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15章 尽管可能地,把吐蕃人忽悠瘸了!-《晚唐:开局一条船》

  吐蕃使团的到来,李唐并没有太当回事。

  不论吐蕃高层承不承认甘不甘心,西北王府以雷霆之势收复失地,击溃了吐蕃在西域和河西走廊的主力精锐大军,这无疑是对吐蕃王朝的一次沉重打击。

  但吐蕃毕竟是盘踞高原数百年的庞大帝国,其底蕴深厚,绝非一次军事失利就能彻底瓦解。

  他们会来谈判,会来试探,会来寻求喘息之机,也会在暗中酝酿反扑。

  带着娜扎视察完龙巢二期工程进度后,李唐把专业的事交由专业的人负责,乘坐“鲲鹏”游览了一番祈连山冰川,便返回王府在新龟兹的行营。

  次日,裴度来行宫觐见,向李唐请示该用何种规格接待吐蕃使团。

  行营上书房。

  李唐神情淡然地端坐在书桌后,左手五指有节奏地在桌面轰轰敲弹着。

  看着眼前忙得脚不沾地的裴度,李唐心中不由暗自感慨不已。

  眼下能堪大用的人才还是太少了啊。

  “裴度。”

  李唐沉声开口,声音中带着不容置疑的决断,“吐蕃使团的事,全权交由你负责。本王只有一个原则——尽管可能地,把吐蕃人忽悠瘸了。”

  裴度闻言,眼中精光一闪,躬身道:“臣领命。王爷是欲以缓兵之计,为西北争取更多发展时间?”

  “正是如此。”

  李唐点头,“目前西北王府治下人口稀少,虽有先进技术,但生产力的转化仍需时日。‘深挖洞、高筑墙、广积粮、缓称王’,这十六字方针,在现阶段仍是我们的主旋律。

  吐蕃人会以为我们是在示弱,是在求和,这正是我们需要的假象。表面上,西北王府与吐蕃会迎来一段蜜月期。至于暗地里的龌蹉,那就大家各施手段,看谁技高一筹。”

  他顿了顿,又补充道:“记住,我们的目标是稳固现有基业,消化八百万新归化人口,将他们彻底融入西北体系。

  任何可能导致大规模战事的因素,都要暂时规避。但同时,绝不能给吐蕃人任何喘息之后反扑的机会。经济渗透、文化输出、情报策反,这些软刀子,要比硬碰硬的战火更加致命。”

  裴度心领神会,他深知李唐的宏图大略,也明白王府如今面临的真正挑战并非来自外部的军事威胁,而是内部的整合与发展。

  他拱手道:“臣明白。此番谈判,臣必将以王府利益为先,为西北争取最大利益。”

  接下来的日子,新龟兹城变得异常繁忙。吐蕃使团的到来,如同在平静的湖面投下了一颗石子,激起了阵阵涟漪。

  吐蕃使团的领队,是吐蕃赞普赤德松赞的亲信大臣,禄东赞家族的旁支——论钦陵。

  此人名号响亮,曾是吐蕃军中悍将,虽在与西北王府的几次交锋中吃瘪,但其人素来以老谋深算着称。

  他带着一群衣着华丽、神色傲慢的吐蕃贵族和僧侣,趾高气扬地踏入了新龟兹城。

  然而,他们预想中的“偏远荒蛮赤贫之地”似乎消失了。

  映入眼帘的,是整齐划一的街道、高耸的砖石建筑、来往穿梭的人力自行车,以及那些身穿统一服饰、精神饱满的西北人民。

  最令他们震惊的是,城中随处可见的学堂里,传出朗朗的读书声,而街道上的孩童,竟能用一种他们从未听过的语言(汉语普通话)进行交流。

  裴度作为西北王府的代表,极力掩饰着眼中的优越感,以一种不卑不亢的姿态接待了他们。

  谈判桌上,论钦陵试图以大唐与吐蕃的传统疆界、双方实力对比以及所谓的“高原神灵庇佑”来压制西北王府,要求归还部分失地,并索取巨额赔款。

  裴度则以其渊博的学识和缜密的逻辑,将论钦陵驳得体无完肤。

  他引经据典,从历史沿革、国际法理(当然是李唐口述的简易版国际法)、以及西北王府的“神授天命”等多个角度,论证了西北王府对西域、河西走廊的合法统治。

  “论钦陵阁下。”

  裴度语气平静,却字字珠玑,“贵方所言之‘传统疆界’,不过是贵方单方面的自以为是而已。而今,天道昭昭,神迹显现,西北王府顺应天意,收复失地。这并非人力所能阻挡。

  至于赔款,我西北王府的将士,用鲜血和生命扞卫了家园,又何来赔款一说?若贵方执意如此,那我等也只能奉陪到底,看看是贵方的‘高原神灵’更胜一筹,还是我西北王府的‘科技神谕’更能改天换地。”

  他指了指窗外飞速掠过的火车,又示意了远处高耸的“电线杆”,微笑道:

  “论钦陵阁下可知,我西北王府的土地上,每日产出的钢铁,已远超贵方整个王朝一年之和?我西北王府的火器,已能将数里之外的目标精准摧毁?

  这些,皆是我王受神启示,所创‘科技’之伟力。贵方若愿与我王府修好,共谋发展,则可共享太平;若仍执迷不悟,妄图以旧日之思维对抗新世界之法则,恐怕最终只会步入歧途。”

  论钦陵和他的随员们听得心惊肉跳。

  他们曾亲眼目睹西北王府的“神兵天降”,那些会飞的“大鸟”,会自己跑的“铁皮火车”,以及那比雷霆更快的火器,都超出了他们的认知。

  裴度的话语,更像是一把无形的利刃,刺破了他们固步自封的骄傲。

  最终,在李唐的授意下,裴度与吐蕃使团达成了一份看似“平等”的协议:

  双方划定边界,互不侵犯,并开放部分贸易通道。

  但实际上,这份协议处处隐藏着对吐蕃不利的条款,例如西北王府在边境地区设立“科技示范区”,允许吐蕃百姓自由出入学习先进技术,这无疑是为日后文化渗透和策反埋下了伏笔。

  正如李唐所预料,西北王府与吐蕃王朝进入了表面上的“蜜月期”。

  吐蕃人急于舔舐伤口,也对西北王府的“神迹”充满了好奇和畏惧。

  他们派出商队,带着高原特产前来贸易,同时也夹杂着大量身份隐藏得更深的探子,试图摸清西北王府的真正底细。

  然而,他们所能看到的,仅仅只不过是冰山一角。