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5章 眼中满是惊异-《大秦:我竟是始皇长公子》

  两军相望,百万将士静默注视。

  任何违背规则之举,必将招致万夫指责,双方皆无力承担此后果,尤其对统帅而言。

  赵迟深知名誉的重要性,在关键时刻格外谨慎。

  “上将军,明日的强攻是进是退?”

  王贲忍不住询问。

  “强攻仅为辅助,核心在于瓦解敌军意志。”

  赵迟解释,“成败在此一举,若心理战失败,只能硬拼。”

  王贲点头领会,目光中满是对赵迟的信任。

  中军帐内,众将被赵迟的气魄感染。

  即便面对李牧坚城,赵迟依然镇定如常,仿佛掌控一切,赢得众人敬佩。

  “此胆识与沉稳,真乃上将军风范。”

  诸将私下赞叹。

  “诸位听令!明日全力备战,表决心夺代城。”

  王翦语气严肃下令。

  “遵命!”

  众将领齐声响应。

  “赵迟,我与桓漪直言无妨。

  若能击败李牧拿下代城,此事永记于心。

  今后战事,我等均听从你的调遣。”

  王翦郑重承诺。

  “不错!”

  桓漪附和道。

  对王翦和桓漪来说,这是一次重大挑战——彻底消灭李牧关系到灭赵大局,但损失惨重会削弱他们的功绩。

  “灭赵于我也至关重要,此番机会还能助我发展副业。

  得二位上将认可,更是意外收获。”

  赵迟暗自欣喜。

  作为秦帝国重臣,王翦与桓漪的支持将为赵迟未来铺路。

  次日,代城外集结百万秦军精锐。

  将士披甲列阵,投石机与弩炮准备完毕。

  战车、云梯等器械整齐陈列,所有攻城工具均已部署妥当。

  战鼓雷动,震撼全城。

  代城墙上,将领们忧心忡忡向李牧汇报:“秦军似要正面强攻,这次并非佯攻。”

  李牧年近五十,较王翦等人年轻不少。

  三十岁便官拜上将军,足见其非凡才能。

  或许因出身特殊,他得以统领代地大军,毕竟他是代国人,若由赵地将领接手,恐引发代地百姓的不满。

  这是赵国的历史遗留问题。

  “强攻便强攻罢。”

  “我既在此布阵,除非取我首级,除非覆我全军,否则秦军休想得逞。”

  李牧紧握剑柄,冷静注视着逼近的秦军精锐。

  仿佛一直在等待这一刻。

  数月前。

  接到圣旨后,他率军南下增援,尚未抵达邯郸境内,便传来噩耗。

  廉颇战死,**陨落。

  这标志着赵国的彻底溃败。

  李牧随即下令撤军回防代地,并迅速部署防线。

  此时,赵**族已被赵迟控制,代地再无**族存留。

  李牧无力另立新主,只能与秦军决一死战。

  从中可见他的气节。

  此刻。

  “上将军,您看。”

  “秦军动了。”

  “那不是赵迟吗?他竟骑着猛虎!”

  “探查得知,秦上将赵迟以猛虎为坐骑。”

  “他竟然也到了代地。”

  几位代地将领指向城外,眼中满是惊异。

  李牧凝神细看。

  只见一骑甲胄鲜明、驾驭血虎之人缓缓靠近代城。

  李牧所部后方,十几名锐士携桌椅、托盘盛满肉食与烈酒迅速跟进。

  “他究竟意欲何为?”

  “莫非欲劝降?”

  面对如此局势,李牧微皱眉头沉思。

  同时,赵迟驾驭血虎已近城关十丈之内,若城上弓箭手有所动作,后果不堪设想。

  然而,赵迟神色自若,平静仰头道:“李牧将军,可愿出城一叙?”

  “上将军,此事恐有隐情。”

  “赵迟素来善用阴谋诡计,需谨慎应对。”

  “不错,南阳之战时,正是他设下的圈套使庞煖将军中计,最终全军覆没。”

  “此人不可小觑,必有隐情。”

  “属下建议,直接乱箭射杀……”

  听到赵迟的邀请,几位代地将领立刻警觉进言。

  李牧环视众人,冷声道:“战场上讲求兵法谋略,阴谋诡计亦属常事,胜负才是关键。

  再说,南阳一役,赵迟何时用过阴谋?他光明磊落地取胜,而我们派刺客 ** 他,难道不算阴谋?”

  此话一出,诸将顿时无言以对。

  若谋略也算阴谋,那赵国派刺客之举岂非更甚?

  “赵迟仅带数人前来,足见其胆识。

  若有二心,实在令人不齿。”

  “开城门,我去见他。”

  “两军对峙,士气为重。

  赵迟逼近关卡,我若退缩,如何统帅全军?”

  李牧语气坚定。

  于是,他亲自步下关隘。

  随后,他单骑策马,直赴城外赵迟驻地。

  \"李牧,特来商议。”

  李牧下马,冷然对赵迟说道。

  赵迟毫不在意李牧的态度,也下了马。

  他身后几名精锐迅速布置好桌椅和坐垫,酒菜早已摆好。

  一切都已准备就绪。

  赵迟的随从各自归位,战场瞬间只剩下他们两人。

  \"请坐。”

  赵迟落座后,抬手示意李牧坐下。

  \"嗯。”

  李牧微微点头,也坐下,与赵迟面对面。

  \"久仰李将军大名,今日得以相见,倍感荣幸。” 赵迟含笑,随即取酒壶为双方斟满。

  \"赵将军威名远播,短短数年从普通士兵升至上将高位,古今罕见,尤其年纪轻轻便取得如此成就,李牧今日有幸相遇,深感钦佩。

  不过,若赵将军意在劝降,大可不必费心。” 李牧语气稍缓,但仍带着敌意。

  \"呵呵。”

  赵迟轻笑,没有正面回应。

  他举起酒杯,向李牧提议:\"敢与我一同饮酒吗?\"

  \"有何不可?\"

  李牧也拿起酒杯,与赵迟碰杯后一饮而尽。

  赵迟笑了笑,同样喝完。

  \"李将军难道不怕我使诈?\" 赵迟调侃道。

  \"以赵将军的威望,尚且需要这样做,又怎能位居今日之尊?\" 李牧平静答道。

  \"哈哈哈...\"

  听罢,赵迟放声大笑。

  \"难得李将军如此夸奖赵某,让我受宠若惊。” 赵迟再次展颜。

  \"赵将军今日前来,想必是想劝降李牧?\"

  \"如果是这样,我想说的是,既然领取俸禄,就该尽职尽责。”

  \"我李牧身为赵国臣民,即使君主不在,仍是赵国人。

  若投降,世人会怎么看?岂不是认为我贪生怕死?\"

  \"今日之战,\"

  \"如果秦军强行进攻,李牧必定奉陪到底,战斗到最后一刻。” 李牧语气坚定。

  \"赵某有几句话想请教,不知李将军能否赐教?\" 赵迟转移话题,微笑着开口。

  \"请讲。” 李牧回答。

  \"不知李将军如何看待这天下?如何看待各国局势?\" 赵迟问道。

  \"天下诸侯并立,各有根基,而秦帝国尤为特别,历代君王都贤明,导致国力极盛,这是历代积累的结果。”

  环顾四周,李牧认为只有秦帝国能统一天下。

  \"如今赵国大部分已经归入秦地,秦的力量锐不可当。” 李牧眉头紧锁。

  \"这就是你看到的局面?\" 赵迟摇头轻叹。

  \"难道不是吗?\" 李牧直视着他,目光坚定。

  \"你只看到诸侯纷争,觉得秦帝国的统一指日可待,却没有注意到这片中原大地早已被战火侵蚀,诸侯之间的争斗愈演愈烈。”

  \"其间因战丧生的同胞又有多少?百万?千万?还是更多?\"

  \"这些你竟然毫无察觉?\"

  \"各国虽然疆域分明,但你能忘记我们同出一源,同根同祖,都是炎黄子孙吗?\"

  \"多年的战乱,又让我们失去了多少亲人?你真的感受不到吗?\" 赵迟凝视李牧,语调深沉。

  李牧沉默良久,眉宇间凝结着复杂的情绪。

  千百年来,列国争斗,彼此如冰炭般对立,甚至成为生死仇敌,又有谁能记得彼此同宗同源?

  “身为边帅,当明外族之害,知其觊觎中原已久。”

  “诚然如此。”

  “如今虽暂无大患,然若日后中原自乱,异族难道不会崛起贤才,整合力量?”

  “外族之患,汝身为守边之将,定有所悟,或无人比汝更明。”

  同族情谊,异族隐患。

  对于安逸者,这些或许无关紧要;但对于心怀壮志、热血沸腾、以炎黄兴衰为己任者,此为振聋发聩的警钟。

  犹如昔日韩非子,今归赵迟麾下。

  国破后,他本欲自尽,却选择守护族人,而非偏护一国一家。

  “同族根基。”

  “异族隐患。”

  李牧低声呢喃,内心波涛汹涌。

  赵迟所言无误。

  身为边防统领,他屡次与异族交战,无数异族倒在了他的剑下或军队面前。

  他多次击退入侵之敌。

  然而,他也见过那些泯灭人性的异族在中原大地上**——视炎黄子民如草芥,肆意屠杀、劫掠,无所不用其极。

  彼辈毫无礼法,只知掠夺。

  近年,李牧在与异族作战中发现其愈发强大,愈发棘手。

  赵国虽因胡服骑射成效显着,但草原上的异族亦不可轻视,因其启发了赵国的许多改革。

  赵迟话音刚落,脑海中浮现出万千亡魂绝望呼喊与不甘离世的画面。

  异族之患,绝非虚言,而是现实存在。

  此刻,李牧思绪翻滚,赵迟继续说道:

  “李牧将军,请看。”

  赵迟抬手指向代城关口那支身穿红甲的赵字队伍,又转身指向身后那支披着黑甲的秦军精锐。

  “看到了吗?”

  赵迟问道。

  李牧未作回应。

  “不错。”

  赵迟的声音在战场上回荡,“在我身后的秦军将士,对你而言或许是对手,但你可曾想过,他们与你一样,是炎黄子孙,是我们华夏的后代。”

  赵迟的话仿佛触动了某种深藏于血脉中的共鸣。

  ...

  “此次我秦帝国蓝田、函谷两大军营,兵员众多,难以估算。”

  “而我所统率的部队也有数十万之众,合计将近百万。”

  “确实,李牧将军智谋超凡,以代城为中心,两翼配置骑兵,这支十万大军即便面对我大秦的猛攻,也绝不退缩。”

  “一旦开战,双方伤亡人数恐怕将达到十万、二十万,甚至更多。”

  “你也清楚,此战注定无胜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