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96章 西北王李唐到底想干什么?!-《晚唐:开局一条船》

  马车内,空气仿佛瞬间凝固。

  拓跋尼孜凝视着李唐,从他平静无波的眼眸深处,她看到的是一片冰封的瀚海,蕴藏着足以颠覆乾坤的雷霆。

  “清君侧……”

  她轻声重复着这三个字,只觉得一股寒意从脊背升起。

  这从来都不是一个简单的词,它背后代表着兵戈、流血,以及对最高权力的挑战。

  李唐仿佛看穿了她的心思,淡然一笑道:

  “放心,我说的‘清君侧’,未必需要动刀动枪。当天下民心都站在我这边时,那些盘踞在朝堂之上的‘奸臣’,是自己体面地退场,还是等着被愤怒的民意撕碎,选择权在他们自己手上。”

  他的声音不高,却带着一种不容置疑的自信。

  这是一种基于绝对实力和周密计算的自信。

  拓跋尼孜恍然大悟,王爷的棋局,早已超越了单纯的军事对抗,他要用经济的洪流,冲垮那些世家门阀赖以生存的根基。

  马车在夜色中穿行,最终停在了西北总商会长安分部后院一处极为隐蔽的跨院内。

  这里是靖安司在长安的一处秘密据点,外松内紧,方圆一千五百米之内,任何风吹草动都处于“蜂鸟”微型无人机的全天候监控之下。

  ……

  次日清晨,一则消息如惊雷般在长安城炸响。

  西北总商会,这个掌控着大唐半数以上新型商品流通的庞然大物,突然宣布:

  因内部账目盘点及业务流程升级,即日起,暂停向长安、洛阳、扬州等主要城市供应除基础粮食外的所有三级以上商品,包括但不限于精制白糖、雪花盐、昆仑镜、自鸣钟、玻璃器皿以及各类新式布匹。恢复供应时间,另行通知。

  消息一出,整个长安的商界瞬间陷入了巨大的恐慌。

  东市,平日里最繁华的几家售卖西北货物的商铺,一开门便被闻讯而来的商贾和富户围得水泄不通。

  “掌柜的!给我来一百斤白糖!不,五百斤!”

  “我家主人要一千匹的确良!有多少要多少!”

  “昆仑镜还有没有?价钱好商量!”

  “……”

  然而,无论众人如何叫嚷,得到的回答只有一个——“断货了,总商会那边停了供应,我们也没办法。”

  恐慌如同瘟疫,迅速蔓延。

  仅仅半天时间,市面上所有西北商品的价格便开始疯狂飙升。

  一斤白糖的价格从三百文涨到了一千文,而且还在不断攀升。

  一面小小的昆仑镜,更是被炒到了千金难求的地步。

  这股风潮迅速从奢侈品波及到日用品。

  雪花盐的断供,让习惯了用它来烹饪调味的富贵人家难以忍受,他们开始高价搜刮市面上的存货,导致盐价飞涨,进而影响到了普通百姓赖以为生的粗盐。

  长安城,这座帝国的中心,头一次因为“商”而陷入了如此剧烈的动荡。

  物价的飞涨带来了民心的浮动,街头巷尾,抱怨之声不绝于耳。

  而就在这片混乱之中,又一则消息传来:西北总商会的实际掌舵人,那位被誉为“商业女王”的长孙玥,已于今晨乘坐一艘巨大的银白色飞艇,离开了长安,返回西北。

  这个消息,如同一瓢冷水浇在滚油上,让本就沸腾的局势彻底炸开了锅。

  太原王氏。

  一间雅致的书房内,香炉里焚着上好的龙涎香,烟气袅袅。

  当代家主王博正襟危坐,面色凝重地看着下首位的几个家族核心子弟,其中便有年轻一代的翘楚,王崇良。

  “都说说吧,西北那边,到底想干什么?”

  王博的声音低沉而有力。

  一名中年人率先开口:“父亲,依孩儿看,这定是那李唐的诡计。他先是用廉价商品冲击我等的产业,如今又突然断供,哄抬物价,扰乱市场,其心可诛!我们应该立刻联合其他几家,上奏朝廷,弹劾李唐,治他一个祸乱京畿之罪!”

  “没错!必须给他点颜色看看!”

  另一人附和道,“他一个边陲藩王,竟敢如此放肆,真以为朝廷拿他没办法吗?”

  听着众人的义愤填膺,王崇良却始终沉默不语,只是轻轻转动着手中的茶杯,似乎在思考着什么。

  “崇良,你怎么看?”王博的目光落在了他身上。

  王崇良放下茶杯,缓缓起身,躬身一礼后,才开口说道:“伯父,各位叔伯,小侄以为,事情恐怕没有这么简单。”

  他顿了顿,见所有人的目光都聚焦在自己身上,才继续说道:

  “西北总商会暂停业务,长孙玥乘飞艇离京。这两件事看似突然,但组合在一起,更像是一种精心策划的战略收缩,而非简单的商业讹诈。”

  “战略收缩?”有人不解地问。

  “对!”

  王崇良的眼神锐利起来,侃侃而谈:

  “他们是在为某件更重要的事情做准备。试想,如果只是为了抬高物价,他们完全可以逐步减少供应,而不是这样一刀切地暂停。

  这种做法,固然能造成市场混乱,但同时也会损害他们自己的商业信誉,得不偿失。除非……他们接下来要做的事情,其收益远大于这点损失。”

  “那会是什么事?”王博追问道。

  王崇良摇了摇头,叹然答道:“小侄暂时还猜不到。但可以肯定的是,李唐此人,谋定而后动,从不做无用之功。他突然在经济上发难,背后必然有更大的图谋。我们此刻若仅仅是上奏弹劾,恐怕正中其下怀。”

  “那依你之见,我们该如何应对?”

  “静观其变,暗中联络各家,做好最坏的打算。”

  王崇良沉声道,“同时,派人盯紧西北王府在长安的一举一动。他们既然要搞事,就一定会露出马脚。”

  与此同时,范阳卢氏、清河崔氏、荥阳郑氏等各大世家,也都在进行着类似的讨论。

  他们这些盘踞中原数百年的庞然大物,再一次感受到了来自西北那股新兴力量的巨大压力。

  那真的是一种他们完全不熟悉,也无法理解的力量。

  ……

  皇宫,紫宸殿。

  唐宪宗李纯烦躁地将手中的奏折扔在案上。

  奏折来自御史台,内容无一例外,全是弹劾西北王李唐纵容麾下商会扰乱京城物价,意图不轨。

  “一群废物!”

  李纯怒骂道,“就知道弹劾!李唐为什么这么做,原因查清楚了吗?应对的策略想出来了吗?就知道空喊!”

  侍立一旁的宦官噤若寒蝉,不敢接话。

  殿下,宰相裴垍与几位重臣躬身而立,同样面色凝重。

  裴垍老神在在地出列奏道:“陛下,臣以为,西北此举,非同小可。长孙玥在此时离京,更显蹊跷。臣已派人加急传讯,询问西北王府,不日即有答复。”

  李纯揉了揉发痛的眉心,脸色阴沉地说道:

  “朕当然知道非同小可!现在满城的物价都在涨,再这么下去,民心就要乱了!朕当初封他为王,是让他为我大唐镇守西陲,不是让他来给朕添乱的!”

  话虽如此,李纯心中却充满了无力感。

  他比谁都清楚,如今的西北王府,早已不是他一道圣旨就能轻易拿捏的了。

  那遮天蔽日的飞艇,那天雷地火般的火枪火炮,那足以横扫吐蕃数十万大军的恐怖战力,无一不像是悬在他头顶的利剑。

  就在朝堂上下,世家门阀,乃至整个中原都在为西北的异动而人心惶惶,猜测纷纷之际。

  第三天,一个足以让全天下为之失声的消息,以一种前所未有的方式,降临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