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章 此乃国之幸事-《大秦:我竟是始皇长公子》

  赵迟也将成为诸多勇士敬仰的对象。

  “将军不但武艺卓绝,且医术精湛,实乃人中龙凤。”

  “若将军之策奏效并普及至全军,我大秦百万将士皆当感恩戴德,将军亦会赢得大王更大信任。”

  吴大夫内心激荡,话语饱含敬意。

  尽管这些并非他亲笔所创,但身为军中医官,他倍感振奋。

  他有幸成为首个尝试赵迟救治方案之人,或许借此契机参与到大秦医术革新的历史进程。

  “我刚才提及的方法,即刻传授给其他几位大夫研习。”

  “屠睢,速调百名士卒至伤兵营协助。”

  “以往仅凭医师独自诊治,如今不同,无论是烈火还是烈酒消毒,士卒皆可参与其中。”

  “我将在营内先行试行此法,随后前往拜见蒙将军,促成雍城大军全面采用。”

  赵迟对屠睢说道。

  “遵命。”

  屠睢躬身领命。

  “无需通报,我已到此。”

  此时,伤兵营一侧帷幕后,蒙恬携庞壮缓步而出。

  “属下参见蒙将军。”

  见到蒙恬前来,赵迟与屠睢拱手行礼。

  蒙恬挥手免礼。

  他目光灼灼,凝视赵迟,神情间流露几分诧异。

  “果然是个了不起的人物。”

  半晌,蒙恬才缓缓开口。

  他从未料到赵迟这般出类拔萃,不仅战场英勇无双,创下秦史最快封爵拜将纪录,更精通医术。

  自赵迟踏入伤兵营,蒙恬便悄然观察,欲探其应对之道。

  结果令他甚为满意。

  单是那一瞥,便觉察到赵迟在此领域根基深厚,思路井然有序。

  赵迟初入军中时,蒙恬便觉其胆识过人,后又屡建奇功,渐成众望所归。

  如今,他欲破解秦军伤兵营高死亡率之困局,此举堪称震古烁今。

  赵迟目光坚定,语气平和却充满力量:“这些将士皆为袍泽兄弟,眼见他们负伤却袖手旁观,实难心安。

  我们唯有全力以赴,其余则交由天命。”

  蒙恬点头赞许:“好小子,果然不负期望。

  你的医术方案可即刻推广全军。

  若能在雍城使伤兵得到救治,将来必惠及整个秦军。”

  “多谢将军。”

  赵迟恭敬行礼。

  蒙恬忽有所忆:“啊,对了,你之前所用之药从何而来?”

  赵迟答道:“这是我自配的金疮药,专治外伤出血。”

  蒙恬细细打量他:“虽有些唐突,但不知你可愿将此方呈献朝廷?”

  赵迟毫不犹豫:“拯救我大秦将士性命,乃我分内之事。”

  在他看来,这金疮药不过是雕虫小技,随修为增进,此类药物早已不足挂齿。

  他已有更高阶的疗伤圣品——小还丹。

  然而,一旦上奏秦王,这金疮药将拯救无数将士生命,其意义甚至超越灭国之功。

  赵迟,你是个难得的贤才。

  若此药方流传于世,必能扭转乾坤。

  哪国得到它,不仅能大幅提升伤兵救治效率,还能助我秦帝国运势更盛。”

  “将军放心,此事我定全力以赴。”

  “你所提的军营医道革新及金疮药配方,我会如实禀报大王。”

  “以大王之英明,自会知晓这是非凡功绩,绝不会亏待你。”

  蒙恬语气沉稳,郑重承诺。

  这份功劳,他绝不会独占,更不容他人染指。

  ……

  数日后。

  阳城之战后,韩的门户阳城失守,其核心区域彻底暴露。

  阳城陷落引发连锁反应,韩境多座城池相继沦陷,落入秦军手中。

  二十万秦军从四面合围,直逼韩都。

  此刻,韩国已处于存亡之际。

  阳城,城邑府邸内。

  蒙恬召集诸将商议灭韩大战。

  “大军集结如何?”

  蒙恬端坐主位,目光扫过诸将。

  能出席此次会议者皆为统领万人以上的将领,赵迟也在其中,这是他首次参与如此高规格的战略会议。

  “回蒙将军,上将军制定的合围计划已完成,韩都现已被我军围困。”

  庞壮答道,“明日即可兵临韩都,打响最后一战。”

  话音落下,殿内诸将无不震动。

  韩国如今已是强弩之末,十余万精锐或被击溃,或投降,仅剩数千残军逃回阳城,兵力不足两万。

  秦军若发起进攻,如探囊取物般轻松。

  无人愿意错过这绝佳机会。

  庞壮话音刚落,殿内统领万人以上的将领齐齐站起。

  “末将愿为先锋,踏平韩都。”

  “恳请蒙将军恩准。”

  “末将亦愿效力。”

  “求蒙将军成全!”

  刹那间,众人纷纷请战,唯赵迟未动。

  “赵迟,你为何不请战?”

  蒙恬笑着问道。

  “回将军,末将在之前战事中已有不少斩获,这种头功让予他人吧。”

  赵迟平静回应。

  众将听罢,稍感安心。

  秦军律令严禁将领私斗,却鼓励争先。

  战功是评定将才的唯一标准。

  “倒是干脆。”

  蒙恬点头赞许,心中暗想,赵迟的功绩毋庸置疑,但他若太过锋芒毕露,难免遭人嫉妒。

  此刻他选择低调行事,实属明智之举。

  “区区破城之功何足挂齿?取韩王首级方显真章。”

  蒙恬语气平静,“诸位争雄与否,我自另有所谋。”

  赵迟微微一笑,深知蒙恬看似谦逊,实则心怀深意。

  久经军旅的他岂会被轻易挑拨?

  秦王英明,流言自不足以动摇根基。

  赵迟笃信,唯有建功立业方可稳固地位。

  “报!”

  急报突至。

  一名亲卫将领快步入厅,满脸喜色,似有重大喜讯。

  “何事?”

  蒙恬抬眼看向来者。

  “禀将军。”

  “佳音传来。”

  “雍城大军采纳赵迟将军提议的疗伤方略后,伤兵存活人数骤增。”

  经数月鏖战,雍城出征二十万将士,另有运粮民工五万,伤员近两万,按惯例存活者仅两三千。

  如今新法推行,成效显着。

  “存活率大幅提升。”

  “伤兵营现存万余伤病,短短数日救回四千余人,存活率已达五成。

  如持续施治,成果或更佳。”

  “此乃国之幸事。”

  亲卫统领兴奋禀告。

  蒙恬闻言,眉宇间透出惊异,目光不觉落于赵迟身上。

  显然,他未料到赵迟的疗伤方法竟有如此惊人效果。

  即便金疮药尚未普及,仅凭现有手段已获此成绩。

  赵迟携十瓶金疮药,将八瓶交予蒙恬,叮嘱专用于失血严重、难以止血的重伤员,余下仍以普通草药处理……

  即便如此,赵迟改良后的治疗手段极大提高了雍城大军伤员的存活概率。

  大殿中将领闻此,皆不由自主怔住。

  数日前,蒙恬突然召集众人,宣布调整伤兵营救治方案,每营抽调百人协助医师治疗。

  彼时众人未予多虑。

  而今听闻成功救治伤员数量,无不震惊。

  阳城刚被赵迟攻克,暴鸢亦遭诛杀。

  短短数日内,赵迟再展非凡能力,立下赫赫战功。

  “甚好。”

  “实在令人钦佩。”

  蒙恬听闻消息,喜形于色。

  起初他对赵迟充满信心,却未料这些医疗改进成效如此显着,令伤兵营存活率达到五成。

  待金疮药全面应用,大秦军队伤兵存活率有望达八成乃至更高。

  思及此,蒙恬更添振奋。

  短短数日,赵迟之法便得验证,成效卓着,金疮药的神效他也亲身感受。

  随即,蒙恬起身,向赵迟深深一揖:“赵迟,我代百万大秦将士向你致谢。”

  见状,赵迟连忙回礼:“将军言重。”

  “不,此礼你当受。”

  “你应得所有大秦将士行礼致谢。”

  “对你而言,不过是寥寥数语,但对我们大秦将士来说,你的这些改进显着提升了生存几率。”

  “你研发的金疮药疗效卓着,诸位将领皆亲眼见证。

  若在军中推广,以它取代旧药,士兵的存活率有望提高至八成。”

  “此礼不仅是为我们全体大秦将士,更是为了他们的家人。”

  “你必须收下。”

  蒙恬说完,再次向赵迟深鞠一躬,态度极为郑重。

  “原来将军手中那神药竟出自赵迟之手?”

  “那种能迅速止血的灵药,对大秦军队而言如获至宝。”

  “赵迟……我们确实不及他。”

  “他不但武艺超群,还擅长医术。”

  “将军言之有理,他值得每一位大秦将士尊敬。”

  “绝对值得!”

  此刻,大殿中的众将从最初的惊讶转为钦佩,满怀喜悦地看着赵迟。

  随即,所有将领起身。

  无论是万名指挥官还是蒙恬身边的亲卫将领,都朝着赵迟俯身行礼。

  这一礼。

  赵迟令人敬仰,他的作为关乎百万秦军的生死存亡。

  他们的跪拜是对赵迟最大的认可。

  正是由于他的建议,大秦避免了无数战士的伤亡。

  这对每个奔赴战场的人来说,都是莫大的福分。

  这是前所未有的功绩,值得所有人铭记。

  “这就是我们的大秦。”

  “天下未来,必定由我们统一。”

  “我大秦将士齐心协力,其他诸侯国怎能抵挡?”

  “投身军旅,是我无悔的选择。”

  看着这一切,赵迟心中感慨万千,身为秦军一员,他深感自豪。

  “赵迟,这份功业无人能夺。”

  “你制定的疗伤方案和金疮药方,我会呈报给大王。”

  “大王英明仁慈,定会重赏,无论何种奖赏,你都应欣然接受,因为你对每位出征的秦军而言,都是重生之恩。”

  “你拯救了他们的性命。”

  蒙恬语气严肃地说。

  “我为国效力,也为自身荣誉而战。”

  “义不容辞。”

  赵迟立即回应。

  在伤兵营期间,赵迟便意识到,一旦自己的医理被广泛传播,必将引发轰动,而他调配的金疮药也会成为军中珍品。

  如今,数日前提出的设想已初见成效。

  若秦王得知这些成就,定会深受触动。

  “快将伤兵营的情况、金疮药方以及一瓶药送往咸阳,献给大王。”

  蒙恬转身对亲卫将领下令。

  “遵命。”

  亲卫将领毫不犹豫,立刻离开大殿。

  “诸位。”

  “伤兵营之事暂且搁置,一切听候大王裁决。”

  “我们现在商议灭韩之事。”

  新郑已被围困,我军计划集结十万精锐发起总攻,目标是在半月内攻克城池,生擒韩王。

  诸位有何看法?

  蒙恬环顾四周,大声问道。

  “我愿率军先行。”

  众将齐声请缨。

  蒙恬目光扫过诸多将领,果断决定:“此次作战由郑雄率部冲锋,直取新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