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唐的命令下达后,李虎的行动效率如同他所掌控的机械军团一般精准而迅速。
三天后,当“夸父”能源矩阵核心吊装完成,进入首次能量激发测试的倒计时之际,边境的“神罚行动”也悄然拉开了序幕。
夜幕降临,吐蕃边境的几座苯教寺庙依然灯火通明。
僧侣们围坐在篝火旁,口中念念有词,煽动着不明真相的牧民对西北王府的“异端”进行抵制。
他们散布着关于“魔鬼之王”的流言,声称西北王府的丰收是窃取了山神的恩赐,其便捷的交通工具是恶灵的坐骑,而那能凭空制造雨雾的“水汽循环之理”,更是对天神的亵渎。
然而,他们的喧嚣很快被一种前所未有的恐惧所取代。
高空之中,十架“应龙”战斗机器人编队以近乎音速的速度掠过夜空,其特有的引擎轰鸣声在抵达目标上空时才骤然响起,如同死神的低语。
它们没有进行任何警告,因为李唐的命令是“立刻打击”。
第一座被选中的寺庙,是位于边境线上,规模最大、煽动性最强的“黑石寺”。
寺庙的钟声在夜空中回荡,试图召集更多信徒。然而,在“应龙”的视角中,这不过是目标锁定后的精准信号。
“应龙”搭载的小型电磁轨道炮发出低沉的嗡鸣,一道肉眼不可见的电磁脉冲瞬间锁定寺庙的钟楼。
下一秒,一道炽白的光束划破夜空,精准地命中了钟楼的顶部。
没有巨大的爆炸声,只有一种物体被瞬间气化的嘶嘶声,以及金属融化后坠落的沉闷响动。
钟楼像是被无形之手从顶部削去了一截,断裂的石块和木梁在高温下焦黑,冒着青烟。
寺庙内的僧侣和牧民们瞬间陷入死寂,继而爆发出一阵恐慌的尖叫。
他们从未见过如此诡异而恐怖的景象。这并非是寻常的刀兵之灾,更像是传说中神灵降下的天罚。
紧接着,另外几架“应龙”开始对寺庙的防御工事进行“清扫”。
高能激光武器如同死神的镰刀,精准地切割着寺庙的土墙和木质建筑。每一道光束都伴随着焦糊的气味和物质分解的微弱声响。
并非是为了屠杀,而是为了瓦解其物理结构,摧毁其煽动民众的物质基础。
那些被僧侣们视为圣物的神像,在激光的炙烤下,瞬间化为齑粉。
整个过程持续了不到一刻钟。
当“应龙”编队完成任务,再次以难以追踪的速度消失在夜空中时,黑石寺已成一片焦土,但周围的民居却毫发无损。
这精准的打击,清晰地昭示着“神罚”的目标并非无辜的百姓,而是那些“冥顽不灵”的煽动者。
同样的情景在边境的其他几处寺庙上演。
没有人员伤亡,只有建筑被摧毁,信仰的象征被瓦解。
这种“只毁物不伤人”的精准打击,比任何血腥的屠杀都更具震撼力。它传递了一个明确无误的信息:西北王府拥有凌驾于一切之上的力量,且这种力量可以精准锁定目标,无人可以幸免,却又并非嗜杀成性。
当清晨的第一缕阳光洒向大地时,边境的牧民们冲出帐篷,看到的景象让他们彻底崩溃。
那些曾经威严的寺庙,此刻只剩下残垣断壁,焦黑的痕迹仿佛烙印在他们心头。
苯教的大法师们,此刻也面如土色,口中再也说不出半句“魔鬼”之言。
他们面对的,不是可以理解的刀枪剑戟,而是超越时代认知的“神迹”。
消息如同野火一般,迅速传遍了整个吐蕃边境,乃至更远的腹地。
人们开始窃窃私语,将昨夜的景象描述为“天火降临”、“神灵震怒”。
而娜扎所领导的“科技教”宣讲团,则在此时适时地进入了边境地区。
娜扎身着一袭象征纯洁与智慧的白色制服,胸前的齿轮与麦穗徽章在阳光下熠熠生辉。
她带领着宣讲团,没有直接指责苯教,而是以一种悲悯的姿态,向那些惊魂未定的牧民们解释道:
“昨夜之景象,并非天神无故震怒,亦非魔鬼作祟。此乃吾王所授‘真理之光’,乃是对那些蒙蔽人心、阻碍进步之顽固势力的警示。
吾王曾言,真正的神迹,在于解放生产力,在于提升人类福祉,在于让所有人都能过上更好的生活。
那些利用虚妄之言,煽动仇恨,阻碍民众接受新知,拒绝改变的势力,终将被‘真理之光’所审判。”
她指着远方被摧毁的寺庙,声音洪亮而富有感染力:“吾王并非嗜杀之人,故此‘神罚’未伤一人。这便是吾王仁慈之体现,亦是‘科技’力量的精准与克制。
它告诉我们,凡是阻碍人民走向富足与光明者,必将付出代价。而凡是拥抱‘科技’,顺应‘真理’者,都将得到吾王庇护,共享西北王府的繁荣。”
娜扎随即展示了西北王府在边境“科技示范区”的成果。
高产的麦田在阳光下泛着金色的波浪,自来水管道将清澈的泉水引入村落,甚至还有简易的医疗站,为受伤的牧民提供免费的治疗。
她还特意安排了一辆蒸汽机车,在简易的轨道上缓缓驶过,引起了吐蕃牧民的巨大轰动。
“此乃吾王所造‘陆行舟’,一日可行千里,运送粮食与物资,让远方不再遥远。而你们的苯教大法师,能让你们的牛羊跑得更快吗?能让你们的土地更加肥沃吗?能让你们在生病时得到救治吗?”
娜扎的反问直击人心。
对比之下,苯教所能提供的,只有虚无缥缈的祈祷和教义,而西北王府提供的,却是实实在在的利益和看得见摸得着的改变。
这种对比,让那些亲眼目睹“神罚”又亲身体验到“福祉”的吐蕃牧民们,内心深处的信仰开始剧烈动摇。
一时间,边境地区涌现出大量的“科技教”皈依者。
他们不再是被强迫,而是出于对未知力量的敬畏,对现实利益的渴望,以及对未来美好生活的向往。
娜扎敏锐地捕捉到了这种心理。
她将这些新皈依者组织起来,成立了“科技教”的基层宣讲队,让他们以亲身经历去影响更多的同胞。
三天后,当“夸父”能源矩阵核心吊装完成,进入首次能量激发测试的倒计时之际,边境的“神罚行动”也悄然拉开了序幕。
夜幕降临,吐蕃边境的几座苯教寺庙依然灯火通明。
僧侣们围坐在篝火旁,口中念念有词,煽动着不明真相的牧民对西北王府的“异端”进行抵制。
他们散布着关于“魔鬼之王”的流言,声称西北王府的丰收是窃取了山神的恩赐,其便捷的交通工具是恶灵的坐骑,而那能凭空制造雨雾的“水汽循环之理”,更是对天神的亵渎。
然而,他们的喧嚣很快被一种前所未有的恐惧所取代。
高空之中,十架“应龙”战斗机器人编队以近乎音速的速度掠过夜空,其特有的引擎轰鸣声在抵达目标上空时才骤然响起,如同死神的低语。
它们没有进行任何警告,因为李唐的命令是“立刻打击”。
第一座被选中的寺庙,是位于边境线上,规模最大、煽动性最强的“黑石寺”。
寺庙的钟声在夜空中回荡,试图召集更多信徒。然而,在“应龙”的视角中,这不过是目标锁定后的精准信号。
“应龙”搭载的小型电磁轨道炮发出低沉的嗡鸣,一道肉眼不可见的电磁脉冲瞬间锁定寺庙的钟楼。
下一秒,一道炽白的光束划破夜空,精准地命中了钟楼的顶部。
没有巨大的爆炸声,只有一种物体被瞬间气化的嘶嘶声,以及金属融化后坠落的沉闷响动。
钟楼像是被无形之手从顶部削去了一截,断裂的石块和木梁在高温下焦黑,冒着青烟。
寺庙内的僧侣和牧民们瞬间陷入死寂,继而爆发出一阵恐慌的尖叫。
他们从未见过如此诡异而恐怖的景象。这并非是寻常的刀兵之灾,更像是传说中神灵降下的天罚。
紧接着,另外几架“应龙”开始对寺庙的防御工事进行“清扫”。
高能激光武器如同死神的镰刀,精准地切割着寺庙的土墙和木质建筑。每一道光束都伴随着焦糊的气味和物质分解的微弱声响。
并非是为了屠杀,而是为了瓦解其物理结构,摧毁其煽动民众的物质基础。
那些被僧侣们视为圣物的神像,在激光的炙烤下,瞬间化为齑粉。
整个过程持续了不到一刻钟。
当“应龙”编队完成任务,再次以难以追踪的速度消失在夜空中时,黑石寺已成一片焦土,但周围的民居却毫发无损。
这精准的打击,清晰地昭示着“神罚”的目标并非无辜的百姓,而是那些“冥顽不灵”的煽动者。
同样的情景在边境的其他几处寺庙上演。
没有人员伤亡,只有建筑被摧毁,信仰的象征被瓦解。
这种“只毁物不伤人”的精准打击,比任何血腥的屠杀都更具震撼力。它传递了一个明确无误的信息:西北王府拥有凌驾于一切之上的力量,且这种力量可以精准锁定目标,无人可以幸免,却又并非嗜杀成性。
当清晨的第一缕阳光洒向大地时,边境的牧民们冲出帐篷,看到的景象让他们彻底崩溃。
那些曾经威严的寺庙,此刻只剩下残垣断壁,焦黑的痕迹仿佛烙印在他们心头。
苯教的大法师们,此刻也面如土色,口中再也说不出半句“魔鬼”之言。
他们面对的,不是可以理解的刀枪剑戟,而是超越时代认知的“神迹”。
消息如同野火一般,迅速传遍了整个吐蕃边境,乃至更远的腹地。
人们开始窃窃私语,将昨夜的景象描述为“天火降临”、“神灵震怒”。
而娜扎所领导的“科技教”宣讲团,则在此时适时地进入了边境地区。
娜扎身着一袭象征纯洁与智慧的白色制服,胸前的齿轮与麦穗徽章在阳光下熠熠生辉。
她带领着宣讲团,没有直接指责苯教,而是以一种悲悯的姿态,向那些惊魂未定的牧民们解释道:
“昨夜之景象,并非天神无故震怒,亦非魔鬼作祟。此乃吾王所授‘真理之光’,乃是对那些蒙蔽人心、阻碍进步之顽固势力的警示。
吾王曾言,真正的神迹,在于解放生产力,在于提升人类福祉,在于让所有人都能过上更好的生活。
那些利用虚妄之言,煽动仇恨,阻碍民众接受新知,拒绝改变的势力,终将被‘真理之光’所审判。”
她指着远方被摧毁的寺庙,声音洪亮而富有感染力:“吾王并非嗜杀之人,故此‘神罚’未伤一人。这便是吾王仁慈之体现,亦是‘科技’力量的精准与克制。
它告诉我们,凡是阻碍人民走向富足与光明者,必将付出代价。而凡是拥抱‘科技’,顺应‘真理’者,都将得到吾王庇护,共享西北王府的繁荣。”
娜扎随即展示了西北王府在边境“科技示范区”的成果。
高产的麦田在阳光下泛着金色的波浪,自来水管道将清澈的泉水引入村落,甚至还有简易的医疗站,为受伤的牧民提供免费的治疗。
她还特意安排了一辆蒸汽机车,在简易的轨道上缓缓驶过,引起了吐蕃牧民的巨大轰动。
“此乃吾王所造‘陆行舟’,一日可行千里,运送粮食与物资,让远方不再遥远。而你们的苯教大法师,能让你们的牛羊跑得更快吗?能让你们的土地更加肥沃吗?能让你们在生病时得到救治吗?”
娜扎的反问直击人心。
对比之下,苯教所能提供的,只有虚无缥缈的祈祷和教义,而西北王府提供的,却是实实在在的利益和看得见摸得着的改变。
这种对比,让那些亲眼目睹“神罚”又亲身体验到“福祉”的吐蕃牧民们,内心深处的信仰开始剧烈动摇。
一时间,边境地区涌现出大量的“科技教”皈依者。
他们不再是被强迫,而是出于对未知力量的敬畏,对现实利益的渴望,以及对未来美好生活的向往。
娜扎敏锐地捕捉到了这种心理。
她将这些新皈依者组织起来,成立了“科技教”的基层宣讲队,让他们以亲身经历去影响更多的同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