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6章 世间从未有过这般人物-《大秦:我竟是始皇长公子》

  “看如今城中赵国将士,再观我秦军勇士,他们皆为普通百姓,有亲人牵挂,血肉之躯,也有情感与欲念。”

  “他们更是同根同源的炎黄子孙,属于同一民族。”

  “一旦开战,这将是惨烈的厮杀,数十万人的性命可能因你的抉择而消逝。

  青年力量亦会受到重创。

  到那时,外族联合,颠覆中原炎黄,而我们自相残杀,走向绝境,这可是你所愿?”

  “你可愿见到族人受异族压迫?”

  “李牧,”

  “或许你坚守忠诚,有为臣的奉献之心,但你可知肩负更大的民族责任?”

  “一家一国的兴衰怎能与全族安危相较?”

  “当年韩国衰落,韩非甘愿赴死以护家国安邦,成为忠臣。

  但当他认识到炎黄一族的重要性及存亡关乎整个民族命运时,便改变心意。

  他不再盲目赴死,因他的担当已从一姓一族延展至整个炎黄民族。”

  “韩非能做到此点,你身为边疆将领,深知外患,为何不能?”

  中原大地长期动荡,权贵冷漠,君主多为私欲所控,不顾民生。

  此乱世久存,终需止息,唯大秦可平定诸侯,实现天下统一,让炎黄子孙永享太平。

  城头寂静无声。

  李牧的部将远眺前方,虽听不清对话,但见李牧未动身形,知赵迟所言已起作用。

  远处,王翦与桓漪的战车旁,二人眉间满是失落。

  “终究无果。”

  “若能止战,免数十万人伤亡,该多好。”

  “可惜。”

  李牧乃赵国勇将,忠臣典范,劝降几近荒谬。

  就在赵迟欲策马离去时,沉默良久的李牧开口。

  “确实。”

  “你的观点很有道理。”

  “历朝历代对我族多无恩泽,赵廷对我等更百般打压,赋税较常民高出一成。”

  “为这样的君主效力,实在不值。”

  “正如你所言,我身后十万精锐,贵军亦数十万之众。

  即便我谋划周密,此战也难逃败局。

  两军交锋,这片代地恐成修罗场。”

  “甚至秦军狂怒,这片代地或成废墟。”

  “如此内耗毫无意义,既损袍泽,又耗资源。”

  “如你所说,天下纷争日久,战火连连,无数族人死于战乱。

  每个炎黄子孙都渴望和平,而非刀剑相向。”

  “秦帝国确是眼下统一天下、掌控全局的唯一势力。”

  “然而……”

  李牧抬眼,眉间微皱:“秦律以战功为本,国人皆重军务。

  秦并天下后,真能一视同仁对待炎黄后裔?”

  “你说了很多。”

  “四海本是一家,然时移世易,即便同宗同源,诸国仍各自为政。”

  “待秦帝国统一……”

  秦帝国故土之人,真能与他国炎黄血脉平等相待?你有何凭据?李牧严肃发问,语气温定而坚决。

  他在等待赵迟的回答。

  若赵迟言辞妥当,这场本不应发生的纷争或许化解,数十万华夏儿郎亦免受内斗之苦。

  反之,若稍有闪失,李牧心中失望至极,此战便不可避免。

  “能。

  未来天下,炎黄子孙必将同气连枝,再无国界之分,唯炎黄一家。”

  赵迟镇定回应,声音坚定。

  “你不过一介臣子,何以替秦王作主?即便今日权高位重,王权之下,稍有不慎便满盘皆输。”

  李牧冷声道。

  “若真有那一天,你以为我会坐以待毙?”

  赵迟直视李牧,语意深长。

  此话一出,李牧震惊地看向赵迟。

  许久之后。

  “你竟敢对王权毫无畏惧?”

  李牧难以置信地追问。

  “或许有所敬畏,但不会盲目顺从。”

  “我承认,我今日所得皆因秦帝国,但那是依秦律所得,靠战功换来的,并非秦王特别恩赐。

  若秦王欲夺我命,我绝不屈服,定会反抗到底。”

  赵迟注视李牧,坦露心底未曾向部下言说的心迹。

  这些话对李牧来说无伤大雅,毕竟对方为敌营之人,即便告密,也无人相信。

  这正是赵迟想要传达的态度。

  历史表明,即便秦始皇一统天下,他对异族的待遇也难称公正,仅惠及老秦族裔。

  秦始皇驾崩后,天下大乱,秦朝覆灭。

  “确实如此。”

  赵迟无法承诺秦帝国未来必对炎黄各族一视同仁,但他保证,终有一天会实现炎黄融合、公平待人的理想,再无国界之分。

  若秦始皇真的陨落,他赵迟必定崛起,主宰乾坤。

  他不愿臣服庸碌君主,更不屑于侍奉秦始皇那些无能的后嗣。

  若由他执掌天下,定会一视同仁。

  李牧听后,既感意外又震撼,凝视赵迟:“初见时,我以为你对秦廷极为恭敬,否则秦王怎会赋予重任。

  如今听你言辞,我对你的看法有所转变。”

  “你真是狂妄之人,世间从未有过这般人物。”

  李牧语气低沉,目光复杂。

  赵迟今日所言,关于同族大义与王权之事,无疑深深震撼了他。

  “也许吧。”

  “在这纷乱世道,我们所求唯有更佳的生存之法。”

  “确是如此。”

  “我不能保证秦王对天下炎黄族裔一视同仁,但我会尽力促成此事。

  秦王雄才大略,绝不会受限于门户之见。”

  “韩境如今治理如我国一般,降卒已编入我军,成锐士之师。

  这也是我恳请秦王安置降卒的结果。”

  赵迟缓缓道来。

  “若我投降,你能保证秦王不会恩尽弃义?不会清算旧账?”

  李牧直视赵迟问道。

  赵迟坦然相迎:“我可作此担保。

  你若归降,不但能止住同族相残,我亦能使秦王履约,更可让你统率此地十万大军,守边御敌。”

  “此话当真?”

  李牧激动地问。

  若能统领十万大军镇守此地,不但消弭猜忌,亦令全军安心。

  “这是我对你之承诺。”

  赵迟语气笃定。

  “你还有何要求?”

  “君王之心,难测难料。”

  李牧半信半疑。

  “我言而有信,为族人安危,赴汤蹈火亦在所不惜。”

  “然而,我有一事相求。”

  赵迟笑意盈然。

  “讲。”

  李牧急切追问。

  这般诚意若无条件附加,反倒不合常理。

  “若日后王权对我不利,望你能以十万大军助我抗衡。”

  赵迟低声说,语气庄重。

  “你所言是真?”

  李牧正色问。

  “若非真心,我又何必提及?”

  “此皆为长远之谋,生死由己。”

  赵迟沉声说道,自有一股威严。

  李牧沉默片刻。

  终点头道:“现我明白韩非那样的奇才会投秦之意。

  你亦使我动容。”

  “相较一族兴衰,个人荣辱实则微末。”

  “血战伤亡惨重,若让外敌知晓,唯会被轻蔑。

  因私利致数十万将士殒命,便是我之过。”

  “既你许诺于我,我亦承诺于你。”

  “我愿降秦,并非惧秦,而是止内斗,保实力。

  你若遇王权打压,我必调十万大军相援。”

  “这是我对你之承诺。”

  李牧郑重对赵迟说道。

  继而伸出手掌。

  “好!”

  “我接受此承诺。”

  赵迟一笑,与李牧击掌为誓。

  这一刻。

  代城之上。

  秦营之中,无不震颤。

  人人注视赵迟与李牧击掌瞬间,似达成重大约定。

  “上将军竟要降秦?”

  “何意?”

  “秦将何以说服上将军?”

  李牧麾下将领满脸惊疑,满腹疑问。

  在大秦营帐中,众人目睹一幕,无不震惊。

  “赵迟果然成功了。”

  “李牧真的愿意归降?”

  “若真如此,我大秦便能避免与李牧交战带来的损失,数十万将士得以保全。”

  王翦与桓漪相视一笑,眼中满是喜悦。

  “你入城汇报,我也回营与王翦、桓漪商议条件,我相信他们会同意。”

  赵迟笑着说道。

  “我信任你。”

  李牧朗声回应。

  此刻困扰他的忧虑已然消散,不再有先前的绝望。

  “一个时辰后,此地再见。”

  赵迟转身策马离去。

  李牧目送赵迟离开,低声说道:“秦帝国果然藏龙卧虎,但这样的人才唯有当今天子能驾驭。

  他只敬重秦王一人,若下一任秦王无此能力,他必不甘心,他对皇权并非完全服从。”

  “若日后因皇权牵连,需要我调动十万大军相助,若有此日,我李牧岂敢不尽全力,只为今日的承诺,为对炎黄子孙一视同仁的誓言。”

  随后,李牧回过神,翻身上马,快马返回代城。

  李牧入城后,诸将迅速聚集。

  “上将军,适才你与赵迟所谈何事?”

  “我们是否要投降秦帝国?”

  “上将军,我们岂不是要背弃赵国?”

  李牧刚到,就被众将领围住,急于了解详情。

  “为免生灵涂炭,为护代地十万将士平安。”

  “我已经答应赵迟的条件,决定向秦帝国投降,以止战乱。”

  李牧注视着面前的将领,平静地说出此话。

  话音未落,有些将领松了口气,另一些则满脸怒色。

  “李牧,你知道自己在说什么吗?”

  有人质问,“这是叛国!”

  “你投降秦帝国,有何颜面自称赵国之臣?”

  几名将领指着李牧痛斥,他们是从赵地逃来的败将,自认为是正统赵人,以为李牧与秦军交战时他们还能苟活,如今李牧却要归降,他们自然难以接受。

  “国土沦亡,弃城而逃,你们又凭什么称赵人?”

  李牧冷冷扫视众人,接着说,“再说,你们过去把我们当成赵人了吗?”

  面对李牧冰冷的目光,刚才大声呵斥的将领顿时哑口无言。

  “全部拿下,关入大牢!”

  作为代地主帅,李牧不容置疑。

  在这片土地上,在他统领的大军中,他是唯一的权威,众将士都对他心悦诚服。

  “遵命!”

  领命后,士兵迅速行动,制服那些喧闹的将领,押至城外。

  “上将军,你真的要投降秦帝国?”

  李牧手下的将领纷纷追问。

  “经过深思熟虑,我最终相信此战注定失败。”

  “秦军势不可挡,即使牺牲十万将士,又能换来什么?不过让秦军付出同等代价罢了。

  这样的代价,又有何意义?”

  赵国倾覆,主上陨落,宗族尽被秦军俘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