者。

  因误解,韩非忽提及武学修为,我不明所以,他似醉意正浓,抬手一掌击向石柱。

  “便是这样。”

  蒙毅指着石柱裂痕,神色凝重。

  蒙骜、蒙武注视掌痕,满面震撼。

  “这人力谁能及?”

  蒙骜惊讶发问,父子相视,皆现惧色。

  身为将领,他们深知军中虽有力士,却难留下如此痕迹。

  蒙骜再次嘱咐蒙毅详细讲述当日经过,蒙毅坦然从头到尾复述。

  蒙骜与蒙武专注倾听,表情愈发惊愕。

  “都错了,身份错判了。”

  蒙武分析道,“韩非是迟公子在朝中的代言人,因此误判。

  韩非视我为迟公子心腹,习练其武道;我以为他是支持者,却未识其真实身份。”

  “确是如此。”

  蒙毅点头认同。

  “这武道到底是什么?”

  蒙武疑惑,“从未听闻。”

  “父亲,您见多识广,武安君在世时,您知道吗?”

  “仅知武勇,这武道,也是初次听闻。”

  蒙骜摇头。

  “已超凡俗,非人力所能及。”

  “韩非不过文士,此等实力全靠武道。”

  父子震惊,仿若踏入全新领域。

  蒙毅复述与韩非对话,韩非直言自己无资格理解武道真谛,因其只忠于王室而非赵迟。

  真正忠诚的是赵迟其人,而非其地位。

  韩非所述武道亦非常人所能解。

  蒙毅自嘲刚入新境即被拒之门外,此刻告知王之事仍有疑虑。

  蒙骜、蒙武对视沉思,蒙毅感叹迟公子的秘密超出想象。

  往昔献药革新,秦军受益匪浅,非常人所能及。

  推断迟公子已有可信之人,韩非非唯一,还有分享神秘武道者,令众人实力倍增。

  蒙武补充道,这表明迟公子正在构建独特势力。

  蒙骜突然问道:“让毅儿投靠迟公子,是否可行?”

  蒙毅直言:“不易。”

  “为何?”

  蒙骜不解。

  “基于我家身份。”

  蒙武立即回应,“蒙家世代效忠大秦,这份信念无人能改。

  毅儿身为九卿之一,若轻率对迟公子示好,他岂会不生疑?甚至觉得毅儿心怀异心?”

  “确实如此。”

  “我们蒙家的身份注定只忠于皇室。

  若贸然臣服迟公子,他不但不会欢喜,反而会警惕。”

  蒙毅随声附和。

  “这是怎样的力量?老夫活这么久,还从未对什么如此好奇。”

  蒙骜盯着石柱上的掌印,眼中燃起热切光芒。

  多年来,他主动辞官隐退,却从未对任何事如此触动。

  “可惜。”

  蒙武说:“我蒙家身份既定,迟公子与我们结交,仅因我们助烟言等人。

  此乃友缘,此前不知迟公子武道,亦未探其秘密。”

  蒙武叹息。

  蒙毅接话:“然迟公子知身份后,必明我蒙家忠诚,从而信重。”

  “王翦、桓漪远不及。”

  蒙毅微笑。

  “确是。”

  蒙武续道:“王翦、桓漪不涉朝争,传闻代地之战,他们败北,幸得赵迟指点李牧方止战局。

  彼等对迟公子有恩,待大王认出迟公子身份并立储时,虽不公然异议,亦会偏向迟公子。”

  “再者,迟公子举荐李牧,我大秦百万将士,四大营及李牧边军,皆听迟公子号令。”

  “届时,我大秦内外,无人可挡迟公子为储君。”

  “凡与迟公子为敌者,即与我百万秦兵为敌。”

  蒙武展望祖龙与赵迟相认场景时,满怀憧憬。

  蒙骜忽问:“王翦、桓漪、李牧,我蒙家与迟公子均有交情,且多承恩惠,这岂是偶然?”

  此言震惊蒙武父子。

  “莫非迟公子早有筹谋?”

  二人齐声道。

  “若仅一二人,或属巧合,然不知不觉间,我秦所有上将均与迟公子有所关联,这岂非刻意布局?”

  “迟公子果真大王之子,胸怀宏图,悄然掌控大局。”

  蒙骜感慨,语气充满钦佩。

  “迟公子不知身世,为何赢得我等友谊及王翦他们感激?”

  “为求生存,为更优生存。”

  蒙骜断然答道。

  蒙武父子闻言陷入沉思。

  “迟公子位高权重,却深知地位得来不易,敬畏王权,故早做准备,让这些力量护佑己身。”

  “此乃其意。”

  蒙骜肯定言道。

  “原是如此。”

  “理应如此。”

  蒙武父子点头赞同。

  诚如所析,实则如此。

  蒙骜见多识广,却始终不明赵迟真实意图。

  赵迟筹划一切,不仅为自保,更盼有日与王权抗衡。

  “祖父,父亲。”

  “商议许久,尚未决是否奏报陛下?”

  蒙毅突记起。

  “我辈效忠王室,此事理应禀告陛下。”

  蒙武语调低沉。

  “奏报陛下,恐否扰迟公子?我蒙家与他交好已久。”

  “不仅无妨,还会让陛下更加重视他。”

  蒙武微笑道。

  最后瞥了石柱一眼:“毅儿,卸下此柱,今晚悄悄送往王宫,我去亲自禀报。”

  ……

  次日清晨。

  东方微亮。

  朝会即将开始。

  秦王殿前。

  众臣已在殿外等候。

  赵迟位列武臣之首,静静伫立。

  蒙武今日亦在朝班之中。

  众人屏气凝神。

  “这么早起来,真是辛苦。”

  赵迟低声感叹。

  曙光初现,晨光未至。

  众人均已准备就绪。

  “迟兄,适应不了?”

  蒙武笑着打趣。

  “在咸阳休养,不如回乡闲居。”

  赵迟苦笑摇头。

  “哈哈,习惯就好了,说不定将来你还得起得更早。”

  蒙武轻笑一声。

  “为何要起得更早?”

  赵迟满是疑惑。

  蒙武只是淡然一笑。

  此时,

  秦王殿大门徐徐打开。

  赵高的声音自殿内传出:“大王有旨,百官觐见。”

  话音刚落,

  赵迟迈步向前,步入大殿。

  群臣依次而入。

  殿中高座上,祖龙已端坐。

  随着众臣入殿,

  齐声高呼:“臣等叩见大王,愿大王万寿无疆,大秦千秋永固。”

  洪亮的声音响彻朝堂,宣告新一天的开始。

  “诸卿免礼。”

  祖龙微微颔首,手向外一挥。

  “谢大王。”

  众人齐声应答。

  随后各自归位,分列两侧。

  “若有奏报,无事则退朝。”

  赵高立于阶上,高声宣布。

  “臣启奏。”

  “臣有事奏报。”

  赵迟正前方,王绾起身陈奏。

  “讲。”

  祖龙说道。

  秦王对燕国的战书已发出,半月之内即可抵达燕国都城,届时秦燕将成敌对之势。

  同时,秦王派使臣携国书至齐、楚两国,阐明燕国刺杀秦王的严重性。

  “昔日齐楚燕三国常借正当理由威胁我秦帝国,如今燕国无端行刺大王,触犯大忌,相信齐楚二国不会干预我们对燕国的行动。”

  王绾大声奏报。

  “相邦所言极是。”

  “寡人已决意兴兵讨伐燕国,令其为其行为付出代价。

  此次出征,统帅人选……”

  祖龙稍作停顿,目光落在武官之首的赵迟身上。

  群臣的目光随之转向赵迟,尽显敬意。

  显然,秦王之意已昭然若揭。

  “封赵迟为我大秦武安君。”

  祖龙话音刚落。

  “大王英明。”

  蒙毅随即附和,“武安君自参军以来,屡建奇功,百战百胜。

  让他领兵攻打燕国,必能一举成功。”

  “臣附议。”

  “有武安君统帅,定能旗开得胜。”

  韩非紧接着发言。

  “臣等赞同。”

  秦王已下定决心,邯郸大营距燕国最近,无需耗费太多时日,由赵迟领军最为合适。

  “武安君,可否确保为我秦帝国攻取燕国?”

  祖龙含笑问道。

  “臣领命。”

  “绝不敢辜负大王所望,令秦帝国蒙羞。”

  “臣率军出征,燕国必败。”

  赵迟起身,昂声接令。

  “甚好。”

  “有武安君统帅,寡人便可安心。

  至于出兵日期,另择吉时再定。”

  祖龙满意一笑。

  “遵旨。”

  赵迟回话毕,退至原位。

  “继续议事。”

  主将已定,秦王不再多言。

  “启禀大王。”

  “臣有奏报。”

  文臣之中,一名御史站起,面容严肃。

  “何事?”

  “臣欲弹劾武安君,亦弹劾大王。”

  御史语气平和却沉稳。

  此言一出,满朝震惊。

  端坐高位的祖龙眉间微凝,赵迟则一脸疑惑。

  “这朝廷怎如此复杂?我什么都没做,就被弹劾?”

  赵迟心中暗骂。

  但他并未在意。

  “说。”

  “你弹劾我和武安君何事?”

  祖龙冷声问。

  御史虽居于御史大夫之下,然如今朝中并无此职。

  御史权力广泛,既监察朝政,又可直谏君王,还可弹劾官员,甚至关乎史书记录与史官职责。

  那时的史官不同于后世,他们未失气节,史书完全由君王掌控,一味美化。

  但在秦汉时期,御史与史官多无所畏惧。

  “臣闻。”

  “大王曾在章台宫命武安君审阅奏折,此事是否属实?”

  御史直言相询。

  “确有其事。”

  祖龙平静回应。

  “那臣要弹劾大王。”

  “身为大秦之君,需守祖制礼法,奏折批阅只应由大王与监国太子负责,武安君虽地位尊崇,终是外臣,此举不合规矩,亦不符我大秦体制。”

  御史义正辞严。

  声音震彻朝堂,群臣变色,无人敢言。

  又有几位御史上前,高声说道:“恳请大王反省,整顿自身,武安君越权,应受重罚。”

  “恳请大王裁决。”

  “臣附议。”

  数名大臣随之附和。

  “有趣。”

  “一并处理吧。”

  “看来早有准备。”

  赵迟冷眼旁观这场弹劾,毫不畏惧,反而觉得好笑。

  祖龙环视左右,面无波澜。

  他只将目光投向那位呈奏弹劾的御史,“就为此缘由?”

  “正是。”

  御史神色郑重,毫无惧色。

  这是他作为谏官的本分。

  “朕问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